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課是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陣地,也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預防和緩解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途徑。探討中小學心理課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心理課堂的課堂效率,促進學校更加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義。
【關(guān)鍵詞】中小學;心理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0-0054-03
【作者簡介】鄧公明,重慶市銅梁中學心理咨詢中心(重慶,402560)教師,一級教師。
近年來,教育部相繼頒布了《關(guān)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等多部文件促進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逐漸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開始積極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心理課則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主要途徑。
然而,在現(xiàn)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少學校心理課教學形式單調(diào),教學方法單一,無法發(fā)揮心理課應有的作用。為此,筆者根據(jù)十余年從事心理課教學的經(jīng)驗,歸納整理出八種常用的中小學心理課教學方法。
一、講授法
所謂講授法,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具體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講授一些心理知識,以促進學生掌握一些比較具體的心理知識和心理技能,從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講授法是心理課常見的教學方法,比較適合中學階段的學生,因其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相較小學階段有較大的提高,可以接受較為抽象的心理知識和心理理論。
一方面,心理理論需要進行講授。如,針對高中生講解如何調(diào)節(jié)情緒的內(nèi)容時,可以講授調(diào)節(jié)情緒的重要方法之一——合理情緒療法,也稱理性情緒療法。要讓學生明白,首先要講清楚此方法的理論依據(jù)——情緒ABC理論。這個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來的理論認為:我們對一個事件的情緒,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解釋引起的。順理成章地,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只有對一個事件做出積極的理性的解釋,才能獲得良好的情緒。
另一方面,在心理課的心理活動的開展中,也需要進行講授。在活動開始前,要對活動的內(nèi)容、形式、規(guī)則等進行詳細的講授;在活動結(jié)束后,教師也需要將學生對活動的體驗和感悟進行進一步的歸納和升華,便于學生將感性的體驗化作理性的思考和具體的做法,從而促進心理素質(zhì)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切忌整堂心理課都采取講授法,必須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jié)合。此外,講授法不僅限于口頭講解,也可以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予以呈現(xiàn)。
二、討論法
所謂討論法,指課堂上教師引導和組織學生就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學生彼此交流并分享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從中獲得感悟和心理上的成長。
討論法在心理課中運用得極為普遍,原因是討論法能夠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能夠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里話,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討論法主要分為小組討論法和集體討論法,這里主要介紹運用得最多的小組討論法。
所謂小組討論法,指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可以隨機分組,也可以是匹配式分組,讓學生就教師的問題發(fā)表看法。小組內(nèi)的成員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相互交流形成小組的意見,小組選擇代表發(fā)言,最后由教師做總結(jié)發(fā)言。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既要營造安全的討論氛圍,保證學生的觀點受到其他學生的尊重,又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尤其需要關(guān)注學生的討論過程,務必確保學生的討論不偏離主題。
小組討論法比較適合較高年級學生,因為良好的小組討論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總結(jié)歸納能力。如,在教學青春期異性交往話題時,給學生一個問題情境:面對異性同學火辣辣的情書,你會怎么辦?這樣的討論活動能讓學生將這個問題看得更清楚,弄得更明白,教師也可以通過討論結(jié)果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從而進行合理的引導。
三、辯論法
所謂辯論法,指教師引導學生就某一個具有爭論性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提出正反兩個方面不同的觀點和論據(jù),各抒己見,從而獲得一種成長。辯論的順利開展一般需要有以下五個步驟:第一,教師展示辯題;第二,教師確定正反兩方的學生,并確定正反兩方的四位辯手和辯論的主持人;第三,學生課后認真準備,通過各種途徑查找相關(guān)的資料,整理成發(fā)言材料;第四,課堂上正式開展辯論;第五,評價辯論過程,即教師對雙方表現(xiàn)進行評論,然后由全班舉手表決,評判勝負。
辯論法比較適合高年級學生。如,就中學生追星的現(xiàn)象可以開展辯論:中學生追星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教師展示辯題后,學生積極準備、分組、辯論,最后教師總結(ji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從辯論中找到答案:其實追星是有利有弊的,關(guān)鍵是要學習明星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組織學生辯論的過程中要強調(diào)彼此尊重,不得進行言語傷害。
四、角色扮演法
所謂角色扮演法,指教師讓學生扮演或者模仿生活中的各種角色,重演部分場景,重現(xiàn)某件事的來龍去脈和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讓扮演者和觀眾從中獲得反思、感悟和成長。
角色扮演法是心理課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有很多優(yōu)點:首先,它可以使學生認識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相互間的關(guān)系,能更加敏銳地觀察他人的真實感受,是一種舒緩緊張和宣泄情緒的有效方式;其次,它可以增進學生自我觀察和自我認知的能力,改善學生的自我觀念,促進其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和與人交往;最后,角色扮演能夠讓學生感悟他人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更加理解對方,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角色扮演法分為集體的角色扮演和個別形式的角色扮演,這里主要介紹經(jīng)常使用的集體的角色扮演。集體的角色扮演,即教師確定好劇本,然后由不同的學生來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重現(xiàn)一個或者多個事件,表達出不同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和行為模式。集體的角色扮演,能夠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學生在生活中遭遇的問題,如,在講親子關(guān)系的主題時,針對學生不懂得與父母交流溝通的話題,教師就可以設置相關(guān)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孩子、父親、母親,重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與父母存在的溝通問題。之后,再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明白自己應該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
在心理課中,常用的角色扮演技術(shù)主要有空椅子表演、啞劇表演、角色互換等。
五、心理測驗法
所謂心理測驗法,指教師運用一些專業(yè)的心理量表,對學生進行測試,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心理素質(zhì)、心理品質(zhì)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情況等。
心理測驗法運用方便,科學性強,深受學生喜歡,所以教師在中小學心理課課堂中可以有選擇性地運用。但是,使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三點:一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選擇合適的量表;二是在對學生的測驗結(jié)果進行解釋時,教師一定要謹慎,不要輕易給學生貼標簽,而是要告訴學生,心理測驗結(jié)果只是一個參考,并非百分之百的準確,它只是一種了解我們自身心理狀況的工具;三是對于結(jié)果十分糟糕的學生,可以采取課后單獨交流的方式,疏導其存在的困惑,必要時,可以聯(lián)系班主任開展教育或者轉(zhuǎn)介到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機構(gòu)。常用的心理測驗有學習適應性測驗、提高學習能力因素診斷測驗、親子關(guān)系診斷測驗等。
六、游戲活動法
所謂游戲活動法,指教師以游戲為中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游戲活動之中,在輕松、愉快、和諧和活躍的氛圍中表露自己的情緒,投射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體驗和反思自己的行為,分享同伴的經(jīng)驗和感悟,從而達到某種建設性的效果,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
游戲活動法是中小學心理課最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尤其適合小學生和初中生。游戲活動法有幾大優(yōu)點:首先,它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開展游戲活動法教學能夠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其次,它能鍛煉學生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最后,它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如,為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可以開展“安全島”游戲:三個人一組,每組一張報紙,看學生的腳能使用多大面積的報紙來承受三個人的重量。期間,學生可以采取背、抱等方式,讓腳和報紙的接觸的面積最少。
七、藝術(shù)教育法
所謂藝術(shù)教育法,指向?qū)W生呈現(xiàn)優(yōu)秀的電影、音樂、詩歌、書法、美術(shù)作品,讓其在欣賞時,產(chǎn)生一種心理上的共鳴,從而獲得心靈上的成長。
藝術(shù)教育法比較適合中小學生,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潤物細無聲,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會放松心情,學會戰(zhàn)勝挫折,學會追求理想,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成長。在選擇具體的藝術(shù)作品時,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如,當學生比較緊張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聽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海頓的組曲《水上音樂》、以及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中國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等;當學生缺乏意志力和夢想時,可以讓學生看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等。
八、故事熏陶法
所謂故事熏陶法,指通過教師講述故事或者讓學生講述故事的方法,來促進學生從故事中收獲積極的力量,促進自己的健康成長。講述的故事,可以是童話故事,也可以是真實的故事;可以是名人的故事,也可以是普通人的故事,還可以是教師或者學生自己的故事;可以是積極的故事,也可以是消極的故事。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心靈上受到熏陶,從而改變自己的言行。
故事熏陶法也是心理課常見的教學方法,尤其是真實的,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故事,能夠打動學生的心靈,更能獲得學生心理上的認同,改變學生固有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如,通過講述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可以讓學生明白合理歸因的重要性;通過講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的故事,可以讓學生明白相貌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堅持和不斷努力才是成功的核心因素。
【參考文獻】
[1]吳增強,沈之菲,等.班級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鐘志農(nóng).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
[3]高思剛.中小學校園心理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