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高校學生教育問題頻發(fā),從學生主體來看一種來自自身的消極避世心理正不斷影響著學生的們的生活學習。文章通過描述校園中一些學生的避世心理,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深入闡釋了這種心理產(chǎn)生的根源并提出當今高校學生工作者應有側重的將工作重點轉(zhuǎn)移到梳理學生心理問題中去。
關鍵詞:高校工作 自卑心理 人文關懷
一、高校學生消極避世現(xiàn)象
隨著高校多元的文化不斷深入,市場價值觀的間接影響,機遇增多的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大學生也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人生挑戰(zhàn)。目前,由于高校及學生周邊外部環(huán)境公平性原則不斷缺失,高校學生群體出現(xiàn)的自卑避世情緒問題越來越普遍,進而可能會產(chǎn)生仇視社會、自殺等極端行為。這種青年學生的自卑避世現(xiàn)象的情緒特點集中表現(xiàn)為敏感性和掩飾性,封閉性、虛榮性和嫉妒性,性格孤僻和喜歡獨處,對于這個群體來說,他們常常會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心理敏感度比一般人要高,時常會擔心是不是別人瞧不起自己,這種心理也會帶來自我孤獨的心理體驗,極易產(chǎn)生凄冷的情感。這個群體朋友極少,社交范圍有限,少數(shù)的朋友也不過是網(wǎng)絡中的網(wǎng)友。他們當中大部分有著類似的經(jīng)歷,很多人初高中階段學習成績優(yōu)異,家庭條件一般,或者是家庭離得較遠。在學習成績上這些學生又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學位課、專業(yè)基礎課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掛科,更有甚者本該是期末考試的時間,他們索性放棄考試?!胺凑龥]有復習,去了也是掛科還不如不去”一個學生這樣說。通過了與個別大四學生交談發(fā)現(xiàn)他們本該在這個時期忙碌于參加招聘的求職現(xiàn)場或者埋頭于考研深造復習中,這些學生之所以每天在無所事事是因為他們由于大學期間表現(xiàn)不佳沒有得到畢業(yè)證和學位證,無法正常參加企業(yè)招聘或者其他進一步深造,所以每天只能虛度光陰。而且他們之中還有一些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大學四年根本什么都沒有學到,就算順利畢業(yè)找到工作的學生也不過是月薪兩三千剛剛夠過活。
二、高校學生消極避世現(xiàn)象原因分析
在心理學的角度看自卑心理是一種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的心理,一般表現(xiàn)為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遇到有錯誤的事情就以為是自己不好。自卑的前提是自尊,擁有自卑心理的人敏感,自尊心強,心態(tài)不平衡并容易情緒化。這樣一來對于有自卑心理的學生的行為就可以從學術角度去理解了。
那么高校學生的自卑心理究竟是從何而來,在對于這個問題的探討不應該只討論高校的教育環(huán)境本身,還應回歸到產(chǎn)生這些問題學生的家庭來看。在教育學上有這樣一句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產(chǎn)生學生的自卑心理及行為與家庭的不良教育是分不開的。比如父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會通過爭吵或者批評把這些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再入一些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往往會對孩子造成極其嚴重的心理影響,而恰恰這些家長不在意這一點,而是對孩子放縱任之致使這種冷暴力使孩子有了自卑自賤的錯誤心理更有甚者開始仇恨社會。還有一種錯誤的家庭教育那就是與冷暴力正好相反,筆者稱之為期望暴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一期望自然無可厚非,然而正是由于這一期望導致父母對于孩子的管教過于嚴格,這種管教會像牢籠一樣束縛孩子的認知成長。當這些學生通過高考步入大學并遠離的父母的管教,這自由的環(huán)境對他們來說是充滿誘惑力的,他們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迫切的去嘗試一切新鮮事物,一切自己之前想嘗試而又被家長禁止的事物。這些學生缺乏與外界溝通的能力,缺乏辨認是非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他們首選的應對方法就是逃避,因此也就成為了所謂網(wǎng)癮少年的一部分。古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甚欲亦勿施于人。這體現(xiàn)的就是一個平等的觀念,大人們的不如意不要施加給孩子,父母的期望要看看孩子能不能承受,也要審視這個期望是否合理,不然就會造成單方面的期許而對孩子產(chǎn)生不公平的影響。
三、結語
總結起來學生步入高校后會面臨兩個產(chǎn)生自卑心理的問題。一個是其以往的優(yōu)勢地位將面臨重新排列組合。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前一直是學校的排頭兵或者精英骨干,步入大學后會發(fā)現(xiàn)自己與周邊的其他學生相比,以往的優(yōu)勢地位正在逐漸消失。當他們看見周邊有比自己能力強,學習好,善于人際交往的同學便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敵對化這些比自己優(yōu)秀的同學并主觀認為高校教育者缺乏公正性,實行有差別的對待行為,而產(chǎn)生消極避世甚至仇視他人的想法。這種內(nèi)在的認為公平性缺失比外在的影響還要嚴重,因為這種因素是無形的難以把握的。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就是這個道理。另一種影響來自青年學生這個群體之中。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這會使一些學生嚴重不切實際。由于家庭經(jīng)濟條件的差距,這這個階段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就更為明顯,攀比炫耀心理膨脹,群體私人聚會層出不斷,生活開銷也就不斷增加。在缺乏理智的心理影響下,部分學生巧玲明目跟家里要取更多的生活費用。而一些學生則選擇了網(wǎng)絡這個虛擬世界,在這里他們才能找到遠離社會的自我存在感。因此便有了文中的這個群體。表面上這個群體遠離現(xiàn)實社會看似無害,但日積月累這些人的自卑避世心理就會轉(zhuǎn)化為一種對社會的仇視心理,進而引發(fā)一系列問題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當今高校工作中應該重視的學生心理問題從而對這些學生的心理加以溝通疏導。
參考文獻:
[1]楊正本.高中校園文化的構建與延伸探究[J].學周刊,2016,(15).
[2]胡新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張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憂及其超解——基于現(xiàn)代性的視角[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6,(02).
[4]黃冬福.高校突發(fā)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導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專項 ZS2015013;作者簡介:戴亮,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