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文獻記載中“死者萬計”事件的時空特征與原因分析

    2017-04-10 06:26:14殷淑燕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17年2期
    關鍵詞:死者時期災害

    劉 靜,殷淑燕

    (1. 陜西師范大學 旅游與環(huán)境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2. 寶雞文理學院 地理與環(huán)境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13)

    中國古文獻記載中“死者萬計”事件的時空特征與原因分析

    劉 靜1,2,殷淑燕1*

    (1. 陜西師范大學 旅游與環(huán)境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2. 寶雞文理學院 地理與環(huán)境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13)

    自然災害是人地關系最為顯性的自然事件.通過檢索《中國基本古籍庫》及《愛如生數(shù)據(jù)庫·中國方志庫》,整理了中國古文獻記載中自然災害導致的“死者萬計”事件的發(fā)生頻次,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M-K檢驗等方法,分析其時空特征及發(fā)生原因.結果表明:歷史時期“死者萬計”事件頻發(fā),共有217 a,主要類型為疫災、饑災、颶風、水災.魏晉南北朝為第1個小活躍期,明清集中了總年數(shù)的60.8%,為第2個活躍期,并且秋季和夏季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10 a頻次呈極顯著的波動上升趨勢,最大值在1580~1589年,分為頻次最少-緩慢上升-頻次平緩-快速上升4個階段,1820年發(fā)生增多突變.災害演化過程中存在26,7和4 a 共3個周期.空間分布差異明顯,以江蘇、浙江為主的長江中下游和以河南為主的黃河中下游是2個高頻中心,且各省災害結構不同.氣候的寒冷與異常、季節(jié)變化、災害結構、人口規(guī)模、社會動蕩、朝代更替等是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死者萬計”事件;自然災害;時空分布;中國古文獻;歷史時期

    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自古以來,各種自然災害頻發(fā),對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接踵而至的災害常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在古文獻中經常用“死者萬計”之類的詞語來描述災害的損失強度.目前,自然災害預測和影響評估成為全球變化研究的重點之一[1],因而基于史料的歷史自然災害分析成為環(huán)境變化研究的一個突破點,國內學者對此進行了局域性[2-4]、時段性[5-7]、單一性[8-10]、綜合性[11-13]等災害的時空相關研究,但是從災害損失強度的視角來分析其歷史動態(tài)變化的時空特征和原因的相關研究較少.古文獻數(shù)據(jù)庫、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歷史自然災害的統(tǒng)計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在對古文獻數(shù)據(jù)庫進行全文檢索的基礎上,以自然災害造成的“死者萬計”事件為切入點,從災害的構成類型、頻次變化、時間變化、空間分布等特征探討歷史時期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及發(fā)生原因,還原自然災害形成演化的特征,構建自然災害和社會的互動關系,以期為自然災害的防治和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口損失提供參考依據(jù).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我國歷史悠久,史籍浩繁,有著大量寶貴的災害史料,內容豐富且連續(xù)性好,《中國基本古籍庫》精選先秦至民國的重要典籍,是我國最大的歷代典籍總匯,《愛如生數(shù)據(jù)庫·中國方志庫》收錄漢魏至民國歷代地方志類著作1萬余種,具有強大的檢索系統(tǒng).本文統(tǒng)計資料的收集主要來源于《中國基本古籍庫》和《愛如生數(shù)據(jù)庫·中國方志庫》,檢索“死+萬”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從結果中挑選出由自然災害引起的死亡人數(shù)達萬人及以上的事件,去除其他原因(例如戰(zhàn)爭)引起的死亡事件.浩瀚史籍以及古文獻記載的口徑和方式多樣,在網(wǎng)絡檢索中難免有所遺漏,所以,除電子數(shù)據(jù)庫檢索外,本文同時參考了《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與異常年表總集》[14]《中國古代自然災異動態(tài)分析》[15]《中國歷代自然災害及歷代盛世農業(yè)政策資料》[16]《中國災害通史》[17]等相關資料,選取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的“死者萬計”事件,以年為單位統(tǒng)計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間的發(fā)生頻次,分析其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特征及發(fā)生原因.其中,在進行資料統(tǒng)計整理時,在時間上不區(qū)分年內“死者萬計”事件次數(shù),一年中有多次事件的均按一次計算,春季為農歷1~3月,夏季為農歷4~6月,秋季為農歷7~9月,冬季為農歷10~12月.

    小波分析[18-19]是不同周期隨時間而變化的時間-頻率的局部化分析方法,主要應用于時間序列的消噪和濾波、突變點監(jiān)測、周期成分識別和多時間尺度分析.小波變換系數(shù)能反映“死者萬計”事件時間序列在不同時間尺度的振蕩周期及變化趨勢,其大小表示信號的強弱,當小波變換系數(shù)實部為正時,表示“死者萬計”事件發(fā)生頻次多,為負時表示發(fā)生頻次少.Mann-Kendall(M-K)檢驗[18,20]是一種非參數(shù)統(tǒng)計檢驗方法,通過構建秩序列來檢測事件的突變,分析事件的演變趨勢,明確突變開始的時間和區(qū)域.在UF-UB曲線圖中[18],當UF值或UB值大于0時,表示序列呈上升趨勢;小于0,表示序列呈下降趨勢,超過臨界線時,表明序列上升或下降的趨勢顯著,超過臨界線的范圍為出現(xiàn)突變的時間區(qū)域,UF和UB 2條曲線在臨界線之間的交點是突變開始時間.

    2 結果與分析

    2.1 時間特征

    2.1.1 朝代分布

    統(tǒng)計結果(見表1)表明,歷史時期的2 681 a間,共有217個年份有自然災害引起的“死者萬計”事件,頻次為百年8.1次,平均每12 a發(fā)生一次.從“死者萬計”事件的年數(shù)看,明朝最多,占總年數(shù)的31.8%,清朝次之,占29%,明清共占總年數(shù)的60.8%.從“死者萬計”事件頻次看,明朝為25%,清朝為23.6%,元朝為12.4%,南宋為11.8%,五代為11.3%.總體來看,歷史時期“死者萬計”事件發(fā)生頻次呈現(xiàn)波動上升的趨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1個小活躍期,南宋以后上升趨勢明顯,特別是明清時期形成第2個活躍期.

    表1 “死者萬計”事件的朝代分布Table 1 Dynastic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從“死者萬計”事件的災害結構看(見圖1),整個歷史時期,主要為疫災、饑災、颶風、水災四大類型,分別占總頻次的22%,20%,20%,20%,另外,旱災占6%,地震占8%,凍災占3%,火災、雹災和隕石等其他災害占1%.從各朝代來看,先秦兩漢以水災為主,饑災、疫災次之,災害類型較少;魏晉南北朝以疫災、饑災為主,此后災害類型越來越多;隋唐五代以水災、饑災為主;宋朝水災最多,饑災和疫災次之;元朝時水災、饑災、疫災、地震均較多;明朝時颶風和疫災成為主災,饑災、水災次之;清朝颶風最多,水災、疫災和饑災次之.

    圖1 “死者萬計”事件朝代災害結構Fig.1 Dynastic disaster structure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2.1.2 季節(jié)分布

    去除季節(jié)不詳?shù)哪攴?,統(tǒng)計“死者萬計”事件的季節(jié)分布,從各朝代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看(見表2),秋季發(fā)生頻次最高,夏季次之,春季較少,冬季最少.其中西漢主要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東漢在夏季,魏晉時期夏春最多,南北朝春季最多、冬季次之,隋唐時期秋季最多、夏季次之,五代時期各個季節(jié)均較多,北宋時期夏季最多,南宋時期夏、冬最多,元時期秋季最多、夏季次之,明清時期秋季最多、夏季次之.

    從各季節(jié)的災害結構看(見圖2),春季以疫災最多,饑災次之;夏季水災最多,疫災次之,饑災、地震、旱災、颶風也較多;秋季以颶風為主,占秋季“死者萬計”事件的47%,其次,水災、疫災也較多;冬季以疫災為主,饑災、凍災、地震均較多.

    2.1.3 時間特征

    以10 a為單位統(tǒng)計并繪制歷史時期“死者萬計”事件發(fā)生頻次的階段性變化圖(見圖3).由圖可知,歷史時期,“死者萬計”事件呈波動上升趨勢,分為38個波峰,波長多在20~40 a,最長達270 a.從線性趨勢線來分析,其斜率為0.012 4,相關系數(shù)達0.59,10 a頻次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而且達到了極顯著水平(p<0.01).公元20~29年(兩漢之交), 610~619年(隋唐之交),940~949年(五代晚期),1450~

    表2 “死者萬計”事件的季節(jié)分布Table 2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圖2 “死者萬計”事件季節(jié)災害結構Fig.2 Seasonal disaster structure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1459年(明早期),1580~1589年(明晚期),1640~1649年(明末清初),1820~1829年(清晚期),1870~1879年(清晚期)發(fā)生頻次相對較多,為“死者萬計”事件的多發(fā)期,10 a頻次最大值出現(xiàn)在1580~1589年(明晚期).持續(xù)30 a和更長時間沒有“死者萬計”事件發(fā)生的時期稱為無災時期,270BC~181BC年(先秦至西漢早期),170BC~31BC年(西漢),40~99年(東漢早期),110~149年(東漢中期),160~219年(東漢晚期),350~399年(魏晉晚期),410~459年(魏晉、南北朝之交),470~499年(南北朝中期),550~609年(南北朝中期至隋中期),690~719年(唐早期),730~789年(唐中期),820~859年(唐晚期),870~919年(唐五代之交),1000~1029年(北宋早中期),1260~1289年(宋元之交)為無災時期.從50 a滑動平均值看,其發(fā)生相對集中在9個時期,且從940年開始上升,到1030年以后上升趨勢特別明顯,經過一個大的波峰和波谷進入災害的頂峰.從最小二乘法的5次多項式擬合曲線看,呈現(xiàn)2個明顯的波動周期,第1個從180BC年開始,結束于1030年,歷時1 210 a,其頻次多低于歷史時期的平均頻次,處于比較穩(wěn)定的低發(fā)時期;第2個波動周期從1030年開始快速上升,在1580年達到峰值,以后變化平緩,到清末時尚處于高頻次時期,歷時880 a,其頻次均高于歷史時期平均頻次,處于顯著的高發(fā)期.“死者萬計”事件發(fā)生頻次變化可以劃分為4個主要階段:第1階段在公元前770~10年(秦至西漢晚期),共發(fā)生5次,平均每156 a發(fā)生一次,頻次最小且波動性小.第2階段在10~619年(西漢晚期至隋末),共發(fā)生26次,平均每23 a發(fā)生一次,占發(fā)生頻次總數(shù)的12%,頻次相對較高且在波動中增加,在20~29年(兩漢之交)和610~619年(隋唐之交)出現(xiàn)峰值;第3階段在620~1030年(唐至北宋早期),共發(fā)生15次,平均每27 a發(fā)生一次,頻次相對較低,期間8、9世紀各發(fā)生2次,形成了一個長達2個世紀的低谷.第4階段是發(fā)生頻次最高的時期,1030~1911年(北宋中期至清末),共發(fā)生170次,占總數(shù)的78.3%,平均每7.6 a就發(fā)生一次,頻次變化周期越來越短,最大值出現(xiàn)在這一階段并且快速增加趨勢明顯,在1440~1700年(明中期至清早期)的260 a間發(fā)生70次,平均每3.7 a就發(fā)生一次,占災害總數(shù)的32%,在1820~1880年(清晚期)的60 a間共發(fā)生25次,平均每2.4 a發(fā)生一次,占災害總數(shù)的11.5%,其中15世紀共發(fā)生22次,16世紀32次,17世紀23次,18世紀17次,19世紀30次.

    圖3 “死者萬計”事件10 a頻次變化Fig.3 Changes in occurring frequency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on the decade intervals

    2.1.4 周期特征

    小波分析能夠反映周期序列變化的尺度和時間位置以及突變點,利用Morlet小波分析1030年以來的“死者萬計”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序列,從小波變換系數(shù)實部等值線圖(見圖4)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我國歷史上“死者萬計”事件存在著明顯的周期性,包括23~32 a、6~8 a、3~5 a周期,其中,以23~32 a尺度上的周期振蕩最為明顯,為第1主周期,呈現(xiàn)出多-少-多-少-多的變化特征,公元1030~1380年間,在6~8 a時間尺度上,經歷了多-少-多-少-多-少-多-少8個循環(huán)交替;公元1380~1910年間,在3~5 a的時間尺度上,經歷了多-少共約20個循環(huán)交替.“死者萬計”事件在26 a時間尺度上顯示出強周期性位相結構,1030~1260年(北宋中期至南宋末)、1440~1650年(明早期至清初)、1770~1910年(清中期至清末)為正位相,表明此時段內災害發(fā)生頻繁,而1770~1910年(清中期至清末)的等值線并未完全閉合,說明災害的正位相結構并未結束;1260~1440(南宋末至明早期)年和1650~1770年(清早中期)為負位相,表明此時段災害發(fā)生較少.災害演變過程中多種尺度相互嵌套,表明造成重災害周期性變化的原因具有多重性,規(guī)模較大且影響嚴重的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與大尺度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而氣候變化存在一定的周期[21].此外,人口發(fā)展、我國古代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周期性振蕩循環(huán)等,都可能有一定的貢獻.

    2.1.5 突變分析

    對“死者萬計”事件10 a頻次變化進行M-K突變性檢驗(見圖5),從UF曲線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1730年之前,UF曲線小于0,表明發(fā)生頻次呈下降趨勢,期間波動性變化較明顯,在公元10年之前呈下降趨勢,公元10年開始呈上升趨勢,至公元40年形成一個小高峰,以后開始波動下降,在公元920~1030年形成一個波谷,以后開始波動上升.1730年以后UF曲線大于0,說明這一時期增加趨勢明顯,UF和UB曲線在1820年左右相交于±1.96臨界線之間,而且通過了Uα=1.96(α=0.05)置信水平的檢測,說明“死者萬計”事件發(fā)生頻次在1820年發(fā)生了增多突變.

    圖5 “死者萬計”事件10 a頻次M-K檢驗Fig.5 M-K test of the occurring frequency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on the decade interval

    2.2 空間特征

    2.2.1 頻次的空間分布

    根據(jù)現(xiàn)代的行政區(qū)劃來統(tǒng)計“死者萬計”事件的空間分布,去除沒有記載省域的年份,從頻次的各朝代地域發(fā)生情況來看(見表3):先秦的“死者萬計”事件1個年份發(fā)生地在南方.漢至五代時期,發(fā)生地以北方為主,但是在南北朝時,南方災害頻次較多.北宋時期南北方持平,南宋至清末,南方的災害頻次顯著多于北方,但是在元時期,北方的頻次多于南方.從整個歷史時期來看,南方高于北方.縱觀“死者萬計”事件的發(fā)生地域,明朝最多,清朝次之,從一次事件波及的范圍看,南北朝、隋唐、南宋和明朝時期波及的范圍較廣.

    表3 “死者萬計”事件朝代和地域分布頻次Table 3 Dynastic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從各災種的空間格局來看(見圖6),水災分布在17個省份,河南最多,江蘇、浙江和河北次之.饑災分布在20個省份,江蘇最多,河南、陜西和浙江次之.疫災分布在17個省份,以河南、浙江最多,福建、江蘇次之.旱災分布在12個省份,河南最多.凍災分布在9個省份,江蘇較多.颶風分布在6個省份,江蘇和浙江最多,上海次之.地震分布在11個省份,山西最多,甘肅和寧夏次之.此外,1次火災發(fā)生在河北,1次雹災發(fā)生在山西,1次隕石發(fā)生在甘肅.

    圖6 “死者萬計”事件各災種的省域分布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by provinces

    2.2.2 重心的空間變化

    統(tǒng)計各省域“死者萬計”事件的累計頻次(見表4),其空間分布變化有以下特征.

    (1)“死者萬計”事件空間分布廣泛但不均衡.歷史上至少26個省域有發(fā)生,總計307地次.從省份來看,江蘇、浙江、河南是“死者萬計”事件的高發(fā)省份,累計發(fā)生127地次,占總數(shù)的41.4%;從地區(qū)來看,發(fā)生頻次最多的是華東地區(qū),累計發(fā)生159地次,占總數(shù)的51.8%;從流域來看,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是“死者萬計”事件的高發(fā)區(qū)域,各發(fā)生145和91地次,占總數(shù)的76.9%.同時,其分布也不均衡,多的省份如江蘇達49次,少的省份如青海、重慶、貴州、海南,僅有1次記載,而西藏、內蒙古、吉林、遼寧、黑龍江、天津等沒有記載.

    (2)“死者萬計”事件的重心區(qū)南北遷移.先秦時期重心在湖北;兩漢時期重心在陜西和河南;魏晉時期重心在河南;南北朝時期重心除了河南以外,南方的江蘇也開始成為新的重心區(qū)域;隋唐時期重心仍然在河南;五代時期,陜西、河南和河北為重心區(qū)域;北宋時期,北方仍然是災害的多發(fā)地,但是,南方的江蘇和浙江災害更加頻繁,到了南宋,浙江的重心區(qū)域特別明顯,江蘇也較多;元朝時期南北方基本持平,北方的河南、北京、山西和南方的浙江、江蘇是重心區(qū)域;明時期南北方災害都較多,但是南方顯著多于北方,南方的江蘇和浙江重心地位特別明顯,此外福建和安徽的重心地位也較顯現(xiàn);清時期重心在南方的江蘇、浙江、上海和廣東.

    表4 各省“死者萬計”事件累計頻次分布Table 4 Province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3 “死者萬計”事件的原因分析

    3.1 氣候變化與“死者萬計”事件

    自然災害主要是由氣候變化所形成的.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處于典型的季風氣候區(qū),季風氣候的不穩(wěn)定性,使得氣候的年際變化和降水的時空變化較大.秦至清末的中國冷暖變化分為3個暖期和3個冷期[22],“秦漢暖期”(210BC~180年)發(fā)生“死者萬計”事件11次,“隋唐暖期”(541~810年)發(fā)生10次,“宋元暖期”(931~1320年)發(fā)生40次;“魏晉南北朝冷期”(181~540年)發(fā)生14次,“唐后期至五代冷期”(811~930年)發(fā)生3次,“明清冷期”(1321~1920年)發(fā)生138次.總體來看,溫暖期共發(fā)生61次,占總次數(shù)的28.1%,災害較少;寒冷期共發(fā)生“死者萬計”事件155次,占總次數(shù)的71.4%,災害較多.1440~1880年是一個明顯的“死者萬計”事件高發(fā)期,是我國氣候非常寒冷期,1580~1589年是10 a頻次最大值時段,這一時段中國氣候轉寒變干的趨勢特別明顯,災害的頻次和強度急劇增大,期間16世紀發(fā)生32次,屬百年最多,17世紀發(fā)生23次,這一時期正是小冰期氣候的極盛期[23],18世紀發(fā)生17次,是此時期的一個低發(fā)期,這一時期正是小冰期氣候的回暖期[24-25],19世紀的發(fā)生頻次僅次于16世紀,共發(fā)生30次,對“死者萬計”事件的M-K突變檢驗也證明自然災害在1820年發(fā)生了增多突變,進入災害群發(fā)時期,這一時期處于道爾頓太陽活動極小期內,更是小冰期氣候一個顯著的冷谷[25].從“死者萬計”事件災種的整體分布特征來看,水災占20%,旱災占6%,凍災占3%,颶風占20 %,饑災占20%,疫災占22%,共占總災害的91%,可見,在農業(yè)占主體的古代社會,氣候變化引起的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是“死者萬計”事件發(fā)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一定氣候帶內,自然災害的發(fā)生有著季節(jié)性特點.我國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和冬季盛行風向變化明顯.隨著季風的進退,降水量和干濕狀況存在顯著的季節(jié)特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內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易導致水、旱等災害集中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春季青黃不接,夏季水旱等災害頻發(fā),嚴重危害農業(yè)生產而導致糧食減產或絕收,形成大的饑荒,所以春夏季節(jié)易發(fā)生饑災.疫災主要發(fā)生在春夏季節(jié),是因為夏季高溫高濕,疫病病原體最容易生存,春季是冷季進入暖季的交替時期,氣候波動較大且冷暖多變,疾病傳播比較迅速.颶風受降水的季節(jié)性影響較大,我國的颶風多集中在秋季,主要因為秋季東南季風盛行,濕潤的海風攜帶大量的水汽,常帶來特大暴雨,對沿岸造成較大的危害.由此可見,秋季和夏季氣溫高、降水多,致災因子較其他季節(jié)多,水旱等主要自然災害及其衍生災害導致的“死者萬計”事件在夏秋季節(jié)分布相當集中.

    所以,氣候的異常變化是自然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3 000 a來中國氣候的趨干趨冷,呈現(xiàn)出歷史時期“死者萬計”事件越來越頻繁和災情強度越來越嚴重的變化趨勢.

    3.2 社會人文化與“死者萬計”事件

    在同一致災強度下,社會的人文化水平如人口的規(guī)模、區(qū)域人口的空間配置、區(qū)域的開發(fā)過程、人地關系的演變、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類型等決定災損的程度.時間上,按照三分法將各個朝代劃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統(tǒng)計各個時期內“死者萬計”事件的發(fā)生頻次(見圖7),可知在各朝代的早、中、晚期各發(fā)生了59,69,89次,晚期發(fā)生頻次最高,特別是在清朝晚期頻次分布最為頻繁,其次是西漢晚期、隋末唐初,五代晚期,兩宋之交,致萬人以上死亡的災害頻次較頻繁.在魏晉南北朝,中期頻次高于早期和晚期,與這一時期戰(zhàn)亂不斷有關.明朝中期和晚期頻次均較多,除了小冰期氣候影響外,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有關.從“死者萬計”事件的8個多發(fā)期來看,其中,20~29年在兩漢之交,940~949年在五代晚期,1580~1589年和1640~1649年在明末清初,1820~1829年和1870~1879年在清末民初,均處在歷史上大規(guī)模的國家動亂時期,610~619年的多發(fā)期在隋朝末年,只有1450~1459年的多發(fā)期處在朝代早期.而8~9世紀的唐朝,200年間共發(fā)生4次“死者萬計”事件,除了其處于氣候溫暖期外,也與這一時期社會穩(wěn)定、政治狀況良好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在王朝的末年,由于政局混亂、人民生活困苦、社會救濟能力下降、戰(zhàn)亂頻繁、人口大規(guī)模流動等各種因素累積,災害往往會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1700年,中國人口達到了1.5億,而1794年達到了3.1億[26],突變分析顯示,1730年以后“死者萬計”事件呈明顯增加趨勢,1820年發(fā)生了增多突變,可見,1730年后的顯著增加是中國歷史人口突破1億以后,而1820年的增多突變是歷史人口超過3億以后,表明歷史時期人口的規(guī)模和“死者萬計”事件的發(fā)生有著較強的關聯(lián)性.所以,大規(guī)模的國家動蕩、朝代更替以及人口的發(fā)展加重了“死者萬計”事件的強度.

    圖7 各朝代早中晚期“死者萬計”事件頻次分布Fig.7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in early, middle, late dynasties

    空間上,除氣候因素以外,災害發(fā)生區(qū)域的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孕災環(huán)境是區(qū)域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在“死者萬計”事件的空間變遷上,五代之前主要分布在北方,以河南為災害重心,而河南是歷史上較早的農業(yè)、政治中心,人口密集且經濟發(fā)展水平在當時較高,水、旱、饑、疫等災害頻發(fā)且影響較大,但是南北朝時期南方發(fā)生頻次較多,這與魏晉南北朝時的大規(guī)模人口南遷有關.五代時期大規(guī)模人口南遷后,北宋時期南北方“死者萬計”事件持平,而兩宋之交的大規(guī)模人口南遷,經濟中心南移,帶動了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南方的“死者萬計”事件發(fā)生頻次顯著多于北方,而當時經濟發(fā)展程度高、人口稠密的浙江和江蘇逐漸成為新的災害重心,颶風、水、疫等災害均較多且影響大.而西部邊遠地區(qū)、東北等省域多尚未開發(fā)或開發(fā)不足,人口稀少,經濟發(fā)展水平低,災損較小.可見,人口密度大,經濟較發(fā)達的省份往往是“死者萬計”事件頻繁發(fā)生且災害損失較大的省域.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是我國歷史上人口、農業(yè)和經濟發(fā)展的中心,農耕歷史悠久、地域開發(fā)程度較高、人口密集且人口的流動性大、戰(zhàn)亂頻繁,在以農立國的自然經濟時期,災害一旦發(fā)生勢必誘發(fā)大的饑災和疫災,常造成大量的死亡人口.而各種自然災害的不同區(qū)域組合以及災害鏈的變化也影響著空間分布,如隨著農業(yè)中心逐漸向海洋靠近,東南沿海地區(qū)災害頻發(fā),集中了43%的水災、97%的颶風,38%的饑災和49%的疫災,與這一地區(qū)經濟發(fā)達、人口密集、城市規(guī)模較大、農業(yè)發(fā)展良好有關.

    綜上,“死者萬計”事件的發(fā)生,是通過自然變異過程與社會人文系統(tǒng)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

    4 結 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4.1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的國家,歷史時期(770BC~1911AD)自然災害導致的“死者萬計”事件共有217 a,頻次為每百年8.1次,平均每12 a就有一年發(fā)生.

    4.2 朝代上,明清時期最多,共占總年數(shù)的60.8%,發(fā)生頻次隨著朝代的發(fā)展波動上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1個小活躍期,南宋以后上升趨勢明顯,明清時期形成第2個活躍期,其主要災害類型為疫災、饑災、颶風、水災,分別占總頻次的21%,20%,20%,20%,且各個朝代的災害結構不盡相同.季節(jié)上,秋季最多,夏季次之,春季較少,冬季最少,各個季節(jié)的災害結構也不同,春季以疫災、饑災為主,夏季以水災、疫災、饑災為主,秋季以颶風為主,水災、疫災較多,冬季以疫災為主.年份上,10 a頻次呈極顯著波動上升的趨勢,最大值發(fā)生在1580~1589年,有180BC~1030年穩(wěn)定低發(fā)期和1030~1911年顯著高發(fā)期2個波動周期,可以劃分為頻次最少-緩慢上升-頻次平緩-快速上升4個階段,8~9世紀百年頻次較少,16世紀百年頻次最高.周期上,23~32 a,6~8 a,3~5 a多種尺度相互嵌套,在26 a時間尺度上顯示出強周期性位相結構.突變分析顯示,1730年以后,發(fā)生頻次增加趨勢明顯,在1820年發(fā)生增多突變.

    4.3 “死者萬計”事件發(fā)生頻次的空間差異明顯,重心隨著朝代的演替而南北遷移,存在著以河南為主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和以江蘇、浙江為主的長江中下游

    地區(qū)2個高頻中心.各個省份的災害結構不同,水災以河南最多,饑災分布廣泛,江蘇最多,疫災以河南、浙江最多,旱災以河南最多,凍災以江蘇最多,颶風以江蘇和浙江最多,地震以山西最多.

    4.4 “死者萬計”事件的發(fā)生與氣候變化關系密切,氣候寒冷異常時期發(fā)生頻次最多,同時,人口規(guī)模、區(qū)域開發(fā)過程、區(qū)域人口空間配置、人地關系演變、政治經濟類型等社會人文化水平決定災損大小,在社會動蕩、朝代更替時災損更大.

    總體來說,自然災害是人類與環(huán)境關系中最為顯性的自然事件,隨著全球變化加劇,自然災害的影響不斷加深,本文從中國歷史時期“死者萬計”事件發(fā)生的階段特征、周期特征、結構特征及空間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化了對中國歷史時期重大自然災害的認識,但對于自然災害的形成機制需進一步研究,需要綜合分析各災種長期變化的區(qū)域特征及可能原因.了解歷史時期災害事件和災害損失對于理解和規(guī)避當今災害風險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以史為鑒,對自然災害的防治和救災要有足夠的重視.

    [1] 熊平生,謝世友.中國全球變化研究優(yōu)勢領域及進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24(3):86-89. XIONG P S, XIE S Y. Superiority regions and progress of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 China[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8,24(3):86-89.

    [2] 仇立慧,黃春長.古代黃河中游饑荒與環(huán)境變化關系及其影響[J].干旱區(qū)研究,2008,25(1):145-150. QIU L H, HUANG C C.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famine occurrenc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ancient times[J]. Arid Zone Research,2008,25(1):145-150.

    [3] 楚純潔,趙景波.開封地區(qū)宋元時期洪澇災害與氣候變化[J].地理科學,2013,33(9):1150-1156. CHU C J, ZHAO J B. Flood disasters and climate changes duri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Kaifeng are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3,33(9):1150-1156.

    [4] 殷淑燕,王海燕,王德麗,等.陜南漢江上游歷史洪水災害與氣候變化[J].干旱區(qū)研究,2010,27(4):522-528. YIN S Y, WANG H Y, WANG D L, et al. Study on historical flood disasters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anjiang River[J]. Arid Zone Research,2010,27(4):522-528.

    [5] 卜風賢.兩漢時期關中地區(qū)的災害變化與災荒關系[J].中國農史,2014(6):37-49. BU F X. The change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famine and hazard in Guanzhong area from West Han to East Han dynasty[J].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2014(6):37-49.

    [6] 鄧輝,王洪波.1368-1911年蘇滬浙地區(qū)風暴潮分布的時空特征[J].地理研究,2015,34(12):2343-2354. DENG H, WANG H B.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torm surges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from 1368 to 1911[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5,34(12):2343-2354.

    [7] 曹羅丹,李加林,葉持躍,等.明清時期浙江沿海自然災害的時空分異特征[J].地理研究,2014,33(9):1778-1790. CAO L D, LI J L, YE C Y, et al.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in natural disasters of the coastal reg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4,33(9):1778-1790.

    [8] 張琨佳,劉璐,蘇筠.中國清代歷史水災時空特征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15,24(4):104-110. ZHANG K J, LIU L, SU Y. Study on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flood in Qing dynasty[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15,24(4):104-110.

    [9] 譚徐明.近500 a我國特大旱災的研究[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3,23(2):77-83. TAN X M. Study of major drought catastrophes in China in recent 500 years[J]. 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2003,23(2):77-83.

    [10] 龔勝生.中國疫災的時空分布變遷規(guī)律[J].地理學報,2003,58(6):870-878. GONG S S. Changes of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pidemic disasters in 770BC-AD1911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3,58(6):870-878.

    [11] 陳玉瓊,高建國.中國歷史上死亡一萬人以上的重大氣候災害的時間特征[J].大自然探索,1984(4):157-166. CHEN Y Q, GAO J G.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great climatic disasters of died people over ten thousand in Chinese history[J]. Discovery of Nature,1984(4):157-166.

    [12] 龔鴻慶,龔燕.中國歷史上七種自然災害的時間特征及意義[J].災害學,1988(3):1-9. GONG H Q, GONG Y. Time behavior of seven kinds of natural calamitie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its implication[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1988(3):1-9.

    [13] 劉毅,楊宇.歷史時期中國重大自然災害時空分異特征[J].地理學報,2012,67(3):291-300. LIU Y, YANG 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of china in historical period[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2,67(3):291-300.

    [14] 宋正海.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 SONG Z H. Chronicle of Great Natural Disasters and Abnormal Phenomena in Ancient China[M]. Guangzhou: Guangdong Education Press,1992.

    [15] 宋正海,高建國,孫關龍,等.中國古代自然災異動態(tài)分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SONG Z H, GAO J G, SUN G L, et al. Dynamic Analysis of Natural Catastrophist in Ancient China[M]. Hefei: Anhui Education Press,2002.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歷代自然災害及歷代盛世農業(yè)政策資料[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8. Institute of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ronicle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Historical China[M].Beijing: Agriculture Press,1988.

    [17] 袁祖亮.中國災害通史[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 YUAN Z L. History of China Disaster[M]. Zhengzhou: Zhengzhou University Press,2009.

    [18] 唐寶琪,延軍平,劉永林,等.全球氣候變暖下華東4省1市風速變化特征[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15,42(5):575-583. TANG B Q, YAN J P, LIU Y L, et al.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about wind speed of Shandong, Jiangsu, Anhui, Zhejiang Provinces and Shanghai in the east China under the global warming[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ition,2015,42(5):575-583.

    [19] 姜曉艷,劉樹華,馬明敏,等.東北地區(qū)近百年降水時間序列變化規(guī)律的小波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2):354-362. JIANG X Y, LIU S H, MA M M, et al. A wavelet analysis of the precipitation time series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0 years[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9,28(2):354-362.

    [20] 尹云鶴,吳紹洪,陳剛.1961-2006年我國氣候變化趨勢與突變的區(qū)域差異[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12):2147-2157.

    YIN Y H, WU S H, CHEN G.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limate trend and abrupt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1961-2006[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9,24(12):2147-2157.

    [21] 趙景波,周岳,李如意,等.鄂爾多斯高原西部清代洪澇災害與氣候事件特征[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1):345-348. ZHAO J B, ZHOU Y, LI R Y,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disaster and climate events in western Ordos plateau in Qing dynasty[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5,35(1):345-348.

    [22] 葛全勝,劉浩龍,鄭景云,等.中國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與社會發(fā)展[J].自然雜志,2013,35(1):9-21. GE Q S, LIU H L, ZHENG J Y, et al. The climate chan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two millennia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2013,35(1):9-21.

    [23] 李明啟,靳鶴齡,張洪,等.小冰期氣候的研究進展[J].中國沙漠,2005,25(5):731-737. LI M Q, JIN H L, ZHANG H, et al. Advances of climate research in the Little Ice Age[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05,25(5):731-737.

    [24] 陳家其.近二千年中國重大氣象災害氣候變化背景初步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1996,5(2):18-26. CHEN J Q.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climatic change as background of heav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n China during last 2 000 years[J]. Journal of Nature Disasters,1996,5(2):18-26.

    [25] 葛全勝.中國歷朝氣候變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GE Q S. The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Dynasties[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26]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清時期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CAO S J. Population History of China: Qing Dynasty Volume [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2003.

    LIU Jing1,2, YIN Shuyan1

    (1.CollegeofTourismandEnvironmental,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2.CollegeofGeographyandEnvironment,Baoj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Baoji721013,ShaanxiProvince,China)

    Natural disaster is the dominant nature event on man-land relationship. Based on “Database of Chinese Classic Ancient Book” and “Chinese Local Gazetteers Database by Erudition”, the occurring frequency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that were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ese ancient documents is reorganized.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ause analysis are analyzed by methods of least squares, wavelet analysis and Mann-Kendall mutation tes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storical China has high frequency of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which occurred in 217 a, and the main natural disasters were epidemic disaster, hunger disaster, hurricane and flood disaster. The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were the first low activities period, an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rmed the second activities period which had concentrated 60.8% of disaster years. Summer and spring were disaster-prone seasons. Change in occurring frequency on the decade intervals showed the very significant volatility rising trend and the maximum appeared in the years from 1580 to 1589, and the frequency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i.e. less, slowly increased, frequency gently, rapid increase, and increased remarkably after 1820. Wavele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saster evolution cycle were 26 a, 7 a and 4 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varied distinctly.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specially Jiangsu, Zhejiang Provinces and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especially Henan Province were the two high-frequency centers. Different provinces had respective structure of disasters. It i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close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 frequency and the climate, the season changes,structure of disasters, population scale, social turbulence, and alternation of dynasties.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natural disasters;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Chinese ancient documents; historical period

    2016-03-2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371029,41601020);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2012T50795).

    劉靜(1979-),ORCID:http://orcid.org/0000-0002-0522-1078,女,博士,講師,主要從事環(huán)境變化與自然災害研究,E-mail:307651595@qq.com.

    *通信作者,ORCID:http://orcid.org/0000-0003-1114-6032,E-mail:yinshy@snnu.edu.cn.

    10.3785/j.issn.1008-9497.2017.02.020

    P 954;K 928.6

    A

    1008-9497(2017)02-243-10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ause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mounted to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events in Chinese ancient document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 2017,44(2):243-252

    猜你喜歡
    死者時期災害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警示及應對
    我省汛期常見氣象災害及防御
    推動災害防治工作實現(xiàn)新跨越
    ORGANIZED GIVING
    文藝復興時期的發(fā)明家
    開心一刻
    新時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走近“死者之臉”
    奧秘(2016年2期)2016-03-23 21:47:01
    “十三五”時期的國企改革
    李昌鈺:替死者講話
    海峽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24
    真人做人爱边吃奶动态| 露出奶头的视频| 嫁个100分男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内射|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中国|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日本深夜| 成人欧美大片| 美女被艹到高潮喷水动态|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久久草成人影院|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020|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hd| 精品熟女少妇八av免费久了| 日韩高清综合在线| 青草久久国产| 欧美日韩一级在线毛片|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两人在一起打扑克的视频|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午夜激情福利司机影院| 国产三级中文精品| 色老头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日韩欧美国产| 国产伦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国产1区2区3区精品| 国产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av片东京热男人的天堂|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www国产在线视频色|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乱码| 成人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av片天天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男女视频|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50|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黄色丝袜av网址大全|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在线 | 欧美成人性av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1无色码中文字幕|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亚洲无线观看免费| 免费av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专区国产一区二区| 白带黄色成豆腐渣|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看吧| 亚洲欧美日韩东京热| 国产伦一二天堂av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小说| 亚洲无线观看免费|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老司机在亚洲福利影院| 9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亚洲av高清不卡| 久久久久久人人人人人|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淫秽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老司机福利观看| 国产毛片a区久久久久| avwww免费| 亚洲五月天丁香| 亚洲第一电影网av| 我的老师免费观看完整版| 变态另类丝袜制服| 在线看三级毛片|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二区| avwww免费| 18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三级普通话版| 青草久久国产| 中文资源天堂在线|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国内久久婷婷六月综合欲色啪|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91九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野战对白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真实| 啦啦啦韩国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伦人伦偷精品视频| 国产高清videossex|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变态另类丝袜制服| 国产v大片淫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av毛片视频| 国产亚洲av嫩草精品影院|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久久性|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片| 免费看日本二区| 亚洲色图av天堂|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影| 男插女下体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黑人欧美特级aaaaaa片| 18禁观看日本|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人区| 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mp4|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可以在线观看的亚洲视频| 小蜜桃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高清|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 欧美绝顶高潮抽搐喷水| 免费av毛片视频|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 av天堂在线播放| 亚洲av美国av|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netflix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小说图片视频综合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亚洲av成人不卡在线观看播放网| 五月伊人婷婷丁香| 亚洲无线在线观看| 亚洲黑人精品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成人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小说| 18禁国产床啪视频网站|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毛片|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日本深夜| 久久中文字幕一级|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v下载方式 | 嫩草影视91久久| 制服丝袜大香蕉在线|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不卡| av在线蜜桃| 露出奶头的视频| 欧美另类亚洲清纯唯美|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 国产99白浆流出| 亚洲国产欧美人成|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日本黄大片高清|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一卡2卡三卡四卡精品乱码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真人一进一出gif抽搐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观看|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97超级碰碰碰精品色视频在线观看|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日日夜夜操网爽|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www.自偷自拍.com| 啦啦啦免费观看视频1|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8| cao死你这个sao货| 非洲黑人性xxxx精品又粗又长| www.熟女人妻精品国产| 亚洲最大成人中文| 一a级毛片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在线十欧美十亚洲十日本专区|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人捅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www| av在线蜜桃| 成人三级黄色视频| 天堂动漫精品|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 国产97色在线日韩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人妻蜜桃| 欧美绝顶高潮抽搐喷水| 9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av欧美777| 亚洲av电影在线进入| 青草久久国产|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岛国在线观看网站| 色在线成人网| 丝袜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人成| 两个人看的免费小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淫片久久久久久久久 | 97超级碰碰碰精品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片| 国产人伦9x9x在线观看| 国产男靠女视频免费网站|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蜜豆| 亚洲人成电影免费在线|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爽|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55亚洲|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日本五十路高清| 18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 精品国产亚洲在线|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欧美高清成人免费视频www|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 日本黄大片高清| а√天堂www在线а√下载|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av欧美777| 美女 人体艺术 gogo| 国产乱人伦免费视频| 欧美性猛交黑人性爽|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男人舔奶头视频| www.www免费av|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 国产精品久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美女 人体艺术 gogo|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欧美日韩| 日本免费a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国产高清激情床上av|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国产精品98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亚洲av第一区精品v没综合|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av一区麻豆| 人妻夜夜爽99麻豆av| 岛国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 男女床上黄色一级片免费看| 97超级碰碰碰精品色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亚洲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亚洲aⅴ乱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草草在线视频免费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精品熟女少妇八av免费久了|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 极品教师在线免费播放|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www.精华液| 成人国产综合亚洲| 亚洲欧美日韩无卡精品| 天天添夜夜摸| 最新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一二天堂av在线观看|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日韩欧美免费精品| av欧美777| 国产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国产成人系列免费观看| 噜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91| 熟女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片天天在线观看|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在线| 九九热线精品视视频播放|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另类|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乱码| 无遮挡黄片免费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免费观看|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爽|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吃奶| 一个人看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 | 一进一出抽搐动态|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亚洲aⅴ乱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 男女床上黄色一级片免费看| 久久人妻av系列| 午夜a级毛片|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一区二区|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成在线人永久免费视频| 脱女人内裤的视频| 天堂√8在线中文|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精品国产三级普通话版| 国产激情久久老熟女|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另类| 操出白浆在线播放| 日韩免费av在线播放| 欧美乱妇无乱码| 日本成人三级电影网站|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欧美日韩瑟瑟在线播放| 噜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91|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人| 久久人妻av系列| 国产精品av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人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免费版| 非洲黑人性xxxx精品又粗又长| 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 美女cb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 成人av在线播放网站|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x7x7x7水蜜桃| 最好的美女福利视频网| 日本撒尿小便嘘嘘汇集6| 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男人舔女人的私密视频| 无人区码免费观看不卡| www.自偷自拍.com| xxxwww97欧美|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免费版|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乱码|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秒播| 一级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男人舔女人的私密视频| x7x7x7水蜜桃| 亚洲美女黄片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影| 老司机福利观看|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色视频www国产| 亚洲av成人不卡在线观看播放网|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鲁大|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av成人不卡在线观看播放网|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午夜免费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男人舔女人的私密视频| 老司机午夜十八禁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 18禁黄网站禁片午夜丰满|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色片| 亚洲av成人不卡在线观看播放网| 最新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自拍偷在线|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狠狠躁| 精品午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avwww免费| 日韩欧美在线二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中国| 最新美女视频免费是黄的| 久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了|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av麻豆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人成| 搡老熟女国产l中国老女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软件 | 色精品久久人妻99蜜桃|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mp4| 久久久久国内视频| 999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色图 男人天堂 中文字幕| 老汉色∧v一级毛片| 一本一本综合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9| 国产av在哪里看| xxxwww97欧美| 午夜福利欧美成人| av黄色大香蕉|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亚洲av|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最近视频中文字幕2019在线8|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乱码在线| 成人国产综合亚洲| 十八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美女|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hd| av中文乱码字幕在线|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巨乳人妻的诱惑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久久老熟女| 丰满的人妻完整版| 天堂网av新在线| 久久香蕉国产精品| 国产伦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18禁美女被吸乳视频| 激情在线观看视频在线高清| 久久精品91无色码中文字幕| 三级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 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黄色片一级片一级黄色片|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一区 | 精品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年人精品一区二区| 噜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91| 日本免费a在线| 欧美最黄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国产看品久久|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又大又爽又粗| 免费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中文字幕亚洲|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人|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 国产麻豆成人av免费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高清在 | 亚洲熟妇熟女久久| 制服人妻中文乱码| 黄色女人牲交|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牌|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 久久香蕉精品热| av女优亚洲男人天堂 | 熟女少妇亚洲综合色aaa.| 欧美午夜高清在线| 国产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人在逋| 国产黄片美女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 男女之事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网址| 午夜福利视频1000在线观看|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鲁丝片一二三区免费| 日本 av在线|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 99在线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netflix在线观看网站| 狠狠狠狠99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香蕉国产在线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婷婷丁香在线五月| 88av欧美| 国产午夜精品论理片| 欧美黑人巨大hd|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aaaaa片日本免费| 午夜福利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av激情在线播放| or卡值多少钱|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久色成人| 国产男靠女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电影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高清作品| 欧美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99久久久亚洲精品蜜臀av| 在线看三级毛片|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久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又黄又爽又免费观看的视频| 禁无遮挡网站|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videossex|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最近最新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免费av在线播放| 国产v大片淫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中文看片网|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五月| 啦啦啦韩国在线观看视频| 观看美女的网站| 又紧又爽又黄一区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9| 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欧美成人性av电影在线观看| 999精品在线视频| 成人鲁丝片一二三区免费| 18禁国产床啪视频网站| 在线观看舔阴道视频| 老鸭窝网址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欧美另类亚洲清纯唯美|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人| 少妇熟女aⅴ在线视频| 香蕉国产在线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国内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亚洲熟女毛片儿|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020| 色综合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人人妻人人看人人澡| 99久久无色码亚洲精品果冻| ponron亚洲| 午夜福利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99在线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www日本在线高清视频| av女优亚洲男人天堂 | 黄色丝袜av网址大全| 欧美性猛交黑人性爽|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久久爱视频| 日本 av在线| 麻豆一二三区av精品| 亚洲黑人精品在线| 嫩草影视91久久| 亚洲第一电影网av| 亚洲性夜色夜夜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国产精品一及| 91九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十八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一区av在线观看| 伦理电影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av久久久久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日本黄色片子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成人高潮视频无遮挡免费网站| 麻豆国产av国片精品|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爽天天搞| 午夜福利在线在线| 久久热在线av| 欧美成人性av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第一电影网av| 亚洲九九香蕉| 亚洲精品在线美女| 午夜福利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国产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乱码| 18禁国产床啪视频网站| 亚洲自偷自拍图片 自拍| 一本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潘金莲| 成人欧美大片|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av黄色大香蕉| 制服丝袜大香蕉在线| 我的老师免费观看完整版| 精品99又大又爽又粗少妇毛片 |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av女优亚洲男人天堂 | 国产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91无色码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大尺度精品在线看网址|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国产乱人视频| 国产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在线| а√天堂www在线а√下载| 18禁观看日本| 欧美大码av| 亚洲av第一区精品v没综合|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国产人伦9x9x在线观看|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国产爱豆传媒在线观看| 级片在线观看| а√天堂www在线а√下载| 91字幕亚洲| 九色国产91popny在线| 成人午夜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鲁大| 亚洲人成网站高清观看| 亚洲黑人精品在线| 男女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欧美激情在线99| 嫩草影视91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电影| 99国产极品粉嫩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母亲3免费完整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野战对白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又大又爽又粗| 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 小蜜桃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