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霞++許培芝
【摘要】本文就武昌工學院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實施的必要性、開展的有利條件、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及擬解決方案展開討論,以期在本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應用型 微課 大學英語 翻轉課堂模式 實證研究
微課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是互聯網技術和教育技術現代化結合的作品,具有時間短、內容少、知識點集中、可供學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學習、資源可共享等特點,近幾年受到教育界的熱捧,“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中國外語微課大賽”等各種微課制作、應用大賽應運而生,有力的推動了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fā)展。
翻轉課堂則具有相對悠久的歷史,是通過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來顛覆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重新規(guī)劃的新型教學模式。將微課應用于翻轉課堂教學,可極大提高教學效率。
筆者在武昌工學院外國語學院供職,自2015年以來開展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理論和實踐研究。現就實踐研究的發(fā)現進行討論,以期找到更好的方法配合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一、開展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的必要性
2015年武昌工學院開始開展通識教育必修課課程教學改革討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改革后的大學英語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目標、考核標準上都有了重大變化,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針對教學對象的不同采取了分專業(yè)類別教學,不同類別的學生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也有了較大的改變,所有學生每學期課時數由原64壓縮為40,并從2016級新生開始實施改革方案。要在更短的時間里達到比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更好的效果,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學校培養(yǎng)“精專業(yè)、懂英語”應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唯有有效利用微課資源,采用課前傳授知識、課內內化、課后強化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同時,開展以微課為基礎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也可極大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持續(xù)學習能力,提高其創(chuàng)新能力;有助于課堂上師生角色的轉變,使得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與傳統課堂教學互補,提高教學效率。
二、開展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的有利條件
1.微課制作團隊化及科研、教研團隊化。武昌工學院外國語學院一直在探求英語教學改革方法,積極進行大學英語教學調研活動,嘗試在英語課堂教學上有創(chuàng)新有突破。近兩年開始在院內開展微課大賽,討論微課的制作和課堂應用,并推薦優(yōu)秀教師參加外語微課大賽,積極推動數字化英語教學資源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為進一步促進發(fā)展,全員成員參與,成立了科研、教研團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微課資源的制作、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實踐就有了最便利的條件,變得切實可行。
2.英語自主學習中心的使用。武昌工學院設有英語語言自主學習中心,為學生配備英語學習必要的設施,每學期為每位學生分配30小時免費自主學習時間,可供學生在學習中心或電子閱覽室無障礙英語學習。中心還配備了實驗員,教師親自進行班級學習管理,這就為學生進行課前微課學習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條件。
3.移動設備的使用。在內蒙古師范大學李強的英語專業(yè)學生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學習的現狀調查中發(fā)現,學生的移動設備持有率較高,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移動英語學習條件,且大多數學生對英語移動學習持有肯定態(tài)度。在對本校大學生的調查中發(fā)現,當前在校大學生移動設備持有率已達到100%,學生在使用移動設備學習時偏好聽力練習、詞匯查詢、英語背景知識查詢及英語新聞閱讀。若能利用移動設備進行課前微課學習、課后學習反饋,勢必對以微課為基礎的大學英語學習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4.教學資源豐富。相對于傳統過時的課本教學資源,微課所使用的資源更加豐富,內容時代性較強,更能吸引95后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學生可以在網絡上自行搜索下載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教師也可推薦相關的微課視頻供學生進一步學習,課堂討論也可以就微課資源展開討論,避免課堂上因代溝問題產生的學生沉默現象。
三、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在實驗班推行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時,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問題,最突出的是以下幾個。
1.學生學習自主性有待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自主性對以微課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學生學習自主性較強時,學生可以花相對多的時間課前觀看微課視頻,學習相關知識,參與翻轉課堂討論,課后也愿意花時間、精力總結、歸納所學內容,提高學習效果。但在實踐中發(fā)現,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整體自主學習水平不高,自主性較差,大部分學生思想觀念還停留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課堂學習上;文、經、管專業(yè)學生比理工科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稍強;在自主完成具體學習任務時,大多數學生雖然愿意獨立完成,但擔心評價結果,在網上搜索答案以提高成績,影響學習效果。
2.學生內、外在動機不足?;谖⒄n的英語翻轉課堂要求學生作為課程學習的主體必須積極參與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而動機不足就使得學生學習節(jié)節(jié)敗落,甚至遠不如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學習。高考之后,一些學生已然失去了英語外在學習動機,加上近些年很多學校并沒有強制要求學生必須過英語四、六級才能拿到學位證,學生對英語學習更是持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這給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3.教學班人數過多,學生英語基礎良莠不齊,教學沒有針對性。《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求課程設置上,為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語言輸出能力,各高校應控制口語和寫作等課程班級規(guī)模,每班原則上不超過35人。大學英語課堂作為通識課,要著重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的培養(yǎng)和語言基本知識的學習,提高級別的英語甚至要兼顧語法、詞匯、篇章、語用等語言知識的進一步鞏固。而在一般應用型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班學生數一般都是在70人左右,不利于翻轉課堂課上知識內化的開展。在開展課堂討論時,僅有極少數學生能有機會參與,不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問題并反饋,不能做到針對性教學,無法兼顧學生語言輸出能力的培養(yǎng),失去了翻轉課堂教學的意義。
4.微課資源豐富也匱乏。雖然現在微課資源豐富,微課網站有傳課、微課網、微學習等為學生提供教學資源,但有針對性、系統、免費的微課資源卻是少之又少。而本校微課資源的制作推進較慢,其它院校微課制作團隊制作的微課資源有限,免費共享程度不高,系統性不強,這就給大范圍的以微課為基礎的英語翻轉課堂實施帶來了困難。
四、擬用解決方案
1.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對于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通過任務來誘發(fā)、加強和維持學習者的成就動機,再由“任務驅動”走向“動機驅動”,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在每次推薦學生觀看微課視頻時,最好留下某項可行的任務供學生通過學習去完成,課堂討論時圍繞任務展開,內化所學知識,課后繼續(xù)以任務誘導學生強化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自主性相應會得到提高。
2.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對個別學生適當降低學習難度。武昌工學院在2016級學生中實施分類教學,把所有2016級學生分為藝術本科生類別,文、經、管本科生類別,理、工本科生類別及??粕悇e。不同類別的學生在教材使用上、教師資源的分配上、多媒體課程資源的分配上都各有側重,做到最大化的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這也對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提供了相對便利的條件,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所需學習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微課視頻供其觀看,課堂討論時也可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適當提高或降低討論深度,滿足不同類別的英語學習需求。
3.教師設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中,課前知識的學習通過學生觀看微課來實現,知識的內化則需要在學生在課堂上以參與、合作、討論、提問、答疑等方式完成。要完全明白并熟練掌握新知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就要非常高。在學生人數過多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先小組討論再集中答疑的方式做到完全調動每個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小組討論時,組內成員提出問題,成員內可以解答的盡量解答,不會的記下來留到集中答疑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既解決了個別學生害羞不敢在全體學生面前提問的問題,也鼓勵了英語知識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增加其成就感,促進其進一步的學習。集中答疑時,教師盡量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必要時可以以物質獎勵的形式鼓勵組內討論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也可通過交流平臺增加線上與學生的交流時間,引導學生最大程度的進行學習。
4.實施院校合作,共享微課資源。教學內容類似的院??梢约訌妼ν夂献骱徒涣?,通過共享的形式,豐富其微課資源,交流翻轉課堂心得,促進科、教研發(fā)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社會對畢業(yè)生才能的需求更加全面和具體,培養(yǎng)綜合素質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也迫在眉睫。在目前各高校紛紛研究如何改革大學英語教學之際,希望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能提供一點思路,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李強.英語專業(yè)學生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學習的現狀調查-以內蒙古師范大學英語專業(yè)為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2]雷雯.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必要性探析[J].高教學刊.2015(15).
[3]王建虹.以微課和任務驅動為前提的翻轉課堂在民辦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科教論壇.2016(24).
[4]王守一.《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3).
【基金項目】武昌工學院校級資助項目,項目名稱:基于微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翻轉課堂實證研究—以武昌工學院為例,編號:2015JYZ08。
作者簡介:
羅霞(1981-),女,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應用語言學。
許培芝(1974-),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