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建平
俄國芭蕾表演家、編導(dǎo)家和教育家喬治· 岡察洛夫①最初在圣彼得堡這個俄國首都和古典芭蕾發(fā)源地的瑪利亞(馬林斯基)劇院附屬帝國芭蕾舞校,接受了規(guī)范嚴謹?shù)陌爬儆?xùn)練?!笆赂锩眲倮?,他去蘇聯(lián)的首都莫斯科做了芭蕾舞者,編創(chuàng)過一些小節(jié)目,并參加過多個小型芭蕾舞團在國內(nèi)外的巡演,其中包括1926年2月隨演出經(jīng)紀人斯塔夫林組建、芭蕾大師索科洛夫斯基任教的“俄國飛翔芭蕾舞團”到日本、中國(哈爾濱)演出,同時負責舞臺監(jiān)督工作。1927年,他再次隨該團來到亞洲,巡演時間長達一年,先后到達過北京、新加坡、馬尼拉和上海。他與同團的維拉 · 沃爾科娃、謝爾蓋· 托羅波夫這兩位俄國芭蕾舞者一道,準備在上海演出結(jié)束后離開該團,出發(fā)去歐洲,加盟佳吉列夫俄國芭蕾舞團,因為他們的老師阿格麗彼娜· 瓦岡諾娃曾經(jīng)告訴過沃爾科娃,當時已經(jīng)在歐洲名聲鼎沸的芭蕾經(jīng)紀人謝爾蓋· 佳吉列夫,可以隨時接受訓(xùn)練有素的俄國芭蕾舞者。[1]42
當時的上海,在許多方面都很像作為偽滿洲國首都的哈爾濱,尤其是兩地都有大批外國人聚居的租界,并且薈萃了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俄國人。這種環(huán)境讓岡察洛夫如魚得水,并吸引他停下腳步,在這里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芭蕾舞校和舞團。他用17年的時間傳授俄國芭蕾學(xué)派中圣彼得堡風格的訓(xùn)練體系,不定期地在蘭心大戲院舉辦芭蕾演出,并率先向中國觀眾介紹了許多俄國芭蕾的經(jīng)典劇目,維持生計的同時,亦在傳播俄國芭蕾的過程中找到了巨大的精神滿足。
據(jù)英國傳記作家伊麗莎白· 弗蘭克在《瑪戈· 芳婷》一書中介紹,岡察洛夫的教學(xué)非常嚴格,尤其是在傳授俄國芭蕾學(xué)派的技術(shù)時,更是一絲不茍,而他的課堂上通常是非常安靜的,他的闡釋是非常清晰的,并且高度注重對音樂的感知和反應(yīng)。更有,他在瑪戈· 芳婷的身上,率先看到了一位優(yōu)秀芭蕾女舞者的潛質(zhì):“我一眼就看到了,她擁有一位芭蕾女舞者的頭部。她的臉似乎能對我說話—不僅很吸引人,而且還有一雙黑色的大眼睛。她跳起舞來,架型很美,而且總能全神貫注,仿佛已對自己的未來胸有成竹。”[2]事實上,正是他的慧眼識珠與嚴加調(diào)教,確保芳婷隨后穩(wěn)步走上了芭蕾舞者的職業(yè)生涯,并最終成為舉世矚目的表演大家,而芳婷對他的回報也是足以解其燃眉之急的—她在他1945年離開上海,經(jīng)由香港前往英國,申請英國國籍的手續(xù)中,做了重要的擔保,并介紹他進入隨后被命名為“皇家芭蕾舞團”的人才培養(yǎng)基地—賽德勒斯 · 威爾士芭蕾舞校任教,使他從此可以在這個世界級的芭蕾平臺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岡察洛夫日后曾相繼去意大利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芭蕾舞校任教,去古巴首都哈瓦那出任芭蕾明星阿麗西婭· 阿隆索舞團的芭蕾大師,而返回倫敦后則接管了沃爾科娃開設(shè)的芭蕾舞校,并培養(yǎng)出了維奧雷塔· 埃爾文和斯維特拉娜· 貝麗奧索瓦等優(yōu)秀芭蕾舞者。[3]
不過,對于在當時因為滯留上海而失去了國籍的俄國難民來說,生存成了最大的挑戰(zhàn)—女性的唯一出路就是嫁給法國、英國或美國的商人,而男性的唯一出路則是不加選擇地找到一份工作,以便養(yǎng)家糊口,由此造成了犯罪、酗酒和吸毒泛濫成災(zāi)的社會風氣。[1]42
岡察洛夫在上海開辦的這個俄國芭蕾舞校和舞團在世界芭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之一是,1929年他特邀了自己當年的舞伴、俄國著名芭蕾舞者、隨后成為英國和丹麥現(xiàn)代芭蕾奠基人之一的維拉· 沃爾科娃加盟其教師團隊,并待了近七年之久,由此確保了這所舞校和這個舞團的高水平。
維拉· 沃爾科娃②,畢業(yè)于瑪利亞劇院附屬帝國芭蕾舞校(圖1),在俄國芭蕾教育大家瓦岡諾娃門下,接受了嚴謹規(guī)范、強度頗高的職業(yè)化訓(xùn)練,因而在1925年畢業(yè)時,作為沃倫斯基青睞的芭蕾神童,進入“十月革命”勝利之后由瑪利亞劇院易名的國家模范歌劇與芭蕾舞劇院的芭蕾舞團做了專業(yè)舞者,并成為蘇聯(lián)藝術(shù)家行業(yè)工會的成員(圖2)[4]。同年7月,她隨一個由政府組建的舞團前往日本演出了兩個月。1927年2月又以女主演的身份,隨經(jīng)紀人斯塔夫林組建的“俄國飛翔芭蕾舞團”做了為期一年的亞洲巡演,并在上海與岡察洛夫、托羅波夫攜手離開了舞團,隨后則只身奔赴歐洲,如愿以償?shù)丶用肆思鸭蟹蚨韲爬傥鑸F。1929年佳吉列夫逝世,該團解散之后,她則應(yīng)岡察洛夫之邀回到了上海,加盟了他在那里開辦的芭蕾舞校和舞團。
旅英丹麥傳記作家亞歷山大· 邁納茨在2005和2007年先后用丹麥語和英語出版的《沃爾科娃傳》中這樣寫道,“上海從不下雪,但雨水頗多,每年6月中旬到7月初,這里的梅雨季節(jié)可謂陰雨連綿。這里的夏季既熱又悶,夜生活卻是一派火紅,僅是位于外灘和法租界之間的舞廳、夜總會和歌舞酒吧就多達100多家,而夜總會的舞女群體則幾乎都被俄國的美女們所壟斷—她們靠給男賓們作舞伴兒去維持生計,而沃爾科娃、托羅波夫和岡察洛夫三人也曾在位于南京路的大華酒店中那個能坐1 300名觀眾、全上海最豪華的歌舞酒吧跳過舞。與此同時,大部分的俄國男人在上海只能充當看門的和跑堂的,而擁有音樂演奏技能的俄國男人則可同菲律賓的樂手們一樣,靠給舞廳演奏每日的流行舞曲維持生計。”[1]43另據(jù)芭蕾出身的英國傳記作家梅雷迪斯 · 丹曼在《瑪戈· 芳婷》一書中披露,芳婷的母親還曾“在上海多家烏煙瘴氣的夜總會之一中,看到過沃爾科娃跳舞”[5]。按照常規(guī),去歌舞酒吧和夜總會跳舞對于曾以從事芭蕾這種貴族藝術(shù)為傲的人們而言,的確是件丟人現(xiàn)眼的事情,但在“生存是第一需要”這種自然法則面前,卻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大華酒店是英商香港大華公司1922年在原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戈登路(今江寧路)以東、占地60余畝的大片園林上大興土木、坐北朝南、興建起的一座多功能的、綜合性的大飯店,其英文“Majestic Hotel”中的前一個單詞意為“雄偉、宏大”,故被譯成“大華”一詞。這座飯店的主體建筑是一幢假三層的英國市政廳風格的建筑,底層則是一個可容納千人的會議廳兼舞廳,其中央是以多根愛奧尼克大理石柱支撐的穹頂,故而使得底層和二層相通,而整幢建筑均由大片郁郁蔥蔥的草坪和樹木所環(huán)繞,堪稱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中的田園氣象。大華酒店在當時的上海,是最為豪華的花園式酒店,每每成為達官貴人云集、上流社會出入的地方。據(jù)記載,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和宋美齡就是在這里舉行的盛大婚禮,可見它當年在上海的規(guī)模和檔次(圖3)。
圖1 維拉 · 沃爾科娃(倒數(shù)第二排左三)在帝國芭蕾舞校就讀時的合影
圖2 作為芭蕾明星的維拉· 沃爾科娃
據(jù)邁納茨說:在那個年代,世界各國的芭蕾舞者們?yōu)榱松?,都會在音樂廳、歌舞酒吧,甚至雜耍表演場所跳舞,因此,這三位俄國芭蕾舞者在大華酒店這種豪華酒店的歌舞廳里表演可謂無傷大雅之舉。比如巴蘭欽當年就曾率領(lǐng)一個號稱“喬治· 巴蘭欽的16位可愛舞者”的舞蹈團,在倫敦的查爾斯 · B. 科克倫1931年的輕歌劇和奧斯瓦爾德· 斯托爾爵士的綜藝秀中表演過;而另一位俄國的芭蕾大師、《胡桃夾子》首演時的男主演安娜· 巴甫洛娃等俄國芭蕾巨星當年的男舞伴、瑪利亞劇院的芭蕾大師尼古拉· 萊加在剛剛抵達倫敦并且一籌莫展之際,也曾有過同樣的經(jīng)歷。有趣的是,岡察洛夫、沃爾科娃和托羅波夫給自己的小舞團取名為“奧林匹克三人舞團”,并且每天晚上表演不輟,劇目則全部是俄國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中的雙人舞;有時候,他們也會自編自跳一些舞蹈,有時候還會按照莫斯科大劇院的恢宏舞風,加上一些雜技式的絕活兒。[1]43
從20世紀30年代上海發(fā)行的一張明信片(圖4)上來看,這個三人舞團還曾表演過一段充滿激情和戲劇張力、阿拉伯風格的三角戀舞蹈,靈感顯然來自“現(xiàn)代芭蕾之父”、佳吉列夫俄國芭蕾舞團的首位編導(dǎo)家米歇爾· 福金創(chuàng)作的芭蕾舞劇《天方夜譚》中沃爾科娃顯示出一副女神的模樣:她既在岡察洛夫右臂上向后傾倒,以此表示出對他的心悅誠服和以身相許,同時還用左腳頂在雙膝跪地、向她求愛的托羅波夫的胸脯上,表示對他的斷然拒絕。照片中,岡察洛夫的眼神里充滿了對她的欲望,沃爾科娃卻對著天空微笑,并不讓對方輕易得手,而沉浸在“唯我獨尊”或“距離即美”的快感之中,由此對兩個男子保持了某種不偏不倚的性愛誘惑。
圖3 上海大華酒店,蔣介石和宋美齡曾在這里舉行盛大婚禮;而沃爾科娃、托羅波夫和岡察洛夫三人也曾在這里的歌舞酒吧演出
圖4 上海明信片上的維拉 · 沃爾科娃與喬治· 岡察洛夫、謝爾蓋 · 托羅波夫共舞的劇照
圖5 上海明信片上的維拉· 沃爾科娃
在同一年代上海發(fā)行的另一張明信片(圖5)上,沃爾科娃的表情就像一位電影明星,并將這位性感女神的魅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拍照時,她應(yīng)該只有25歲,但看上去要老成一些,并且沒有直接注視鏡頭,而是稍稍轉(zhuǎn)向肩膀的一側(cè),仿佛凝視著什么東西,或者是追隨她的什么人。在西方人的眼里,她身上的那件裘皮大衣使她擁有了一副貍貓式的優(yōu)雅,而她左手緊捂大衣的動作,則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她十有八九是赤身裸體地穿著這件價格不菲的大衣的。
從這張明信片中沃爾科娃的神情,我們不難看出,她此刻是前途未卜的—動蕩不安的國際形勢使她被困在了上海這個中國的城市里,無法實現(xiàn)她當年離開俄國時的藝術(shù)夢想。這種窘境讓她大失所望,而上海的潮濕氣候則嚴重地損害了她的健康,并使她患上了慢性結(jié)腸炎,使她的體力大為下降,以至于無法繼續(xù)登臺跳舞。
以上兩張公開發(fā)行于上海的明信片足以說明,岡察洛夫芭蕾舞團以及沃爾科娃在當時、當?shù)氐挠绊懥χ蟆?/p>
從同年代拍攝的一張照片(圖6)中,我們可以看出沃爾科娃當年在上海的孤獨寂寞與黯然神傷:她面帶憂郁的微笑,身著簡單而隨意的黑色衣裙,氣質(zhì)和神態(tài)很像其傾國傾城的前輩芭蕾巨星、俄國當代芭蕾大師鮑里斯· 艾夫曼的舞劇《紅色吉賽爾》的生活原型—奧爾加· 斯別西弗切娃,而她亭亭玉立的身段和松弛自然的體態(tài),則流露出某種謙恭且內(nèi)斂的處世態(tài)度。與她形成反差的是,站在她身后的岡察洛夫則笑容可掬地獻花給坐在中間的佚名女子,女子的笑容是發(fā)自肺腑的,而站在其右側(cè)的男子是俄國建筑家艾瑪紐埃爾· 格蘭,他的表情卻是頗為嚴肅的。
托羅波夫也由于自己藝術(shù)夢想的幻滅而變得心情沮喪,由此想到了返回俄國,并因在俄國駐上海領(lǐng)事館得到了簽證和安全的承諾后獨自回國,不料一入境便被處以死刑,好在岡察洛夫和沃爾科娃堅持留在了上海。
圖6 維拉· 沃爾科娃(左一)與喬治 · 岡察洛夫(左二)等朋友們在上海合影
當“奧林匹克三人舞團”在大華酒店的演出合同結(jié)束后,沃爾科娃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曾在上海的一家服裝店做模特(圖7),以便在養(yǎng)活自己的同時,給在俄國的家人寄錢。而岡察洛夫則開始教舞,并在舞校初具規(guī)模之后,才有能力邀請沃爾科娃前去任教。
據(jù)芳婷在其《自傳》中回憶:岡察洛夫的上海舞校還有一位神秘莫測的俄國男教師,他是猶太人,名叫愛德華· 埃里洛夫,其夫人曾在巴黎的女神歌舞廳跳舞。他并非舞者出身,因而教授的是一種自行創(chuàng)作的“塑形體操”,因此,常常坐在鋼琴旁,指揮著女生們四處跑隊形,并且鼓勵她們自行編舞。他為人坦率,頗有口才,肩寬體胖,頭發(fā)稀疏,因而前額顯得很高。有人說他債臺高筑,有人說他可能是個特務(wù),并且知識不夠淵博,因而不受思想比較保守的岡察洛夫器重,甚至遭到他的懷疑,但愛德華教舞時表現(xiàn)出很高的鑒賞力,并且喜歡開玩笑。比如有一次,他曾故意讓一條狗竄上了芳婷正在表演的舞臺,而她當時正在跳自己編創(chuàng)的舞段《樹林》。此外,他在為自己募集資金的晚會上,曾遭到過搗亂分子從樓座上撒胡椒粉的破壞,由此可見當時的上海的確曾有黑幫出沒,并對芭蕾這種來自歐洲的貴族舶來品懷有強烈的敵意。[1]45
圖7 維拉· 沃爾科娃在上海一家服裝店做模特期間
1932年,日本侵略者轟炸了上海的中國人居住區(qū),致使租界里的許多外國人紛紛逃走,而像沃爾科娃這種滯留在上海、護照和簽證均已過期的俄國人則寸步難行。好在當一切恢復(fù)正常之后,她在建筑家老友艾瑪紐埃爾· 格蘭住宅屋頂涼臺舉辦的雞尾酒會上,結(jié)識了一位名叫休· 芬奇· 威廉姆斯的時年28歲的英國小伙子—他此前曾在福州一家外國的貿(mào)易公司工作,隨后則來到上海學(xué)習(xí)建筑。沃爾科娃的一切—“古典主義的輪廓、核桃色的齊肩秀發(fā)、精明而善意的眼神,更不要說那精妙的舞者身段,以及這身模特穿著的、罕見優(yōu)雅的服飾”,均既讓這位年輕人魂不守舍,更使他笑口常開—她善于捕捉生活中各種荒誕不經(jīng)現(xiàn)象,并以其與生俱來的模仿能力,給予恰到好處嘲諷的方式,則讓這位年輕人佩服得五體投地。與此同時,沃爾科娃在各種場合對人的彬彬有禮,做事的堅韌不拔,以及由忍無可忍最終導(dǎo)致的“無情的憤怒”,均讓他對她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并給了她畢生的愛情、尊重與保護。
但據(jù)芳婷在其1975年出版的《瑪戈· 芳婷自傳》中對沃爾科娃的回憶,“一天,一位身材高挑且苗條的年輕女子穿過我們舞校那扇寬敞的雙開門,走進了用作芭蕾教室的寓所前廳,而岡察洛夫正在教授‘腿部劃圈’的練習(xí)。我當時覺得,岡察洛夫見到她時是非常高興的,臉上還微微泛起了一陣緋紅,而她的到來更使這個小小的房間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氣氛。在那個時代,人們會稱她是巴黎范兒,因而對她的穿著打扮和行為舉止均給予了最高的贊美。那是個非常炎熱的下午,而她則穿了一件非常簡單的印花絲綢上衣和一條牽?;ㄋ频拇髷[裙。她的面容雖不具備傳統(tǒng)的美貌,卻以其橢圓的臉形、精致的鼻子和一雙大大的眼睛引人矚目。而她的形象則被一頂寬邊的黑草帽美化得圓圓滿滿……她所展示的那種幻象讓我頭一回朦朧地看到了一位芭蕾女明星應(yīng)有的模樣?!保?]
但是,沃爾科娃這位“經(jīng)過世界最優(yōu)秀芭蕾學(xué)派完美訓(xùn)練出來的舞者,發(fā)現(xiàn)在上海的悶熱氣候和貧窮條件下工作實在是不堪重負”[1]43。而據(jù)威廉姆斯回憶,她在上海的確曾徹底病倒了,并且無錢就醫(yī),而他則慷慨解囊,安排她去了一家上海郊外的療養(yǎng)院,并在那里治病、療養(yǎng),進而使沃爾科娃逐漸恢復(fù)了健康(圖8),由此導(dǎo)致兩人最后發(fā)展成了戀人關(guān)系。因此,當威廉姆斯1934年去香港工作之時,便想方設(shè)法地為沃爾科娃拿到簽證,將她接到了那里,并在此為她找回了一位芭蕾女明星的自信以及對生活的信念。而與他的患難之交則使沃爾科娃覺得,必須以自己的后半生來加以回報。
圖8 維拉· 沃爾科娃在上海郊區(qū)治病并療養(yǎng)時的留影
在香港,沃爾科娃在威廉姆斯的幫助下,不僅有了良好的居住條件,而且還在離家不遠的地方開辦了一家芭蕾舞學(xué)校,而在學(xué)校越辦越火之際,她則邀請了當年的舞伴與合作伙伴—岡察洛夫從上海前往香港,兩人同心協(xié)力,繼續(xù)傳授博大精深的俄國芭蕾。
1935年春,威廉姆斯返回英國,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則將沃爾科娃從香港接到了英國。六周的海上航行中,她因為沒有有效護照,沿途不能上岸,只能像“一只接受檢疫的狗似地”待在船上努力學(xué)習(xí)英語,以便在到達英國之后盡快地適應(yīng)當?shù)氐纳睢?936年3月,沃爾科娃終于到達了英國的南漢普頓港,由此結(jié)束了她在上海等亞洲城市近七年的流浪生活。在于蘇聯(lián)駐倫敦大使館補發(fā)護照的請求遭到拒絕之后,沃爾科娃為了拿到英國護照,只能同威廉姆斯結(jié)婚。1937年,兩人終于結(jié)為伉儷,男方的家人都到場祝賀。
據(jù)威廉姆斯回憶,婚后的前幾個月是雙方最幸福的時光—沃爾科娃只字未提芭蕾,開始閱讀奧斯卡· 王爾德的名著,以便提高自己的英語交流能力,并且高度贊賞英國這個充滿了詩意的國家,以及他們辦事的有禮有節(jié)。這使新郎誤以為她已放棄了自己的芭蕾藝術(shù)理想,愿意華麗轉(zhuǎn)身為一個英國中產(chǎn)階級的家庭主婦,并用后半生去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
1938年冬,沃爾科娃覺得自己懷孕了,并將這個喜訊告訴了依然在圣彼得堡的母親和妹妹,但終因其少女時代由彼得格勒饑荒導(dǎo)致的子宮發(fā)育不全而變成了空喜一場。好在威廉姆斯對此保持了一生的理解和沉默,并為沃爾科娃做了一生的保護神,確保她在后半生能夠再接再厲。波爾科娃在其近40年的教學(xué)生涯中,作為瓦岡諾娃俄國芭蕾教學(xué)法在歐洲的權(quán)威代表人物,不僅在倫敦開辦了自己的舞蹈學(xué)校,而且還于1943 — 1950年間為賽德勒斯· 威爾士芭蕾舞團及其附屬舞校教學(xué)。她由此培養(yǎng)出了大批技藝俱佳的英國芭蕾舞蹈家,尤其是深刻地影響了該國芭蕾的表演家瑪戈· 芳婷和編導(dǎo)家弗雷德里克· 阿希頓,進而促使英國芭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悄然崛起于世界芭蕾之巔,成為后起之秀。
1950年,波爾科娃前往米蘭,在意大利的斯卡拉歌劇院教舞一年。翌年則前往哥本哈根,以“藝術(shù)顧問”的身份,在丹麥皇家芭蕾舞團長期從事教學(xué),其間還出任過多個歐洲舞團以及德國現(xiàn)代舞名?!挥诎I母?送囆g(shù)學(xué)校的客座教師,直至1975年過世。她深刻地影響了丹麥的芭蕾表演家埃里克· 布魯恩、俄國的芭蕾表演家和編導(dǎo)家魯?shù)婪颉?努里耶夫,以及隨后前往德國發(fā)展的美國芭蕾編導(dǎo)家約翰 · 諾伊梅爾等新生代的芭蕾名家,因而于1956年獲得丹麥政府授予的“騎士勛章”。西方芭蕾史學(xué)家們公認,波爾科娃的最大貢獻應(yīng)該是,在其為丹麥皇家芭蕾舞團教學(xué)的25年中,不僅復(fù)活了這個當時已停滯不前的芭蕾舞團,而且強化了布農(nóng)維爾的丹麥芭蕾舞風。
【注釋】
① 俄國芭蕾表演家、編導(dǎo)家和教育家喬治· 岡察洛夫1904年出生于當時的首都圣彼得堡,1954年逝于倫敦。
② 維拉· 沃爾科娃(1905—1975)出生于圣彼得堡,9歲開始同姐姐伊麗娜一道,就讀于由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1729—1796)創(chuàng)辦的“斯莫爾尼貴族女?!?,并在那里接受了舞蹈的啟蒙教育,老師來自法國。大革命期間,她開始學(xué)習(xí)芭蕾,初而在俄國著名哲學(xué)家和批評家阿基姆· 沃倫斯基(1863—1926)開設(shè)的私立芭蕾舞校接受啟蒙教育,授課老師則是蘇聯(lián)芭蕾表演大師加林娜· 烏蘭諾娃(1910—1998)的母親瑪麗婭· 羅曼諾娃(1886—1954),繼而進入瑪利亞劇院附屬帝國芭蕾舞校深造,在經(jīng)過了“古典舞、性格舞和歷史舞”這三門主修課,以及包括“科學(xué)、歷史和美學(xué)這三項內(nèi)容的舞蹈理論”學(xué)課的全面訓(xùn)練之后,其修長的線條和高貴的氣質(zhì)開始引人矚目。
【參考文獻】
[1] MEINERTZ A. Vera Volkova [M]. MEINERTZ A, HOSTRUP-JESSEN P, trans. London: Dance Books, 2007.
[2] FRANK E. Margot Fonteyn [M].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58: 18.
[3] KOEGLER H.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Z].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226.
[4] WILSON G B L. A Dictionary of Ballet [Z]. New York: Theatre Arts Books, 1974: 520—521.
[5] DANEMAN M. Margot Fonteyn[M]. London: Viking Press, 2004: 46.
[6] FONTEYN M. Margot Fonteyn: Autobiography [M]. London: Virgin Books, 1975: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