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艷
【摘要】閱讀和寫作是外語測試中的重點,也是很多學生的難點和失分點,如何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將閱讀和寫作聯系起來進行研究,還算不上是學術界的一個令人矚目的中心點,本文從讀、寫教學的內在的聯系入手,論述了讀、寫教學的一致性,旨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關鍵詞】閱讀;寫作;一致性
一、引言
英語聽、說、讀、寫四大技能,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其中,閱讀和寫作是外語測試中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重要的丟分點。閱讀是人們獲得信息最方便、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是提高其它各種語言技能的基礎;寫作來自于閱讀,要寫出地道的英語文章,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從中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和廣泛的寫作素材,并且熟知文章的各種表達方式和技巧,才能在英語寫作中游刃有余。
然而,在我們現實的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存在各自為戰(zhàn)的現象。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么一味地向學生灌輸大量的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要么滿足于學生掌握一些閱讀技巧,在讀完材料后回答幾個相關的問題。在寫作的教學過程中,要么只是對寫作套路進行訓練,要么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感到束手無策。這種閱讀和寫作分離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學生不能將自己在閱讀中學過的詞匯,句型用在寫作中,從而使作文內容空洞,語言貧乏,邏輯模糊;并且語病百出,“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語)的現象比比皆是。
以上問題,充分反映了我們讀、寫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即:找到閱讀和寫作的一致性,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二、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1、閱讀的概念及過程模式
閱讀是人類社會認知外界的一種重要的活動。閱讀過程主要包括感知和理解兩個階段。閱讀過程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從下而上的模式(bottom up model)、從上而下的模式(top down model)和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
最能代表自下而上(bottom up model)的閱讀模式是高夫(Gough)提出的。他認為閱讀是從看到文字那一刻起,直到了解文字的意義為止的整個閱讀過程。認為閱讀過程是一個線性的,即從字母、詞到句子的獲取與整合,從下到上的一系列信息加工過程。在系列加工模式中,信息之間不存在相互影響。每一個階段都是獨立的。所以在這種模式中,信息的傳遞只有一個方向,高階段加工的信息是不可能影響低階段的信息的。
以古德曼(Goodman)為代表的自上而下(top down model)的閱讀模式認為閱讀的過程并非一個精確系列加工過程,而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并做出暫時預期的過程。如果用最簡單的話描述古德曼對閱讀過程的理解的話,那就是: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學的猜測游戲,它包括了思想與語言之間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是以魯墨哈特(Rumelhart)為代表的。首先,研究者在對字母的研究中發(fā)現,同樣數目的字母在一個詞中就比它們單獨擺放好辨認;與此同時,詞用在正常的句法形式時比用在非正常句法中被認知的更好。邁爾(Meyer)也在實驗中發(fā)現,兩個詞義上有關聯的詞比沒關聯詞認知起來更容易。例如:面包—黃油,醫(yī)生—護士就比面包—護士,醫(yī)生—黃油被認知要快得多;他還發(fā)現,一個詞的意義是根據上下文決定的。例如:“They are eating apples”單獨放置時,我們無法確定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們正在吃蘋果”呢,還是“它們是可吃的蘋果”。終上所述,高一級的信息都在影響著低一階段的信息加工過程,即:在閱讀過程中,詞匯的、句法的、語義的信息都能夠影響閱讀者的知覺。相互作用模式強調閱讀是同時運用所有的知識的結果。
2、寫作的概念
寫作,以準確的書面語言,恰當的文體,來記敘事物,表達思想,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李振起,李凱源,1994)。寫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作者心中存在的信息(王春華,1998)。寫作講究立意、謀篇、布局、講究、遣詞造句和書面語言的準確,可見,寫作者需要有較為豐富的閱歷,既善于想象又善于概括,還要有駕馭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寫作的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路德慶,1994):首先是采集階段。寫作者從現實生活去捕捉、搜集寫作素材,并對素材進行篩選、整理和加工;其次是構思階段,寫作者依靠大腦寫作機制,提煉材料,形成主題和結構;其三是表述階段,就是寫作者選擇適當的表述方式和表現手法,運用恰當的語言文體,將頭腦中的構思具體的表述出來。
3、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大量的有效閱讀活動,沒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不把英語閱讀材料中的語言知識、篇章知識、文化知識等等信息輸入自己的“資料庫”里并不斷對其內化的話,寫作者是不可能寫出內容詳實感人、意義連貫、結構完整、既符合英語語言規(guī)范、又符合英、美文化習俗的地道的英語作文的。根據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說(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理論,沒有一定量的目的語的輸入,輸出難以產生。
寫作對閱讀的促動作用。寫作的目的是為了給別人讀,因此寫作者必須考慮讀者的需求。Swain(1995)提出的“輸出假說”(Output Hypothesis)認為,學習者必須經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內化輸入的語言,最后習得語言。
總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使閱讀得到運用而提高。
三、英語閱讀教學對寫作的影響
綜上所述,首先,英語閱讀教學為寫作提供了廣泛的素材,充實了寫作內容;其次,英語閱讀教學可以培養(yǎng)構建篇章的能力,為寫作儲備了豐富的語言知識,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先見森林后見木的閱讀方式,首先通過閱讀,揣摩寫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整體框架結構,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文章的各個段落層次的分析,領悟文章中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聯系及寫作者所采用的各種銜接手段,領會文章的各種表現手法。為將來的英語寫作準備必要的技能。
四、教學啟示
閱讀與寫作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閱讀、寫作相互依賴,相互促動。因此,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要轉變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觀念,即把傳統(tǒng)的單一為獲取語言知識信息為目的閱讀教學,轉變?yōu)橛幸庾R地為培養(yǎng)讀寫綜合能力的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要合理融入一些寫作訓練活動,使讀寫技能在閱讀教學中互相補充,互相促動,從而得到綜合性的發(fā)展。
五、結束語
本文以閱讀,寫作相關基本理論為基礎,論證了閱讀和寫作一致性的關系,強調了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把讀寫訓練有機結合在一起,發(fā)揮閱讀的延展作用,以便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賢純. 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M].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998.
[2] 李振起, 李凱源. 大學寫作[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4.
[3] 路德慶. 普遍寫作學教程[M]. 北京: 高等教學出版社, 1994.
[4] 王春花. 試論閱讀與寫作的交融性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