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琦
腦卒中后常會出現(xiàn)半身不遂,即俗稱的偏癱,主要是大腦半球皮質運動中樞受損的緣故。從人的大腦半球分工來講,右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中樞管理著左側肢體運動,左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神經管理著右側肢體運動。任何一側發(fā)生病變,都會導致對側偏癱。
對腦卒中半身不遂者宜盡快采取相應的綜合康復措施,以更好地幫助他們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而這種康復治療,也要注意根據(jù)患者發(fā)病后的不同時間而有所區(qū)別。
該期的康復主要是康復臥位和患肢的運動。從入院就應開始正確擺放患者的康復臥位:置患側肩關節(jié)于外展外旋位,即抗攣縮位。一般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入院24小時即可開始被動運動和按摩,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病情重的缺血性腦卒中或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亦可開始,最遲不能超過2周。
從時間上講是指病后1個月至1年。此期大多數(shù)患者已出現(xiàn)隨意運動,因此,重點是進行主動的肌力鍛煉,下地鍛煉,重心向患側轉移,坐、站鍛煉及練習行走等。運動時以不感到疲勞為度,要遵循堅持不懈、循序漸進的原則。在進行功能鍛煉時,要將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必要時應有專人陪同,并可根據(jù)患者的情況設置輔助工具。另外,對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患者要耐心、細心,鼓勵其發(fā)音、識別圖像和文字,并進行簡單的計算能力鍛煉。
除了加強以上所述的綜合康復治療外,腦卒中半身不遂患者還應該堅持用藥治療,加強自我鍛煉,增強自信,注意合理膳食,戒煙限酒,這樣能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
心理護理 由于腦卒中偏癱患者恢復期較長,生活上不能自理且有語言表達障礙,患者常易產生焦慮不安,或情緒低落、悲觀失望、恐懼的病態(tài)心理,此常易引起腦卒中二次發(fā)作。因此要及時了解患者的內心感受,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護理。要多鼓勵和幫助,使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應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需要,根據(jù)病情安排多樣化的生活內容,如看電視、戶外活動、聽廣播等,以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使其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生活護理 長期臥床患者應按時進行口腔護理和皮膚護理,保持床鋪的整潔。家人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擦浴更衣等,預防壓瘡的發(fā)生。腦卒中患者病后多虛,所以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在護理操作中,盡量少掀動患者的被子、衣服,減少肢體裸露的時間,并隨天氣變化為患者增減衣被和調節(jié)室內溫度。
飲食調節(jié) 腦卒中恢復期應注意飲食,以防病情加重和復發(fā)。陰虛者宜食甘涼食物,如綠豆、小米等;陽虛者宜食甘溫食物,如胡蘿卜等;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者,宜多食白菜、黃瓜等蔬菜;便秘者宜食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注意飲食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食物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燒烤等方式烹調;忌甘甜、肥膩、辛辣、過咸等助火生痰之品;戒煙酒。
語言不利 盡早地誘導和鼓勵患者說話,耐心糾正發(fā)音,從簡到繁,反復練習,堅持不懈。并配合針刺啞門穴、通里穴、廉泉穴等穴位,這利于促進語言功能改善和恢復。
肢體功能障礙 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的情況下,指導和輔助其進行功能鍛煉,從簡單的屈伸開始,要求活動充分,合理適度,避免損傷肌肉和關節(jié),每天2~4次,每次5~30分鐘。并配合藥物治療,按摩患側肢體,針刺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囑患者經常用熱水浸泡患側肢體,促進其血液循環(huán)。
口角歪斜 臨床上常見患者病側眼瞼閉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皺眉等。配合針刺頰車穴、地倉穴、迎香穴、四白穴。鼓勵患者多做眼、嘴、臉部運動,并經常進行局部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