李毅娜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
王琦瑤的鏡像人生
李毅娜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王琦瑤終其一生徘徊于真實的存在和虛幻的鏡像之間,與愛情、婚姻、幸福失之交臂,消逝的青春和歲月終究只幻化成了一曲“長恨歌”。這究竟是造化弄人還是性格使然?事實上悲劇是在社會與個人的合力下產生的。王琦瑤的悲劇不僅僅是她個人的,更是那個時代、那個城市的悲劇。王琦瑤就好像一面鏡子,通過她人們仿佛可以看見上個世紀的上海,她一生的榮辱沉浮正是歷史變遷中上海的真實寫照。即便是在21世紀的今天,她的遭遇依然有著發(fā)人深省的作用。
王琦瑤;鏡像;上海小姐;過去的形象
王安憶在小說中這樣寫道:“王琦瑤的日子是典型上海屋檐下的日子,有著仔細和用心的面目……它是供那些小人物切碎了平均分配的小日子和小目標?!边@不僅是王琦瑤的生活,更是所有上海人的生活。王琦瑤的美不是遙不可及的女神之美,她的美是居家過日子的“親民美”。王琦瑤并非出身于高貴顯赫的名門望族,而只是出身于弄堂里的小門小戶,與從不問生計的大家閨秀不同,她自幼跟隨在精打細算的母親身邊,早就學會了生存的智慧,生性敏感的她深諳處世之道。在上海這座融聚著三六九等各色人群的國際大都市,王琦瑤身邊時刻充斥著各樣的誘惑,這樣的環(huán)境悄無聲息地觸動著她那顆不甘于平凡的心,舉手投足間盡顯她難以掩蓋的虛榮。
上海是一座可以滿足人們各種欲望的城市,正如小說所說:“這城市不會忘記每個人的,每個人都通向榮譽的道路。上海還是創(chuàng)造榮譽的城市,不拘一格。想象自由?!蓖蹒幵谶@種空氣中,開始了她欲望的書寫。當競選“上海小姐”的機會擺在王琦瑤面前的時候,表面上看她似乎是心如止水,抱以“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實際上她此時“臉上是冷冷的,心里卻是熱切的,想得到人們喜歡的?!北还谝浴皽鲜珂隆钡乃醺视诰痛似椒驳牧藚s一生呢?內心里她也渴望在競選中勝出,讓自己的人生再上一級臺階。在她看來,競選“上海小姐”“恰是女性解放的標志,是給女性社會地位的”。終于如愿以償她成為萬眾矚目的“三小姐”,代表了大多數,成為了“日常圖景”,“體現(xiàn)民意”。
個人的命運總歸拗不過歷史的車輪,正當王琦瑤走在人生的巔峰時,社會卻以另一種姿態(tài)整體轉型。“三小姐”的歷史如云被風吹散,留下的僅僅是一個可供追憶的符號,這般天翻地覆的變化表明了這座城市的虛假。上海的形象是王安憶在《長恨歌》里所建構的城市鏡像,它象征著人們對錦繡繁華世界的沉醉享樂與極度向往,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的隱隱不滿與極力超越。城市是人類物欲的象征,也是人類欲望的結果,城市的琳瑯雜陳同女性與生俱來的某種特性不謀而合。生活在“愛麗絲”的女人都是自由的精靈,有著枝蔓叢生的女兒心,有些野性,見風就長,任性任情,然而一切都是懸浮的、短暫的?!?/p>
文中設置的第三重鏡像——過去的形象——則為其鏡像式生存提供了時間維度。王琦瑤看似與眾不同的過去,其實也不過是一個俗而又俗的英雄美人的老套故事的翻版罷了。但當人們不無矯情地不斷緬懷、追憶“過去”時,“過去”也漸漸地喪失了它的本來面目,終至于演繹成一個風艷傳奇——“過去的形象”也就此形成。
在彌漫全篇的懷舊氛圍中,頻頻被人們追懷的恰是舊時代的形象而非舊時代本身。舊時代自身在這種帶有濃厚主觀虛擬色彩的追懷中漸行漸遠,終止于完全隱退。浮現(xiàn)在記憶中的事實亮點,無非是人們所愿意回憶的被刪改、整合、修飾乃至遮蔽的所謂“舊時代真相”,在此稱之為“舊時代的形象”。王琦瑤以上海三小姐的形象這一人物鏡像的身份生存于上海形象所建構而成的空間鏡像與過去形象所建構的時間鏡像之中,其生存是典型的鏡像式生存。最后這種鏡像式生存方式使王琦瑤承擔了難以想象的災難性后果——無法融入自己喜歡的生活,無法得到自己喜歡的人,真可謂是眾叛親離,痛失所愛。留待我們思考的是:鏡像式生存的本質到底是什么?隱藏在鏡像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由上文對構成文本核心的人物鏡像、空間鏡像與時間鏡像這三重鏡像的詳盡闡析,我們可以推知:空無、虛幻、不在場以及死亡,即為鏡像背后的真相;而鏡像式生存的本質則是非我的他者式生存。
(一)都市代言人
王安憶在談《長恨歌》時說:“這是一部非常寫實的東西。在那里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但事實上這個女人只不過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寫的其實是一個城市的故事。”“我不厭其煩地描寫這個城市,寫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氣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不是通過女人去寫,而是直接表現(xiàn)”《長恨歌》里,“城即人,人即城,人的靈魂即城的靈魂,王琦瑤就是這個都市的精髓?!蓖蹒幣c都市一樣,都充滿了傷感的情調,都散發(fā)著私情的味道,都在不斷地追求繁華與時尚。王安憶 ,用一個王琦瑤的故事為我們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物質文明中人們的欲擺不能的尷尬處境。
(二)王琦瑤背后的女性意識
王琦瑤只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是女人的代表,從而使她的命運具有了普遍性。王琦瑤形象的成功塑造,不僅表達了作者王安憶作為一名女性作家,設身處地,深入地探索現(xiàn)時代心靈,同時也彰顯出她強烈的女性意識。作者筆下的王琦瑤的生活狀態(tài)、欲望追求,都與傳統(tǒng)女性別無二致,在上海選美中成功入選“上海三小姐”,突顯了自己的女人本色;在生活中盡到了一位母親的責任,展現(xiàn)了女人本能。同時王琦瑤也散發(fā)著現(xiàn)代女性的獨有特質——珍視青春,她試圖打破自然規(guī)律,挽留自己的青春年華。現(xiàn)代女性的新特點在她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王琦瑤的形象彰顯了現(xiàn)代女性柔而不弱的現(xiàn)實,在美麗外表的襯托下,深藏著堅強的內心,她不時地給予周圍男性以呵護與支持。反襯出男性人格的弱點和缺陷,給王琦瑤以很高的境界和優(yōu)越感,戲劇性地顛覆了男尊女卑的神話。正像波伏娃《第二性》中所說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成的”形象地說明了“軟弱并不是女性的代名詞,第二性的命運不是先天,而是后天社會造成的,女性的障礙不是生理條件,而是政治和法律的限制以及社會性別制度造成的?!蓖醢矐浌P下的王琦瑤不同于男性作家筆下的女性,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對社會女性的憐憫,尤其是對那些遭受痛苦女性的深切同情。與之相對應的是,王安憶作為一名女性作家,立足于女性主義立場對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王琦瑤的感情就不僅僅是同情那么簡單,同時字里行間彌漫著強烈的女性意識形態(tài)。
結語
對于女性而言,美麗與幸福是伴隨一生的話題,也是畢生的追求。毫 疑問,王琦瑤是無可挑剔的美:從少女時代的楚楚動人、“滬上淑媛”的嫵媚動人,再到中年時代的風韻猶存;從朋友蔣莉莉的親近殷勤、嚴師母的猜疑嫉妒,再到女兒薇薇的挑剔佩服;從程先生“曾經滄?!眻?zhí)著一生、李主任的萬千寵愛到康明遜和老克臘的畸形戀情,王琦瑤的美征服了性別和時間趨于一種永恒。王琦瑤,因為美麗獲得了幸福;也正因為美麗,迷失了真正的幸福。一生如水漂浮萍般轉瞬即逝,一切歸于生存的孤獨和虛無。外婆蒼老的聲音是王琦瑤哀婉的人生讖語:“長得好,其實是騙人的,又騙得不是別人,正是自己?!蓖醢矐浻糜崎L嘆惋的唱辭在她的《長恨歌》里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女人繁華沒落的戲劇人生,為“幸?!焙汀靶腋T谀睦铩睍鴮懗隽艘欢斡崎L韻婉的注腳。王琦瑤這種幸福與苦難,相互依存,是她復雜而斑斕的人生傳奇的真實寫照。也許在王琦瑤的一生中,流離的生存與情感的饑渴永遠存在于生命中,而幸福是個陌生而又奢侈的字眼。王琦瑤一生都沉浸在舊上海的繁華夢中 ,而這夢里彌漫的是都市的欲望 ,王琦瑤在都市的欲望中迷失了自己 ,最終落得個“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的凄涼結局。她喚醒了一代都市人的精神共鳴和心靈收容,同時也傳達出宿命中女性獨特的悲憫寬容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