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與家長的困惑:在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中,與班級教師溝通時,經常會聽到教師們有這樣的反映:xx這個孩子很特殊,在班級中總愛打人,手還快。班級活動時管不住自己,一盯不住他就會打別的孩子,惹得其他孩子與家長們經常告狀,希望管管這個孩子。教師在孩子打人后教育過好幾次,孩子當時也知道錯了,但過不了多久,還會發(fā)生打人的現象。也與家長溝通過許多次,家長也希望共同努力,讓孩子遇到問題不打人,但效果并不明顯?,F在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長此下去,還會影響班級其它小朋友,教師苦惱極了。
家長的話:面對孩子愛打人,總有別人告狀。我們也非常生氣,每次有家長來告狀時我們都會狠狠地教育孩子。軟的、硬的辦法都用過,但是孩子打人的事情依然會發(fā)生。我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讓孩子總愛打人,也希望得到有效的指導與幫助。沒有很好地掌握其它更多的交往手段。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在家長、教師的教育引導下,會逐漸減少打人現象,最后消失。但也有個別孩子打人的現象會伴隨整個幼兒園階段。對此,針對孩子打人現象,找到原因,對癥下藥,才是最為有效的解決辦法。
孩子打人現象是具有明顯的年齡階段性:
0-3歲時期,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是在家庭中,交往的群體是父母等長輩,在長輩那里得到的更多是關愛與滿足。恰在此期間孩子生理上的動作也在高速發(fā)展,典型表現為他們學會一個又一個本領,但孩子這一時期的社會心理與認知發(fā)展相對延緩,成熟水平較低。這樣身體與心理的不相適應,使“發(fā)脾氣”“打人”作為現代社會家庭中孩子能力表現的一個特殊“本領”呈現出來。
孩子到3歲時,自主意識迅速發(fā)展起來,交往群體更出現了明顯變化,其交往手段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鍛煉。此時的“打人”成為一些孩子仍在延用的在家庭與個體交往中表現不高興和不滿的方式。但是隨著孩子認知水平提高,打人行為不被其它小朋友與老師認可,特別是5歲左右,道德感的建立會協(xié)助孩子克服打人現象。因此在幼兒階段,絕大部分孩子可以自然克服打人
在幼兒園各班級中,總會有個別孩子打人的事情發(fā)生。打人其本質上是一種孩子間的交往方式,只不過這種方式是不正確、不恰當的。幼兒3歲初入園,班級中會經常發(fā)生打人現象,這是非常正常的,原因是孩子還現象。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畢業(yè)后還會常出現打人現象,則主要是因為孩子道德觀、價值觀的認識沒有建立完善,依然存在問題。
在幼兒園階段,個別孩子會在很長時間出現打人行為。其主要成因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家庭環(huán)境中易出現的兩個現象,當孩子在早期出現打人現象時,家庭成員沒有及時阻止,而此時孩子由于打人獲得了甜頭,打人現象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在家庭成人之間也經常性存在爭吵、打人現象,即以暴制暴,客觀上誘導孩子模仿成人的不良交往方式,學會了“通過打人解決問題”的錯誤交往模式。另一方面是在幼兒園教育中,孩子出現打人現象時,如果教師沒有及時制止,孩子往往會在暴力的方式上占得上風,從而強化了孩子不當的行為方式。另外,雖然教師對打人現象進行了批評,但由于沒有對孩子進行感情疏導,孩子從情感上并不接受教師的教育,從而在之后發(fā)生同類情況時還會出現打人現象。
研究孩子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實踐總結出有效克服孩子打人現象的五步曲:
第一步:發(fā)現孩子打人現象立即制止。當成人看到孩子打人時,成人可以用稍微大一點的聲音對打人的孩子說:“xx,你打人是不對的!”成人的聲音要堅定而清晰有力。一般情況下,3-6歲的孩子當聽到成人說這句話時,都會立即停止打人的行為。這一步目的是要終止孩子的打人行為,避免在打人過程中形成對被打孩子的傷害。
第二步:與孩子表達共情。共情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用來表示同伴、師生與親子之間情感上的相互溝通與理解。在孩子打人現象中,當成人制止孩子打人行為后,通常的做法都會向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和說理教育,讓孩子理解“打人是不對的”,其實這樣往往不會有好的效果。成人更恰當的做法是要先將打人事件分為打人事件本身與打人情緒兩個方面。處理打人孩子的情緒是第一步,孩子打人往往是生氣情緒的表現,孩子生氣時認為自己有充分打人的理由,因此家長在對孩子進行說理教育前,首先表達對孩子情緒的理解。這時的成人應溫柔地與孩子溝通,如“xx,你是不是不高興了?媽媽也看出來了”等,尋求孩子情感上的共情。
第三步:引導孩子充分表達。成人在與孩子表達共情后,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盡量充分、完整地表達自己為什么要打人和當時的情緒,在此過程中成人要表現出對孩子表達時的專注和耐心,傾聽孩子對整個事件的表述,并用眼神、表情和點頭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當孩子用語言的方式表述完整個事件與情緒感受之后,成人會發(fā)現孩子已經不再像打人時那樣生氣了,原因是孩子在表述的過程中負面的情緒得到了有效宣泄。
第四步:與孩子共同協(xié)商辦法。讓孩子學習今后如何處理同類矛盾與不良情緒的方法,這才是克服孩子打人現象的重要目標。比如,這時成人可以與孩子一同分析“如果今后再遇到剛才搶玩具的事情,你應該怎么辦”“如果再與小朋友發(fā)生矛盾,大家可不可以一起商量或者找家長、老師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就可以在分析此次事件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并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
第五步:有效監(jiān)管、落實行動。成人與孩子對事件達成共識后,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來落實。因此成人要與孩子共同監(jiān)督,經常用達成的共識來分析與處理問題,長期堅持,孩子打人的現象自然消失,代之的是用合理的語言與行為表達自己的述求。
此外為預防打人事件發(fā)生,成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與孩子經常性地進行針對性活動訓練。如移情訓練和多角色扮演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讓打人的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是別人推了你,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讓被打的孩子也想一想“如果是xx搶你的玩具,你是不是也特別生氣”等等,這樣孩子們在角色換位思考與角色扮演游戲中模擬真實的情景,體驗到了對方的感受,增強了互相之間的理解,從而減少打人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