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培培
試論出鏡記者在新聞現(xiàn)場的情感把握
□ 周培培
隨著電視新聞的發(fā)展,記者的出鏡報道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報道行為。出鏡報道中,記者不僅要在鏡頭前正確地報道新聞事實,更要把握好作為新聞報道者的身份感,遵循新聞的客觀事實,把出鏡采訪的過程真實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尤其是在面對重大災害、重大事件等極度悲傷或歡樂的事件時,記者作為新聞事實的記錄者,是否需要在出鏡采訪中流露自己的情感,或者如何把握被采訪者的情感,至關重要。出鏡記者準確的情感把握影響著新聞報道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輿論導向。本文從出鏡記者現(xiàn)場報道的角度出發(fā),對記者在新聞現(xiàn)場的情感把握進行論證分析。
出鏡記者;新聞現(xiàn)場;情感把握
出鏡記者是我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產(chǎn)物,也是欄目、電視媒體的門面。在新聞現(xiàn)場,出鏡記者必須體現(xiàn)出扎實的專業(yè)水平。恰到好處的情感釋放和有勇有謀的大智慧才能為電視新聞增色,也才能增加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采訪中的情感因素就是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它包含情緒和情感在內(nèi)。在采訪中,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如果達到情感的接近和溝通,不但能使采訪順利進行,而且還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最佳效果。否則,采訪對象談不出真心話,不能表達真情實感,采訪也將會以失敗告終。記者在出鏡報道中要具備常人的態(tài)度,具有喜怒哀樂,記者的情感要圍繞新聞主題,不能夠影響采訪進程和新聞判斷。新聞現(xiàn)場的情感把握是出鏡記者重要的職業(yè)修養(yǎng)。
在當今信息涌動的時代,牽動記者和觀眾心弦的新聞越來越多,作為鏡頭前的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如何處理自己的感情對新聞有著較大的影響。作為記者,首先要以強烈的是非觀作為情感表達的基礎,還要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作為基本的道德素養(yǎng)。此外,作為客觀事實的記錄者,記者還要客觀公正,從新聞事件的影響中超脫出來,從而履行自己的職責。采訪對象接觸到記者,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拘束,從而不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出鏡記者要解決好這個矛盾。成功采訪的關鍵,在于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情感和接近和溝通。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報道中,有的記者聲音顫抖,有的主持人落下了眼淚,但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他們的情緒中,都不是向災難妥協(xié),都是在表達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災區(qū)同胞的關懷,以及對地震中救災英雄們的敬愛。觀眾可以從他們的情感中感受到戰(zhàn)勝困難的力量,他們流露出的是正向的情感,同時又控制著自己的情緒,努力地調(diào)整著自己的心理。他們把自己的個人情感轉(zhuǎn)化成為了對媒體的尊重和對觀眾的負責,對社會的關愛,是個人情感的升華,也是職業(yè)素養(yǎng)的超脫。
中國傳媒大學的葉子教授在《現(xiàn)代電視新聞學》一書中說:“好的新聞報道,在傳播過程中,情緒情感的作用大致是沿著以下軌道進行的:事實——記者感知——創(chuàng)作激情——報道情感——觀眾情感——觀眾觀賞情緒——社會效果?!币虼?,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需要有報道情感,但是新聞節(jié)目的出鏡記者的情感流露要注意分寸和控制,要照顧到觀眾的情感和社會的效果和反響。在新聞現(xiàn)場,記者要表現(xiàn)的是和自己所播報的新聞一致的情緒和情感,如果記者報道的是一場災難,而記者情緒麻木,那么他留給觀眾的印象肯定不會好。而如果記者報道的是一個重大的節(jié)日慶祝活動,而他面露不悅,觀眾也會覺得很奇怪。觀眾既關心著媒介傳播的信息,也留意著媒介本身,所以,觀眾除了從記者報道的新聞中獲得新聞信息之外,也從出鏡記者的鏡頭語言中獲得信息。因此,在新聞現(xiàn)場報道的過程中,出鏡記者對情感的把握對觀眾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名合格的電視記者,在鏡頭前的表現(xiàn)反映著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對新聞現(xiàn)場情感的把握是出境記者的重要修養(yǎng)之一。
對于電視臺來說,出鏡記者是電視臺在現(xiàn)場中的眼睛,而對于觀眾來說,出鏡記者也是觀眾的眼睛,幫助觀眾體驗新聞現(xiàn)場,采集新聞現(xiàn)場的信息,傳達給公眾。因此,出鏡記者影響著受眾對新聞的接受程度和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第一,出鏡記者在新聞現(xiàn)場要注意語言表達。柴靜曾經(jīng)說過:“進入新聞現(xiàn)場,覺得新鮮信息就像從頭澆下的一盆水,你覺得眼睛、鼻子、耳朵里到處都是。”筆者認為,記者在鏡頭前的語言表達應該遵循以下的原則:首先,采訪前應該對采訪對象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做好相應的準備;其次,要在剛剛接觸采訪對象的時候,進行一定的寒暄,有一個簡單的前奏,不至于問題過于突兀,并可以有效調(diào)整記者和被采訪者的情緒,讓被采訪者快速地進入狀態(tài);再次,尋找被采訪者感興趣的話題進行采訪的同時,一步步引導被采訪者接近采訪目的,獲得觀眾需要的信息;最后,在采訪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以虛心的語氣進行采訪,并尊重被采訪者,保持謙和的態(tài)度。
第二,出鏡記者在新聞現(xiàn)場要具備現(xiàn)場駕馭能力。筆者認為可以把電視新聞記者的現(xiàn)場駕馭能力分為五個方面,分別是對新聞事實的判斷能力,對新聞現(xiàn)場的觀察能力,記者在新聞現(xiàn)場的提問能力,對新聞現(xiàn)場細節(jié)的捕捉能力以及記者的現(xiàn)場應變能力。這些能力都體現(xiàn)著記者對新聞現(xiàn)場的把控和對新聞情感的把握,是出鏡記者在新聞現(xiàn)場的作用所在。記者在現(xiàn)場應該有最起碼的職業(yè)道德,并宣傳先進的文化和正面的價值觀念,在生動形象地駕馭新聞現(xiàn)場的同時,向公眾傳達正面的力量。
從理論上而言,新聞記者應該冷靜、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和真相。從人性的角度來講,記者首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是具有情感和價值觀念的人,不能夠?qū)⑵渑c客觀的媒體人完全剝離開來,也不能夠?qū)⒆约旱那楦袕奶囟ǖ沫h(huán)境中完全抽離出來,冷漠地面對生動的新聞事實。并且,新聞事實本身就是鮮活的,記者在講述的過程中,也應該帶著一定的感情把新聞事實表達出來。
(一)增強新聞的感染力
新聞信息不僅包括新聞事實的信息,也包括情感信息,即具有情感傾向性的語言、動作等,這些信息能夠引起大眾的情感反應。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大眾媒介豐富的情感信息能夠使公眾得到更好的信息傳遞,引起更好的傳播效果。并且,適當?shù)那楦行畔ι鐣凸娋哂邪参?、鼓勵的作用,使大家共同面對和?zhàn)勝災難。如中央電視臺記者李小萌在地震的報道中,遇到一位老人,走在路上,這位老人一句“讓你們操心了”,使李小萌在鏡頭前潸然淚下。出鏡記者流露出的這一真情實感被人們記住,讓人們感受到記者的情感,也讓大家感受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感情的記錄者,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
(二)引導社會輿論導向
在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對情感的把握往往影響著社會的輿論導向。觀眾收到記者在鏡頭前發(fā)出的情感信息,判斷新聞事實和事件的發(fā)展走向,對觀眾的價值判斷具有重要作用。近幾年大熱的民生新聞關注著普通受眾的生存狀態(tài),出鏡記者在鏡頭前為觀眾解決各種各樣雞毛蒜皮的事情,看似是小事,卻體現(xiàn)著媒體的人文關懷,這種貼近民眾生活的新聞報道方式,必將引起公眾的共鳴,使其感到親切,使媒體的公信力大大提升,從而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正面發(fā)展。
(三)增強新聞的平民視角
當前,各家電視臺基本都開辦有民生新聞,如河南電視臺的《都市報道》、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等,它們以平民化的視角拉近了媒體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民生新聞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就是記者走進群眾,報道平民百姓所關注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電視新聞。這些出鏡記者在新聞中與群眾打成一片,想群眾之所想,傳遞群眾的心聲,反映群眾的情感,加強了電視媒體和新聞的平民化,拉近了媒體與觀眾的距離。而在重大災害中,電視臺的記者在介紹災情的時候聲音低沉,悲慟不已,這些情感鮮明的報道方式,也可以讓觀眾對新聞主持人有更新的認識,讓觀眾感受到記者的真情實感,增強新聞的平民化視角。
出鏡記者準確的情感把握影響著新聞報道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輿論導向。當情感表達與新聞傳播的目的相契合時,就會產(chǎn)生正向的傳播效果,成為新聞報道的點睛之筆,產(chǎn)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影響著新聞報道的發(fā)展態(tài)勢。
1.宋曉陽.出鏡記者現(xiàn)場報道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2.朱羽君,雷蔚真.電視采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美]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4.[美]凱利·萊特爾,朱利安·哈里斯,斯坦利·約翰遜.全能記者必備 [M].宋鐵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胡智鋒.電視傳播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賀州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