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茈文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當代校園戲曲發(fā)展困境與出路探究
張茈文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中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21世紀以來,校園戲曲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高校師生的關注,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當代校園戲曲文化現狀和發(fā)展前景不容樂觀,深入探究校園戲曲發(fā)展困難的原因,根據校園戲曲的實際情況進行出路探究,有助于促進校園戲曲的健康發(fā)展。
戲曲文化;校園戲曲;發(fā)展困境;提升策略
大學校園文化是以大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高校精神文化、環(huán)境文化、行為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群體文化。隨著我國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校園文化內容也越來越豐富。近年來傳統(tǒng)戲曲逐漸進入高校校園,被高校師生所關注,但是大學校園戲曲在發(fā)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于探討和解決。
當代校園戲曲以融合了音樂、舞蹈等的多重藝術方式豐富了大學校園生活,為學生帶來了精彩的藝術體驗。校園戲曲似一朵藝術奇葩吸引了學生的關注,在校園文化中逐漸發(fā)展壯大。戲曲作為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傳承,對高校學生具有影響和教育作用。加強戲曲文化在校園的傳播,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生活,提升學生的審美層次,也有助于校園文化的進一步拓展。然而,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校園戲曲的發(fā)展狀況不容樂觀。
當代校園戲曲發(fā)展面臨的困境首先是觀眾少,即文化市場對于戲曲的接納度不高。從國內戲曲演出來看,戲曲市場總體不太景氣,通常而言,戲曲最大的演出市場是政府買單的市場。人們雖知道戲曲不能單單依靠政府市場而存活,卻又無能為力。[1]校園戲曲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校園內演出時,觀看戲曲的觀眾不多,即便學校贈票,學生可以免費觀看,劇場內仍然會出現大片的空置坐席。校園戲曲觀眾的缺失,直接影響到了舞臺上進行戲曲表演的演員情緒。如果座無虛席,演員們在演出過程中通常會更加賣力,然而面臨著大片的空場,演員心中往往會產生一定的落差。
除了觀眾市場不景氣外,校園戲曲還存在著創(chuàng)新難的困境。在當今的戲曲演出和創(chuàng)作中,往往存在著“厚古薄今”的崇古思維。繼承傳統(tǒng)雖然重要,但如過分崇尚傳統(tǒng)就會阻礙社會和藝術的發(fā)展。[2]大學校園戲曲演出多以傳統(tǒng)劇目為主,內容雖經典,但老戲老演、老演老戲,這讓觀眾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審美疲勞。校園戲曲的發(fā)展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必須結合時代進行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過程中,應該合理融入現代化的時尚因素。唯有將傳統(tǒng)與時尚相結合,才能在21世紀的文化大潮中占據一席之地。然而,現代戲曲編劇的缺失,使校園戲曲的劇本創(chuàng)新舉步維艱。
校園戲曲在21世紀傳播與發(fā)展中面臨著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針對上述校園戲曲文化現狀,筆者對校園戲曲發(fā)展困難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和分析。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有幾個方面:
(一)多樣化的社會文化娛樂沖擊戲曲市場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追求更豐富的精神生活??茖W技術的發(fā)展,網絡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上網看電影、電視劇等也漸漸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主要的消遣活動。多樣的
社會文化以及西式生活方式的涌入,吸引著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去追求更新潮的娛樂方式。相較而言,戲曲藝術形式陳舊,唱、念、作、打等表演方式與當前流行音樂極其不同,通常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更無法滿足當今年輕觀眾的審美需要。真正喜歡看戲的觀眾并不多,人們往往認為戲曲臺詞文縐縐,戲曲唱腔過于拖沓,沒辦法靜心來欣賞一場戲曲表演。傳統(tǒng)戲曲只是吸引了一部分觀眾,而且以中老年觀眾居多。戲曲市場觀眾的流逝,也是戲曲市場不斷萎縮的證明。
當今社會高校文化逐漸趨于多元化,這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選擇。然而,大學生在面對如此多元的文化時,往往執(zhí)著于文化表面現象,對于文化內涵的解讀并不深入。隨著網絡科技發(fā)展的日新月異,各種文化充斥著網絡,且多為快餐文化,不利于主流文化的傳播。大學生受到無厘頭網絡文化的影響,熱衷于垃圾文化,使大學文化本質出現偏差。當代大學生文化審美日益偏失,對高雅藝術不重視,致使高校戲曲藝術的傳播氛圍越來越淡薄。
面對多文化的沖擊,校園戲曲的發(fā)展處于尷尬境地。目前,高校參加戲曲社的學生相對較少,校園戲曲社團社活動不夠豐富,而且觀看戲曲表演的學生也不多,即使學?;ㄖ亟鹌刚垖I(yè)戲曲演員進校園演出并免費贈票,觀眾席還是會出現大量空缺。只有解決現在校園戲曲所面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發(fā)展校園戲曲,不過,校園戲曲如何良性發(fā)展,這值得我們深思并研究。
(二)行政管理過于嚴格,對于戲曲的支持引導不足
校園戲曲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戲曲社團活動也逐漸受到高校領導的重視,但同時也受到學校各級部門的嚴格管理。每年的校園戲曲活動都是由校團委等學生工作部門或藝術教育部門組織進行,一般都由校級的戲曲社團承辦。在多重行政管理的情況下,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學校戲曲社團沒有更多的自主性,阻礙了高校戲曲的發(fā)展,例如,演出程序要經過校領導的要嚴格審查,不利于自由開展活動。二是學校戲曲社團開展活動缺乏長遠規(guī)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校園戲曲沒有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又缺乏合理的引導,學校以及有關政策成為校園戲曲能否繼續(xù)存在的一個制約性的因素。
校園戲曲活動在嚴格的行政管控下,只能獲得有限的支持,有的校園戲曲社沒有足夠的資金來購買演出服裝,學生只能去校外拉贊助或者親手制作演出戲服;有的高校對于校園戲曲重視不足,導致戲曲社團在排練、演出過程中缺乏場地,無法自由、自主地開展戲曲活動。另外,當前校園戲曲主體是在校大學生,他們沒有經過專業(yè)的戲曲培訓學習,不具備專業(yè)性的演出水準,大多數時候僅僅憑借自己對于戲曲的一腔熱忱投入社團,在演出時無論是臺詞的表達還是身段、眼神的展現,都缺乏專業(yè)演出人員的指點。學生自身理論基礎的缺乏,也使得學生對于戲曲演出的認識不足,這就造成了其發(fā)展過程中后勁不足。
(三)資金支持減少,演出經費困乏
學校戲曲社團進行發(fā)展,需要大量的活動經費。現階段各高校內社團眾多,各種活動都需要經費,在這種情況下,學校不可能只為了校園戲曲而忽視其他藝術的發(fā)展,因而組織精力、資金支持都是有限的。對于校園戲曲而言,舞臺布景、燈光、服裝、道具、各類宣傳品、演出場地租用等都需要一筆經費來維持。隨著學?;顒淤Y金日益減少,僅靠單一的行政資金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校園戲曲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投入,有些較好的劇目無法進行排演,其藝術水平也就受到一定的影響。
校園資金支持不足,使得校園戲曲傳播面臨許多困難。曾經有校園戲曲團社參加交流演出,學校無法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團隊坐了20個小時的硬座去北京參加全國戲劇大學生比賽。重慶大學幽蘭戲曲社在自編自演川劇《桃花扇》時也面臨這一問題,他們聘請不起專業(yè)的編劇老師,只能自己進行劇本改編;他們買不起專業(yè)的戲曲演出服飾,就自己動手制作演出。這樣一批90后的學生,憑著自己對于戲曲的一腔熱愛,克服種種資金困難,推動校園戲曲的不斷發(fā)展。[3]然而,這樣的事實也值得我們反思。
(四)組織架構有待優(yōu)化,品牌效應無法形成
品牌是被認可的標志,高校戲曲社團組織如果通過自身努力發(fā)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將對戲曲在高校中傳播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但是,高校戲曲社團組織由于種種原因,根本無法形成品牌效應。
校園戲曲社團自身也存在問題,即管理人員配備不完善、組織架構不健全等。校園戲曲的主體是在校大學生,一般情況下,大一、大二是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團的活躍時期,然而大一、大二學生剛剛參加戲曲社團,還處于學習階段;到了大三時,社團成員通過磨煉與學習,已經逐漸熟悉了戲曲社的工作安排,成為戲曲社的主力干將,可是接下來大四時面
臨著找工作或者繼續(xù)讀研深造的多重壓力,很多同學已經沒有精力投入到戲曲社的活動中,于是選擇了退社。這就意味著校園戲曲人員流失嚴重,處于培養(yǎng)人才后不斷流失人才的循環(huán)中。
當代高校中的戲曲愛好者寥寥無幾,一個戲曲社團往往只有幾十個人,甚至幾個人,面對全校幾萬人的受眾,其比例確實不高。同時,戲曲社的學生在專業(yè)學習中投入了大量心血,無法將心思專注到戲曲演出上,[4]在短時間內難以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的戲曲節(jié)目。故而,校園戲曲很難形成高質量的品牌宣傳,也難以擴大受眾人群,吸引更多的人愛好戲曲。總之,多方面的綜合因素使校園戲曲的文化傳播受到很大影響,再加上社會大環(huán)境的沖擊,校園戲曲的發(fā)展舉步維艱。
(五)文化引導欠缺,交流渠道不暢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需要理論的引導,校園戲曲也是如此。要想得到快速發(fā)展必須要有文化理論的指導,單純靠學生的喜愛和一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校園戲曲社團需要有校領導和藝術專業(yè)老師的支持和引導,才能使校園戲曲走上正軌的發(fā)展道路。但是現在高校缺乏具有專業(yè)知識的戲曲老師,戲曲社團無法得到專業(yè)的指導,其發(fā)展前景不明,這直接影響到校園戲曲的發(fā)展和傳播。
校園戲曲的發(fā)展不僅需要指導教師,實際上,校園戲曲指導老師應具有較高的素質。首先,指導老師應該熟悉戲曲的歷史和現狀,能夠站在高角度對于校園戲曲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其次,指導教師要帶領一批大學生完成校園戲曲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這就要求指導教師不僅應具備專業(yè)的戲曲知識和基本的演出技能,還應具備一定的編劇意識和編導素養(yǎng)。
最后,校園戲曲的指導教師應該熟悉學生所思所想,只有真正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合軌,才能引導他們制定出適合校園戲曲發(fā)展的前景與規(guī)劃。[5]符合條件的校園戲曲指導老師并不好找,因此有些高校和有關社團聘請了一些不專業(yè)的老師,而這對校園戲曲的正常發(fā)展更為不利。
高校校園戲曲成員人數較少和溝通不暢,也阻礙了其發(fā)展?,F在各高校的學生組織中以學生會和社團聯(lián)合會為主,它們擁有校內最多的學生資源和其他資源,各種活動不斷,在學生中有崇高的威望。雖然戲曲社團也在社團聯(lián)合會中,但是畢竟社團內部人員較少,喜愛的人員也不多,形成不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因此,校園戲曲在校園文化傳播方面受到抑制。與此同時,校園戲曲活動幾乎都在校內進行,缺乏與外校和民間戲曲團體的溝通和聯(lián)系,這種閉塞的狀況,限制了戲曲藝術的交流和精益求精,不利于校園戲曲的發(fā)展和繼承,也不利于校園文化的擴展與傳播。
造成校園戲曲發(fā)展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校園戲曲社團自身戲曲表演基礎的薄弱、學校重視不足所造成的資金匱乏,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校園戲曲發(fā)展困難。面對校園戲曲文化傳播困難這一現實情況,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性的策略探析:
(一)以設置戲曲圖片展覽的方式推廣校園戲曲
戲曲的推廣發(fā)展,圖片展覽的方式是一種有效的形式。在校園內設置“戲曲博物館”,以實物的形式展出戲曲精彩劇目的演出視頻、圖片等相關資料。除此之外,還可佐以戲曲服裝和戲曲雕塑等進行文字說明,向學生介紹戲曲。若是有校園演出的時候,就及時展出演出信息,吸引學生前來觀看。進一步組織戲曲興趣協(xié)會和愛好小組,每周定期組織開展活動,在活動中發(fā)放各戲種的經典戲曲圖片、戲曲紀念章等,宣傳和推廣校園戲曲。
(二)開設戲曲教育相關課程
開設戲曲相關的公共選修課,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向大學生進行戲曲知識的推廣,加強傳統(tǒng)戲曲與當代大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縮短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在戲曲公開課上可以播放一些經典的戲曲電影來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例如,越劇電影《梁祝》曾經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可以在戲曲公選課上推薦給同學們欣賞。總之,通過開設戲曲相關課程,可以提供給喜愛戲曲的同學們近距離接觸戲曲、認識戲曲的機會;同時有助于培養(yǎng)校園戲曲人才,夯實其戲曲理論基礎。
南京大學推出了一系列的戲曲教育相關課程,不僅包括基礎層面的《戲曲文化述要》,也有進一步從欣賞角度進行美學剖析的《戲劇精品賞析》,還開設了《戲曲理論與實踐》課程對學生進行指導。當然,我們無法強求每一所高校都具備南京大學這樣優(yōu)秀的師資力量,開設多門戲曲相關課程,然而我們可以根據自身優(yōu)勢開設一些地方性課程。在江南地區(qū),可以開設昆曲、越劇相關戲曲課程;在西北地區(qū),黃土地是孕育秦腔的沃土,可以開設秦腔等地方戲
曲的課程。蘇州大學開設的昆曲課程就別具特色,學校啟用最具有戲曲素養(yǎng)的教師講授昆曲課程,邊講課、邊演唱,吸引了許多年輕大學生的關注。
(三)發(fā)揮校園戲曲的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大膽嘗試
目前校園戲曲常演劇目單一,京劇往往是《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經典片段,昆曲大多數是《牡丹亭》里的《游園》《驚夢》兩出戲,即便是獨具地方特色的戲曲演出也以經典劇目為主,如越劇《紅樓夢》和黃梅戲《女駙馬》,這使很多觀眾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審美疲勞。然而,校園戲曲社只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戲曲愛好者團體,并沒有專業(yè)的戲曲編劇進行劇本創(chuàng)作,想要與時俱進地推出新劇本實際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校園戲曲社應該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大膽嘗試。例如,重慶大學的幽蘭戲曲社對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進行了改編演出,推出了全新的校園版川劇《桃花扇》。當這群喜愛川劇的90后戴著自己做的道具、穿著自己做的服裝上臺進行演出時,讓戲曲界看到了校園戲曲改編的希望。《桃花扇》本是昆曲的代表劇目,將高雅的昆曲改編為幽默的川劇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幽蘭戲曲社成員憑借他們的智慧與才華為大眾奉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這出由幽蘭戲曲社自編、自導、自演的川劇版《桃花扇》帶給人們全新的視聽體驗,讓人們感受到校園戲曲的活力。
(四)邀請戲曲名家進校園進行戲曲講座
大學校園是多種文化兼容并包的地方,既有流行音樂也有街舞團隊,既有現代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有傳統(tǒng)的藝術方式,戲曲在校園文化中的存在就說明大學校園文化的豐富多彩。實際上,很多人對于唱歌跳舞的興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培養(yǎng)漸漸發(fā)展起來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戲曲文化的傳承而言,培養(yǎng)大學生對于戲曲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主管部門可以邀請戲曲名家進校園,舉辦戲曲文化講座,向大學生傳授戲曲相關知識。戲曲名家可以介紹戲曲行當,或者是對于現在的戲曲狀況進行分析,或者是對于戲曲名段現場表演,等等。學生在收聽講座過程中了解我國的戲曲文化,不僅有利于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同時也為我國戲曲文化在校園的傳播開辟新天地。
(五)從校園演出到走出校園演出
針對校園戲曲演出的現狀,可以采取分層次演出的策略,即對不同的觀眾表演不同的劇目。例如,針對大學生可以表演具備一定文化底蘊的劇目,面對普通大眾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常見的劇目,這樣可以拉近觀眾與戲曲之間的距離。校園戲曲應該順應時代的需求,注重加強與學院間的聯(lián)系與合作。校園戲曲團社可以和音樂學院合作,開展地方民俗音樂課題,盡可能地把戲曲文化擴散開來。許多教師對傳統(tǒng)文化很感興趣,戲曲的發(fā)展應該征得他們的認可,只有讓更多的知識分子了解戲曲文化,才能真正激發(fā)出他們保護中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決心,才能進一步促進校園戲曲的發(fā)展。校園戲曲應注重與老百姓的溝通交流,可以考慮在大學校園的周邊居民區(qū)進行演出,如在村子里過廟會的時候演出戲曲。除此之外,校園戲曲應該走出校園,面向市場謀求發(fā)展。
(六)尋求戲曲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及人才資源
校園戲曲的進一步發(fā)展,必須加大資金投入。相關管理部門要在原有基礎上加大資金投入,為校園戲曲的未來發(fā)展提前鋪路。校園戲曲除了爭取各級政府資金的支持外,還應該積極尋求多元化解決途徑,可以考慮與一些商家結成戰(zhàn)略伙伴關系,采用資源置換的方式換取必要的資金支持,同時建立“國家戲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會”,為促進校園戲曲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物質保障。在此基礎上,提升戲曲人才待遇,留住優(yōu)秀的戲曲人才,為校園戲曲傳播發(fā)展獲取寶貴的人才庫。校園戲曲自身也需要增加演出頻率,爭取收獲更多的演出經費來豐盈自身。只有將藝術經濟投入轉變?yōu)楦牧夹@戲曲的資金,才能減少校園戲曲演出人員的壓力,他們方可靜心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優(yōu)秀劇目。
綜上所述,面對校園戲曲文化引導欠缺、學生關注度不高的現狀,可以通過設置戲曲圖片展覽、開設戲曲欣賞與學習的相關課程、邀請戲曲名家進入學校講座等方式,促進學生對戲曲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對戲曲的愛好。校園戲曲社在校園演出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與校園外團體交流與合作,從而擴大自身影響。面對校園資金支持不足的現狀,校園戲曲團體應該從多渠道尋求戲曲發(fā)展的物質條件,只有充足的資金作為強大的后盾支持,學生才能安心進行校園戲曲的策劃與演出??傊?,我們應該給予校園戲曲更多的關懷與鼓勵,發(fā)揮校園戲曲的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同時,針對當代校園戲曲文化傳播所面臨的發(fā)展困境,應該多管齊下進行整治,進一步促進校園戲曲的健康發(fā)展。
[1]薛曉金.困境與沖出困境的可能性——關于戲曲市場的思考[J].戲曲藝術,2007,(2):125-128.
[2]于海闊.社會文化視角下的戲曲困境解讀 [J].文藝評論,2015,(1):123-129.
[3]柳青,楊帆.校園版川劇《桃花扇》重慶大學上演[N].重慶晚報,2015-10-28(17).
[4]桂迎.校園戲劇的舞臺還有多大 [J].上海戲劇,2003,(8):41-42.
[5]桂迎.中國校園戲劇的流變、現狀、思考與嘗試[J].中國戲劇,2008,(5):52-55.
[6]周凌玉.困境與突圍:對校園戲劇的思考 [J].四川戲劇,2009,(6):43-44.
(責任編輯 王 昕)
The Predicament and Outlet of Contemporary Campus Opera
ZHANG Zi-wen
(School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Zhejiang 325035,China)
Oper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ese civilization.Since the 21st century,the unique charm of campus traditional opera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However,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opera cultur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 ou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an attempt to promote a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mpus opera.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campus traditional opera;development dilemma;promotion strategy
J82
A
1673-1972(2017)01-0130-04
2016-06-20
張茈文(1989-),女,河北趙縣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