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佳,高玲玲
?
2006年—2015年Web of Science數據庫喪親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
瞿 佳,高玲玲
[目的]對2006年—2015年Web of Science 數據庫收錄的喪親相關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方法]采用主題檢索的方法檢索Web of Science 數據庫,分析近10年喪親文獻的研究類型分布、時間分布、主題分布、刊登期刊、發(fā)文機構、作者分布、引用率等。[結果]共檢索到4 002篇喪親文獻,文獻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心理學(1 403篇)和精神病學(705篇)等;10個發(fā)文量多的期刊中,6個來自美國,發(fā)文量最多的雜志是《Death Studies》(296篇),美國的研究機構發(fā)表的文獻數量最多,我國發(fā)表相關文獻90篇,喪親研究在國內外已形成研究團隊;近10年引用率最高的10篇文獻分別是關于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相關性研究等方面。[結論]研究者對喪親人群哀傷干預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哀傷理論模型的構建以及為喪親人群提供應對策略、開展定性研究是今后值得研究的方向。
喪親;病理性悲傷;文獻計量學;時間;主題;機構;引用率;理論模型;精神障礙診斷
喪親是人生最為痛苦的經驗,經歷喪親的個體會通過哀傷過程獲得內在心理的重組與平衡[1]。在此過程完成哀傷任務,個體就能從哀傷走向復原,反之則會發(fā)展為復雜哀傷,同時并發(fā)嚴重的生理、心理問題[2]。文獻計量學是客觀評價科學研究水平與結果的重要手段和依據,可降低研究者主觀評估的局限性[3]。為了解喪親領域研究動向,本研究檢索2006年—2015年Web of Science數據庫收錄的關于喪親的文獻,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分析國內外關于喪親的研究分布、主題分布、所屬期刊、發(fā)文機構、引用率等,為確定今后喪親研究的方向提供依據。
1.1 資料 Web of Science數據庫收錄世界各領域的優(yōu)秀期刊,其收錄的文獻基本能夠反映學科前沿動態(tài),已成為世界公認的自然科學領域最重要的評價工具之一,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ISI Web of Knowledge的Web of Science引文數據庫中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為檢索對象,為保證檢索的全面性,采用主題檢索,檢索詞為 TS=bereavement* OR bereave*,發(fā)表年份為2006年—2015年,于2016年2月12日完成檢索,期刊影響因子采用Web of Knowledge JCR的最新數據。
1.2 方法 從文章類型、發(fā)表文獻數量、高頻主題、所屬學科領域、所屬期刊分布、國家和機構分布、國內機構分布、與中國合作的機構分布、作者分布、引用率等方面對2006年—2015年Web of Science數據庫收錄的關于哀傷的文獻進行分析,統計分析采用Bibexcel與Ucient統計軟件。
2.1 檢索概況 根據檢索策略,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檢索到有關喪親文獻4 006篇,經去重后納入4 002篇。發(fā)表語言以英文為主的文獻有3 860篇(占96.45%),文獻類型以原始論著為主,有3 197篇(占79.89%),其他還有會議論文、綜述等。
2.2 喪親文獻的時間分布 喪親文獻數量基本呈逐年遞增狀態(tài),具體見圖1。2015年發(fā)文最多,有531篇。
圖1 2006年—2015年喪親文獻發(fā)表情況
2.3 喪親文獻的主題分析 近年來,喪親的研究隨著其應用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喪親領域的研究主題也逐漸擴展,近10年來喪親研究的主要主題見表1。喪親研究關注人群較廣,喪親人群身心健康以及應對策略是主要的研究主題,定性研究這一主題出現88次,說明定性研究也逐漸增多。
2.4 喪親文獻所屬學科領域分布 喪親研究分布于70個學科,其中前10個所屬學科依次為:心理學1403篇,占35.06%)、精神病學(705篇,占17.62%)、生物社會學(645篇,占16.12%)、衛(wèi)生保健科學及服務(603篇,占15.07%)、公眾環(huán)境與職業(yè)健康(370篇,占9.25%)、全科醫(yī)學(345篇,占8.62%)、護理學(309篇,占7.72%)、社會問題學(307篇,占7.67%)、腫瘤學(306篇,占7.65%)、神經科學(282篇,占7.05%)。
表1 2006年—2015年SCI與SSCI收錄喪親文獻關鍵詞分布
2.5 喪親文獻發(fā)表期刊分布 美國的《Death Studies》發(fā)表文獻數最多,共296篇,占7.40%,載文量最多的前10個期刊、影響因子以及所屬國家見表2。
表2 喪親文獻發(fā)表數量較多的前10個期刊
2.6 發(fā)表喪親文獻的國家與機構分布
2.6.1 喪親文獻的總體國家與機構分布 2006年—2015年發(fā)表文章最多的國家是美國(1 829篇,45.70%),發(fā)文量最多的前10個國家分布見表3,我國發(fā)表90篇文獻,排名12。發(fā)文量最多的機構是哥倫比亞大學(美國,136篇,占3.40%),其次是哈佛大學(美國,129篇,占3.22%)、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瑞典,92篇,占2.30%)、烏得勒支大學(荷蘭,89篇,2.22%)、匹茲堡大學(美國,85篇,2.12%)、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68篇,1.70%)、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國,62篇,1.55%)、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美國,61篇,1.52%)、孟菲斯大學(美國,60篇,1.50%)、密歇根大學(美國,51篇,1.27%)。發(fā)表文獻數較多的10個機構中,8個來自美國,其余分別來自瑞典、荷蘭。
表3 喪親文獻數量較多的前10個國家
2.6.2 喪親文獻在我國機構的分布 2006年—2015年我國機構發(fā)表喪親文獻數較多的前10個機構為香港大學(30篇)、北京師范大學(11篇)、中國科學院(9篇)、香港理工大學(9篇)、香港中文大學(9篇)、河南大學(5篇)、山東大學(5篇)、北京大學(4篇)、四川大學(4篇)、華中科技大學(4篇)。
2.7 喪親文獻的作者分布 2006年—2015年共有3 402名作者發(fā)表文章,發(fā)表文章數最多的是Miyashita M (52篇,東北大學,美國),其次是Boelen PA(51篇,烏得勒支大學,荷蘭)和Neimeyer RA(51篇,孟斯菲大學,美國)。依據普賴斯核心作者公式[3],發(fā)文量≥6篇的作者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共計發(fā)文3 760篇,超過發(fā)文總量的50%,喪親領域已形成核心作者群,高產量的作者間合作密切。2006年—2015年我國發(fā)文最多的是陳麗云(16篇,社會科學院,香港大學),依據普賴斯核心作者公式[3],發(fā)文數≥4的作者為高產作者,我國高產作者間合作較多,合作次數2次~6次,平均>3次,高產作者合作情況見圖2。我國喪親研究已分別形成了研究團隊,研究團隊作者來自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河南大學、山東大學。
注:各節(jié)點代表研究者
圖2 我國喪親文獻發(fā)文較多的作者合作情況
2.8 引用率較高的喪親文獻 近10年被引量最高的10篇文章見表4。其中4篇為精神障礙診斷標準探討、3篇為相關性研究、1篇為調查性研究、1篇為理論模型構建、1篇為哀傷干預研究。
表4 2006年—2015年引用率較高的10篇文獻
本研究從文獻計量學角度分析了全球喪親研究情況,可幫助學者了解學術研究現狀,把握學科研究熱點,跟蹤學科前沿,預測學科發(fā)展方向,為科研學術乃至選題提供參考。通過 Web of Science 數據庫,共檢索到4 002篇文獻。喪親的發(fā)表文獻數從2006年256篇到2015年531篇,除了2009年與2014年發(fā)文數環(huán)比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增長趨勢,說明全球范圍對喪親領域的重視度在不斷提高。
近10年研究人群主要為癌癥病人、喪親兒童、老人及喪偶者,研究內容主要為喪親人群身心健康,定性研究在喪親研究中也逐步開展。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是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學科,護理學排名第7,可能是由于護理學研究較少涉及喪親人群心理或應對的探討。
2006年—2015年美國的《Death Studies》是世界范圍內研究喪親的作者最青睞的雜志,這個雜志主要關注死亡心理研究,如死亡、喪親。10個載文量最多的期刊中,6個來自美國,美國是喪親領域的領頭軍,這與美國科研實力有關。我國作者發(fā)表的喪親文獻較少,僅90篇,可能與檢索的數據庫收錄中文期刊較少,我國心理學與精神病學起步較晚,2008年汶川大地震,喪親人群才逐漸受到關注,我國喪親研究尚屬于初期階段有關。國內的研究機構中,2006年—2015年香港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是發(fā)表文獻數較多的機構,這兩個機構是我國喪親研究的前沿單位,我國發(fā)表文獻數較多的10個機構中,7個來自內地,3個來自香港。
2006年—2015年共有3 402名作者發(fā)表的文獻被收錄,這些文獻代表了世界上對喪親方面的較高的研究水平。這些學者已經形成喪親的核心研究團隊,國內對喪親領域的研究已形成研究團隊,如藺秀云(山東大學)與趙國祥(河南大學)、趙俊峰(河南大學)及方曉義(北京師范大學)等已形成核心團隊。對于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說,應該跟蹤核心作者團隊科研成果,以便及時了解該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
2006年—2015年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精神障礙診斷、相關性研究、干預性研究以及理論模型構建等方面,提示這些方向是近年來的熱點方向。隨著對喪親領域研究的深入了解與日益重視,更多的研究者可能會轉向干預研究、理論模型構建以及質性研究。
本研究發(fā)現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于喪親研究,并已形成核心研究團隊,且關于喪親干預模型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隨著研究的深入,哀傷理論模型構建及干預、哀傷過程及應對模型構建、采用定性研究對喪親人群進行深入研究也是今后值得考慮的研究方向。
[1] Schut H,Stroebe MS.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adaptation to bereavement[J].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2005,8(Suppl1):S140-S147.
[2] 鐘莠荺,陳維樑.哀傷心理咨詢--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1.
[3] 丁學東.文獻計量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
[4] Wright AA,Zhang B,Ray A,etal.Associations between end-of-life discussions,patient mental health,medical care near death,and caregiver bereavement adjustment[J].JAMA,2008,300(14):1665-1673.
[5] Lautrette A,Darmon M,Megarbane B,etal.A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brochure for relatives of patients dying in the ICU[J].N Engl J Med,2007,356(5):469-478.
[6] Prigerson HG,Horowitz MJ,Jacobs SC,etal.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criteria proposed for DSM-V and ICD-11[J].Plos Medicine,2009,6(8):1-12.
[7] Shear MK,Simon N,Wall M,etal.Complicated grief and related bereavement issues for DSM-5[J].Depress and Anxiety,2011,28(2):103-117.
[8] Teno JM,Gruneir A,Schwartz Z,etal.Association between advance directives and quality of end-of-life care:a national study[J].J Am Geriatr Soc,2007,55(2):189-194.
[9] Maciejewski PK,Zhang B,Block SD,etal.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tage theory of grief[J].JAMA,2007,297(7):716-723.
[10] Cornwell B,Laumann EO,Schumm LP.The social connectedness of older adults:a national profile[J].Am Sociol Rev,2008,73(2):185-203.
[11] Wright AA,Keating NL,Balboni TA,etal.Place of death:correlations with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predictors of bereaved caregivers’mental health[J].J Clin Oncol,2010,28(29):4457-4464.
[12] Wakefield JC,Schmitz MF,First MB,etal.Extending the bereavement exclusion for major depression to other losses: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J].Arch Gen Psychiatry,2007,64(4):433-440.
[13] Bonanno GA,Neria Y,Mancini A,etal.Is there more to complicated grief than 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test of incremental validity[J].J Abnorm Psychol,2007,116(2):342-351.
(本文編輯崔曉芳)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bereavement study in Web of Science from 2006 to 2015
Qu Jia,Gao Lingling
(College of Nurs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dong 510080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included bereavement related literature of the 2006—2015.Methods: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was retrieved by subject retrieval metho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types,distribution of topics,journals,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nd so on were analyzed.Results:A total of 4 002 mourning articles were retrieved,and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 field of study focused on psychology (1 403) and psychiatry (705),6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f the 10 journals. The most popular magazine was “Death Studies”(296).American research institutions publish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literature;Bereaveme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formed a research team. Nearly 10 years the highest rate of 10 literatures with the highest cited rate were on the dia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s,related research and so on.Conclusions:Researchers’emphasis on mourning for the mourning people was increasing,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mourning and the provision of c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bereavement were carried out.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bereavement;pathology sadness;bibliometrics;time;subject;institution;reference rate;theoretical model;dia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s
瞿佳,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510080,中山大學護理學院;高玲玲(通訊作者)單位:510080,中山大學護理學院。
R47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1.010
1009-6493(2017)11-1317-04
2016-05-30;
2017-03-05)
引用信息 瞿佳,高玲玲.2006年—2015年Web of Science數據庫喪親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J].護理研究,2017,31(11):1317-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