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頻
摘 要:新課改下的職教語文的教育理念,應當以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發(fā)展為前提。而生命化教育是提高中職生的綜合素質(zhì)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職教新課改教育理念轉化的重要一步,是培養(yǎng)未來社會具有健全人格職業(yè)人的迫切需要。作為語文教師應根據(jù)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語文資源,開展生命化教育,從而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豐富他們的生命內(nèi)涵,提升他們的生命質(zhì)量。
關鍵詞: 語文教學;生命力;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語文新課程標準》突出強調(diào)語文教學要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而“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無疑包含著對生命意識的重視,對一切生存狀態(tài)、生存環(huán)境的思考,對人生價值的守護等等。同時,它在強調(diào)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更重視學生價值觀教育與道德發(fā)展,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成為完整健全的人。當前,中職生大多數(shù)為90年代的獨生子女,他們思想上充溢著獨立意識.甚至少數(shù)人開始懷疑人活著的意義。尤其是在獨立意識受阻,自立性被忽視,個性伸展受阻礙等時,他們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反抗,或態(tài)度強硬、或漠不關心,很少關心他人與社會。中職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教師要幫助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語文教師,本人覺得更重要的就是要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提升對中職生的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是以尊重生命的尊嚴和價值為前提,對生命的整體性、獨特性、生成性和開放性高度關注,從而促使完整的人充分發(fā)展為目的的教育。目前中職所有基礎學科中,只有語文學習會貫穿中職生的一生,所以,語文學科更多的還是承擔著人文精神的培育功能。而人文精神的底色當是一種生命的悲憫情懷的熏陶與養(yǎng)成提升語文學科中的生命化教育是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因此,語文教師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化教育的重任,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引領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一、目前學生生命化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忽視對青少年的情感、心靈和個性的生命化教育,使他們很難體驗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中職學校至今仍缺乏對中職生生命關懷的教育氛圍,缺乏明晰的教會學生正確面對生命的教育。當他們的情感、心靈和個性被忽略時,一些學生表現(xiàn)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發(fā)育不足,在精神上無所寄托,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產(chǎn)生懷疑,甚至陷入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義危機。因此,學生自殺輕生、傷害他人的事件時有發(fā)生。 同時,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響和束縛,人們往往只注重對“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視對“死”的談論。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教科書里幾乎沒有死亡的概念,這方面的科普知識也很少,死亡教育的內(nèi)容幾乎是空白的,而對死亡教育的理論探討更為薄弱。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提升生命化教育的意義
教育的起點就是“人”,“生命化教育”是教育的基點,是一種終身教育的歷程。從生命的角度透視,教育應該關注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發(fā)展的一切作為?!鄙逃侵冈诮逃^程中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zhì)量、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一種教育活動。換而言之,生命化教育即是全人教育。它的價值不僅僅是傳授給人以知識、技能、謀生的本領,在其深層意義上是為了提高人的生命質(zhì)量而進行的活動,是依據(jù)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fā)展的原則,引導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諧與無限的境界。
三、中職語文教學中提升生命化教育的對策
(一)關愛之心,加強生命化教育的氛圍
美國學者巴特爾說過:“教師要用愛心去感染每一個學生,愛是可以修復一切傷痕的良藥?!闭n堂是學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jīng)歷,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中職學校的語文學科作為職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標是面向全體中職生。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生命成長,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并為學生營造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促使課堂中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反饋,能保證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在這樣的課堂里,師生不只是在教與學,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享受創(chuàng)造的喜悅與滿足,品味人性的燦爛與魅力,這樣的課堂才是關注著“生命”的活的課堂。
一篇文章,學生能粗略地看懂,但是深奧的地方,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意義,學生未必全部都能領會。教師就要給學生指點一下,使他們?nèi)菀桌斫?,久而久之,學生看書的思維能力自然能提高,這恐怕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當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時,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在合理評價的同時呵護學生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zhì)。正如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師不是只給學生講書的,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的?!睘樯逃齽?chuàng)設一個寬松、和諧、溫馨的教學氣氛,而這種氛圍的培育,就需語文教師要有關愛之心。
(二)挖掘素材,豐富生命化教育的內(nèi)涵
語文就是生命的載體,縱觀新課程下的人教版中職語文教材更為生命化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均從不同角度折射出生命的光輝,對生命意識的情感體悟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認識,比如第一冊第六單元中的時尚之苑中《本人對網(wǎng)絡游戲的態(tài)度》讓沉溺于網(wǎng)絡游戲的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充分顯示了關愛呵護之心;第二冊第四單元的苦難之旅中《命若琴弦》告訴學生生命的意義在于過程。第三冊第一單元生命之義中《石縫間的生命》引導學生從細小的自然現(xiàn)象中引發(fā)出對生命的思考……,語文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明確“活著”、“為何活”,還要讓學生知道“怎樣活”,學會以大氣的心胸面對現(xiàn)實人生。
語文教師在面對教材時必須是一個“情種”,要用激情之火去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燈”。教師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將個體體驗、思考與文本連接起來,讓他們的心走進文本。在教學《社會沒有義務等待你成長和成熟》一課時,本人先以毛毛蟲的事例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懂得要學會等待的意義。再通過閱讀課文,在理解作者觀點的基礎上,聯(lián)系社會上腦體倒掛的現(xiàn)象展開討論,并結合名人成名的事例加以分析,以此來引導學生以社會化的人的眼光來觀照和審視自身,從而在情、智、理、趣等方面平衡與協(xié)調(diào)他們的個性心理和智能結構,促進良好心智建立,追求個性精神和人格的完善。
(三)引導體驗,領悟生命化教育的意蘊
伴隨學習的深入和審美經(jīng)驗的積累,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命存在的意趣,帶領學生欣賞生命的美好,塑造學生感悟美的心靈,建立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機制。語文教師應通過文本中對作者生命歷程的介紹、生命感悟的解讀和人物命運的關照,引導學生領悟生命之艱辛,正確認識和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境。比如通過解讀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領悟人的生命價值,存在不同的層次;通過解讀林?!妒p間的生命》里叢生于石縫中的野草、山花和扎根于巖石間的蒼松、翠柏,讓學生體驗生命的頑強、尊嚴和偉大;通過《蘭亭集序》,透過王羲之書法,讓學生走進藝術殿堂,欣賞藝術之美;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體味蘇軾洞悉“廬山真面目”后的“超然”。
語文教師要把對生命的敬愛滲透在教學中,并把這種情感升華為學生對生命中精神之美的認知領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涌起對生命的所有美好的向往與憧憬??梢詮墓诺湓姼璧恼Z言中,讓學生體會自然的美感。本人們可以從欣賞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收獲一份恬靜寧和的心態(tài);從欣賞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體會出少年的雄心壯志和闊大胸襟;從欣賞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體會到時不本人待,從而珍惜生命的點滴。
(四)拓展延伸,提升生命化教育的意義
中職語文教學應致力于語文和生活這兩個世界的交往與開放,把“破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讓“有字書”與“無字書”相參照,使“閱讀生活”與“人性完善”一體化,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激活學生的生活積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目光從課內(nèi)引向了廣闊的課外,從不同生命活動來構建學生生命的意識,開拓語文教學的人文視野,加深學生對生命的體驗。
1. 在寫作教學中進行生命化教育
在作文教學中引入生命問題的題材,可以促使學生思考生命問題,從中體會生命的意義。本人常在平時的作文教學和評講中將生命化教育的內(nèi)容滲透進去,以期得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在教學課文《假如還有三天光明》之后,本人讓學生以此為題寫作,以假設的方式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珍貴。又如作文“我美麗,因我 ”,讓學生挖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體會自己生命中的亮色。寫作中的生命化教育,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實際,順著學生的思路來做文章。面對班內(nèi)較多學生不能正確學習及生活中的挫折,本人就讓學生以《咀嚼生活中的挫折》為題作文,讓學生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并能有所感悟。在講評中本人給予學生肯定,并且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如:桑蘭、霍金、貝多芬等,鼓勵學生面對失敗和挫折不能氣餒,要展現(xiàn)生命的韌勁。同時,善于運用現(xiàn)實中生命化教育的豐富資源,就拿2016年臺灣大地震來說,地震中那些堅強的生命,那些感人的事跡和精神,都充滿了生命的氣息和情懷。這樣既達到了語文教學的目的,又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挫折的意識。
2. 利用課外閱讀對學生進行生命化教育
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拓展空間,許多文學家都具有同樣的生命意識與珍視生命價值的體驗。例如,中國古代有屈原、司馬遷、杜甫、范仲淹……,現(xiàn)代有的魯迅、聞一多、冰心、巴金……,國外有安徒生、高爾基、海明威等。這些人物的作品都是課外閱讀中生命化教育的典型題材。語文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適當?shù)剡M行生命化教育的滲透。讓學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感受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慨;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襟,體會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追求,用他們的人格精神來影響學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此外,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適當?shù)耐卣?,指導學生選擇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文本進行閱讀,有意識地進行生命化教育的課外延伸。比如:在教學《人生的境界》一文時,讓學生去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文,通過對保爾的一生的了解更好地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教學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讓學生去閱讀張云成的《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從海倫·凱勒的身上體會生命的堅強和韌性,從而更加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五)追求創(chuàng)造,參與生命化教育的活動
生命化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要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存感受,培養(yǎng)生命情感。生存感受是指個體對自身存在及其價值的體驗和感性認識,可見,真正的生命化教育必須通過體驗來實施。因此,語文教師要利用各種途徑來培育學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
比如,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參與對弱勢群體生命態(tài)度的社會調(diào)查,如殘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從而更加懂得憐惜今天的生活。組織野外活動,如探險、露營等,增進學生個體對苦難的體驗,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類的生命。組織學生走向社會進行一些關愛生命、珍惜生命的宣傳活動,明白活著是多么美好等。生命化教育如果僅僅把自己限制在精致的課堂里,那么這種生命化教育本身就是沒有生命力的;課堂之外的波瀾壯闊的人生實踐,隨時隨地向我們提供著生命化教育的豐富資源。
生命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教育是為了提高人的生命質(zhì)量而進行的活動?!吧?,不僅是教學的內(nèi)容,也是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與“有生命力地教”有機結合起來,構建生命化的語文教育體式,才能實現(xiàn)生命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實現(xiàn)師生生命質(zhì)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肖川、徐濤.論語文教育中的生命化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6期.
[2] 楊雄.生命化教育與青少年發(fā)展[J].當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
[3] 王北生.論教育的生命意識及生命化教育的四重構建[J].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