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讓師生頭疼的“孤僻”小亮
小亮,男,初二年級,14歲,無重大軀體疾病歷史,家族無精神病歷史。家在城郊較為偏僻的地方,租住在廠房里,周圍幾乎沒有鄰居。父母是外地人,父親是一位貨車司機,常常在外開車,母親在一個工廠打工。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一般,小學前,小亮是在爺爺身邊長大的,上小學時來到父母身邊。與父母感情一般,母親不識字,對他的學習無法指導,父親初中文化,但沒有時間陪在他身邊。父母對他的學習期望較高,父親的教育方式很簡單,只要接到老師告知小亮作業(yè)沒完成或考試沒考好的電話,就會暴打小亮一頓。他很怕父親,和母親幾乎沒什么交流。
小學時小亮成績平平,到了初中,學習成績有所進步。小亮性格內(nèi)向,課間獨來獨往,不和同學交流,喜歡到校園偏僻的地方玩。上課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即使被老師點名回答,也是眼睛盯著老師看,就是不回應老師。一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教“前滾翻”,同學們有序輪流練習,做得很投入,他突然跑上去抽掉了同學身后的墊子,讓一個女生“撲通”一下跌倒在硬邦邦的水泥地上,幸好跌得不重,沒產(chǎn)生什么影響。還有一次,班級到珍珠泉秋游,小亮試圖擠進籠子解開老虎身上的鏈子,幸虧發(fā)現(xiàn)及時,被公園管理員制止。
班主任建議小亮到心理咨詢室和心理老師談談,希望他開朗起來,和同學玩到一塊,成為一個合群的學生。
二、“孤僻”原因分析
從小亮的成長經(jīng)歷看,小時候一直生活在爺爺身邊,與父母溝通少,后來回到父母身邊,又因父親常年不在家,得到的關注較少。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動輒就被暴打,缺乏良好的親子溝通渠道,導致他形成自我封閉的孤僻個性心理。在學校,他想要和同學交往,想要被重視,但缺少有效的溝通方式。
因此,要引導來訪者認識什么是良好人際交往,改善他的人際交往方式,鼓勵他由封閉走向開放;引導家長進行正常的親子溝通,讓父母看到孩子的內(nèi)在需求,給予更多的愛心與支持。
三、由“孤僻”走向“合群”
1.第一次咨詢,獲取信息,建立關系。
來訪者性格內(nèi)向,進入咨詢室,默默不語,一臉嚴肅,坐在沙發(fā)上手不知往哪放。咨詢師沒有過多詢問,而是和他一起建立心理的聯(lián)結(jié),約定咨詢保密規(guī)則,讓他覺得身處安全度很高的環(huán)境,面對的是可以信任的咨詢師。接著,和他一起建立咨詢目標,引導他樹立良好的人際交往觀念及合理的行為認知。和他一起探討體育課上抽掉同學身后的墊子和試圖解開老虎身上鏈子的行為,他輕聲說道:“誰讓他們都不和我玩?!毖哉Z間似乎還有委屈,眼眶里有淚水在打轉(zhuǎn)。咨詢師用共情、尊重、接納的方式回應他的這些表達,充分給予尊重與理解。離開咨詢室的時候,他臉上帶著微笑,主動約定了下一次的咨詢時間。
2.第二次咨詢,解釋澄清,糾正認知。
來訪者按照約定時間走進咨詢室,臉上表情比第一次有所放松,坐在沙發(fā)上,雙手放在腿上。咨詢師先是讓來訪者分享第一次咨詢后的體驗與感受,來訪者回答說:“不是那么緊張了?!比缓螅稍儙熡帽嚼碚摵蛠碓L者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探索出來訪者內(nèi)心孤獨、恐懼、缺乏安全感。在此基礎上,咨詢師對來訪者出現(xiàn)的兩個不合理行為進行進一步的探索、解釋與澄清,引導來訪者逐漸建立正確的人際交往關系。
3.第三次咨詢,父親陪伴,給予支持。
要想改變來訪者的狀態(tài),咨詢師認為要請父親介入支持。在征得來訪者同意的情況下,來訪者和父親一起來到心理咨詢室。咨詢師向來訪者父親闡釋了前兩次咨詢涉及的問題,父親簡要介紹了家里的現(xiàn)狀,表示對兒子的學習現(xiàn)狀常常失望,言語表達的同時還差點動手。咨詢師觀察到父子間的關系不夠親密,來訪者看父親的眼神有些恐懼,而父親絲毫沒有察覺到兒子的神情。于是,咨詢師引導父親對兒子做一些肢體安撫,拍拍兒子肩膀,握緊兒子的雙手。當兩個人有肢體接觸的時候,咨詢師觀察到父親的眼神漸漸溫柔,兒子眼中的恐懼感慢慢消失。
咨詢師引導父親和兒子一起分享,在肢體接觸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哪些體驗和認知。接著,咨詢師向父親分享了自己的觀察,肯定了父親積極的變化,進一步探索教育子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從而引導父親關注兒子內(nèi)心的情感需求,慢慢修復與兒子的關系。
4.第四次咨詢,狀態(tài)漸佳,主動表達。
第四次來訪者主動相約而來。咨詢師詢問來訪者近況,來訪者表示課堂上偶爾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老師提問時,也能鼓起勇氣回應老師。課間盡量不去校園偏僻的地方亂轉(zhuǎn),有時會和同學一起玩。咨詢師觀察到來訪者能夠?qū)θ穗H交往及合理行為認知進行分析和概括,對他進行了充分的、正向的肯定。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來訪者的學習與人際交往表現(xiàn)越來越佳,最后考上了一所非常好的四星級高中。
四、咨詢反思
咨詢師要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應對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不要盲目給來訪者貼標簽,要在與來訪者充分共情、接納、尊重的基礎上工作,建立真正的心理聯(lián)結(jié),為來訪者創(chuàng)設一個安全、開放的咨詢空間,一起平等地探索與分享咨詢的體驗與認識,幫助來訪者建立一個新的、正向的合理行為認知系統(tǒng)。
咨詢師要學會引導家長覺察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否正確,和孩子之間是否有愛的聯(lián)結(jié)等,并適時引導家長從負性的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模式中走出來。
(南京市棲霞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戴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