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明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深圳,518000
?
試論“關懷自身”及其實現(xiàn)的德性要求
楊茂明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深圳,518000
人作為超自然的有意識的能動存在,其自身生命之善的形成,必定有賴于個體通過把自身作為對象,綜合地培育和提升自身生命價值的“關懷自身”的修身實踐才能最終達至。這一實踐的本質(zhì)在于“社會性自我對自身生命價值的培育與提升”,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和超越私性的價值關懷,因而區(qū)別于“利己主義”;它以生產(chǎn)實踐為基礎并通過對生產(chǎn)與交往主體的素質(zhì)、境界和技藝的深刻影響反作用于生產(chǎn)與交往實踐。“關懷自身”的修身實踐主要特質(zhì)在于反身自導性、價值提升性、有機整體性、形態(tài)多樣性,其內(nèi)含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認識自身、超出自身、訓練自身。成功地實施“關懷自身”的修身實踐必須講求“自重”“中道”“誠實”“勇氣”四項德性,這些德性能促進“關懷自身”的“價值取向”“行動方法”“本真狀態(tài)”“困難克服”等核心內(nèi)容的有效達成。合理的“關懷自身”的修身實踐,推動人們在集體進步與個人創(chuàng)新、社會昌盛與自身美好的歷史的具體的統(tǒng)一中追求自我的發(fā)展和提高。
關懷自身;修身實踐;德性
人作為超自然的有意識的能動存在,其自身生命之善的形成——從直接的無教養(yǎng)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就不會是生命體自然的生成過程,也不會是外在環(huán)境單方面作用的結(jié)果。它必定有賴于個體把自身作為對象,通過“自我反思、自我訓練、自我超越”的“關懷自身”的教化才能最終達至。黑格爾認為這一修身實踐是人類自我實現(xiàn)的必要方式:“(小孩)必須用下列辦法努力創(chuàng)造自身,即既要超出自身,又要在自身內(nèi)部培養(yǎng)自身?!盵1]而馬克思則強調(diào)它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主要特質(zhì)之一:“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統(tǒng)一的。動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它就是它自己的生命活動;而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識的對象?!盵2]162深入解析“關懷自身”這一修身實踐,不僅有益于從主體方面理解人類生產(chǎn)實踐與交往實踐能力的生成,全面把握人類主要實踐方式之間的辯證關系,而且還有助于指導人們發(fā)揮自身生命潛力,積極追求美好個性的實現(xiàn)。
“關懷自身”作為倫理性的修身實踐,指的是個體從其具體的社會處境和獨特個性出發(fā),依憑自身生命能動開放與整體協(xié)調(diào)的特質(zhì),應用自身所持有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力量,通過激發(fā)自身向善成長的活力,綜合地培育和提升自身生命價值的自由創(chuàng)新活動。
這種致力于實現(xiàn)自身美好的修身實踐,在本質(zhì)上不同于專事侵害他人利益以將自身狹隘利益絕對化與至上化的“利己主義”。它不是“僅僅對自己感興趣,也不是指自我愛慕或者自我迷戀”[3]171,其本質(zhì)的規(guī)定性在于“自我對自身生命價值的培育與提升”,即個體主動以自身為主要對象進行的一種向善的自我轉(zhuǎn)變和發(fā)展的生命歷程。由于“個體是社會存在物”,決定了這一過程必定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具有超越私性的整體取向與他性關懷,因為社會良善秩序是每個人自我實現(xiàn)的客觀基礎,而人與人之間必要的相互協(xié)作、承認與欣賞本身就是“關懷自身”追求的目標。上述事實表明,成熟的、真正的“關懷自身”不會像上述“利己主義”那樣,“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2]188,而是要把“培育個體公共道德與友愛精神,引導人們過好集體生活”當作修身實踐的基本內(nèi)容。
這一以自身為對象的修身實踐,因為人的對象性以及由此而來的對物質(zhì)生活資料需求的首要性,決定了它必然以生產(chǎn)實踐為基礎,受生產(chǎn)方式的制約。生產(chǎn)實踐預制和規(guī)定了修身實踐基本的價值取向和社會整體面貌;人們也正是通過生產(chǎn)實踐才獲得修身實踐賴以進行的物質(zhì)條件和基本的生活經(jīng)驗;生產(chǎn)實踐的過程對于克服人的單純主觀性,形成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人格自信與合作技藝等方面素質(zhì)與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基礎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生產(chǎn)實踐能夠取代修身實踐,“關懷自身”的修身實踐可以完全歸約為“關心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活動的一部分。事實上,生產(chǎn)實踐作為主要以身外之物為對象的生產(chǎn)生活資料的對象化活動,其本身并不就是以“生命自身”為對象的修身實踐,因而也不具備修身實踐對于人的促進意義。修身實踐有其相對獨立的性質(zhì)、形式和不可替代的教化功能。致力于陶冶與塑造自身生命價值的“關懷自身”的修身實踐,一方面是對相對獨立的人的個性化能力與技藝的訓練和提升;另一方面也內(nèi)在地包含著對人們的生產(chǎn)技能、政治道德覺悟與社會交往技藝的著力講求。人類修身實踐主要通過對主體的實踐素質(zhì)、境界和技藝的深刻影響,實現(xiàn)其與生產(chǎn)實踐、交往實踐的相互作用。這一實踐的普遍而成功地實施,將積極推動社會整體實踐工程的良性運行與和諧發(fā)展。
“關懷自身”主要具有以下實踐特質(zhì):
第一,反身自導性?!瓣P懷自身”作為在社會關系中進行的修身實踐,誠然離不開家長、老師和朋友的幫助、教育與指點,但其最重要的特點還在于其“反求諸己,自我立志,自求完善”的反身自導性。從直接形態(tài)上說,“關懷自身”總是個體朝向自身的主動的自我教化過程,這一教化過程對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關鍵意義。傳統(tǒng)儒學正是有見于此才認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wèi)靈公》)。面對自身生命的未來,人們只有擔當起自己的責任,主動地成為自己生命向善的設計者、督促者、創(chuàng)作者,才能使生命走向充實美好、燦爛輝煌;而被動地乞靈于外在環(huán)境與時運、滿足于他人的看護與照料,或者放縱自己野蠻情欲順其自然,都會使生命趨于簡單貧乏、低俗庸常。
第二,價值提升性?!瓣P懷自身”作為一種倫理修身實踐,其區(qū)別于醫(yī)療、家政、理財?shù)燃兇馐聞招宰晕覍嵺`的地方在于:它是主體把生命自身作為對象,實現(xiàn)生命的豐富和諧、愉悅幸福與境界美好等價值目標的向上發(fā)展的過程。它的核心是一種“價值提升關系”,是人對“更有價值的、更重要的自身”的關懷與追尋。當代法國哲學家??略痛酥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確立的“關懷自身”的“自身”不是靈魂和周遭世界或身體之間的某種工具關系,而是主體對于周遭、它支配的對象,以及與己有關的他人、自己的身體和自身的超越立場”[4]。“關懷自身”的修身文化認為:“你的善就是你的最終的自我超越。”[5]因此,它著力于培養(yǎng)人們立足于“生命之善”的形成來安排生活的智慧,以防止人們趨于無“生命之善”的物役化與客體化的單向度生存。這一智慧對于人們實現(xiàn)自身生命的美好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有機整體性。修身主體集多方面規(guī)定于一身的生命整全性決定了人的自身關懷的有機整體性,決定了它必然是一種處理與駕馭一整套事務的系統(tǒng)實踐。在“關懷自身”的過程中,人需要以生命美好這一價值目標為總的指導原則,整體把握修身的步驟與程序,均衡和諧地塑造人的德、智、體、美、勞等多樣化素質(zhì)能力,以實現(xiàn)人的身體與心理、理性與情感、功利與審美、個性與共性的協(xié)調(diào)共生的發(fā)展。離開有機整體性,單純追求某一方面能力的片面發(fā)展,必然會形成生命的畸型和事業(yè)的短板,進而導致身心的痛苦與存在的焦慮。這個道理很早就為中國儒家修身文化所認識,孔子就這樣揭示過仁、知(聰明)、信、直、勇、剛這六種德性片面發(fā)展的破壞性:“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
第四,形態(tài)多樣性?!瓣P懷自身”的倫理實踐作為“自由所采取的深思熟慮的形式”[3]254,必定是修身主體從現(xiàn)實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和生存狀態(tài)出發(fā)的有效實踐,這就形成了“關懷自身”實踐形態(tài)的多樣性:不僅修身者身處的生產(chǎn)力狀況、政治結(jié)構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習性決定了“關懷自身”形態(tài)的社會歷史性與民族性的差別,而且修身者個人在社會共同體中的階級地位、角色身份、家庭出身、個人資質(zhì)的不同也會形成同時代、同民族的人們“關懷自身”形態(tài)的個性差異。古希臘哲學家文化與中國先秦儒家文化都同樣重視“關懷自身”的修身實踐,并且都推崇“自我反省”和“中道德性”。但由于古希臘修身文化是建立在奴隸制的家庭經(jīng)濟與商品經(jīng)濟的基礎上,主要是為城邦奴隸主民主政治服務的;而中國先秦儒家修身文化則建立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自然經(jīng)濟基礎之上,主要是為封建宗法等級制服務的。這樣就形成了二者在“關懷自身”的側(cè)重點方面的某種差別:前者重個體理性思考與修辭表達,以有益于人們在奴隸制民主生活中優(yōu)異地展現(xiàn)自己;而后者則重血親倫理覺悟與禮儀遵從,以有益于人們在“親親尊尊”的差序格局中成功地實現(xiàn)自己。它們從不同維度上共同展現(xiàn)了軸心時代的人類在不同生存境遇中的多樣化創(chuàng)造自身生活的能力,二者在智慧上沒有高下之分。再如,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中的人們修身實踐肯定有別于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中人們的修身實踐?,F(xiàn)代社會生產(chǎn)的市場化、政治權利的平等化、身份的契約化、擇業(yè)的自主化,勢必會導致現(xiàn)代人比古代人更多地將“關懷自身”的目標指向知識技能、勞動態(tài)度、自立精神和規(guī)則意識等素質(zhì)的自我訓練與培育。沒有絕對普遍的“關懷自身”的修身模式,修身文化會隨著歷史的變化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像福柯那樣把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哲學家們所講求的“關懷自身”浪漫的至上化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反辯證法思維,應用在實踐中會導致歷史虛無主義。
“關懷自身”是觀念與對象、理想與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之間循環(huán)往復的辯證運動過程,它內(nèi)在地包含著“認識自身”“走出自身”“訓練自身”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正是這三者的相互作用與有機統(tǒng)一,才使人們對自身關懷落到實處,才促使人們生命狀態(tài)的轉(zhuǎn)變和提升。
2.1 認識自身
“認識自身”不僅是哲學上的阿基米德之點,而且也是“關懷自身”的修身實踐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和主要內(nèi)容。作為設定修身實踐的目標和方式的“自我認識”,它要求修身主體主要認識自身三個方面內(nèi)容:一是自身能達的理想狀態(tài),二是自身既存的局限,三是自身價值提升的具體路徑。對理想的自覺能開啟人們向上的欲求與自信;對局限的自覺能錨定人們生命突破的障礙;對路徑的自覺能清楚生命超越的方式方法。一般來說,上述認知的合理性在本質(zhì)上取決于人們對個體獨特性與社會共性的綜合把握。修身者的“關懷自身”當然離不開對自身身體狀況、興趣愛好、認知方式、性格類型等個性化因素的敏銳體悟與整體了解,但要實現(xiàn)對自身生命美好提升的合理指導,修身者還必須認識到人相互依存的互主體性特質(zhì),必須意識到人的社會本性和發(fā)展的客觀制約性,努力把握到自身應當遵循的社會倫理秩序與發(fā)展規(guī)則,進而形成對社會義務的高度自覺。哲學家黑格爾強調(diào)這一認知是人的自由實現(xiàn)的關鍵前提:“正是由于有了這種必然性與義務性的意識,人們才首先達到真正的內(nèi)容充實的自由,有別于從剛愎任性而來的空無內(nèi)容和單純可能的自由?!盵6]
2.2 超出自身
真實的“關懷自身”向來就不是一種畫地為牢、靜寂獨處的超然生活,而是修身者超出狹隘自我,在與世界和未來積極開放的互動中不斷提升和完善自身的過程。這種超出,一般有空間與時間兩個向度。從空間向度上說,一方面修身者作為“自然之子”,超出已成物化的人事,親近自然而“詩意地棲居”,以使自己在自然大美的啟迪和熏陶中涵育出提升生活能力與境界的智慧;另一方面修身者作為“社會之子”,超出既定的生活狀態(tài)和模式,廣處良友而善意地交往,以使自己在多樣化交往體系和需求中培育和塑造出更加全面豐富的自我。從時間向度上說,“超出自身”指的是修身主體立足于當下、面向未來,自由地綻出自身,讓生命在熱切的希望與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中達至更美好的狀態(tài)。當代哲學家查爾斯·泰勒就認為,人這種超出狹小自我進入更加宏大的整體性視域和境遇的過程,是人實現(xiàn)本真的有價值生活的必須路徑:“如果本真性就是對我們自己真實,就是找回我們自己的‘存在之感受’,那么,或許我們只能整體地實現(xiàn)它,倘若我們認識到這個情感把我們與一個更寬廣的整體連接在一起的話?!盵7]中國傳統(tǒng)道家與佛教正是因為忽視了“超出自身”對于修身的意義,才一味強調(diào)與外界隔絕的“坐忘”與“禪定”,最終使自己陷入了狹隘的主觀主義而找不到發(fā)展自身的現(xiàn)實道路。
2.3 訓練自身
“關懷自身”所致力追求的人的德、智、體、美、行等方面的技藝,作為人的超自然的“第二天性”并不能輕易一蹴而就,需要周期性反復實踐教化才能達致;這就決定了修身實踐必須講求“訓練自身”,亦即反復按照某種程序化規(guī)定,對自己技藝培育工作進行自我提醒、自我督促和自我實施。這一艱難的朝著自己“第一天性”的改造過程,對于總是具有自然沖動傾向的感性具體的人來說,必然是一個充滿對抗、風險和挑戰(zhàn)的過程,只有那些激情昂揚、意志堅韌,不畏訓練勞苦而勉力前行的人,才能完成自己的修身目標。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每天堅持自己做功課、自己鍛煉身體、自己檢查自己的行為,就是“訓練自身”的典型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儒家特別強調(diào)人們德性能力培育方面的自我訓練,人須“每日三省吾身:為朋友謀而不忠乎,交而無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當代美國著名德性論倫理學家麥金代爾認為,任何實踐者要想獲得實踐的內(nèi)在利益,必須擁有和履行一定的德性[8]?!瓣P懷自身”作為具有一定特質(zhì)、講求一定規(guī)則、遵循一定路徑的修身實踐,一方面培育著人的德性,另一方也為確定的德性所規(guī)導,其成功實施需要實踐主體努力講求相應的德性。修身主體只有堅信并努力貫徹和“關懷自身”實踐活動相適合的德性,他才能克服自身在修身過程中所遇到的誘惑和傷害,才能保證修身過程的持續(xù)進行,才能獲得艱苦實踐必然帶來的生命提升這一重大價值。由于“自重”、“中道”“誠實”“勇氣”這四種德性能有效保障“關懷自身”的“價值取向”“行動方法”“本真狀態(tài)”“困難克服”等核心內(nèi)容的合理達成,便成為修身者在修身過程中必須講求的四項基本德性。
3.1 自 重
善惡對于個體的可選擇性,決定了“擇善棄惡” 的“自重”德性對于“關懷自身”修身實踐的重要性?!白灾亍弊鳛殛P于自身價值取向的德性,指的是人們拒斥邪惡與平庸,集中生命的主要力量追求人的道德人格、創(chuàng)新能力等人生重大價值的品質(zhì)和能力。“自重”德性不同于“自戀”,亞里斯多德曾就此強調(diào):一個人自視重要,而且確實配得上重要的人,才能算是自重的人[9]?!白灾亍痹诒举|(zhì)上是將人們喜愛與專注力引導到人生美好的事情上,由此促成人的生命向善的提升。大哲學家黑格爾特別強調(diào)人們主觀意志上的“輕惡重善”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有了弱點和缺點的人,只要他絲毫不珍視它們,他就會立刻把自己從這些弱點和缺點里解脫出來了。罪惡之所以是罪惡,只是因為人們把它當作本質(zhì)的東西,墮落之所以是墮落,亦只是因為人們把它當作本質(zhì)的東西?!盵10]“自重”向來就是杰出人物所講求的德性,所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章》)說的就是這個事實。
“自重”主要從否定與肯定兩個向度上規(guī)導“關懷自身”。從否定的向度上說,“自重”要喚起人們“羞惡之心”,引領人們拒斥非法不義與低俗平庸;因為前者破壞了社會的道德尺度、違背了人的倫理本性,而后者則辜負了生命的向上活力,違背了人的超越本性。一般說來,修身者很能自覺到“非法不義”的危害性而加以拒斥,但對“低俗平庸”的危害性則較難察覺以致終受其累?!暗退灼接埂北旧黼m非大惡,但它麻木于自我創(chuàng)新活力并產(chǎn)生低估、嫉妒杰出創(chuàng)新者的心態(tài)和行為,嚴重阻礙了整個社會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是講求“自重”的修身者應當高度警視的一種現(xiàn)象。從肯定的向度上說,“自重”德性要喚醒人們“喜善之心”,引領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生命中最美好事業(yè)而努力奮斗。這種引領是通過限定自身的意志、熱情、思想等力量于確定的有價值對象而實現(xiàn)的,其目的是為了人們能夠超越生活中瑣事刺激與邪惡誘惑,把寶貴的精力用在創(chuàng)造與享受美好生命的過程中來。
3.2 中 道
“中道”作為一種關乎行動的倫理德性,指的是人們在具體的生活境遇中超越“過”與“不及”兩類偏倚狀態(tài),正確選擇善好行為的素質(zhì)和能力。萬物莫不有度,“中道”就是內(nèi)在于生命價值之中的尺度在人們行動中的體現(xiàn)。“關懷自身”只有講求中道,才能適時、準確地實現(xiàn)生命美好,離開“中道”將會使人偏離真善美存在的尺度,進而陷于錯謬與失敗的狀態(tài)中?!爸械馈钡男奚韺嵺`講求的是人對自身實踐過程的能動合理的駕馭;它要求人在難題、壓力、挑戰(zhàn)等復雜的形勢下,既不逃避障礙而無所作為,也不放任自己而草率行事;而是積極激發(fā)自身潛力,在博識、審辯、統(tǒng)觀的基礎上果斷決策,以實現(xiàn)對良善目標的精準把握。由于“中道”既是指導“關懷自身”的辯證法,同時又是確保其合理性的基本范式,因而其精神內(nèi)核受到了東西方修身文化大師共同的強調(diào)與推崇:亞里士多德認為,“過度”和“不及”都屬于缺陷或過錯,“中道”則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11];而孔子則申言“不得中行而與之,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論語·子路》,并將這一行動方式推向至尊地位:“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古代“中道”實踐的基本內(nèi)容與性質(zhì)會隨著歷史與階級關系的變化而與當代有所區(qū)別,但他們的“中道”德性都強調(diào)人們行動選擇時勿走極端,而要努力實現(xiàn)綜合考慮后的精準把握,對當下人們的修身實踐還是具有深刻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的。
3.3 誠 實
“誠實”作為一種關于真實性的倫理德性,指的是人們基于自身美好發(fā)展要求而來的,對自己真實、對他人無欺的生活品格與習慣?!罢\實”應用到“關懷自身”的修身實踐中,就是要求人們的言行舉止忠實于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直面自身生活中的問題,坦承自身的長處與不足,擔當自身應負的責任。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賦予“誠”以極高的倫理價值,認為“誠實”是自然向人垂范的做人之大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剔除這一說法的擬人化的神學主義成分,就其強調(diào)“誠”是人之存在基本方式而言,應當說還是相當有道理的?!罢\實”在“關懷自身”的實踐中,無論是對于“認識自身”的真切性,還是對于“超出自身”的開放性,抑或是對“訓練自身”的有效性都具有決定意義。背棄“誠實”的自欺和欺人,將使人麻木于“良知”的呼喚,失去修身關懷的奮斗目標,徹底遠離真誠相待、平等交往、相互尊重的人際交往,這一“自我絕緣”式的“生命自殘”最終將使人陷于頹廢和墮落而不能自拔。
3.4 勇 氣
“勇氣”作為關于意志的倫理德性,是指人在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所具有的無畏困難危險的堅韌頑強的素質(zhì)和能力。當代美國哲學家蒂利希把它提高到人之自我實現(xiàn)的基本方式,認為“勇氣就是不顧非存在這一事實而對存在進行的自我肯定”[12]。
“勇氣”之所以為“關懷自身”所必須,根本原因在于這一致力于“生命提升”的修身實踐必然要經(jīng)驗和面對生命的負重和風險,人們只有通過勇氣的力量才能克服因此而來的焦慮,戰(zhàn)勝它們對主體能動創(chuàng)造性的威脅和傷害。毫無疑問,每個人生活中必然存在挫折與失敗、過錯和譴責、脆弱與死亡等艱難困苦,但人們具體的應對方式是不同的:品性軟弱的人只能以惶恐不安、消極逃避來應對,以致讓生命在毫無尊嚴的壓抑與害怕中渙散無力、低俗不堪;而講求勇氣的人則以剛健有為的生命力量,勇敢鎮(zhèn)靜地接受和直面人之生命的脆弱性、有死性與可錯性,積極地督促自身能動戰(zhàn)勝向善成長道路上的外在困難與內(nèi)在恐懼?!坝職狻钡滦哉峭ㄟ^引導修身者不斷地在挑戰(zhàn)中提升自己——身處逆境時自強不息、永不言棄;身處順境時自我超越、登高望遠——來展現(xiàn)它的實踐價值。
道德規(guī)范與倫理秩序、社會團結(jié)與協(xié)作創(chuàng)新等價值的現(xiàn)實化都必須通過廣大個體的精神內(nèi)化與行為實施這一環(huán)節(jié)才能實現(xiàn);離開這一體現(xiàn)個體高貴教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上述事業(yè)往往會停留在抽象的口號或形式上?!瓣P懷自身”的修身實踐正是促成和完善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方式,它通過運用一系列教化技藝,激勵和引導人們成為具有優(yōu)秀素質(zhì)的社會建設者,來實現(xiàn)人自身對社會共同體發(fā)展的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合理的“關懷自身”的修身實踐,必將推動人們在集體進步與個人創(chuàng)新、社會昌盛與自身美好的歷史的具體的統(tǒng)一中追求生命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22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論倫理學的譜系學:研究進展一覽[C]//汪民安.自我技術·??挛倪x:第3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福柯.主體解釋學[M].佘碧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0
[5]尼采.扎拉圖斯特拉如實說[M].明嘉,婁林,譯.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06
[6]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23
[7]泰勒.本真性倫理[M].程練,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111
[8]麥金代爾.德性之后[M].龔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237
[9]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鄧安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5
[10]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247
[11]亞里斯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36
[12]蒂利希.存在的勇氣[M].成窮,王作虹,譯.貴陽: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91
(責任編輯:劉小陽)
Onthe“Self-care”andtheVirtuousRequirementofItsRealization
Yang Maom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School of Humanitie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Postal,China,518000
Human beings are supra-natural self-conscious agen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od of one’s own life requires the integral cultiv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the practice of “Self-care”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life values via the individual taking the self as the object.The essence of such practice lies in “the social self cultivating and enhancing his own life value”,which bears the deep concern for the social and supra-private values,whereby making the practice different from “egoism”.Such practice reacts to human productive and interactive practice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productive activities and via its fundamental impact on the qualities,state and techniques of the productive and interactive subjects involved. The practice of “Self-care” is basically featured with the responsive self-orientation,value-enhancing,integral unity and form diversity.The three steps within contain knowing the self,going beyond the self and training the self. The successful Self-care practice requires such virtues as “self-respect”,“the Golden mean”,“honesty” and “courage”. Such virtues will be able to facilitate the achievement of “value-orientation”,“action method”,“authenticity” and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concerning “self-care”.Appropriate self moral enhancement practice of “self-car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human self-enhancement through the integral and historical unity of the collective progress and the individual innovation,of social flourishing and individual self-improvement.
Self-care;Practice of Self Moral Enhancement;Virtue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5.001
2017-02-26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歐洲生命哲學新發(fā)展研究”(14ZDB01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尼采的生命價值論倫理思想研究”(14YJA720012);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尼采倫理思想研究”(GD11CZX02)
楊茂明(1963-),安徽安慶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哲學。
B83-091
:A
:1673-2006(2017)05-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