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紀
意大利歷史哲學(xué)家維柯在描述古希臘人地理觀念時曾講:“人類本性有一個特點,人們在描繪未知的或遼遠的事物時,自己對他們沒有真正的了解,或是想對旁人也不了解的事物作出說明,總是利用熟悉的或近在手邊的事物的某些類似點。”①[意大利]維柯:《新科學(xué)》,朱光潛譯,商務(wù)印書館1989年版,第417頁。維柯將這種以自我為中心、借助類比聯(lián)想形成的地理觀念,稱為詩性地理。所謂“詩性”也就是它的非真實性,或者被人的主觀經(jīng)驗建構(gòu)的屬性。但是,這種地理經(jīng)驗又必然是以真實為基礎(chǔ)的。這是因為,人對于自己日常生活的地理區(qū)域總是有更切實的了解和認識,只是愈趨于遙遠,愈趨于想象。就此而言,我更愿意將由此形成的地理圖像視為從真實向虛幻遞變的形式。它不是全然詩性,而是表現(xiàn)出從經(jīng)驗性真實向想象性推斷逐步過渡的特性。
有漢一代,是中國政治的大一統(tǒng)時代,這種一統(tǒng)性也表現(xiàn)在國家地理模式的建構(gòu)中。按《史記·封禪書》:“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瀆咸在山東?!雹伲ㄎ鳚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1172頁。也即在當時人的心目中,河洛因是三代帝王所居而被視為天下的中心。五岳中的嵩山則因為靠近河洛而被稱為中岳,然后,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共同規(guī)劃出一個本土的中國。這是一個靜態(tài)的、涼亭式的天下結(jié)構(gòu)。但是除了五岳,四瀆(江、河、淮、濟)均在太行山以東,這意味著當時中國的四條最主要的河流,并沒有均勻分布于由五岳規(guī)劃的國家地理結(jié)構(gòu)中。對此,《淮南子·天文訓(xùn)》釋云:“昔者,共工與顓臾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雹诤螌帲骸痘茨献蛹尅?,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67-168頁。也即在當時人看來,“四瀆”之所以是這個四平八穩(wěn)的涼亭結(jié)構(gòu)中的變量,原因就在于共工撞斷了西北側(cè)的天柱,使大地發(fā)生了自西北向東南的傾斜。但無論如何,河洛、五岳、四瀆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相對穩(wěn)態(tài)的國家地理格局。
傳統(tǒng)中國,認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③《詩經(jīng)·小雅·谷風(fēng)之什·北山》,高亨:《詩經(jīng)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這決定了它只有天下觀念,而沒有清晰的國家概念。比如,《尚書·禹貢》在將天下劃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后,又說它的勢力范圍“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④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頁。,正是在強調(diào)它的無界性。有漢一代,它的疆域東至大海,南包閩越,西達蔥嶺,北極大漠,遠遠突破了傳統(tǒng)九州的地理框架,但是在這本已龐大的疆域之外,世界仍在以它自己的方式無限延展。這意味著一個無界的天下,最終必然溢出人的地理知識的范圍,由現(xiàn)實的地理經(jīng)驗逐步轉(zhuǎn)換成關(guān)于遠方的地理想象。
在漢代,這種想象在《史記》中已有萌芽。如《史記·孝武本紀》和《封禪書》中關(guān)于武帝海上尋仙的記述,其中涉及的蓬萊、方丈、瀛海等海上神山,均屬于這種遠方地理想象的內(nèi)容。再如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司馬遷寫到西亞古國安息(今伊朗)已基本窮極了他地理知識的極限,然后寫到距離安息又有數(shù)千里的條枝,則不得不借助于想象。如其中言:“條枝在安息西數(shù)千里,臨西海。暑濕。耕田,田稻。有大鳥,卵如甕。人眾甚多,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屬之,以為外國。國善眩。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雹荩ㄎ鳚h)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這里寫到的鳥蛋如甕,已有臆想的成分,至于弱水、西王母則徹底淪為神話。但是,司馬遷畢竟是一位嚴謹?shù)臍v史學(xué)家,對于這種超出人的認知范圍之外的遠方世界,他基本上持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如他最后講道:“《禹本紀》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后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jīng)》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雹蓿ㄎ鳚h)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
在漢代,一些具有遠方想象性質(zhì)的歷史文獻,正是從司馬遷“不敢言”處接著講的。像《淮南子·墜形訓(xùn)》,在講到九州、九山、九塞、九藪、八風(fēng)、六水、四海之后,又以“海外三十六國”相接續(xù)。如其中言:“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肅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自西南至東南方,結(jié)胸民、羽民、歡頭國民、裸國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鑿齒民、三頭民、修臂民;自東南至東北方,有大人國、君子國、黑齒民、玄股民、毛民、勞民;自東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嬰民、深目民、無腸民、柔利民、一目民、無繼民。”①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356-358頁。按照現(xiàn)代人對世界的了解,這些奇形怪狀的人絕不可能出現(xiàn)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區(qū)域?!痘茨献印分赃@樣寫,無非是因為對于“四海之外”這一人的地理經(jīng)驗失效的區(qū)域,作者不得不將認知讓位于想象。當然,在這些怪異人形所居區(qū)域之外,還有更奇幻的神人所在的地理空間。如《淮南子·墜形訓(xùn)》寫到的夸父、西王母之類。在此,所謂的地理認知純粹成了只有在想象中才成立的地理圖像或地理景觀。
根據(jù)以上分析,漢代的地理學(xué),基本可以分為基于認知的地理學(xué)和基于想象的地理學(xué),或者歷史家的地理學(xué)和神仙家的地理學(xué)。前者的記述對象主要在漢帝國有效統(tǒng)治的疆域之內(nèi),后者面對的則是人的現(xiàn)實地理經(jīng)驗失效的遠方②當然,在人可認知的地理范圍之內(nèi),仍存在著種種未知的區(qū)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深山。在漢代,除了遙遠的東方大海和西方昆侖之外,近處的深山同樣被視為仙人居地(參見劉向《列仙傳》)。這意味著漢代人的地理想象,其實指向了兩個區(qū)域:一是大地的遠方,二是大地的縱深。為了敘述的簡便,此處不再辨析。。但需要注意的是,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截然的分界,而是體現(xiàn)出從經(jīng)驗之域向想象之域的過渡和漸進。在一個連續(xù)的過程中,愈趨于帝國中心,其真實性愈遞增、虛幻性愈遞減;愈趨于帝國的邊緣,其真實性愈遞減、虛幻性愈遞增。兩者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一體化的天下地理體系。
在漢代,記述帝國真實地理狀況的文獻主要見于《史記》中的《封禪書》和《貨殖列傳》,《漢書》中的《地理志》、《溝洫志》和《食貨志》,以及產(chǎn)生于東漢后期的《水經(jīng)》。但如上所言,即便這些記錄國家真實地理狀況的文獻,也是被河洛(中原)中心論、陰陽五行理論建構(gòu)的形式。它是一種政治人文地理,而非客觀化的自然地理。同樣,這一時代帶有濃郁奇幻色彩的地理學(xué)著作,如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中后期的《山海經(jīng)》和漢代的《淮南子·墜形訓(xùn)》,雖然整體上偏于想象,但其對于當時國家疆域之內(nèi)的記述仍然接近于真實。像《山海經(jīng)》中的《五藏山經(jīng)》,就基本上是趨于真實的,而對“海外”、“海內(nèi)”、“大荒”等區(qū)域的記述則日趨荒誕不經(jīng)。這說明在中國秦漢時期,對地理狀況偏于真實的記述和偏于想象的虛構(gòu),都不足于構(gòu)成當時地理觀念的全部。一種完整的天下地理體系應(yīng)存在于這種經(jīng)驗與超驗、認知與想象的連續(xù)過程之中。
當然,廣而言之,這種經(jīng)驗與想象相接續(xù)的天下認知方式,并不是中國古人的獨創(chuàng),而是具有全人類性。古羅馬歷史學(xué)家普魯塔克在《希臘羅馬名人傳》的開篇曾講:“地理學(xué)家把世界上那些他們毫無所知的地方填塞到自己繪制的地圖的邊緣,并加上注釋:‘超過這個范圍,惟有干涸無水、猛獸出沒的荒山大漠’,或這‘無法穿過的沼澤’,或‘西徐亞的冰天雪地’,或‘長年封凍的大?!鹊取N以谧珜戇@部傳記時,也有同樣的想法。在縱觀那些推理所能及和確實有史可稽的時代之后,我也不妨這樣說:超過這個范圍,再上溯到更加遙遠的時代,那就惟有種種傳說和杜撰的故事了。那里是詩人和傳奇作家活躍的領(lǐng)地,虛無飄緲,荒誕不經(jīng),令人難以置信?!雹踇古羅馬]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陸永庭等譯,商務(wù)印書館1990年版,第5頁。在中國,這種被排斥在“自己繪制的地圖的邊緣”的幻想之域,在先秦文獻《穆天子傳》和《楚辭》中已有大量顯現(xiàn),到漢代則獲得了更加奇麗、飽滿的形式。由此形成的天下地理圖像具有非真實性,但也正是這種非真實使其彰顯出審美價值,從而使傳統(tǒng)地理學(xué)成為一種地理美學(xué)。中國藝術(shù)自漢代蓬勃而起的游仙傳統(tǒng),直至魏晉時期的種種山水圖(如晉明帝司馬紹的《穆王宴瑤池圖》、《瀛洲神圖》,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畫云臺山圖》等),大抵脫不了這種地理想象的背景。
除文字性記述外,漢代地理圖像更直觀的表現(xiàn)形式是這一時期的地圖。地圖作為大地山川、城廓風(fēng)物的視覺相等物,它以近似圖畫的方式呈現(xiàn)這一時代的地理面貌,同時也反映了這一時代的地理觀念,成為一種人文性的有意味的形式。
中國地圖制作有漫長的歷史。溯其源頭,傳說中河圖洛書的“河圖”部分,就有地圖的性質(zhì)。伏羲所作八卦,首先將世界圖式化,然后借此認識世界,其功能類似于地圖。至夏代,夏禹利用九州貢奉的金屬,鑄造了九鼎。鼎上繪有天下自然風(fēng)物與鬼魅神怪,以作為人民遠行的指引,這也是地圖。①按:《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此后,如果我們相信歷史典籍的真實性,那么西周時期,中國的地圖制作和使用已趨于完備。如《周禮》中的職方氏,是周王室專職的地理官員,他“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谷、六畜之數(shù)要,周知其利害”②《周禮·職方氏》,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此外,大司徒借助地圖統(tǒng)管國家土地,小司徒借地圖處理民間土地糾紛,遂人借地圖管理王畿公邑,司險借地圖了解天下險阻,土訓(xùn)借地圖了解天下的物產(chǎn),礦人借地圖了解國家的礦藏,家人借地圖規(guī)劃貴族公墓,墓大夫借地圖處理百姓喪葬。③按《周禮》,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shù),以佐王安擾邦國。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城域、廣輪之數(shù)”;小司徒“凡民訟,以地比正之;地訟,以圖證之”;遂人“以土地之圖經(jīng)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土訓(xùn)“掌道地圖,以詔地事”;礦人“掌金玉錫石之地,而為之厲禁以守之。若以時取之,則物其地,圖而授之”;家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墓大夫“掌凡邦之地域,為之圖”。(參見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也就是說,國家地理全圖、產(chǎn)權(quán)圖、地形圖、物產(chǎn)圖、礦產(chǎn)圖、墓地圖,幾乎觸及了從國家大事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由于《周禮》最終由西漢劉向和劉歆父子編輯整理而成,它是否反映了西周時期的實然狀況是存在疑問的,但是,它起碼證明了西漢時期地圖在國家事務(wù)中的普及性。
漢代地圖史始于西漢高祖元年(前206)。是年冬,劉邦率軍攻入咸陽,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④(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華書局1999年版。按《史記·蕭相國世家》:“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雹荩ㄎ鳚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1612頁。這里“圖書”中的“圖”,顯然指地圖;“圖書”中的“書”,則是對地圖的注解,或者是介紹各地地理狀況的專書。此后,國家專門設(shè)立有管理地圖的機構(gòu),如《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記:“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雹蓿|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612頁。按照這種講法,地圖是當時國家文獻典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御史中丞負責(zé)管理,存放于宮廷建筑蘭臺之內(nèi),以備國家需要。這些地圖,有大量先代遺存,如《漢書·地理志》:“太昊、黃帝之后,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而可知。”⑦(東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1244頁。其中猶以秦地圖為多。如《漢書·地理志》中多次提到秦地圖,并以作為考察地域名稱變遷的依據(jù)。⑧如《漢書·地理志》提到今山東高密的都濼湖,漢代名為奚養(yǎng)澤,秦代名為劇清池,其根據(jù)就是秦地圖,即“奚養(yǎng)澤在西,秦地圖曰劇清池”。另如班固在比較代郡班氏縣古今地名差異時,也是根據(jù)秦地圖,即“班氏,秦地圖書班氏,莽曰班副”。
在國家行政區(qū)劃方面,漢代地圖具有了相當完備的形式。首先,國家內(nèi)部對劉姓諸王及功臣的分封,均以地圖為依據(jù)。按《史記·三王世家》,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分封劉閎、劉旦、劉胥為齊王、燕王和廣陵王,其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御史奏輿地圖”⑨(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1679頁。,然后據(jù)此對三王的轄地進行劃界。王莽時期大封諸侯,被定爵位者1800 人。但這些被封者長期得不到封地。王莽當時給出的拖延理由也與地圖有關(guān),即《漢書·王莽傳》所謂“以圖簿未定,未授國邑”⑩(東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3031頁。。這里所講的地圖,均具有國家地理全圖的性質(zhì)。另按《后漢書·鄧禹傳》,淮陽王更始二年(24),劉秀于廣阿城樓“披輿地圖,指示禹曰:‘天下郡國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南朝)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397-398頁。。又按《后漢書·馬援傳》,光武帝建武六年(30),馬援勸隗囂降漢云:“前披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有六所,奈何欲以區(qū)區(qū)二邦以當諸夏百有四乎?”?(南朝)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557頁。這兩則文獻中提到的輿地圖,前者囊括“天下郡國”,后者包含“天下郡國百有六所”,說明東漢時期對國家地理全圖的使用并不為皇家專屬,而是具有廣泛的普及性。
除了國家地理全圖,漢代的郡縣地圖也達到了相當細密的程度。如西漢后期褚少孫補《史記·龜策列傳》,其中記宋元王夢見神龜被一個名叫豫且的漁民捕到,就命令泉陽令尋找豫且。“泉陽令乃使吏案籍視圖,水上漁者五十五家,上流之廬,名為豫且?!雹伲ㄎ鳚h)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2445頁。這段故事的原型見于《莊子·外物篇》,其中的宋元王是戰(zhàn)國時期宋國的末代之君宋康王,但從褚少孫杜撰出的陽泉令這一地方職官看,它應(yīng)被進行了漢代化的改造。也就是說,起碼在漢代,每個郡縣都是有地圖的,而且可以通過地圖標識確定每戶居民的具體位置。同樣的史證見于漢成帝時期的一場土地糾紛。據(jù)《漢書·匡衡傳》,丞相匡衡的封地在臨淮郡僮縣的安樂鄉(xiāng)。由于地圖標識的錯誤,匡衡長期多占了400 頃土地。到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臨淮郡官府重新繪制地圖,糾正了這一錯誤,但匡衡并沒有退回多占的土地。這件事披露后,司隸校尉和少府官進行了彈劾,結(jié)果匡衡被貶為庶人。②關(guān)于這一事件,《漢書·匡衡傳》記述如下:“初,衡封僮之樂安鄉(xiāng),鄉(xiāng)本田堤封三千一百頃,南以閩佰為界。初元元年,郡圖誤以閩佰為平陵佰。積十余歲,衡封臨淮郡,遂封真平陵佰以為界,多四百頃。至建始元年,郡乃定國界,上計簿,更定圖,言丞相府。衡謂所親吏趙殷曰:‘主簿陸賜故居奏曹,習(xí)事,曉知國界,署集曹椽?!髂曛斡嫊r,衡問殷國界事:‘曹欲奈何?’殷曰:‘賜以為舉計,令郡實之。恐郡不肯從實,可令家丞上書?!庠唬骸櫘?shù)貌欢?,何至上書?’亦不告曹使舉也,聽曹為之。后賜與屬明舉計曰:‘案故圖,樂安鄉(xiāng)南以平陵佰為界,不從故而以閩陌為界,解何?’郡即復(fù)以四百頃付樂安國。衡遣從使之僮,收取所還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司隸校尉俊、少府忠行廷尉事劾奏‘衡監(jiān)臨盜所主守直十金以上?!洞呵铩分x,諸侯不得專地,所以一統(tǒng)尊法制也。衡位三公,輔國政,領(lǐng)計簿,知郡實,正國界,計簿已定而背法制,專地盜土以自益,及賜、明阿承衡意,猥舉郡計,亂減縣界,附下罔上,擅以地附益大臣,皆不道?!谑巧峡善渥?,勿治,丞相免為庶人,終于家。”對于漢代這個龐大的帝國而言,400 頃土地相當微不足道,但從當時州郡政府對這一田畝面積的糾正可以看出,漢代地圖的精確性和細密性已達到了“無微不至”的程度。
漢代的臨淮郡管轄今天的江蘇和安徽北部,毗鄰漢高祖劉邦的發(fā)跡之地沛郡,人口密集,是當時重要的農(nóng)業(yè)中心,也是漢王朝重要的統(tǒng)治區(qū)。這一地區(qū)的地圖之所以臻于精密,應(yīng)與漢王朝確立了有效統(tǒng)治和經(jīng)濟的繁榮有關(guān)。相反,在帝國的邊遠地區(qū),地圖的表現(xiàn)卻未必如此詳贍。按《漢書·嚴助傳》,一個可資比較的案例是,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武帝興兵誅討閩越,淮南王劉安上書勸阻道:“臣聞越非有城廓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xí)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中國之人不知其勢阻而入其地,雖百不當其一。得其地,不可郡縣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圖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過數(shù)寸,而間獨數(shù)百千里,阻險林叢弗能盡著。視之若易,行之甚難?!雹郏|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2099頁。漢代的越,指閩越和南越,泛指五嶺以南的福建、兩廣及越南的部分地區(qū)。秦始皇時期,曾在閩越設(shè)置閩中郡,在南越設(shè)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但直到漢代一直沒有確立有效的政權(quán)建制。從如上引文看,漢代的越地沒有城廓,缺乏地圖所需的人文地理標識。同時,它與中原相距遙遠,政治疏離,使其很難進入漢王朝的地理經(jīng)驗。易言之,漢代地圖的細密與疏闊,與其距離中原王朝中心的遠近密切相關(guān)。當時人對中原腹地地理狀況的認識偏于清晰,所以地圖的描繪相應(yīng)細密;對邊疆地區(qū)認知模糊,則使其地圖相應(yīng)疏闊?;茨贤鮿菜v的“相去不過數(shù)寸,而間獨數(shù)百千里”,正說明了當時地圖中心細密、邊緣疏闊的特性,這與中國古代的天下觀中心清晰、邊緣模糊的狀況具有一致性。
當然,中國古代地圖上地理標識的真假、詳略和疏密,并不是恒定不變的。中原王朝與邊疆地區(qū)加強文化、軍事、政治關(guān)聯(lián)的過程,必然是其地圖逐漸變得真實、詳細的過程。像漢武帝時期對昆侖山方位的有效確定,原因就在于漢使節(jié)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另按《漢書·李陵傳》,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漢將李陵帶五千步兵擊匈奴,深入到今蒙古的?;?,“舉圖所過山川地形,使麾下騎陳步樂還以聞”④(東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1867頁。,這是以軍事手段填補了漢帝國的地圖空白。又據(jù)《后漢書·李恂傳》,漢章帝時期,侍御史李恂出使幽州,他“所過皆圖寫山川、屯田、聚落百余卷,悉封奏上”⑤(南朝)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1137頁。。顯然,李恂的工作,對于漢王朝北部邊疆地圖的清晰化和細密化,做出了杰出貢獻。
通過以上史料梳理可知,中國地圖史至漢代,已相當完備。無論是空間的廣遠性還是區(qū)域的細密性,均和中國人的地理經(jīng)驗形成了有效的匹配關(guān)系。就其功能來講,當一切自然地理物象都以地圖的方式呈現(xiàn)在人的面前,人也就可以靠它的指引更有效地認識世界,并使人的現(xiàn)實實踐成為一種被圖像規(guī)劃的自覺實踐。但即便如此,地圖中的主觀因素依然無法祛除。以《山海經(jīng)》為例,按照后世史家的一般看法,“現(xiàn)存的《山海經(jīng)》,原來是有圖的,‘經(jīng)’不過是‘圖’的說明或注腳”。①王庸:《中國地圖史綱》,三聯(lián)書店1958年版,第1頁。到晉代,《山海圖》仍然存在,如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一》講:“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②逯欽立:《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33頁。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根據(jù)現(xiàn)存《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可以推知,這個《山海圖》必然是一種客觀地理經(jīng)驗與主觀地理想象雜合的形式。③關(guān)于《山海經(jīng)》等古代地理書圖文并茂的特征及圖像沿革,清人郝懿行在其《〈山海經(jīng)箋疏〉敘》中論之甚詳。如其中言:“古之為書,有圖有說;《周官》地圖,各有掌故,是其證已?!逗鬂h書·王景傳》云:‘賜景《山海經(jīng)》《河渠書》《禹貢圖》?!菨h世《禹貢》尚有圖也。郭注此經(jīng)而云:‘圖亦作牛形。’又云:‘在畏獸畫中。’陶征士讀是經(jīng)詩亦云:‘流觀《山海圖》?!菚x代此經(jīng)尚有圖也?!吨信d書目》云:‘《山海經(jīng)圖》十卷,本梁張僧繇畫,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重繪為十卷,每卷中先類所畫名,凡二百四十七種。’是其圖畫已異郭、陶所見。今所見圖復(fù)與繇、雅有異,良不足據(jù)。然郭所見圖,即已非古,古圖當有山川道里。今考郭所標出,但有畏獸仙人,而于山川脈絡(luò),即不能案圖會意,是知郭亦未見古圖也。今《禹貢》及《山海圖》遂絕跡,不復(fù)可得。”(見周明初:《山海經(jīng)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257頁。)易言之,其中的《五藏山經(jīng)》相對比較接近客觀真實,而“海內(nèi)”、“海外”、“大荒”這類描寫遙遠世界的諸經(jīng),則大多流于想象性的荒誕。另外,1973年冬至1974年春,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三幅繪在帛上的地圖,即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這是中國社會早期不多見的地圖實物。以其中的“地形圖”為例,此圖上南下北,這種布局和中國古代以南方為上位的觀念有關(guān)。圖上繪有以長沙為中心周邊地區(qū)的山脈、河流、聚落和道路,大多和現(xiàn)代的自然地理狀況相符。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尤其對九嶷山進行了文字標識,而且九嶷山在地圖上的高度和造型的明細性也遠高于其它山峰。之所以如此,無非是因為九嶷山是傳說中舜帝的葬處,在當時人心目中具有超出它山之上的重要性。據(jù)此可以看出,地圖的意義雖然在其客觀性和準確性,但在中國古代,因距離遙遠而訴諸想象、因與人文因素相關(guān)而使某一對象得到非凡的表現(xiàn),仍不可避免。當然,也正是這種想象和人文因素的介入,使中國早期地圖的詩性和審美價值得到了彰顯。
在漢代,地理圖像是其宏大的宇宙構(gòu)想的組成部分。除地圖外,還有關(guān)于宇宙空間的哲學(xué)圖像和域外世界的神學(xué)圖像,它們以一體化的形式,共同構(gòu)成了當時人對于宇宙整體景觀的認識。④劉成紀:《漢代圖像世界與大一統(tǒng)美術(shù)之誕生》,《文藝研究》2017年第3期。換言之,雖然今天的圖像研究者可以按照現(xiàn)代學(xué)科分類劃分出地圖與天文圖等,但它們均只是一個天覆地載的宇宙全圖的有機組成。其中,地圖對大地山川風(fēng)物的記述從身邊延展至無限的遙遠處,但在大地的盡頭則與天空重疊,即讓圖像繼續(xù)向無限遼遠的太空彌漫。如《漢書·天文志》所講:“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經(jīng)星常宿中外官百一十八名,積數(shù)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其伏見蚤晚,邪正存亡,虛實闊狹,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歷斗食,彗孛飛流,日月薄食,暈適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風(fēng)襖,怪云變氣,此皆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fā)于天者也。”⑤(東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1051頁。按照班固的這一講法,漢代的地圖和天圖具有交相輝映的性質(zhì)。天空中的日月星象和其他自然現(xiàn)象,被視為大地陰陽之氣向上升騰的形式。這種天地合圖模式,對后世中國山水畫以地理經(jīng)驗為始點、不斷向宇宙空間彌漫的表達法,具有奠基意義。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今人可以將漢代地理圖像分為經(jīng)驗與想象交并的形式,但這類圖像卻無一不具有觀念的真實性。也就是說,以現(xiàn)代眼光看漢代人繪制的地圖,無疑參雜了許多想象乃至荒誕不經(jīng)的成分,但這并不能否定它的歷史真實。我這里說的“歷史真實”,是指它在歷史中曾被認為是真實的,即觀念的真實。易言之,拘于當時人的認識能力,人們會天真地相信這種以圖像呈現(xiàn)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以《山海經(jīng)》或《山海圖》為例,西漢劉歆在其《上〈山海經(jīng)〉表》中,曾極力論證這部著作的真實性,認為它“皆圣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zhì)明有信”①周明初:《山海經(jīng)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頁。。直至魏晉時期,郭璞仍認為,世人認為《山海經(jīng)》荒誕不經(jīng),純粹是因為見識不夠。如其所言:“世之覽《山海經(jīng)》者,皆以其閎誕迂夸,多奇怪俶儻之言,莫不疑焉。嘗試論之曰:莊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吾于《山海經(jīng)》見之矣……物不自異,待我而后異,異果在我,非物異也?!雹谥苊鞒酰骸渡胶=?jīng)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頁。這意味著有兩種真實:一是被歷史中人“信以為真”的真實,即歷史的、觀念的真實;二是經(jīng)過當代科學(xué)驗證的真實。通過這種區(qū)分可以看到,今人雖然認為包括地圖在內(nèi)的漢代圖像充滿想象性和虛擬性,表現(xiàn)出浪漫主義或象征主義風(fēng)格,但在當時人心目中,卻極可能認為這是對現(xiàn)實的客觀摹寫和再現(xiàn),是毋庸置疑的現(xiàn)實主義。易言之,認知而不是想象、真實性而不是虛幻性,是當時圖像制作的根本原則。
在此,我之所以強調(diào)漢代圖像表現(xiàn)的真實性,原因在于它關(guān)涉到對中國藝術(shù)(尤其是山水藝術(shù))起點的重要判斷。自20世紀50年代,歷史學(xué)家已注意到漢代圖像(尤其是地圖)與后世中國山水藝術(shù)的關(guān)系。如王庸所言:
漢代凡提及地圖的事,常講到“山川”、“要塞”。張衡的《地形圖》,大概亦是畫著山川要塞的地圖。因此,中國古代地圖都畫著山水,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畫得精粗、美惡各不相同,精美的地圖可能同時又是精美的山水畫……中國的山水畫,先是從實用的地圖演變?yōu)樗囆g(shù)品,它們是完全脫離了地圖上實用的山水地形而變成純粹的山水畫了。一切藝術(shù)如果追溯它們的起源都是從實際出發(fā)的,山水畫也不能例外。③王庸:《中國地圖史綱》,三聯(lián)書店1958年版,第25頁。
王庸在這段話中提到的張衡的《地形圖》,見于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述古之秘畫珍圖》一節(jié),同樣被列入“秘畫珍圖”的還有裴秀的《地形方丈圖》等。這說明在遲至唐朝中晚期的藝術(shù)史家眼里,地圖與繪畫并沒有截然的分界。另按《歷代名畫記·敘歷代能畫人名》,三國時期,“孫權(quán)嘆魏蜀未平,思得善畫者,圖山川地形。夫人乃進所寫江湖九州山岳之勢。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繡作五岳列國地形,時人號為‘針絕’?!雹埽ㄌ疲垙┻h:《歷代名畫記》,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年版,第90-91頁。引文中的趙夫人,是孫權(quán)之妻,也是東吳著名畫家。她所畫或所繡的九州列國山川之形勢,顯然具有軍事地圖的性質(zhì),但同時也被時人和后人視為藝術(shù)作品。這種實用與藝術(shù)、認知與審美交并的狀況,代表了中國早期山水圖畫的典型特征。另以南朝宗炳的《畫山水序》為例,現(xiàn)代藝術(shù)史家往往更多關(guān)注這篇文獻中對山水畫精神價值的強調(diào),如其中言:“山水質(zhì)而有趣靈”,“山水以形媚道”,“余復(fù)何為哉,暢神而已”,但事實上,對所見山水的真實再現(xiàn)依然構(gòu)成了宗炳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如其所言:“畫象布色,構(gòu)茲云嶺”,“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至于山水畫與實景自然山川之間的同比縮略關(guān)系,則更與地圖的繪制方法無異。如宗炳言:“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nèi)。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是以觀圖畫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于一圖矣?!雹荩ㄌ疲垙┻h:《歷代名畫記》,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年版,第130頁。
對中國山水畫與地圖歷史關(guān)聯(lián)的認識,有助于重新界定這一畫種的本質(zhì)特性,即實用先于藝術(shù),認知先于審美。自近代西學(xué)東漸以來,人們已習(xí)慣于用現(xiàn)代西方藝術(shù)觀念重塑中國藝術(shù)史,即強調(diào)藝術(shù)是對現(xiàn)實的超越,精神價值是其核心價值。尤其在談到中西藝術(shù)差異時,更是用西方重再現(xiàn)、中國重表現(xiàn),以及“寫神”、“寫意”等概念,將中國畫的藝術(shù)取向逼向了與現(xiàn)實相疏離的極端。但從中國早期畫史看,自傳說中的夏禹“鑄鼎象物”始,逼真摹寫現(xiàn)實就是中國繪畫藝術(shù)不可動搖的基礎(chǔ),認知功能對于中國繪畫永遠具有奠基性。自魏晉顧愷之在“寫形”與“寫神”之間進行高下之分,到唐宋以后的重寫意而輕工筆,表面看來是對傳統(tǒng)寫實傳統(tǒng)的疏離,但事實上,所謂“寫神”、“寫意”的“神”和“意”,并不是指人主觀性的精神和心意,而是指事物內(nèi)部深蘊的神采和物意。也就是說,寫神、寫意之論只不過是中國人將對摹寫對象的真實要求掘進到了自然山川草木的內(nèi)在本質(zhì)層面,并沒有背離中國畫一貫堅持的寫實傳統(tǒng)。退而言之,心靈的參與可能鑄就了中國山水畫作與一般地圖的最大不同,如南朝畫家王微在其《敘畫》中講:“夫言繪畫者,競求容勢而已。且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標鎮(zhèn)阜,劃浸流。本乎形者融,靈而動者變,心止靈亡見。”①(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年版,第131-132頁。但這并不足以減損自然認知之于中國繪畫的奠基性。易言之,山水畫也許并不僅僅是在描摹城域、方州、鎮(zhèn)埠、浸流,但這些地理實景卻是人的心靈得以憑附的必要前提和背景?;蛘哒f,山川地圖即便不是山水畫,但山水畫必然是從山川地圖出發(fā)的繪畫。這也是漢代地圖之于魏晉以降中國山水畫形成的重大意義所在。同時,王微在這段話中將“競求容勢”、“案城域,辨方州”等作為批判的對象,這一方面說明他對山水畫在寫實之外有了新要求,但另一方面也反向證明實景圖繪在南朝山水藝術(shù)中仍是普遍性的現(xiàn)象。
最后有必要說明的是,魏晉至南朝齊梁之間,人們對地圖與繪畫的區(qū)隔開始有自覺意識。在這一時期,先有魏晉時期的地圖學(xué)家裴秀提出“制圖六體”,即“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shù)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雹冢ㄌ疲┓啃g等:《晉書》卷35《裴秀傳》,中華書局2000年版。后有齊梁畫家謝赫提出“繪畫六法”,即“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yīng)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③(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年版,第139-140頁。從“制圖六體”和“繪畫六法”的比較可以看出,前者顯現(xiàn)出抽象性、幾何性和機械性,后者則顯現(xiàn)出形象性、生動性和有機性。但從魏晉以降中國人的制圖實踐看,兩者的統(tǒng)一性仍然大于差異。如王庸所言:“有的山水畫,不見得全是想象虛構(gòu),而是實際山水的寫實。在裴秀以后不久,有戴逵的《吳中溪山邑居圖》、顧愷之的《廬山圖》、佚名的《天臺山圖》,多是描繪實際風(fēng)景的。史道碩的《金谷圖》,只畫庭園,范圍小些,而戴勃的《九州名山圖》、釋惠遠的《江淮名山圖》規(guī)模卻相當大,可能是分幅畫著各處名山的圖。這些山水畫當然是藝術(shù)品,不能作為地圖……但從山水的寫實方面說,多少有一點地圖的意味;而且當時和以前的地圖,一定是或多或少、或精或粗地畫上山水的。后來的地圖亦常由畫家繪制。現(xiàn)在還保存著的明清繪本地圖,有些畫著相當美好的山水畫。不過,在起初是從實用地圖上的山水轉(zhuǎn)向藝術(shù)上發(fā)展,后來藝術(shù)的山水畫卻回過頭來為實用的地圖服務(wù)了?!雹芡跤梗骸吨袊貓D史綱》,三聯(lián)書店1958年版,第2頁。王庸談到的畫家兼職地圖繪制的情況,在唐宋文獻中有大量印證。如《舊唐書·賈耽傳》記賈耽向唐德宗李適上書云:“近乃力竭衰病,思殫所聞見,業(yè)于丹青。謹令工人畫《海內(nèi)華夷圖》一軸,廣三丈,縱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⑤(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138《賈耽傳》,中華書局2000年版。賈耽稱制圖為“業(yè)于丹青”,其中的“工人”明顯是畫工,“《海內(nèi)華夷圖》一軸”則證明其立軸、裝裱方式類同于繪畫。在宋代,王應(yīng)麟《玉?!肪?4 記宋太宗淳華四年(993),“詔畫工集諸州圖,用絹一百匹,合而畫之,為天下圖,藏于秘閣”⑥(南宋)王應(yīng)麟:《(合璧本)玉海》卷14《職方圖》,日本中文出版社1977年版(影印宋元刊本),第305頁。;《玉?!肪?14 又記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詔翰林遣畫工分詣諸路,圖上山川形勢,地里遠近,納樞密院”。⑦(南宋)王應(yīng)麟:《(合璧本)玉?!肪?4《景德山川形勢圖》,日本中文出版社1977年版(影印宋元刊本),第307頁。這都是地圖與山水畫交互關(guān)系的證明??傊?,在中國藝術(shù)史上,山水是從地圖浮現(xiàn)出的山水,地圖是被山水重構(gòu)的地圖,兩者一方面在認知與審美之間形成了對國家地理的合成式表現(xiàn),另一方面,認知、寫實、實用則構(gòu)成了這種藝術(shù)無法搖移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