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賢貴,張桂運
(1.江蘇省宿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江蘇宿遷223800;2.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上海200080)
主動脈弓上多支復雜血管病變的介入治療
盧賢貴1,張桂運2
(1.江蘇省宿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江蘇宿遷223800;2.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上海200080)
心臟外科;主動脈弓;多支復雜血管病變;介入治療
患者男,56歲,因“頭暈、頭脹伴雙下肢無力2月余”入院?,F(xiàn)病史:2月前患者自覺頭暈、頭脹伴雙下肢無力,無耳鳴,無視物旋轉,無惡心嘔吐。雙下肢無力自覺左側稍重,無行走拖步。外院頭顱CT檢查提示右側基底節(jié)區(qū)腔隙性腦梗死,給予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后自覺雙下肢無力稍有好轉,頭暈、頭脹較前無明顯變化,頭脹以右側頭部為著。1月前患者于外院行顱外腦血管超聲、頭顱及頸部CTA檢查,提示雙側頸內動脈硬化伴斑塊形成、雙側頸內動脈起始部及雙側頸總動脈狹窄,雙側鎖骨下動脈盜血。
入院查體:一般情況:體溫36.4℃,脈搏68次/min,呼吸頻率20次/min,右上肢血壓116/84 mmHg,左上肢測不出。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良好,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動體位,神智清,精神可,查體合作。全身皮膚淋巴結未及明顯腫大;心肺及腹部未及明顯異常;四肢關節(jié)、肌肉及神經(jīng)反射等正常。??魄闆r:神志清,雙瞳等大等圓,直徑3 mm,對光反應靈敏,左側上肢無脈,右上肢脈弱,四肢肌力V級,肌張力正常,雙側病理征(-)。
全腦血管造影檢查結果:(1)主動脈弓造影見左側鎖骨下動脈近端閉塞,右側鎖骨下動脈近端狹窄,左側椎動脈血流逆向,雙側頸總動脈顯影;(2)雙側頸總動脈造影見雙側頸內動脈起始部斑塊形成,右側狹窄>60%,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可見潰瘍斑塊形成,狹窄>50%,顱內動脈顯影,內膜欠光滑,右側頸內動脈巖骨段狹窄約45%;(3)左側鎖骨下動脈造影見左側鎖骨下動脈近端閉塞;右側頭臂干造影見右側鎖骨下動脈近端重度狹窄、狹窄>90%,椎動脈充盈差。結論:左側鎖骨下動脈近端閉塞;右側鎖骨下動脈近端重度狹窄;雙側頸內動脈斑塊形成,重度狹窄,左側頸內動脈潰瘍斑塊;右側頸內動脈巖骨段中度狹窄;左側鎖骨下動脈盜血。
MRI診斷結果:兩側大腦半球、小腦及腦干形態(tài)正常,兩側基底節(jié)區(qū)、半卵圓區(qū)見小斑片、小片狀異常信號影,T1W1呈低信號,T2W1呈高信號,DWI呈等低信號。諸腦溝、腦裂及腦室、腦池形態(tài)位置均正常。中線結構居中。兩側篩竇黏膜增厚,鼻中隔略偏曲。
根據(jù)上述臨床表現(xiàn)、體征及影像學資料,擬采用分期手術優(yōu)先處理上述血管狹窄及閉塞。一期手術:左側頸總動脈狹窄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右側鎖骨下動脈狹窄球囊擴張+支架植入。手術過程:(1)患者全麻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右側股動脈以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置入8F動脈鞘,在路徑圖下將引導導管置于左側頸總動脈,將保護傘置于左側頸內動脈巖骨段近端并成功釋放,沿保護傘導絲將6~8 mm×40 Vmm錐形支架置于左側頸內動脈及頸總動脈,定位滿意后釋放,造影見支架貼壁良好,斑塊覆蓋滿意,遂結束手術。(2)隨后將導引導管置于右側頭臂干,在路徑圖下將7 mm×19 mm球囊擴張式支架置于鎖骨下動脈,定位滿意后以10~11 atm壓力擴張球囊,造影見狹窄消除,鎖骨下動脈、左側頸總動脈、右側椎動脈通暢,遂結束手術,術后頭暈癥狀明顯好轉。
二期手術,在全麻下行聯(lián)合術式:(1)右側頸總動脈狹窄球囊擴張術+支架植入術;(2)左鎖骨下動脈閉塞球囊擴張術+支架植入術。手術過程:患者全麻后,取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右側股動脈穿刺點,2%利多卡因局麻后以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置入8F動脈鞘,將導引導管置于右側頭臂干,在路徑圖下降保護傘微導絲通過右側頸動脈狹窄處,置入巖骨段近端,定位滿意后釋放保護傘。將6 mm×20 mm球囊置于狹窄處,以8 atm壓力擴張滿意后,將6~8 mm×40 mm錐形支架置于右側頸動脈,定位滿意后釋放。造影見支架貼壁滿意,殘余狹窄小于10%,造影見顱內動脈充盈明顯改善。隨后將導引導管置于左側鎖骨下,沿導引導管置入8 mm×60 mm球囊,經(jīng)過球囊置入0.035英寸超硬導絲,反復調整導絲,逐漸穿越狹窄處鎖骨下動脈,將導絲置于左側鎖骨下動脈遠端至腋動脈,以10 atm壓力擴張球囊,見狹窄擴張滿意,更換微導絲,沿微導絲將9 mm×10 mm自膨式支架置入左側鎖骨下動脈,定位滿意后釋放,造影見鎖骨下動脈狹窄消失,椎動脈顯影良好,左側頸總動脈造影見支架在位良好、通暢,無狹窄。遂結束手術,術后麻醉復蘇后患者神清,安返神經(jīng)外科ICU。術后積極觀察患者雙上肢末梢血運及感覺,有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異常體征及臨床表現(xiàn),及時復查頭顱CT了解顱內情況。右下肢制動24 h,觀察右側足背動脈搏動。
術后患者一般情況好,精神、睡眠、飲食可,無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不適。查體:神清,對答切題定位準確,顱神經(jīng)(-),病理征(-),腦膜刺激征(-),雙橈動脈搏動有力,血壓恢復至140/90 mmHg左右,兩側上肢血壓結果差異不明顯。
鎖骨下動脈狹窄合并頸動脈狹窄的支架置入,最好的路徑是經(jīng)股動脈置入,其優(yōu)勢在于穿刺方便、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且可置入8F或以上的導引導管[1]。但仍有一定不足,如患者鎖骨下動脈閉塞或重度狹窄,導絲可能難以穿過血管[2]。若閉塞段位于鎖骨下動脈開口處,導引導管難以保持在近端鎖骨下動脈開口處時,導絲開通病變血管后,仍難以得到有效支撐,此時血管再通較困難,支架置入成功率較低。經(jīng)肱動脈入路也是可考慮的方案,該方案能為導絲提供足夠的支撐力和方向性,但也有顯著的缺點,如當鎖骨下動脈閉塞或重度狹窄時,肱動脈搏動弱,難以穿刺,同時肱動脈較細,容易出現(xiàn)穿刺并發(fā)癥[3]。綜合考慮本研究患者病情,首先選擇經(jīng)股動脈置入是較可靠的方案,同時肱動脈入路亦為備選方案。
主動脈弓上動脈硬化及狹窄與缺血性腦血管病關系密切[4],而本研究患者還具備血脂高的特點,這可能導致動脈不穩(wěn)定性斑塊[5],與單純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管腔狹窄相比,不穩(wěn)定性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關系更密切,這是因為不穩(wěn)定性斑塊更易在血流沖擊下破裂出血,導致血栓或脫落栓子局部形成,提升患者惡性腦血管病風險[6-7],正因如此,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更為困難,常規(guī)藥物治療或者手術均提升斑塊破裂風險,單純行球囊擴張可能導致再狹窄,國內報道顯示支架置入能顯著提升患者中遠期療效[8],但考慮到球囊擴張或支架置入過程中容易導致斑塊脫落,本研究患者利用保護傘完成支架置入,有助于減少栓塞事件。鑒于此,我們選擇在保護傘保護下進行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處理病變血管。
但該患者全身多發(fā)血管狹窄及閉塞,這導致單純一期手術可能難以達到預期目標:一方面一期手術同時開通多支動脈,患者持續(xù)處于手術應激條件下,可能增加手術風險;另一方面,多支動脈同時開通可導致腦灌注壓迅速上升,有正常灌注壓突破的潛在風險。基于此,一期手術重點解決左側頸內潰瘍斑塊及右側鎖骨下狹窄,目的是逐步開放腦血管血流,減少血栓栓塞事件,為二期閉塞開放手術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術后患者一直接受門診、電話及血管彩超隨訪,雙橈動脈搏動良好,無雙上肢麻木等癥狀。
總之,主動脈弓上多支復雜血管疾病患者,既可以考慮股動脈入路,也可考慮肱動脈入路,入路選擇應該個體化,而在保護傘裝置保護下完成球囊擴張+支架置入是可靠的治療方案,減少了栓塞事件的發(fā)生率。對于一期手術無法有效開通所有狹窄或閉塞動脈的患者,可考慮開展二期手術,有利于規(guī)避風險、取得理想效果。
[1]金旻,杜彬,康偉民,等.鎖骨下動脈狹窄和閉塞病變的支架成形治療[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8):634-637.
[2]王冕,常光其,王深明,等.升主動脈-頸動脈旁路聯(lián)合腔內修復術治療主動脈弓部病變[J].中華外科雜志,2015,53(2):140-144.
[3]劉新林,劉軍翔,梁國慶,等.經(jīng)橈動脈與經(jīng)股動脈途徑冠狀動脈旋磨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8):873-875.
[4]楊森,魏民新.股動脈和(或)肱動脈入路腔內治療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臨床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4,54(11):65-67.
[5]王克勤,張望德,原標,等.鎖骨下動脈局限性阻塞的腔內治療[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5,30(7):516-519.
[6]蘇凡凡,劉輝,王利萍,等.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鎖骨下動脈狹窄性疾病55例臨床觀察[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2,40(3):706-707.
[7]李軍榮,李圣華,沈鑫,等.經(jīng)皮股動脈穿刺支架植入術治療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失敗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 18(24):57-58.
[8]郭曦,李彭,劉光銳,等.比較經(jīng)橈動脈或經(jīng)股動脈途徑行支架成形術治療癥狀性椎動脈起始部狹窄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jīng)科學,2013,21(5):557-56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1.046
張桂運,E-mail:zhangguiyun87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