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春楊 李衛(wèi)
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臺臺外直播技術的思考
□ 廖春楊 李衛(wèi)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興媒體得以出現,并得到了較為顯著的發(fā)展。本文旨在分析媒體融合時代下,關于廣播電臺臺外直播技術的一些思考,并針對新技術的出現對臺外直播技術發(fā)展所創(chuàng)造的寶貴條件作出判斷,為廣播事業(yè)的進步提供支持。
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臺;臺外直播技術
在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相互融合的時代發(fā)展趨勢下,廣播電臺臺外直播技術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在其符合當今社會發(fā)展潮流的同時,也彰顯了臺外直播技術個性化特點并得以顯著發(fā)展,對廣播電臺的臺外直播技術起到了良好效果。
媒體融合時代就是指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相互融合、彼此聯系的時代環(huán)境,在這一環(huán)境的推動下,廣播電臺臺外直播技術既面臨著機遇,同時也遇到了挑戰(zhàn),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一現象的發(fā)生是在所難免的,為此,我們應當針對挑戰(zhàn)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以便帶動廣播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
(一)有利于廣播信息傳播更為快捷
廣播往往體現時效性這一價值特點,媒體融合時代下通過先進技術設備的支持和輔助,廣播可以利用無線信號大范圍覆蓋的優(yōu)勢實施現場報道,僅僅借助手機就可以實現播報的目的,使廣播變得更為簡單、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避免傳統(tǒng)廣播形式中一系列機器設備的搬運而引發(fā)的問題,提高了廣播的安全性,也減少成本的過度投入。
(二)有利于提高與觀眾的互動效果
媒體融合時代下,人們不再依靠手機短信參與廣播,在廣播進行過程中,觀眾可以將自己的想法通過彈幕或者其他形式傳遞給主持人,有效避免了手機短信過度頻發(fā)而引發(fā)的失誤,促進互動率的極大提高。另外,媒體融合時代下的觀眾互動形式在觀眾逐漸增加的同時,也進一步保證了互動性的提高,增強了互動的效果,減少了觀眾由于等待時間過長而產生的急躁心理,從而也提高了觀眾對廣播節(jié)目的信任度和認同感。
(三)有利于廣播功能的進一步延伸
互聯網是媒體融合時代下最為重要的實現工具,互聯網的出現也使各類媒體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媒體平臺,極大地提高了現今媒體的潛在價值。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實現廣播電臺的進一步發(fā)展,在廣播和互聯網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同時,可有效促使廣播功能的進一步延伸。廣播電臺可以在互聯網上開辦自己獨立的網站,可實現廣播電臺的文字化和圖像化和視頻化,可加深人們的印象,提高人們的認識,主持人可實現與觀眾的即時交流和溝通,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使所要廣播的節(jié)目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一)廣播電臺臺外直播技術的發(fā)展現狀
在新興媒體不斷出現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也促使廣播電臺中那些過于封閉、落后的電臺直播模式逐漸消失。當今社會各個方面不斷發(fā)展的前提下,廣播電臺為滿足現今社會人們的普遍需求,各個廣播頻道開始從宣傳角度和經營角度兩方面予以考慮,在保證廣播電臺臺內節(jié)目質量的同時,實施“走出去”的發(fā)展戰(zhàn)略,以社會和大眾為基礎創(chuàng)辦更為優(yōu)質的廣播電臺。
技術發(fā)展的前提取決于人們對這一技術的需要程度,在頻率部門需求變化的推動下,廣播電臺針對臺外直播技術的發(fā)展也在不斷提高。另外,應當注意的是這一過程的實施與廣播設備公司的支持和輔助是密切聯系的。
廣播電臺的臺外直播技術如果從主體構造的角度進行分析,其主要涉及直播、傳輸以及擴聲三方面內容,這也是以技術設備的角度對臺外直播技術進行了劃分。另外,除去這三方面主要內容之外,臺外直播技術與其他方面也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其他方面包括人員配置使用、場地需求供應以及設備配置使用等等。
(二)媒體融合時代下關于廣播電臺臺外直播技術的思考
1.新媒體手段的應用需求不斷增加
由于全國各大電臺門戶網站的建立和發(fā)展,致使廣播不再是唯一地用于展現內容的平臺形式,廣播電臺逐漸呈現出多樣化的表現模式,具備了視頻、音頻、圖片、文字以及LED大屏幕等全方面的多維視角,這也有助于廣播電臺逐步提高自身對新媒體應用的需求,實現自身的良好發(fā)展。現今廣播電臺所進行的臺外直播,離不開視頻網絡直播和照相機等相關設備,甚至也離不開手機、QQ、微信以及其他APP軟件的應用,人們有時會使用這些設備達到直播的目的,將所要展現的內容傳播出去。針對這一現象,廣播電臺必須采用擴大設備使用規(guī)模、提高人員數量和素質等一系列的應對策略,將直播有效控制在自己能夠掌控的范圍內,進而避免嚴重性問題的發(fā)生。
2.直播模式呈現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
直播模式多種多樣,除去那種典型的主持人坐臺主持的模式之外,還包括嘉賓座談模式、游戲模式、舞臺主持模式及隨行廣播的模式等等,不同直播模式所使用的直播設備和選型要求都是不同的。就比如是主持人坐臺主持的直播模式,主持人所使用的話筒應當選擇的是頭戴耳麥AKGHSD271,也有嘗試著使用森海塞爾的441進行主持直播,兩種話筒相比,后者雖然產生的環(huán)境噪音比較大,但具有更高的音質效果。另外,其產生的環(huán)境噪音也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比如是舞臺主持直播模式,應當采用無線話筒進行主持,以避免連線所造成的一系列困擾。再比如隨行廣播是要求在行駛的車上做節(jié)目,這對調音臺的抗震性、穩(wěn)定性要求比較高,電影外景調音臺AD149就能很好地滿足這些要求。
3.對音質具有較高的要求
針對臺外直播的音質效果,首先就應當考慮兩個部分內容:直播信號音質要求和擴聲信號音質要求。這兩個部分屬于同一個音源,但是在電平的控制程度和調音臺的調控和分配等方面也是不同的。
臺外直播的音質更加重視保持信號的完整性,在這一方面需要系統(tǒng)內留置較大的峰值信號儲備量。在進行臺外直播時,主持人和演員或者嘉賓難免會因為情緒激動、表演夸張等問題,繼而出現聲音的突然放大、信號承載過量以及不嚴重過載信號而引發(fā)的聲音失真現象,雖然表現得并不明顯,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數字過載,繼而引發(fā)一系列失誤。數字過載現象會在聲音上呈現出凌亂的雜音,導致惡劣直播的情況,影響電臺直播的整體形象,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現象,因此,直播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避免數字過載的發(fā)生。
擴音效果只需要保證主觀上不會出現聽感的明顯過載現象、失真問題就可以了,畢竟人們對此會更加重視是否具備充足的聲壓和充足的話筒傳聲。新加入工作的人員難免會在直播信號和擴征信號這兩方面出現問題,這就需要調音員準確掌握聽感和操作手法,進而確保人們在電平失真以及過載等方面存在較為清楚的認知和理解。
4.傳輸手段的多樣化趨勢
傳統(tǒng)臺外直播在時代和技術發(fā)展的同時逐漸消失不見,現在人們針對臺外直播,主要采用的傳輸手段包括光纖傳輸器、衛(wèi)星傳輸、3G傳輸器、網絡傳輸器、電話線數字傳輸器以及電話線模擬傳輸器。光纖傳輸器需要采用專門的光纖專線,所以僅僅適合用于固定的轉播場地,涉及范圍比較狹窄。衛(wèi)星傳輸器具備強大的移動能力,且信號質量較高,但是需要花費的價格比較高。電話線數據傳輸器與網絡傳輸器、3G傳輸器三者結合使用,其總稱為數字網絡綜合傳輸器,這種傳輸器可普遍使用于電話線的傳輸信號,同時也可以使用IP網絡傳輸較高碼率的高質量信號,其使用領域較為廣泛,且使用靈活多變、難度較低,傳輸質量也很高,是一種綜合性能相對較強的傳輸渠道。臺外直播場地所需要的網絡寬帶應當保持在521kb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確保高質量音頻信號的傳輸,而且521kb也比較容易獲得。另外,64kb的網絡寬帶也可作為保底的音質傳輸。如果網絡信號比較惡劣,很可能會出現網絡中斷的情況,會造成傳輸過程的中斷現象。為此,應當使用更為穩(wěn)定的傳輸手段,電話線模擬傳輸雖不存在較高的音質效果,但是其傳輸比較穩(wěn)定,斷網的情況很少,在臺外直播時可留有電話線模擬傳輸作保底,以免出現斷網的情況。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時代是廣播電臺進行臺外直播所必須適應的環(huán)境,媒體融合時代的出現有助于促使廣播電臺的轉型,提高廣播電臺臺外直播技術的延伸性發(fā)展。針對這一發(fā)展、變化,廣播電臺應當將其視為不斷壯大自身的機遇,而不是阻礙其前行的挑戰(zhàn),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條件促成廣播電臺的真正發(fā)展。
1.蔣為民.“顛覆電視”:媒介融合背景下SMG全媒體戰(zhàn)略及實踐的研究(2001-2011)[D].復旦大學,2012.
2.于佳琦.新媒體融合時代微博微信對廣播節(jié)目傳播的改變[D].吉林大學,2014.
3.云馳.媒介融合時代少數民族省區(qū)級廣播媒體發(fā)展之路[D].中央民族大學,2010.
(作者單位:廣西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