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澤祖(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
順應論與兒童文學翻譯
董澤祖(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
在當今的翻譯研究領域中,順應論占有重要的席位。該理論認為語言交際過程是一個進行語言選擇的順應過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根據(jù)譯入語的文本特點不斷地對譯文語言以及翻譯手段進行選擇,以滿足目的語讀者的期望。在兒童文學的翻譯過程中,由于讀者具有特殊性,需要譯者進行語言選擇來達到預期效果。本文以順應論為指導理論,以《健康成長》系列兒童讀物為例,并結合兒童文學的特點來分析順應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的應用。
順應論 翻譯 兒童文學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文學作為其早期精神食糧的主要來源,作用不容小覷。它不僅肩負著教育和教化的雙重重擔,而且承載著開啟心智、豐富想象力、普及常識以及提高審美的重要任務。但長久以來,兒童文學翻譯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對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質量良莠不齊,對我國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一直落后于世界主流。不利于世界范圍內兒童文學及翻譯的交流發(fā)展。
順應(Adaptation),又被稱為適應,原為生物進化論中的概念,后被用做一種全新的視角進行語用學研究。根據(jù)順應的概念,語言交際的過程就是語言發(fā)出者與受眾者不斷進行語言選擇的動態(tài)順應過程,也是語境與語言選擇二者之間相互適應的過程。
1987年,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比利時著名語言學家耶夫·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在其著作《語用學:語言順應理論》(《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首次提出了語言順應論一說。隨后,又在其1999年出版的《理解語用學》(《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書中,進一步闡釋了語言順應論的概念。他認為,“語言使用就是不斷做出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選擇的過程,這些選擇是由于語言的內部因素和(或)外部因素引起的?!盵1]之所以能夠依據(jù)語境以及語言結構進行語言選擇,是因為盡管不同語言之間有著千差萬別的個性,但各種語言都存著著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的共同之處。變異性闡述了語言選擇的能用范圍;商討性表明了語言選擇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順應性則是語言使用過程中核心理念,指語言能夠使語言使用者在可供選擇的項目中做靈活的變通來滿足交際的需要。
翻譯實質上就是兩種語言的轉換工作。在源語言與目的語之間一定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這就需要譯者在進行文字轉換工作的同時,依據(jù)譯入語的特點在語言結構以及策略上進行選擇。根據(jù)順應論的觀點,譯者在翻譯源語的過程中不僅要充分照顧目的語讀者的習慣,調整語言以滿足讀者的預期,還應該充分利用目的語來闡釋源語的文化,達到翻譯的目的。
《多留意》系列兒童讀物是海外著名的兒童系列叢書,該系列作品語言簡單生動,情節(jié)緊奏豐富且寓教于樂,以關注兒童身心健康為主,是十分優(yōu)秀的兒童讀本。筆者有幸參加了該系列圖書中的部分翻譯工作,在翻譯過程中以順應論為指導,在譯文的語言結構層面以及文化語境層面進行語言選擇,使譯文更加符合讀者的期望?,F(xiàn)取部分實例,討論順應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的應用,以期拓寬本方向的研究渠道。
1. 語言結構的順應
維索爾倫認為,語言表達功能具有不同的層次,語言的選擇也有不同的層次,可能來自語言內部,也可能取自語言外部。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最大程度上闡釋原文的語用文化,譯者所立足點必須高于譯文,在文化方面找到最佳的關聯(lián)配對,以更好地完成翻譯工作。
(1)語音
因為年齡特征,兒童對文字的敏感度較低。由于源語與目的語具有差異性,若機械生硬地翻譯原文語言,可能會造成文本藝術感染力的流失。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多用疊詞、擬聲詞、感嘆詞以及兒化音。
① Jimmy was an adorable boy with plump cheeks and fair complexion.
吉米是個討人喜歡的小男孩。他的臉頰胖乎乎的,皮膚白嫩嫩的。
可以看出,在例①中并沒有出現(xiàn)疊詞的形式。在這里,筆者并沒有將plump和fair生硬地譯為肥胖的和白.的,而是分別譯為胖乎乎的和白嫩嫩的兩個單音疊詞。這樣,不僅符合漢語的語言特征,提高了文本閱讀的節(jié)奏感,還使得一個惹人喜愛的小男孩的形象躍然紙上,使人物角色更加形象化,令讀者如見其人,增進閱讀興趣。
到杭州之后,李樹化很快就出現(xiàn)了鋼琴曲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潮時期:當年就譜寫了鋼琴曲《湖上春夢》,1929年完成了鋼琴曲《藝術運動》,1930年創(chuàng)作了鋼琴曲《林間》。這一年的年底,他完成了獻給妻子的鋼琴曲《如此溫柔》,表達了他對妻子的一往深情和感恩。
(2)詞匯
一般來講,想要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中找到完全對等的詞匯不是件易事,尤其是對于漢語和英語這兩種處于不同語系的語言。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充分地理解原文,發(fā)掘出詞匯在文中的具體意義,關聯(lián)意義以及相對應的文化意義,用順應的手段盡量減少詞匯差異所造成的影響并且進行語言選擇,使譯文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
②My health and the promises I made to my family are a priority.
身體健康和我對家人作出的承諾是更重要的事情。
在字典中,priority的漢語釋義為優(yōu)先或優(yōu)先事項。如果將譯文機械地譯為身體健康和我對家人作出的承諾是優(yōu)先事項,則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所以此處進行了語言選擇,順應了譯入語的表達要求。
(2)語境的順應早在1923年,波蘭人類學家Bronis?aw
Malinowski就提出了語境這一概念。根據(jù)其觀點,語境可以分為“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亦稱“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2]語境的不同,語言的表達也就有所差異。翻譯的過程,譯者在翻譯時必須順應譯入語的社會文化語境,具體可分為政治思想、經(jīng)濟形式、風俗習慣、民族心理、意識形態(tài)、地理環(huán)境、宗教思想、歷史傳承等方面。
閱讀中,有些對本國讀者來說是習以為常的事物,對異國讀者而言就可能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東西。尤其是在兒童讀物領域,譯文要盡量貼近譯入語的社會文化語境,以達翻譯的目的。
③“Where did you find them? They are mine.”screamed the howler monkey excitedly.
“你是在哪里找到這些巧克力的?那是我的巧克力!”小猴子激動地叫道。
The howler monkey的中文學名為吼猴,是一種生活在南美叢林的猴子。暫不談兒童,可能大多數(shù)成年人都不會對吼猴有一個清楚的定義。如果直接譯為吼猴,會對小讀者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甚至大大地降低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將其翻譯為小猴子,人物角色則為讀者熟知,消除了閱讀障礙。
可以看出,兒童文學翻譯與成人文學的翻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充分地了解目的語讀者的審美水平與接受能力,遵循順應論來進行語言選擇,創(chuàng)造精美譯文。雖然兒童讀物淺顯易懂,但兒童文學翻譯卻不是件易事。我國目前的兒童文學翻譯研究尚不充分,任重而道遠。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 2000.
[2] 曹明倫. 再談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兼談篇名翻譯與另撰篇名之區(qū)別[J]. 中國翻譯, 2016(3): 115-118.
[3] 陳子典. 新編兒童文學教程[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 何剛強. 筆譯理論與技巧[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
[5]胡顯耀,李力編著. 高級文學翻譯[M]. 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9.
H31
【文章編號】 1008-8784(2017)03-23-3
2017-2-25
董澤祖(1994—),男,漢族,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6級翻譯碩士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責任編輯: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