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常平鎮(zhèn)中心小學 吳云云
小學語文教學: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文東莞市常平鎮(zhèn)中心小學 吳云云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語言文字運用,我們就要有方法的引導,引導學生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引導學生 “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
語文教學就是從一個關鍵的“字”,一個關鍵 “詞”,一個關鍵“句子”入手,踏踏實實地品味語言,從中品出 “工具”,品出 “人文”。
(一)讀而吟誦,其 “悟”自現(xiàn)
古人云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其義自見”即 “悟”,這個“悟”是在 “讀書百遍”后才實現(xiàn)的。許多有識之士一再強調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根本,通過朗讀以達到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讀中悟,悟中讀,這是有道理的。我曾聽過特級教師講 《匆匆》一課,整個過程未講一字,課文的語意之美,語境之美,全靠一個 “讀”字,輕輕慢展,徐徐鋪開,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逐步領 “悟”出文章的真諦,正確地把握語言文字的 “神”。
(二)精心設問,有的放矢
從教學內容整體的角度來考慮教學思路,設計教學問題,為教學尋找到一個支點,引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思考與討論。如趙志祥老師執(zhí)教的 《地震中的父與子》,在學生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線索,把握基本內容之后,教師拋出了 “這位父親究竟有沒有失?!钡膯栴},“失?!币辉~不難理解,教師一般不會去關注它,而趙老師卻獨具慧眼,使其成為了教學的一大亮點。教師通過恰當?shù)男问絹斫M織教學,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促使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從文章字里行間中尋找依據(jù),從整個課文的前后聯(lián)系中去尋求理解。最后,教師水到渠成地對父親 “愛”與 “信念”的情感與精神力量作了理性的升華,一個偉大的父愛形象悄然烙印在學生的心里。
(三)摳詞慢引,細品咀嚼
準確把握教材,準確把握學情,引學生進入他們未能走入之處。如王崧舟老師 《慈母情深》的教學,他在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后,有效地把自己的體驗與感悟轉化為精當?shù)慕虒W設計。他從整體上思考本文的教學思路,凸顯情感主線,以重點段落中的關鍵詞語為小切口,從而引領學生對整個段落內容作深刻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如緊扣 “鼻子一酸”,抓住文章結構寫法和用詞特點 (三次出現(xiàn)的 “我的母親”、重復四次的 “立刻又”)極力渲染,層層追問,并通過對話交流、朗讀 (換詞、改變句式讀、范讀、引讀)等教學方法,使學生既感受體驗到了 “慈母情深”的具體表現(xiàn)與內涵,愛的厚重與艱辛,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詞語的品味、句式的分析、讀寫的操練,達到了多種能力綜合訓練的目的。
《課標》提出:語文學習要“言” “意”兼得,要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來得言、會意。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先引領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領悟和挖掘出語言表達方法,再重點訓練語言運用的能力,然后進行方法遷移運用,學生即可逐漸學會表達。
(一)表達語言舉一反三,領悟方法
一篇課文會有多種寫作方法,教師應依據(jù)課文特色和學生年段特點,篩選最值得本班學生學習和運用的表達方法。如 《草原》一課,作者是怎樣表達 “蒙漢情深”這一情感的?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是怎樣恰當?shù)囟啻芜\用動詞表達情感的??蛇\用換詞、比較等策略,讓學生抓住 “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中 “飛”,體會蒙古族迎接速度快,而此段連續(xù)運用 “歡呼著,飛馳著” “車子跟著馬飛過小丘”。抓住 “飛”字,通過前后聯(lián)系、對比,引導發(fā)現(xiàn),我們的車先是 “走”,再 “飛”,急于到蒙古包和他們聯(lián)歡的急切心情躍然紙上。透過三個 “飛”,學生真切體會到蒙漢情深,能觸到文章的情脈,這就是語言文字能傳情達意的魅力。通過引導體會 “飛”的用法,感悟別的動詞連續(xù)反復運用更能很好地表情達意,所謂 “文字有情感”,結合所在句子描寫, “蒙漢情深”之情不言而喻。
(二)創(chuàng)設情境傳情達意,嘗試運用
葉圣陶認為, “能力并不是一會兒從無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經(jīng)常訓練,訓練成了習慣,才算有了能力。”在學生領悟了 “運用動詞傳達情意”的表達方法的基礎上,可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學習《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一課, “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駐立江灘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作者沒有具體寫出當時的場景,我們可以依托文本,理解文意,大膽想象,感性學習,回到語言學習的源頭,寫出“告別村民依依不舍之情” “駐江憶事”的場景,嘗試反復用好一兩個動詞來表情達意,真正學習語言文字的內在韻律。
(三)隨堂練筆精耕細作,自主運用
練筆是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體現(xiàn)。課堂小練筆開辟了閱讀和寫作的通道,能有效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不少教師喜歡教學即將結束時安排總結性小練筆,課文學完了,你想對主人公說些什么?或者,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這類總結性練筆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籠統(tǒng)空泛,學生寫得大都是不痛不癢的套話,這樣的小練筆是無效的。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文本的核心價值,精心選擇小練筆內容。如教學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單元目標之一是 “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結合文本特點及學生寫作實際,可設計如下練筆點:伯父笑談 “碰壁”時的語言描寫生動風趣,說話提示語的位置靈活多樣,其中還巧妙地融入了說話者的動作和神態(tài),是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對話片段。針對學生寫作時往往不注意靈活運用提示語的現(xiàn)象,此處可設計小練筆也寫一個生活中的對話場景,要求通過對話來表現(xiàn)人物特點,并靈活運用提示語。自然、恰當、形式多樣的隨堂練筆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四)聯(lián)系實際融會貫通,獨立運用
學會創(chuàng)造性獨立運用語言,是學習語言運用的終極目標。學生嘗試運用之后,還不一定就能完全掌握,如果學生能聯(lián)系生活有創(chuàng)意地獨立自主地運用,也就把發(fā)展學生思維和語言訓練表達結合起來了,就能形成有效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學習 《祖父的園子》十七自然段“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引導學生品味語句的同時展開豐富的想象,并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歷設置有趣的語言自主運用作業(yè):觀察公園或校園的一景一物,與同學交流所見,分享發(fā)現(xiàn),模仿文中寫法,寫寫我們身邊的花園或公園,寫出快樂與自由。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