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摘要】語言是文化交流的載體,是連接不同地域不同膚色不同文化人群的重要紐帶,生活在同一個物質世界的人類,雖然民族語言不盡相同,但是卻可以用同樣的概念來解釋詞義,這也為不同語言之間的可譯性奠定了基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翻譯在促進國際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差異 語言 翻譯
各民族的文化發(fā)展具有著著鮮明的差異性與地域性,且各民族的語言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響,語言既是文化的一種思維轉換,又是思維的一種工具和結果,因此,語言的翻譯就涉及到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思維轉換。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
一、文化與翻譯的關系
何謂文化? 文化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但學界對文化這個概念本身的內涵還不甚確定。文化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不同領域的學者給文化下過的定義達 160種之多。文化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現(xiàn)實生活中你的所作所為,相互之間的溝通等,都是文化的一種反應和功能。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而語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反映出來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而文化又給語言提供了一個賴以生存的基礎。文化的形成依托于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條件、地理位置和社會現(xiàn)實中形成的,要熟練的掌握一種語言就要熟悉其背后文化的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處。
語言是構成文化成分中的重要部分,其承載著大量的信息。兩種語言的相互交流實際也是兩種文化的交流,而兩種語言無法直接相通,需要利用翻譯。翻譯不僅僅是語言上的轉碼,更要反映的是語言文化所承載的文化,那么,翻譯不可避免的同文化發(fā)生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翻譯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譯語文體的生成活動。譯者既要準確傳遞原文的內容、意圖、風格等,又要滿足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譯文讀者的要求?!胺g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二、文化差異造成的詞匯缺失對翻譯的影響
原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翻譯語中不存在,找不到與其對應的語匯。美國人不了解中醫(yī),不相信中草藥可以治病,這便是文化不對等的典型體現(xiàn),因此,無法在翻譯的時候找到對應的表達法,中國擁有著悠久的農(nóng)耕文明,長期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中中國人總結出了24節(jié)氣,而在以工業(yè)為主的英語國家中則沒有對應的文明成果,因此找不到對應的表達方法和詞匯。
面對詞匯上的缺失,西方學者只能用與其相近或者相似的表達法代替,在翻譯中遇到此類問題時,也只能通過現(xiàn)代媒體手段如圖片、錄音等影像資料。
三、歷史文化差異與翻譯
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社會遺產(chǎn)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即歷史文化,各民族國家有著不同的歷史發(fā)展,因此歷史文化也不盡相同,兩種不同的語言之間進行翻譯時,經(jīng)常會遇到由于歷史文化發(fā)展不同帶來的難題。歷史典故是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每個典故都有著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個性,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想要恰當?shù)姆g這些歷史典故,就必須要了解他們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再采取恰當?shù)姆g方法,才能很好的體現(xiàn)歷史典故的深層含義。
中國歷史悠遠流長,博大精深。成語典故更是比比皆是,每一個典故和成語都富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在翻譯時,應當弄清楚每個典故的意義和哲理,注重文化間的差異,采用恰當?shù)姆椒ǚg。中國文化如此,西方的文化亦是如此,否則,也會給漢語讀者帶來困惑。
四、地域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文化的發(fā)展依托于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地域之間文化不同。表現(xiàn)在不同民族對相同事物或現(xiàn)象采用的表達方式。比如在中國,南面和北面就有著兩種不同的含義,南為尊北為卑,人們常說“從南到北、南來北往”就是將南的方位置前,英語中則恰恰相反,英美從地域文化來翻譯中國的“從南到北”則是“from north to south”。此外,中國人認為“東風”象征的是春天,而英國的“東風”則是從歐洲大陸背部吹來的寒風,會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國人則是討厭東風。反之,英國處于西半球,西風往往預示著春天的到來,因此在某些涉及到此類地域差異的譯文中應該對這一情況加以注釋,否則容易給不了解英國地域文化的中國讀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以及誤解。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使得一些事物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認識。有些在一種語言文化中能夠引起美好的聯(lián)想,具有美好的寓意。而在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卻毫無美好寓意,平淡無奇。好比耕地的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寓意勤勞,任勞任怨,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牛耕為主,耕牛每天與農(nóng)民一起勞作,且勤勤懇懇,久而久之便獲得了人們對它的熱愛和贊美。而靠馬耕為主的英國,則是將馬比作勤勞吃苦的象征。因此漢語中出現(xiàn)的譬如“力大如?!?,按照英語文化中的喻體則說“as strong as a horse”。
五、思維方式的差異
不同的思維角度決定了語言的不同表達方式和風格。漢語的思維模式是因果循環(huán)式,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向是線性單方向。例如:在中國,很多人認為兩個人結為夫妻是前世有緣,所以今生才相聚。而在西方,結婚只是兩個人相愛的延續(xù),不存在原因和結果。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向崇尚“以人為本”?!缎⒔?jīng)》中提到“天地之性人為貴”,荀子也強調:“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边@種將人置于自然之上又融于自然的文化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漢語言。所以,漢語習慣以動作的執(zhí)行者作為句子的主語,而英語則常把陳述的重點放在行為、動作的結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為句子的主語,所以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要比漢語使用的頻繁得多。如:
English has been studied for 3 years off and on at the spare-time school.
我們已經(jīng)在夜校里斷斷續(xù)續(xù)地學了三年英語了。
Plastic bags full of rubbish have been piled in streets.
人們把裝滿垃圾的塑料袋子堆放在街上。
六、社會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社會文化的涉及面廣,政治、歷史、風俗民情、價值觀、思維以及社會活動的特點和形式都是社會文化的表現(xiàn)。中西方社會文化的表現(xiàn)千差萬別。例如中國人見面時常會說“你吃過飯了沒?”,而這些話并無太深的含義,不過是見面打招呼的客套話罷了。然后在西方人眼中,這些話卻顯得較為敏感,如果將這種禮節(jié)性的問候語采取直譯的方式翻譯則是“Have you had the meal”,常常會造成西方人的不知所措和尷尬,這種情況就要對原話進行轉換翻譯,改為英語慣用的“Hello”“How are you”等。
英語中對于動物的聯(lián)想意義也是大不相同。最為典型的就是“龍”。在中國人眼中,龍是吉祥物,象征著祥瑞,充滿著生機,“臥虎藏龍”“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馬精神”等便是與龍有關的成語。然而在西方人眼中,龍是兇惡的象征,《圣經(jīng)》中將撒旦惡魔稱為“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翻譯此類喻體的時候也應該注意比喻對象的轉換,才不會讓西方人覺得奇怪。
七、宗教文化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宗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信仰以及意識形態(tài)組成的文化,中國的三大宗教是儒、道、佛,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道教的“玉帝”、佛教的“如來”等等神話人物在中國民眾心中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文化概念在歐美則并不存在,歐美人則是信仰基督教,認為世上發(fā)生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因此,在翻譯涉及宗教文化的譯文時,要考慮不同宗教文化及背景采取的不同喻體,便于讀者的理解。
總之,“每個言語社團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社會規(guī)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這種反映特定言語社團特點的方式和因素構成了所說的`文化語境”。這說明翻譯要將不同的文化背景結合起來,背離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達到兩種語言之間的真正交流,翻譯兩種語言,除了熟練懂得兩種語言文字之外,還必須深刻理解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對翻譯的影響,然后采取適當?shù)姆g方法,這樣,才能準確的講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做到等值翻譯。
參考文獻:
[1]廖晶,屠國元.文化翻譯 · 文化感知 · 文化創(chuàng)造力[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7).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1-16.
[3]張美芳.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9.
[4]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