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群艷
【摘要】生物學科是我國高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其主要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與完善生物知識結構,使其能在理性、科學的角度認識自然、研究自然、發(fā)現(xiàn)自然。從現(xiàn)階段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上看,教師多傾向于采用“講授式”教學模式,或以簡單實驗演練等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有效性尚待提高。本文主要針對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成效進行研究,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入手談談具體的改善策略,以期為高中生物教學的發(fā)展提供可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活化;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前言
高中生物屬于中等教育體系中的理科部分,包括了必修與選修內容。生物學科以研究宏觀與微觀自然世界為核心,重在普及學生基本生物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其生物研究思維。在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思想中,教師多將教學重心置于知識內容體系與結構上,希望以此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方式與知識框架。然而,生物作為與自然、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教師只有從生活出發(fā)、回歸生活,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生物學習與研究興趣。對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生活化”生物教學模式展開具體分析,希望與廣大教學工作者共同探討。
1.適當導入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融入課堂
課堂導入是教學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其影響作用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水平、學生學習成效、教學質量等,為整個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1-2]。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成為其設計的要點;教師應從與學生相關度較高的生活中提取教學設計素材,并將其與教學的核心內容相掛鉤,并融入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以生活情境的模式將學生引入課堂。進行生物課堂生活情境設計時,教師應首先明確教學的核心內容,圍繞核心知識進行外圍設計。以“分子與細胞”中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為例,該課程屬于自然中的“微觀”部分,以“向內研究與向外拓展”為教學原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以宏觀世界為參照進行學習、感悟,因此,為了提高課堂導入的生活化水平,以促進學生的興趣度發(fā)展,教師可采取“由宏觀到微觀”的課堂導入模式。首先,向學生引入“系統(tǒng)”的概念,例如,向學生提供一組圖,如“某公司的各部門日常運作圖”、“城市的基礎設施服務圖”、“各行業(yè)職能結構圖”等,使學生從易于理解的社會系統(tǒng)中得到“整體與部分”的表層與深層聯(lián)系意識。其次,向學生呈現(xiàn)以“縱向關系”為基礎的系統(tǒng)內部現(xiàn)象結構圖,如“公司系統(tǒng)與部門系統(tǒng)”、“部門系統(tǒng)與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系統(tǒng)”,“學校系統(tǒng)與年級系統(tǒng)”、“年級系統(tǒng)與個人學習發(fā)展系統(tǒng)”等,培養(yǎng)學生物質構成的層級變化意識。在上述兩個生活情境的導入基礎上,教師還可順勢使學生舉他例說明,并在課堂上展開相關探討。完成外圍導入任務后,教師即可以“自然物質世界與物質微觀世界”的系統(tǒng)與結構類型引入“分子與細胞”中的各節(jié)知識點??偠灾?,只有以生活為基礎,才能使學生從更簡易、直觀的角度迅速融入課堂。
2.合理采用輔助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輔助手段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可分為設施型手段以及策略型手段;其中,設施型手段指具有物化性質的設備、工具以及軟硬件等,包括信息化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策略型手段指教師在教材以外使用的課堂組織形式,如小組合作法、實驗法、游戲法、辯論賽、成果展示活動等[3-4]。教學輔助手段的產生與選用主要旨在通過規(guī)劃教學過程,使學生以更合理、高效的形式完成學習過程以達到學習目的;而真正有效、高效的教學輔助手段,同樣應來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生活化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礎,合理選擇與設計教學輔助手段,以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溫度對酶的影響時,教師可充分與生活中的相關問題進行緊密結合,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建立生物實驗與思考思維結構。該章節(jié)具有較強的活動趨向,因此,教師在選取與設計教學輔助手段的過程中,應首先了解學生的生活以及階段興趣;例如,從“與酶有關的”熱門微博選取相關趣味性較強的信息,并形成組圖或幻燈片,在課堂上以“生活中的酶”為話題開展自由討論活動,討論問題包括“洗衣服時采用溫水浸泡是否效果更佳?”、“人在發(fā)燒的情況下為什么胃口會減退?”,并將這些問題作為切入點,使學生圍繞生活中有關酶的現(xiàn)象進行延展討論。此外,還可通過實踐型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如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并由不同的小組分別負責一個選題,并對該選題進行實踐研究。以“洗衣服時采用溫水浸泡是否效果更佳?”這一選題為例,負責該選題的小組成員可在課后分別以冷水、溫水洗滌衣物,并對其中的效果差異進行觀察。最后,各小組還可將得出的實踐結果寫成說明報告,并結合自身理解對溫度對于酶的影響進行詳細闡述??梢?,通過輔助手段的合理采用,可引起學生對參與生物學習的興趣,在興趣的背景下,可促進生活化教學的高效化發(fā)展。
3.靈活穿插實踐操作,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實踐,是將知識內化的的重要過程,生活化教學的本質也在于實踐。因此,教師要使學生真正認識、理解、發(fā)展生物科學,必須要使其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并將知識運用于實踐。在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包括查閱、實驗、探究、創(chuàng)新等在內的實踐可能性;筆者認為,無論是理論部分與實驗部分,均可利用“實踐操作”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進行“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等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按照常規(guī)教學規(guī)則開展實驗教學的經驗參考基礎上,可通過擴大實踐操作范圍提高學生的生物實驗思維。例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可改變傳統(tǒng)的“為實驗而實驗的”模式,將實驗轉移到課堂上,將實驗操作置于生活化課堂里。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學生負責一個知識點中囊括的實驗操作,使其在課前進行小組準備,承擔著課堂實驗展示、講解的責任;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進入學生中加以引導,包括對實踐操作展示小組的引導以及臺下學生的的評價引導等,以達到維持學生注意力水平的目的。另外,除了在課堂中靈活穿插實驗外,教師可隨機采取“生活化”課外活動的模式,組織學生到校園相應的植物園中采集標本,并使其分別對相應植物標本進行研究,并結合生活中各類常見的植物進行分析與比較,由此培養(yǎng)其生物科學探索的實驗思維??偠灾處熤挥薪⑵鹄碚撆c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才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科學,才能為生物科學的現(xiàn)代化人才機制奠定基礎。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生活化”模式進行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可作為一項有效的教學途徑進行應用,在合理滲透多樣性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該模式的教學價值可得到最大化發(fā)揮,對于幫助學生從根本上掌握生物知識具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可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予以不斷改進完善。
【參考文獻】
[1]冉興星.淺談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5(08):115.
[2]王桔紅,馬瑞君.新課程背景下粵東地區(qū)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05):111-113.
[3]劉紅,陳志娟,王鋒.高中生物科學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建議[J].生物學教學,
2015(10):18-19.
[4]陳明霞,陳華良.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學中的應用[J].新校園(上旬刊),2014(0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