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娟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0-0084-01
語文能力“讀”占鰲頭,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學習最根本的途徑。目前許多小學生在閱讀方面存在水過鴨背,不求甚解、浪費時間、效果差等不理想狀況。根據(jù)我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jié)了以下在閱讀中存在的幾個誤區(qū):
一、學生閱讀,讀而不思。
閱讀的過程在于提高學生正確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語言文字是思想的載體。每篇文章都是“有所為而作”,作者的喜、怒、哀、樂都滲透到字里行間,作品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個句子都為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務的。因此學生閱讀的過程應該是質(zhì)疑問難的過程。有的文章較深,閱讀可能有很多地方不懂,有疑問,自然要質(zhì)疑。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有這樣一句話:“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遍喿x這句話時就要問:“兩個‘幸福是什么意思?透過兩個‘幸福我們可以體會到什么?”又如讀《白楊》一文要會問:“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到新疆工作?為什么爸爸要帶我們到新疆?爸爸為什么要介紹白楊樹?……”類似這樣有質(zhì)量的問題在閱讀中一定要問。有的文章深入淺出,一讀就懂,似乎沒有疑難,其實許多疑難我們還沒發(fā)覺。不妨“于無疑處設疑”,不能淺嘗輒止,滿足于一知半解。如讀“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時,不僅要理解“綠”的含義,還要知道作者為什么用“綠”字而不用其它字呢?如此思考,便可深知作者對語言文字推敲的良苦用心了。只有邊讀邊思,才能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入木三分,才能透過文章的字里行間,深刻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妙。只有這樣,學生智慧的火花才能迸發(fā)出來。
二、學生閱讀、讀而不悟。
讀是理解的基礎,要產(chǎn)生深刻透徹的理解,必須邊讀邊悟。讀書是吸收,是積累。文章寫得好,首先是讀得有效。讀書萬不能蜻蜓點水。許多學生閱讀只求讀懂,不求感悟,不求致用,不能把作者的人生經(jīng)驗化作自己的心靈體驗,或者只求心靈的震撼,沒有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層審察,這樣的閱讀只不過是“水過地皮濕”,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對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錯誤的認識。如在教學實踐中,布置學生讀文章,檢查閱讀時,學生只能把文章讀通,但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寫作目的是什么?對含義深刻的語句有什么感受?卻一無所知,這樣的讀書等于“白讀”。青少年是讀書的黃金時期,更是好讀深思的重要階段。讀書,只有感悟,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所謂感悟,就是體作者之情,察文章之意,文脈、情脈雙理清。因為文章的主要觀點,中心意思及作者的寫作思路,行文線索都是蘊藏于文章之中。因此,只有讀而有悟,才能完成從有字書向無字書的過渡。閱讀必須站在作者的高度,結(jié)合自身的實際,想作者之所想,積極進行思維活動,深刻發(fā)掘文章的深層意蘊,多問幾個為什么?尤其對聲情并茂的佳作,更應精讀深思,目注神入,多感悟,細品味,力求做到“望表而知里”的效果。小學生閱讀切忌書是書,我是我,而要根據(jù)文中描繪的詞句段落,結(jié)合自己的知識儲存,展開想象,讓字面上的景、物、人活起來,自己步入其中,認識佳境,深入領悟語言創(chuàng)造情景的奧妙。只有這樣的閱讀感悟,才能真正收到讀書的良好效果。
三、學生閱讀、讀而不選。
目前小學生閱讀易犯的通病是:逮到什么讀什么,毫無選擇,隨波逐流,率性而讀,追求時尚。現(xiàn)代社會信息多源,書海茫茫,讀之不盡,故小學生閱讀一定要在教師和家長指導下進行,嚴格篩選。眾所周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边@道出了多讀書的好處,但小學生讀書的時間、精力畢竟有限,怎樣才能有效地讀書呢?我認為小學生閱讀一是選擇什么樣的書;二是怎樣有選擇地讀書?!皶侨祟愡M步的階梯”、“書籍是時代波濤中航行的理想之舟”。小學生在書海中遨游,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文化基礎,并且對現(xiàn)在或?qū)碛写_實意義的書。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最佳時期,現(xiàn)階段應該把教科書讀好,讀深,掌握其知識要領;課外應以科學性、知識性的讀物為主,越貼近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就越好,多看些增長知識的指導書是很有益的。比如作文寫得差的學生,就應該讀些關于寫作方面的書籍;如果學生想多吸收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就應該多讀科普讀物,如《十萬個為什么》、《大自然為什么》……同時多讀些中外名著佳作,這樣不但可以體會到作者的不同思想和風格,還能提高鑒賞能力和作文水平。但不是說凡是書都讀,比如《老夫子》、《卡通漫畫》、及“港臺娛樂八卦新聞雜志”等,這些書只是笑柄而已,對小學生的知識、能力毫無脾益的,就要看之有度,懂得取舍??傊?,適合自己是當前小學生選擇讀書的基本原則。同時閱讀還要講究方法,將泛讀和精讀結(jié)合起來。把書從厚讀到薄,從薄讀到厚,真正把書中的營養(yǎng)變成自己的知識養(yǎng)料。總之,小學生應該有所選擇,有的放矢地閱讀,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變得聰明,增長才干。
四、學生閱讀、讀而不寫。
讀書是作文的基礎。它不是一場狂風暴雨,可以一夜之間注滿江湖,它是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匯入江河,流入湖泊,最終聚而成海。讀書就是這樣一個積累的過程。荀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自古以來的大學問家無不以蛙步小流的點點滴滴而筑成令人望塵莫及的高度??v觀目前小學生害怕作文是普遍的現(xiàn)象,作文內(nèi)容空洞,無話可說,缺乏真情實感是通病,究其原因主要是“讀而不寫”。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在邊讀邊思中,有許多感受、體會、心得與靈感,這些思維的火花稍縱即逝。因此,讀書一要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既可以摘記,可以做札記;也可以旁注,可以寫讀后感。著名學者錢鐘書先生閱讀時喜歡旁注,然后將這些零星隨感匯聚再加工,才有了玉想瓊思,宏博精深的文藝著作《談藝錄》。二要讀而仿之。俗語說:“比著葫蘆畫個瓢”,比仿著的是“葫蘆”,畫出來的卻是個“瓢”,既相仿又有區(qū)別。小學生以此為樣,再聯(lián)系身邊的生活實際作出文章來,如此反復練習,逐步提高。好的文章在用詞、造句、立意、布局、謀篇等方面,都給小學生練寫作文在形式上提供了借鑒的范例。學生正確的立場觀點,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獲得,除生活實踐外,主要是以讀書為重要途徑,讀書對學生作文起著直接的指導作用。李白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道出了這個道理。因此,邊讀邊寫的讀書方法十分值得小學生借鑒。只有這樣讀書,學生才能取得閱讀和作文雙豐收。
總之,小學生能克服以上的讀書毛病,做到博聞強記、讀思結(jié)合、讀悟兼容、讀選有度、讀寫同步,做一個真正用“心”讀書的人,這樣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就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