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民
(北京師范大學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育宣傳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875 )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不但充分強調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大意義,而且進一步突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緊迫性。提高教學實效性,日益凸顯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關鍵問題和首要目標,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亟需立足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彰顯學生的價值主體地位,使學生體會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自身成長成才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以高度的熱情和興趣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別開生面,實效凸顯,切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
提高教學實效性,既是高校思想理論課教學的根本問題,也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熱點和難點。圍繞這一問題各級教育主管機構在教材編訂、教學監(jiān)管、教學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積極有益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素材、教學技術、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教育主管部門和任課教師的不懈努力下,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任課教師的認可度、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明顯提高,教學效果明顯改善。然而,當前的教學效果與國家和社會的期望尚有差距,部分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尚存偏見和錯誤認識,出勤率高,聽課率低的現象并未根本消除。因此,破解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偏見和誤解,改變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輕視和忽視,啟發(fā)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和參與積極性,是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必然路徑。
學生之所以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懷有偏見和誤解,以至于輕視和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們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他們沒有價值和意義,而要破除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偏見和誤解,激發(fā)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和參與積極性,就必須從價值理念的層面進行深入的反思,闡明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學生所具有的突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念告訴我們,價值“是揭示客觀世界滿足人類生存發(fā)展程度的關系范疇,是指具體歷史過程中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盵1]可見,價值作為一種關系范疇,是客觀事物或活動與人的需要的一種契合關系。判斷一種事物或活動是否有價值或價值的大小,不僅要明確事物或活動的功能,而且要明確人的需要,還要在此基礎上考察事物或活動的功能與人的需要是否具有契合性或契合程度的大小,只有這樣才能判定該種事物或活動是否有價值和價值的大小。 具體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來講,要判定它對于學生是否有價值或價值的大小,首先要明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功能、學生的需要,其次要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的功能與學生的需要是否具有契合關系,特別是學生的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能否得到滿足或滿足程度的大小。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與學生的需要具有契合性,那么它就是有價值的,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反之,則會被學生忽視、輕視和抵制,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總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學生需要的契合程度,從根本上決定了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可和參與程度,從而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的價值和實效。
誠然,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思政課’的教學價值是指‘思政課’教學能滿足教學主體需要,并內化為意識和動機,外化為良好的行為和品德,從而實現主體的進步和發(fā)展。”[2]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的功能及其對學生需要的滿足狀況是一種復雜的情形,教學活動的每一個因素、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打動學生、滿足學生的某種需要,從而贏得學生的欣賞和愛戴,被賦予價值和意義。例如,有的學生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討論、辯論的教學形式滿足了其鍛煉口才和演講能力的需要,而賦予該課程以價值;有的學生可能出于對某位任課教師的形象氣質的欣賞,而賦予該課程以價值。不容否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3],擔負著培養(yǎng)具有優(yōu)良政治思想素質和高尚道德境界的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使命,這種職責和使命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僅僅滿足于其教學形式或教師魅力方面的價值,而應該在其思想理念和政治觀念等方面充分凸顯出其價值。否則,如果學生只是陶醉于新鮮的教學形式或教師的顏值魅力,卻對教學中所傳達的思想理念和政治觀念沒有多大興趣,這種教學效果顯然不能實現“內涵感召”“精神認同”的好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從價值視域探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擺脫熱鬧花哨的形式主義,實現和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特別是其核心思想和重要理念對于學生的價值。
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對象,是教學內容的受體,教學活動是否被學生喜歡,從而能否有意義和價值,能否收到實效,主要取決于學生的感受和判斷,所以,從價值視域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必須是以學生作為價值主體,“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4],重視學生的需要及其對教學活動的反饋。這既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內在要求,又是當前破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低效乏力之困境的必然選擇。以人為本具體到教育教學活動必然要求以學生為本,關注和滿足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制定教學計劃,根據學生的需要開展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生需要的程度和水平為依據評價教學活動的效果。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所以存在低效乏力的問題,原因就在于在教學活動中沒有貫徹落實好以人為本,具體來講就是沒有落實好把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價值主體的原則。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沒有落實好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價值主體的原則,集中表現為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片面強調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忽視了學生自身的需要。這一點無論在現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教科書中,還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語言中都有所反映。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就有這樣的表述,“一定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同人們實際的思想政治品德水準之間的矛盾”[5]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領域的特殊矛盾,“這個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內在根據”[6]。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矛盾決定著問題的實質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上述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表述,充分體現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國家和社會作為價值主體,使學生的發(fā)展適應和滿足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實質,這一精神實質決定了教學活動必然會一定程度上忽視或脫離學生的需要,與之相應,學生也會因為缺乏“主體感受”而失去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從而使教學活動沉悶平淡、低效乏力。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頻繁、單一地強調“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要”,“成長為時代和社會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而不是從“滿足學生需要”的角度闡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那么就只會使學生失去興趣,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低效乏力之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未能充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價值主體的另一種情形是,只是在一般意義上宣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未能在教學過程中把具體教學問題或具體的思想觀念與學生具體的心理或思想需求相結合,表現出突出的空洞籠統(tǒng)、不切實際的弊端。不少任課教師僅僅在開課之初,講授緒論部分時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在講解到教材的具體章節(jié)和具體問題的時候,卻很少闡述該章節(jié)具體問題或思想觀念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雖然有的任課教師試圖從滿足學生需要的角度講解具體問題或思想觀念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對問題或思想觀念理解得不夠透徹,對學生的需要闡釋得不夠明確,所以往往不能使學生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或應答,使學生產生牽強朦朧,不能解渴的感覺。如在講解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時,只是從共產主義社會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實現按需分配、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社會”[7]講解其合理性、重要性,而沒有從自由是人的最高的、終極的追求,這樣一個主體角度來闡釋共產主義對個體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使共產主義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相反,只有把學生作為價值主體 ,一方面肯定學生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闡明共產主義為自由生活所提供的物質基礎、精神條件和實踐模式,才能使學生體會到共產主義社會不但是實現普遍的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制度體制,而且開創(chuàng)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模式,并且深信共產主義社會自由幸福生活的真實性、必然性,從而才會發(fā)自內心地向往和追求共產主義。
教學效果受教材的表述方式、教師的教學思路和話語模式等多種因素制約,立足價值視域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就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各種因素、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彰顯學生的價值主體地位,使學生切實感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其需要的滿足、對其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立足價值視域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通過彰顯學生的價值主體地位,實現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學生的意義和價值,必須兼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國家和社會具有的價值和意義,而不能以犧牲和放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國家和社會的意義為條件和代價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學生的價值和意義,這一點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屬性和使命所決定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國家進行意識形態(tài)宣傳和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擔負著對廣大公民特別是青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思想政治立場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盵8]無論是立足學生的價值主體地位提高教學實效,還是采用其他思路和方式提高教學實效,都不能背離這一使命??梢哉f,立足學生的價值主體地位提高教學實效或采用其他對策提高教學實效,相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教育使命而言,只是具有“橋”或“船”的意義,成功地擔負起意識形態(tài)宣傳教育的使命才具有“過河”的意義。因此,從根本上來講,成功的、卓有成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該把其對國家和社會所具有的價值與其對學生所具有的價值統(tǒng)一起來,既不能單一地強調滿足學生的需要,也不能單一地強調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使學生失去學習熱情,使教學低效乏力。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國家社會與學生個人在價值歸宿上的融通性,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充滿生機活力,充分承擔起意識形態(tài)宣傳教育的職責和使命。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實現國家社會與學生個人在價值歸屬上的融通性,從而充分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及其所擔負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教育的職責和使命,不但具有內在的必要性,而且具有充分的現實性,這一點是由人的社會性本質和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所決定的。按照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9]可見,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個體的成長過程作為一種“獲得社會性”的過程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即個體認識、選擇、同化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理念,從而不斷以社會屬性充實自我屬性,使個體人格得以不斷健全成熟的過程。所以,成熟的個性品質必然是一種個體性與社會性相融通、相協調的品質。在教育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講清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理念的合理性及其對于學生個體的必要性、重要性,就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理念對于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就能夠使其產生熱情和興趣,增強其認同和遵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社會價值訴求與個體價值訴求的統(tǒng)一,使教學過程在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和傳輸社會價值理念兩個方面收到積極的效果。
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價值層面實現社會性與個體性的融通提供了充分的制度和生活基礎。社會主義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生活模式為不同個體奠定了共同的經濟利益基礎,使不同社會個體在基本利益訴求方面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使社會經濟生活的運行規(guī)則和管理規(guī)范與社會個體的利益訴求具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從而在經濟生活層面,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國家社會價值訴求與學生個體價值訴求的融通性問題提供了現實的佐證。社會主義中國以人民代表大會制為基本模式的政權組織形式確立了個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并為個體政治權利的實現提供了現實的路徑依托,這一政權組織形式為國家意志與個體意志的融通性以及個體間意志的協調性提供了現實的保障,從而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政治、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闡明國家社會價值訴求與個體價值訴求的一致性提供了鮮活的樣式??梢姡⒆闵鐣钐貏e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經濟政治生活模式,闡釋學生個體與國家社會價值訴求上的一致性,不但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價值歸屬上講清學生個體與國家社會的融通性提供了現實的生活基礎,而且為宣傳和闡釋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提供了生動的形式。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10]價值訴求作為個體參與和從事各類活動的根本性的動力因素,理應成為我們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視點。立足價值視域反思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才能把捉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低效乏力的內在癥結;確立和彰顯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價值主體地位,才能使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走出低效乏力的困境;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闡明個體價值訴求與社會價值訴求的一致性,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煥發(fā)思想活力和理論魅力,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充分高效地承擔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育優(yōu)秀人才的光榮使命。
[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5.
[2] 周蘇婭.實踐觀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價值的實現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3):60.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81.
[4][8][10] 習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5][6]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7.
[7]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4.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