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語言要受到禮貌原則的制約,教師驅動話語亦是如此。本文以禮貌大同策略為理論依據(jù),通過對中西方教師驅動話語進行對比,分析其禮貌策略選擇的異同及話語效果,并對其差異性進行文化闡釋,以期探尋有效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教師驅動話語。
【關鍵詞】禮貌大同策略 教師驅動話語 文化差異
一、引言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親歷者,他們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話語作為教育活動最基本的要素,廣泛存在于師生的交流當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無意中的一句話,可能造就一個天才,也可能毀滅一個天才?!笨梢姡處熢捳Z對學生影響深遠。本文采用舉例法進行對比分析,其中外國教師的語料來源于《如何說孩子才肯學》一書,中國教師的語料來源于筆者的經(jīng)歷和對學生的采訪。
二、禮貌大同策略(GSP)
禮貌大同策略由語言學家Leech提出,其主要內容是:為了達到禮貌的效果,說話者在意義交流過程中要對他人的需求、品質、意見、感情及對他人的義務賦予高價值。也就是,有著較大文化差異的禮貌言語行為,實際上有著共同的策略限制。在此宏觀框架內,可以就不同維度討論不同情境下東西方禮貌言語行為的差別。
三、中西方教師驅動話語的舉例對比與分析
1.批評話語。
馬上收考卷了,小麗沒答完:
中國老師說:怎么還有兩道大題沒做呢!照你這個速度是做不完了。
外國老師說:你已經(jīng)做了一半多了,完成三道題,只剩下兩道了。
第一種批評體現(xiàn)了GSP中對相對他人的義務賦予高價值,表現(xiàn)為指責話語。教師直接指出了學生還沒做的事,并指責其將因自身原因而完不成任務。這種批評話語不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學生極易產生抵觸情緒,使師生關系處于敵對狀態(tài)。學生很可能因此對這一科目產生厭煩,并放棄對它的學習。第二種批評體現(xiàn)了GSP中對他人的需求賦予高價值,表現(xiàn)為鼓勵話語。教師直接地描述了學生做完的事和需要做的事,既委婉地指出了學生的不足,又不會使學生喪失信心。
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教師要合理利用批評權力,要用盡量客觀的語言描述問題,而不要指責或諷刺,以免對師生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2.引導話語。
小東的桌下一片狼藉:
中國老師說:看看你腳下,亂七八糟的,趕緊收拾了。
外國老師說:負責打掃衛(wèi)生的那個人去哪了?
第一種引導體現(xiàn)了GSP中對相對他人的義務賦予高價值,表現(xiàn)為命令話語。使用權威命令學生改正行為,會使他們感到無助與抵觸。第二種引導體現(xiàn)了GSP中對說話人的意見賦予低價值,表現(xiàn)為間接話語。教師委婉地用責任來引導學生,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有勇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班級的主體是學生,但他們并不懂得校紀班規(guī)的重要性。教師要使用一些委婉的引導話語來吸引學生與之合作,創(chuàng)建和諧的班級環(huán)境。
3.贊揚話語。
(1)非集體場合贊揚。中國教師說:這次考得真不錯,老師為你感到驕傲。外國教師說:這次的成績代表了你的決心和無數(shù)的努力,你一定為自己感到自豪。兩種贊揚體現(xiàn)了GSP中對他人的品質賦予高價值,均表現(xiàn)為贊譽話語。第一種是評價式贊揚,老師處于控制地位,他有權力決定是否給予贊揚。第二種是描述式贊揚,以學生為中心,將他的成績與其自身的能力與付出聯(lián)系起來,使得他贊許自己。相比于第一種,第二種更能激勵學生繼續(xù)努力獲得更好的成績。而第一種,可能會使學生覺得考的好是老師的功勞,并沒有感受到努力后取得好成績的喜悅。
(2)集體場合贊揚。中國老師在班級說:小明作文得了最高分,一會兒給大家讀一下。外國老師在班級說:小明把農場描寫得如此逼真,感覺它就在眼前。教師在班級里強調誰是最好的,會產生兩方面的問題:使班里其他孩子泄氣,有些學生可能會放棄努力;而受表揚的同學則會用全部精力來維持他的地位、滿足他的的虛榮心。教師表揚學生的時候不與他人作比較,這有助于學生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
總之,非集體場合表揚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肯定其努力與付出,使其有更大的動力去取得更大的進步;集體場合表揚要注重策略,不要表揚了一個同學,貶損了其他同學,要讓學生知道每次進步一點點就是提高。
四、中西方教師驅動話語差異原因分析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定的交際規(guī)則,教師驅動話語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與主體地位突出的中國教師相比,西方教師和學生具有平等的地位,這種差異是中西方的歷史文化造成的。中國封建社會有著嚴格的等級觀念,該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是教師管理、支配學生,學生無條件地尊重和服從教師。傳統(tǒng)教育的代表私塾學堂則是推崇教師權威的有效例證。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文明,經(jīng)歐洲文藝復興發(fā)展,在近現(xiàn)代逐漸形成。這種海洋文明具有開放特色,經(jīng)各種文化的匯聚、碰撞、融合,而具有多元化。
五、結語
中西方教師驅動話語相比確有差距,從上述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師驅動話語要以學生為中心。在遵循禮貌大同策略的同時,教師應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用藝術的語言去評價、引導學生;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學生平等交流,進而塑造新型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國語,1998(3).
作者簡介:劉慧(1990-),女,黑龍江安達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院系:西語學院,專業(yè):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心理語言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