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艷
初中英語新的教學大綱要求:初中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這個總目標的精髓就是變單純講解語言知識為既講知識又培養(yǎng)能力,變單純講語言為既講結構又注意語言功能的應用。 這就要求身處在教育第一線的英語教師面對新形勢,由過去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而我們國家全面開展和進行的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體系,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以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努力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強化其自然素質的改變,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
實施素質教育對于老師來說離不開課堂教學,因為素質教育的思想要在課堂上貫徹,素質教育的體系要在課堂上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容要在課堂上傳授。當然,課堂教學是由老師來完成的,它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傳授、掌握、模仿及應用知識的陣地。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如何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突出呢?根據本人多年來的英語教學經驗,我認為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必須從如下幾點入手。
(一) 讓學生成為課堂上學習的主人
素質教育的思想和體系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要面向全體學生(即受教育者),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其次,要求我們要激發(fā)受教育者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性和開拓性。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主要體現在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深層次地參與課堂教學之中,參與的學生人數要廣、要多,即學生的“參與面”要大。當然,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一樣,學習能力也有大小之分,那么,課堂上要想使全體受教育者都能積極、主動、深層次地參與,還得依靠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巧妙編導,知識操練的正確引導,技能訓練的精心指導和學習疑難的及時疏導。
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成為課堂上學習的主人呢?首先,我們教師要克服“以教為主”的片面思想,正確處理好“主導”和“主體”之間的關系。因為一堂課上得怎樣,主要取決于學生學得如何,而不看教師講得如何。其次,教師要把講授的基礎知識轉化為學生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必須“增加語言實踐的量,使學生獲得充分運用語言實踐的機會?!边M行高密度、快節(jié)奏的語言實踐活動。要因材施教,使全班學生(優(yōu)生和差生)都有興趣地積極參與,每堂課有盡可能多的學生有控制的、半控制的和自由發(fā)揮的練習,促使學生的自我活動能力,使他們手、腦、耳、口并用,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教師要時刻記?。阂虝W生如何使用英語,而不僅是懂點英語知識,要讓學生積極運用語言,而不是單純地學習語言。第三,要使學生成為課堂上學習的主人,從而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作為教師,要堅持啟發(fā)式教學原則。所謂“教必有法,但無定法”,指的就是教學方法運用上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只有綜合地運用多樣教學法,才能使課上得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以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但無論哪一樣教學法都應該對學生有啟發(fā)作用,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學得生動,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現有的語言水平,在閱讀中找有用的詞,找好的習慣用語;拋開書中現有的對話,去編新的對話,為進一步交際打開局面。
(二)課堂上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生,因此,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他們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對問題舉一反三聯單,觸類旁通,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例如:(1)通過詞匯教學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以詞匯作為散發(fā)點,起點低,難度小,適合訓練各種程度的學生。在詞匯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構詞法,同義詞,反義詞,詞組搭配的方法, 如學習單詞arrive(vi),可引導學生聯想它的近義詞(或詞組)reach, get to, 及三者的聯系和用法;學習單詞spend,可導引學生聯想pay (for), cost這兩個詞的用法,以及三者之間的用法區(qū)別.(2)通過課文中的對話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如學習新目標英語(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二單元Section A部分2d對話:
Interviewer: Scott has as interesting job. He works at a radio station.
Scott, what time is your radio show?
Scott: From twelve oclock at night to six oclock in the morning.
Interviewer: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Scott: At eight thirty at night. Then I eat breakfast at nine.
Interviewer: Thats a funny time for breakfast!
Scott: Yeah. After that, I usually exercise at about ten twenty.
Interviewer: When do you go to work?
Scott: At eleven oclock, so Im never late for work.
可讓學生先聽這個對話,然后讓學生聽完對話后能否根據對話內容設置一些問題,由學生提問,其他學生回答,這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如果老師還不放手,由老師自己來提出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得不到鍛煉及培養(yǎng),要知道,回答問題要比提出問題容易得多。(3)通過書上現成的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如新目標英語(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二單元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Section A部分的1a,我是先讓學生自由地談論每一副圖片,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然后再把這些句子連成一篇文章。然而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必須通過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來體現,所以我們老師在課堂上還得著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語言知識是語言運用的基礎,語言知識的運用促使交際能力的形成,交際能力的提高又促進語言知識的鞏固和發(fā)展。我們老師講課的高潮在介紹新語言材料和鞏固練習上,特別是鞏固練習的形式多種多樣,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語言活動,通過反復操練語言材料,學生初步掌握了交際活動所需要的句型、用語,很快就會進入教師給他們創(chuàng)造的半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求知的狀態(tài)之中。
(三)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和接收。
教貴情深,你愛學生越深,學生敬你越切,他們對你的話言聽計從,對你教的學科也倍覺親切,并千方百計把它學好。因此教師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和藹可親,把微笑帶進課堂,使學生樂于接近,敢于開口。失敗時給予安慰和鼓勵,成功時給予表揚和贊許,都會對學生產生不可估量的效力。在這樣融洽的師生關系中,課堂上學生學得輕松,學得生動,學得積極。
總之,要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發(fā)揮,我們英語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指導,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啟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部動機,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實踐,將素質教育貫穿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使學生的整體素質獲得全面發(fā)展和提高,真正把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