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和高校課程改革過程中,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提升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的需求,開拓大學英語的第二課堂成為大勢所趨。作為重要的第二課堂-校園英語角普遍存在低效散漫等弊端,要有效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還應結合各個學校實際情況,從制度管理、師資力量、活動運營等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英語角 第二課堂 建構主義 改革
一、背景
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全國各高校積極踴躍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整體看來,持續(xù)的改革推動下,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普遍提高。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高校英語教師也認識到,學生的應用型英語能力(聽、說)和應試型英語能力(讀、寫)存在較大差距。幫助學生普遍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尤其是聽說等實際應用能力,仍然是大學英語課程改革要積極面對和處理的問題。
要解決這一問題,當務之急就是打破正規(guī)教學的局限,延伸學習和應用英語的時間和空間,建立英語學習的第二課堂。正如胡壯麟所說,在中國外語環(huán)境下學好外語,誰能在模擬或構建接觸和使用外語的環(huán)境(即第二課堂)上下功夫,誰就將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去選擇和構建學習英語的第二課堂呢?這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而作為重要的第二課堂-英語角普遍存在低效散漫的弊端,形式大于實用。這一現狀已引起了眾多高校英語教師的關注和重視,從不同角度對于英語角活動及其建設進行探討。郭士香以社會建構主義模式為依托,強調教師參與和消除學生緊張感等因素來增加英語角活動的效率。涂敏、黃云龍則重點關注英語角活動的策劃,說明引入任務型教學法對于英語角改革的指導作用。劉暢、曹清清則根據當地或者本校英語角舉行現狀,對于英語角的指導原則和實際操作提出改善的要點。郭濱等人以多模態(tài)理論為支撐,提倡在英語角活動舉行中運用多種表達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表達能力。本文借鑒以往的研究成果,通過分析本校英語角發(fā)展現狀和學生的反饋意見,從管理制度、師資引導等宏觀制度層面到活動運營等微觀面進行整體規(guī)劃,力圖建立全面的英語角有效機制。
二、我校英語角現狀
自2009年我校開展第一期英語角活動以來,英語角逐漸發(fā)展成較為固定的活動——每周四晚由外語學院英語專業(yè)班級輪流組織舉行。為了系統了解英語角的現狀,筆者及課題組成員運用問卷調查、個人訪談(指導者訪談、組織者訪談、學生訪談)、現場觀摩以及評價分析等研究手段,力求盡量全面收集材料來評價英語角的效果和不足。
在調查問卷方面,此次調查共發(fā)出問卷400份,(其中外語學院60份,其他學院340份),接受問卷調查的四個年級學生,按照參與者整體的大致比例,由低年級往上,分別為180,160,40和20人,收回有效問卷370份。問卷問題主要著眼于學生對于英語角的基本認知,包括必要性,參與態(tài)度,參與動機,難易程度認知和效果認知等;以及針對英語角活動中具體問題的調查,談論的話題,交際情況以及交流中的困難等。
對英語角基本認知層面,調查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非常支持和樂于參加這一課外英語口語練習平臺,85%的參與者認為英語角很有存在的必要,且87%的學生懷著提升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愿望參與這一活動。但是從參與頻率及效果認知來看,學生的主觀愿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接受調查的62%的學生參與程度低,偶爾參與或者參與過一兩次就不再參加,80%的學生對于英語角的學習效果沒有給予肯定,近半數的學生覺得效果一般,有三成學生對英語角提升聽說能力的效果很不滿意,參與的體驗不是很愉快。
對于英語角的實際操作層面,活動中主題及對話等問題,學生的反應也不盡如人意。相關調查問題的反饋如下:半數以上,多達53%的同學在交流過程中發(fā)現對話淪為漫無目的閑聊,缺乏引導,僅10%的調查對象能夠圍繞著英語角設定的主題展開一些對話;交談過程中的英語使用情況調查,僅17%的學生能較為連貫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近半數的學生主要以聽為主,有38%的學生感覺交流逐漸從英語過渡到普通話或其他方言,甚至從頭到尾都不用英語。在交際過程中,46%的受訪者感覺詞匯有限,詞不達意,24%的學生因聽說能力的不足,羞于開口,近30%對于英語角的主題不太感興趣或缺乏相關背景知識等。
調查問卷之外,課題組成員還組織現場觀摩,并隨機對于指導老師,組織人員和參與學生進行訪談,總結出英語角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學校和學院對英語角不夠重視,管理和宣傳力度不夠,指導者和組織者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積極性不高。第二、英語教師參與少,特別是外籍教師,活動缺乏專業(yè)指導。當前,外教或英語教師的參與是應主辦班級邀請,義務參加,人數偏少,出席率得不到保障。第三、從活動的組織上來看,主題不明確,形式花哨重復,娛樂環(huán)節(jié)占用時間多,多數學生圍觀看熱鬧,缺乏練習口語的機會和氛圍。第四、從參與者來說,缺乏前期了解,積極性不高,準備不足,多數交流都是重復性的低水平話題,比如家鄉(xiāng)和愛好等。
因此,無論從管理層面,師資資源,還是在活動的組織策劃,參與者的表現上,都可以看出當前的英語角要真正成為學習外語的第二課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討論與對策
在校大學生基本肯定英語角存在的必要性,但他們對英語角提升英語聽說能力的期望,與當前的英語角在管理、資源和組織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相矛盾,構建符合高校校情、師情和學情的英語角長效機制已經刻不容緩。
1.完善制度保障,廣泛整合資源。制度是保證英語角活動有序有效進行,最大可能整合校內可利用資源的有力保障。這一點上,英語角可參考我校大學生體驗英語活動舉辦模式。作為“三位一體”體驗式英語教學中的一環(huán),體驗英語活動每學期舉辦三次,有閱讀,寫作,合唱,小品,戲劇等多種形式,每一次舉辦都有大量正在修讀大學英語課程學生的積極參與,這不得不歸功于它的制度支持。我校大學英語體驗活動是由學校下發(fā)正式文件并撥發(fā)專項資金成為全校性的常規(guī)活動,得到教務處、學生處,各二級學院的鼎力支持和協助,由外語學院負責組織和主辦。負責組織的英語老師相應工作計入個人工作量和報酬體系,學生的參與率和獲得的名次、獎勵也會計入期末總評成績中,并且可以作為申報創(chuàng)新學分的依據,為參與師生都提供了一定的激勵機制。這種方式應該為英語角的建設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首先,英語角活動應積極尋求校級管理部門的支持,制度化,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同時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當中,構成課程考核一部分,計入參與老師的工作量統計及學生的課程考評中。激勵和考評能積極鼓勵師生參加活動,是英語角最有力的支持。
其次,廣泛利用校級資源。在教務處的領導下,外語學院作為英語角的承辦單位,應當積極聯合校團委、學生處及國際交流合作處等其他學校職能部門,建立英語角的校級管理和協作團隊,統籌規(guī)劃,調配資源。校團委、學生處組織學生活動經驗豐富,能夠指導英語角進行宣傳推廣、組織動員,還可以將相關的活動融入到英語角,增添活力,豐富內容和形式。國際交流合作處擁有豐富的外教和留學生資源,可以幫助解決英語角長期以來英語母語使用者缺乏的現狀,增加學生與英語母語使用者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2.建立師資團隊,實現有序合作。要保證活動的長久順利進行,指導和運作團隊的建設是重中之重。除了在制度層面上建設校級管理和協作團隊,在操作層面上,英語角還要建立專業(yè)教師構成的指導團隊,和學生組成的操作團隊。
(1)教師指導團隊的建設。正如前文調查我校英語角活動舉行現狀時所分析的,教師的參與度過低,英語角缺乏專業(yè)的指導,是一個重大的缺陷。英語教師的參與度低,主要的原因是任課老師有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分身乏術,制度上也缺乏激勵機制來鼓勵教師參加。將參與和指導英語角活動納入到教師的工作量計算當中,合理分工,給予適當的物質激勵是必要的。為了保障英語角活動的質量,應當選拔一批優(yōu)秀的中青年英語教師,組建英語角指導團隊,提供專業(yè)輔導。
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僅體現在微觀上糾正學生在對話或發(fā)音上的錯漏,更主要是從宏觀上對于活動的把控,運用有效的教學法及交際策略來引導學生組織和參與對話交流。
(2)學生實施團隊的建設。學生團隊的建設在教師隊伍的指導下進行,從外語學院學生會以及其他熱心同學中遴選出工作能力強,組織能力和英語素質過硬的同學。這個團隊是英語角活動的切實執(zhí)行團隊,負責活動策劃、宣傳、布置、現場組織、后期反饋總結等一系列流程的具體操作。
為了解決組織人員積極性低、態(tài)度散漫等問題,應該將相關工作納入到學生的考評體系當中,給予適當激勵或榮譽。團隊建設應接受老師的專業(yè)指導和培訓,制定英語角的運作章程,團隊成員之間應該分工有序,揚長避短,各司其職;同時,做好新舊成員之間的銜接,保障實施團隊的有效運行。
3.搭建溝通平臺,完善活動環(huán)節(jié)。一個項目的長期實施和運行,在制度,團隊建設之外,還需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考量和規(guī)劃。在信息時代,要注重信息的傳播和互聯網資源的利用,貼近學生,貼近時代,才能煥發(fā)生機、持續(xù)發(fā)展。
(1)建立線上英語角平臺。就英語角來說,首先要結合信息傳播的效率和學生傳播信息的習慣,建立一個易接入,受歡迎的平臺,成為宣傳反饋的陣地。目前學生中最受歡迎、使用最廣的信息工具是微信。因此,建立英語角的微信公眾號成為很好的選擇。在活動策劃和實施中,公眾號及時發(fā)布信息,能讓參與者更好地加入到活動前期規(guī)劃,進行參與前準備,積極參與,踴躍反饋,提高效率;同時,來自學生的積極反饋能夠讓組織方及時檢討和改進活動存在的不足。
(2)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檢討。英語角的實施環(huán)節(jié)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主題確定——前期宣傳——現場布置——活動管控——后期反饋。在整個流程的設計和規(guī)劃中,除了指導和組織團隊全程把控外,還要結合線上平臺加強與學生群體的互動、反饋,不斷檢討和改善。
主題確定。選題陳舊,缺乏新意,就不能刺激學生的表達欲望。主題的選擇應該契合大多數人的需求,即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貼近當前的社會熱點。建議操作團隊預先做出兩期或一個月主題的提案,提交主管老師討論審核后,提前發(fā)布到微信公眾號上,由學生來投票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題目。
前期宣傳。英語角微信公眾號應發(fā)揮作用,成為宣傳主陣地。宣傳不該局限于通知某時某地舉行某個主題活動,而是持續(xù)地造勢和引導學生,陸續(xù)提供關于主題的背景介紹、相關文章和詞匯、語音資料等,供參與者進行前期準備,解決學生對于主題不夠熟悉,缺乏相關詞匯等問題,明確活動環(huán)節(jié)和相關重點。
現場布置。合乎主題的現場布置能夠搭建相關背景,營造交談氛圍。在硬件受限的情況下,可以多增加一些軟件的布置,如背景音樂,相關的海報、資料、書籍(可借用圖書館的大量資源),還有組織人員的裝扮,適應主題的小道具等等,都會增加交流氛圍,為參與者實現積極的“意義構建”提供更好的“情境”。
活動管控。這是整個英語角活動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在這個階段真正實現交流和互動。一個好的課堂離不開老師的全盤調度,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個成功的英語角的活動必然需要組織者的全盤規(guī)劃,細節(jié)調控。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進行,組織者的分工和現場把控,學生的分組協作,突發(fā)狀況的解決等等,都需要妥善對待和總結。
后期反饋。后期反饋是目前活動中缺位最明顯的一環(huán)。一場活動結束就是完成,組織者缺乏總結,參與者沒有反饋,不能形成有序的過程。組織者應該對于活動進行記錄,在微信平臺進行報道,邀請鼓勵參與者予以反饋。既讓組織方汲取經驗和教訓,讓活動越辦越好,又讓學生對于參與的對話和主題進行評價和總結。另外,可以設立一些如“一周之星”等名目去表彰在英語角中表現良好的學生,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四、結語
英語角能夠為學生在非英語母語的環(huán)境中提供一個仿真的英語交流環(huán)境,對英語學習者聽說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理想的英語角,應該融引導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筆者相信有學校管理部門的支持、教師的專業(yè)指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英語角將在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交際水平方面,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論中國的雙語教育[J].中國外語,2004(2):4-8.
[2]涂敏,黃云龍.從自由式到任務型——英語角改革的理論與實踐[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1(12):102-105.
[3]郭士香.從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出發(fā)談大學校園英語角[J].本溪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02(9):60-62.
[4]劉暢.大學校園英語角建設的指導原則和實施策略[J].外國語言文學,2013(1):7-18
[5]曹清清.高校英語角正規(guī)化建設的發(fā)展機制和實操要點——以蘭州安寧區(qū)大學城的英語角建設為例[J].時代教育,2014(11): 157-158.
[6]郭濱,龔丁,劉艷,等.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高校英語角模式重構——基于對湖南省高校英語角現狀的調查[J].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3):62-67.
*本文系韶關學院第十四批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校園英語角活動的實踐研究—以韶關學院為例”(編號SYJY20131440)的成果,以及廣東省2014年度質量工程項目“英語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鐘安林(1985-),男,漢族,江西崇義人,韶關學院外語學院講師,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