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三泉公由蜀西充令升蓬州守,宦十?dāng)?shù)年許,僅一青布袍、一革靴。赴任時,諸子請曰:“平生志節(jié)①,兒輩能諒。第大人年高,蜀中多美材,可為百歲后計也?!惫唬骸拔?。”既致政②,諸子迎之,間請于公曰:“往者所言美材,頗擇得否?”公曰:“聞之人言,杉不如柏也。”子曰:“今所具者柏耶?”公莞爾③曰:“吾茲載有柏子在,種之可爾。”
(選自《古今譚概》,中華書局2007年版,題目為編者所加)
[注釋]
①志節(jié):志向節(jié)操。②致政:告老辭官。③莞爾:形容微笑的樣子。
[今譯]
董三泉由蜀西充縣縣令升任蓬州太守,為官十多年,僅有一身青布的袍子、一雙升堂視事的革靴。去蓬州赴任時,他的兒子們請求他說:“您一生的志向節(jié)操,我們小輩都能體諒。只是您年事已高,四川境內(nèi)有很多好木材,可以為自己準(zhǔn)備一下壽材。”董三泉回答:“好?!钡鹊蕉胬限o官回家的時候,他的兒子們前去迎接他,悄悄地問他:“過去向您提起挑選好的木材做壽材的事,不知挑選得怎樣了?”董三泉回答說:“聽別人說,杉木不如柏木?!眱鹤觽冋f:“現(xiàn)在準(zhǔn)備的是柏木嗎?”董三泉微笑著說:“我車?yán)镅b的是柏樹的種子,種下就可以了?!?/p>
[閱讀延伸]
本文記敘了一位古今難得的廉潔清官。開篇特意點出董三泉為官時間之長與身邊財物之貧,形成鮮明對比,也為下文情節(jié)展開做了鋪墊。尤其難得的是,本文篇幅雖短,但塑造人物形象頗具匠心,通過兒子們勸父親準(zhǔn)備壽材這樣一個在當(dāng)時非常合情合理的請求和與父親的兩次對話,彰顯了董三泉的高貴品質(zhì)。第一次董三泉只有一個字的回答,讓人不免心存疑惑,留下諸多疑問,引起讀者急切讀下去的欲望。第二次董三泉答非所問,卻緊緊抓住讀者,讓人有非讀不可的欲望。最后以董三泉莞爾一笑的回答揭開謎底。至此,一波三折后董三泉清廉的形象更加讓人仰之彌高,而作者高明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讓人敬佩不已。
[積累]
志節(jié) 致政 間請 莞爾
(吳鐘銘/導(dǎo)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