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文
摘要:由于種種原因,職校的德育課教學困境重重,學生不喜歡上,對此提出激發(fā)起職校學生德育課學習熱情的幾種策略,即師愛、幽默、需求、輕松、成功,以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職校;德育課;學習熱情
G711
職校學生由于沒有普通高中的升學壓力,學習的情緒化表現(xiàn)比較強烈。雖然學生的學習興趣因人而異,可對德育課卻不約而同地表示“不感興趣”。其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職校德育課不再是統(tǒng)一會考科目,而教條式的說教是激起學生厭倦的主要原因。一上德育課,就是老師毫無情感地將大套大道理、大教條,生硬地塞給學生,把學生看作是被動接受的容器。這種封閉的、僵硬的、灌輸?shù)恼n堂教學,其結果必然引起學生對德育課不同程度的反感,對教師教學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教條式的“惟知識教育”使學生把德育課拒之千里之外。
然而,德育課并非天生討人厭,只要老師樹立正確的以人為本的育人教育觀,講究教學策略,它完全可以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 師愛——產生學習熱情的源泉
愛心是教師一切教育藝術、方法產生的基礎和根源,也是德育課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出發(fā)點。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要關心學生、熱愛學生,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人們,教師的關愛是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理解、尊重、信賴、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必然會激發(fā)學生對德育課的求知欲,深刻體驗德育課的德育思想,牢固樹立遠大的科學志向和高尚的社會理想。
師愛可以是課堂內老師對學生個人見解的尊重、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時的循循誘導、對學生學習困難的理解和幫助、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關注,尤其是老師要對學生一些不尋常的表現(xiàn)表示的關愛和熱情等等。師愛還可以是課堂教學之外,老師和學生建立的友誼,老師對學生生活以及個人情感上的關心愛護。職校學生年年齡不大,卻喜歡以成年人自居,喜歡老師能跟他們親密無間地像朋友一樣坦誠和信賴。如果德育教師對學生真誠地關心和愛護,就一定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也一定會激發(fā)起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熱情。
二、 幽默——引領學習熱情的向導
法國著名演講專家海茵茲.雷曼麥說:“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shù)靥岢龈転槿怂邮??!苯處熣Z言的幽默可以打破課堂的沉悶,融洽師生感情,激活學生思維。如講矛盾的涵義,“對立統(tǒng)一”這一辯證法的核心觀點時,引用了《反分裂國家法》里的一句“用非和平方法解決臺灣問題”,學生立即被吸引過來,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談論起臺灣局勢。此時,我及時提問:“同學們,用非和平方法其實是為了什么?是否是用法律手段整扁蔡英文?學生們很快領悟了“用非和平方法” 其實是為了實現(xiàn)國家更安定、更和平,這就是對立統(tǒng)一?!蓖ㄟ^幽默風趣的實例,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淺顯化,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了學習的熱情。
三、需求——產生學習熱情的基礎
興趣來源于需要。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德育課的興趣,就要讓學生對德育課知識有需求感。除了從理論上向學生講明學科知識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用德育課知識本身的吸引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主要是通過用德育課知識分析學生非常關心的典型事例來實現(xiàn)。如在講“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形式”時,可向學生分析他們似懂非懂而又十分想搞懂的股票的價格等問題;在講述“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問題時,可就中國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的政治經濟關系、政治背景關系作簡要的分析,這都能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四、輕松——激起學習熱情的起點
要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輕松感。教師的整個授課過程必須是積極的,應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充滿樂趣的。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出積極且充滿樂趣的氣氛,使學生在快樂的心境中學到知識。例如,我在講授“職業(yè)能力的表現(xiàn)方式”的內容時,讓學生表演一個小品《推銷》,并在班中選擇了六位較活潑的學生扮演顧客和營業(yè)員,同時給學生們交代了劇情、思路以及想要說明的問題,允許他們適度發(fā)揮、設置情境。課上,這些學生表演的惟妙惟肖,其他學生看得興趣盎然,并且,學生們踴躍發(fā)言,談了自己觀看小品的體會。
上課時自排小品,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創(chuàng)能能力、表演能力,同時,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五、 成功——保持學習熱情的動力
當學生在學習上克服了困難,突破了難關,獲得了新知識時,心里就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就會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有勁頭。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個性的差異,掌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會有所不同,教師對學生就應該采取表揚、鼓勵為主的認可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所提問題回答對了當然要表楊,回答錯了,老師除了糾正外,還應該給予鼓勵,盡可能找出其合理的地方,哪怕僅僅是微小之處。
對學生學習知識的評價既要看終端又要看過程。在傳統(tǒng)教學中,對學生學科知識的評價只看終端即只看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這樣做對一部分分數(shù)差的學生有一種失敗的暗示,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過教師:在任何時候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shù)。所以,對一些考試分數(shù)差的學生應一分為二地看,如果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積極的、主動的、努力的,教師應該鼓勵,讓其感受到“有努力就會有成功”。因此,教師要利用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讓學生盡可能地參與教學過程,并使其有成功的喜悅體驗,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美國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讓大多數(shù)學生在每一門課中都有少量的高峰體驗,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都尋找對自己價值的積極認可。”
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潮流中,傳統(tǒng)的、刻板的課堂講解正逐步被淡化,德育課將以嶄新的面目、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學生喜歡。只要在新課程的引領下,德育課教學努力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一定讓學生激情飛揚。
參考文獻:
[1]謝延平,德育新功能論【J】(社會科學版)2002、32(8)
[2]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價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