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許多父母正籌劃著孕育第二個孩子,可第一個孩子抗拒父母生二孩的新聞卻層出不窮。對“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老大”的心理問題進行密切關注與深度思考具有必要性,“老大”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有敏感多疑、焦慮不安、委屈埋怨。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家長要及時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相信父母的愛永遠存在;讓孩子學會悅納自己;平衡對孩子的愛,讓孩子的內心更安全。
【關鍵詞】“全面二孩”政策;心理問題;心理安全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8-0044-02
【作者簡介】李萍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28)教師,二級教師。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關于“二孩”話題的討論也日漸升溫。第二個孩子的生養(yǎng)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對家里“老大”造成的心理與情感等方面的沖擊不容小覷,心理問題尤其應引起關注。專家介紹,從年齡角度來看,小學階段的孩子心理更容易出現這些問題,因為他們還沒到青春期,自我意識不強,容易產生不滿和恐懼。從性格方面來說,通常心理素質比較差、內心比較敏感的孩子容易出現問題,因為這些孩子內心脆弱,一旦缺乏被關注,就會焦慮不安,及時給他們指導并提供心理支撐是必要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yè)名詞叫“同胞競爭障礙”,通常年齡稍小的弟弟或妹妹出生之后,第一個孩子會發(fā)生某種程度的情感紊亂,這種情感紊亂的程度如果異乎尋常,就有可能被認為是病理性的?!皢为毝ⅰ闭弑尘跋隆袄洗蟆钡男睦韱栴}不容忽視。
一、“老大”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一)敏感多疑
一般家長都會選擇在“老大”上幼兒園或小學后孕育“二寶”,以便有充足的時間與精力去撫養(yǎng)“二寶”。在這個階段,兒童的個性心理特征逐漸形成并開始表現出來,但存在不穩(wěn)定性,會在環(huán)境和教育的作用下發(fā)生改變?!袄洗蟆闭幱谏硇陌l(fā)展的特殊時期,對事物容易敏感多疑。容易放大感情,放大感覺,放大內心的孤獨,小事也會看成大事,簡單的事也容易變得復雜。
“老大”的多疑往往帶著固有的成見,他(她)會通過“想象”,并嘗試對身邊的事物做出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斷”,并任意“拼湊”在一起,或者無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來證實自己的成見。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將別人無意的行為誤解為對自己懷有敵意,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逐漸形成一種消極的人際關系。
(二)焦慮不安
源于“失寵”危機感的焦慮是一種無根據的驚慌和緊張,心理上體現為泛化的、無固定目標的擔心與驚恐,生理上伴有警覺增高的軀體癥狀,通常表現出焦慮、恐慌和緊張的情緒,感到最壞的事即將發(fā)生,整天提心吊膽、坐立不安且心煩意亂,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嚴重時有恐懼情緒,對外界刺激易出現驚恐反應。
“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后,不少孩子升級成“哥哥”或“姐姐”,他們的情緒也隨之“升級”,愈發(fā)復雜化。弟弟或妹妹的出生意味著他(她)獨生子女身份的結束,也意味著那些“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于是整天在“失寵”的危機感下惴惴不安,時常莫名地焦慮。
精神分析學家鮑爾比提出的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而這種模式是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
(三)委屈埋怨
當“獨生子女”父母教育“非獨生子女”時,家長的引導缺失會帶給孩子許多委屈。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有詳細描述,她感慨地說:“人類分兩種,那做過父母的,而且養(yǎng)過兩個孩子以上的,多半和艾瑞卡一樣,來看嬰兒時,不會忘記多帶一份給老大的禮物。那不曾做過父母或只有獨生兒女的,只帶來一份禮物。他們一進門就問:‘Baby在哪里?’為他們開門的,只有比他們膝蓋高一點點的老大,站在門邊陰影里。”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有些家長習慣性地說:“你長大了,要讓讓小的?!薄澳悴豢梢赃@樣,你是大哥哥(大姐姐)。”“老大”的情緒一再被忽略,委屈只能自己消化。其實,在他們幼小的心里一直糾結著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又要我退讓?為什么每次都是我的錯?為什么被批評的總是我?為什么爸爸媽媽不再像從前那么愛我了……這些都促進了同胞間矛盾的激化。
當兩個孩子同時哭著要媽媽的時候,應該抱“老大”,因為“老大”的情感需求更大,而相對幼小的“二寶”多數是生理需要。如果這個時候忽視了“老大”,可能會讓“老大”留下心理陰影,讓無盡的委屈填滿這個孩子年幼的心靈,“老大”很容易在心里討厭這個來和他爭寵的“壞二寶”。
二、解決“老大”心理問題的策略
現在相當一部分“老大”生來“家中獨大”,集寵愛于一身,恐怕不容易建立共享的概念。這或許源自人類與生俱來的獨占和排斥心理,同時后天的成長環(huán)境也助長了這種心理。因而,對“老大”進行教育及與之合理溝通是至關重要的。父母在面對“老大”的反抗的時候,應該采取合理措施進行引導。
(一)溝通,讓孩子相信父母的愛永遠存在
二孩家庭中,“老大”心理出現的一系列抵觸、反對與有效溝通的缺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溝通,是為了照顧好孩子的情感。首先是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讓孩子相信,父母的愛不會因為弟弟妹妹的到來而打折;此外,溝通也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哪怕“老大”非常懂事、無私,家長也應該與他進行一番深入的長談。所以,在準備生“二寶”的家庭中,家長與“老大”事先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開始妊娠之前就得把這項工作做好。
(二)體驗,讓孩子學會悅納自己
我們知道,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長與體驗,但現在的獨生子女恰恰是間接經驗多,直接經驗少,即聽別人講得多,自己體驗得少。所以,我們應努力創(chuàng)設各種機會讓孩子在體驗中茁壯成長。
和“老大”分享媽媽的懷孕經歷。讓“老大”觀察媽媽肚子的變化,胎兒有胎動時,不妨讓“老大”俯在媽媽的肚子上,去感受一下新生命的力量。
讓“老大”參與迎接“二寶”的各項準備工作當中。可以讓“老大”幫忙給“二寶”取個乳名,并幫忙選購“二寶”的奶瓶、小衣服等等,還可以邀請“老大”一起收拾他(她)小時候的玩具,聊聊“二寶”每個年齡階段可以玩的玩具,營造一種分享的氛圍。
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意在讓“大寶”逐漸學會悅納自我,對自己做出恰當的評價,在不斷了解自我、發(fā)現自我的過程中,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從而帶著滿滿的愛去迎接“二寶”的到來。
(三)平衡,讓孩子的內心更安全
偏心是導致二孩家庭產生各種問題和矛盾的直接導火索。所以,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的出現,父母要學會平衡給兩個寶貝的愛。
對于二孩家庭來說,父母需要把握好一個關鍵原則:用平等的愛與尊重來對待每個孩子。當“二寶”出生時,父母要盡可能對“老大”保持高關注和高情感水平,讓“老大”感受到父母的愛非但沒有減少,反而適度增加了。盡可能維持“老大”之前的生活方式和節(jié)奏,盡量讓“老大”感覺到“二寶”的到來并未對自己的生活帶來太大的影響。盡可能少干預孩子之間的沖突,讓他們自己學會如何解決兄弟姐妹之間的爭吵甚至打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