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秉智
(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新形勢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探析
林秉智
(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文章分析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內涵和基本特征,認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獨特的特征和優(yōu)勢,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可以完善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體系。并提出要建立顯隱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加強對其它課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優(yōu)化校園人文環(huán)境熏陶,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等方面來加強高校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實施路徑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貫徹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級部門的重視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驗模式,如注重顯性教育手段進行正面的理論灌輸和引導等。但是隨著的社會形勢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社會思潮的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更加復雜的教育環(huán)境,開始顯現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再加上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新潮,具有比較強的自我意識,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種主要通過直接的理論灌輸和說教為主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容易就會引起大學生們的逆反心理,而受到一定的抵觸,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受到一定影響。所以在新時期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和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心理特點,及時的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徑。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自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提出的“隱性課程”概念,后經我國的教育研究者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目前國內關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結論,結合現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育主體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通過比較隱蔽的形式,巧妙的隱藏在其它教育載體中,并通過對受教育者的暗示和啟迪,促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影響的的教育方式。相比較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側重從環(huán)境、情感和實踐等方面,采取間接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影響,并通過人的情感內化最終使人產生行為外化。這種教育模式由于符合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可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被認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補充,已經引發(fā)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所以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積極探索隱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也成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新。
(一)教育目的的隱蔽性
心理學研究結果證明,當信息的誘導過于明顯時,人們就會認為受到選擇上的限制,所以就會本能地激起對此類信息的抵觸。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大多采取填鴨式理論灌輸和命令式說教模式,所以引起了部分學生的逆反情緒和抵觸心理,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受到一定影響。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教育目的的隱蔽性,教育者先不直接告訴教育對象具體的教育目的,而是采用間接的方式將教育目的和內容巧妙地隱藏在精心設置的活動或場景中去,并通過對教育對象的暗示和啟迪,使教育對象在輕松、愉悅、自由的氛圍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從而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這種方式可以避免顯性教育方法給大學生帶來的壓力和抵觸心理,更有利于大學生去接受和認同教育者所倡導的教育內容。
(二)教育對象的自主性
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大多是采取單向灌輸的模式,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處于絕對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由教育者施加的種種教育影響,這種教育模式會使部分大學生產生一定的被動感和強迫感,導致他們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難以顯現。而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會再出現這種耳提面命式的強力灌輸和說教,由于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是以一種相對隱蔽、滲透的方式呈現出來,大學生不會體會到任何外在的說教壓力,而且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積極通過各種的活動、場景和交流等使大學生得到一定的感悟和體會,并最終實現情感的內化。這種模式由于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性需求,所以更有利于充分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
(三)教育手段的滲透性
隱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就是將教育內容巧妙的滲透到大學生所處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之中,有目的地對其進行陶冶、熏陶,使其在所處的環(huán)境及活動中慢慢地產生一定的影響變化。這種看似不起眼的教育過程,卻會對教育對象產生全方位、持續(xù)性的滲透影響,并產生顯著的教育效果,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比如將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到比如將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學校的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專業(yè)實踐活動中去,利用學科自身特有的學科內容、職業(yè)道德等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等產生一定的影響,以及通過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各種新興載體的運用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來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從教育影響的時間效果來看,隱性教育相比較顯性教育會呈現出更持久的效果。通過教育實踐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通過顯性灌輸教育手段所獲得的知識性記憶很容易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時間而被遺忘,是一種短暫性的知識記憶。而隱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用間接教育的方式來對教育對象進行教育和感化,這種教化主要來自人的感性認識,并且會隨著人的感情內化最終影響到人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各個方面,這種教育效果并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一經形成,就會對教育對象產生深刻且持久的影響,所以其教育效果比通過顯性教育而形成的短暫知識記憶更持久、更有效。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符合當前大學生的特點和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可以作為當前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補充,來完善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體系。所以各高校應當積極樹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并將其廣泛地運用和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
(一)轉變觀念,建立顯隱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理論知識,其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理論認知來使大學生產生情感上的認同,進而促使他們形成符合教育預期的行為。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僅僅停留在傳授理論知識的階段,往往只重視采取顯性教育模式進行理論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內化,所以教育效果不佳。面對當前形勢,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首先要積極轉變觀念,要正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要克服只單純依賴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慣性思維,積極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勢,補充顯性教育模式的短板,努力建立以顯性教育模式為主,隱性教育模式為輔,顯隱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其次,要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建立相關的保障機制,要加大經費和人員的投入,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保障。另外還要建立相應的考核評價機制,充分調動教職工開展隱形教育的積極性,更好地推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實到位。最后,還要積極組建一支業(yè)務強、素質高的教師團隊、通過一定的教育和培訓,提高教師團隊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另外教師的言行舉止會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們也要積極利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養(yǎng)來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去感染和影響學生。
(二)挖掘資源,加強對其它課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滲透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任務,其他各門課程同樣也承當著重要的育人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所以我們除了要繼續(xù)發(fā)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還要加強對各門課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要努力挖掘隱藏在各門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充分發(fā)揮其他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比如在進行專業(yè)課教育的時候,可以結合該專業(yè)的職業(yè)特色,并巧妙的將專業(yè)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比如引導學生要如何樹立該專業(yè)必須具備的行業(yè)規(guī)范和職業(yè)道德等內容,使學生在學習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還能有一定的道德感悟。另外還可以在自然科學課程中引導學生樹立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人文社科課程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養(yǎng)等??傊?,要努力挖掘其它各門課程的教育功能,使之也成為一個隱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
(三)優(yōu)化校園人文環(huán)境建設,加強環(huán)境熏陶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離不開環(huán)境的熏染。從古至今就流傳著許多關于環(huán)境對人影響的典故,“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語就深刻地詮釋了環(huán)境對人的重要影響。高校的校園環(huán)境具有濃郁的育人氛圍,所以高校在開展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校園人文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教育影響,使他們在校園的人文環(huán)境氛圍中陶冶情操、涵養(yǎng)健康人格。首先,要結合學校的人文景觀布置,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其中,比如人物雕像、蘊含人文氣息或勵志精神的建筑和景觀布置等,使學生身在校園中就能夠受到人文氣息的熏陶。其次,要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層面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發(fā),并積極利用學校的校風、學風以及校訓等,來對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質進行熏陶和陶冶,實現一種無聲的教育。最后,還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融入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自身的真實體驗,潛移默化的接受影響,從而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四)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隨著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正逐漸成為當今社會最流行和最受歡迎的大眾媒體。特別是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新媒體就是他們獲取信息、溝通交流以及休閑娛樂的主要途徑,并逐漸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需品。面對這種形勢,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發(fā)展的有利契機,充分利用新媒體,努力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時代感。第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陣地建設,有目的地向學生傳遞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信息和視頻,使學生在瀏覽新媒體的過程中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第二,要努力擴大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雖然很多學校都建立了相應的新媒體平臺,但是在學生群體里并沒有多少的影響力,點擊量寥寥無幾,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內容的設置不夠接地氣,脫離學生實際。所以各高校在建立新媒體平臺的時候,要努力提高新媒體陣地的建設水平,在內容的設置上可以結合時政要聞、社會熱點、校園身邊事等,既要體現主旋律,又要結合學生的關注熱點,要努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擴大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第三,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媒體公眾平臺的評論功能,引導學生圍繞熱點話題進行討論交流,并安排專人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回復和引導,這樣不但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還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來教育引導學生,可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最后,針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上各種魚龍混雜的信息,學校還要聯合有關管理部門組建網絡輿情監(jiān)控團隊,對不良網絡消息和非法網站進行必要的過濾和屏蔽,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2]白顯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孟祥玲.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J].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12).
[4]楊然.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實踐路徑探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6.
[5]康健.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及實施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8).
G641
A
1673-9884(2017)10-0019-03
2017-09-05
中華職教社2016年度重點研究計劃“慕課視閾下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教學模式改革研究”(ZJY16051)
林秉智,男,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