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妍
在課堂上,我們常需要學生回答問題,但并不是只要張口說話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必須是在有目標、有思考、有內容、有條理地表達過程中才可以提高的。如果只是填空式的說話或重復老師、同學的說話內容和課本的內容,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途徑和方法進行語言能力的訓練: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對內容進行具體描述;或對內容進行補白式的想象和描述;或在學習文段后,激發(fā)學生情感并進行表達。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深入體會文章的情感,從而整體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課文內容具體化的描述
語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的精心之作。每一個重點的詞語都是作者用深厚的文學功底推敲出來的,優(yōu)美而精煉。在學習過程中,老師都會指導學生對這些重點的詞句進行賞析,學生也能從中感受到文字的美和作者的情感。但這還不夠,因為此刻學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會”的階段,我們應該指導學生進入“言傳”的階段——抓住這些詞句,在賞析的基礎上,結合已有的生活體驗,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些內容具體描述出來,令人物的形象(或景象)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 ,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加深對文章內容和情感的體會。在學習《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時,我先讓學生逐一賞析了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后,再讓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提示學生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角、感受等方面進行想象,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的想象的情景說出來。在學生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課后,我還讓學生把說的話寫下來,除了個別學生,其他人都寫了300字以上。這樣的說話練習,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課文的內容,而是經過思考的、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說話者需要思考內容、組織語言,真正起到了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
二、課文內容補白式說話
留白是繪畫中常用的一種藝術表達方法之一,畫家采用留白的藝術,讓欣賞者在觀看畫面時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把自己的情感與理解都融入到畫中,從而使觀賞者有豐厚、切實的體驗,更能產生思想與情感的共鳴。無獨有偶,做文章也講究“留白”,“留白”也是藝術,因為有了“留白”,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能進行與課文有關但課文沒有寫或沒有直接寫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解釋和說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完整、豐富、深入的補白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語文教學中的補白,通常是針對文本的空白點或生發(fā)點,引導學生依據(jù)課文情節(jié)內容,結合生活體驗,展開想象,合理地補上課文言語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等。對文章的“留白”進行個性補白,其實也是對課文的“二次創(chuàng)作”,既能培養(yǎng)孩子們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也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能讓課堂教學更有效,這正符合了新課標讓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發(fā)展的理念。
補白時,教師不能放任學生天馬行空地想、說,要告訴學生想象和表達的范圍和方向:由文本中的事物想到相似特征或相關聯(lián)或相反的事物。在《狼牙山五壯士》“英勇跳崖”一段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去想象:這一望,他們僅僅是眺望群眾和部隊主力?由“眺望群眾和部隊主力”想到望眼前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祖國的大好河山”,再引導學生從五壯士惦記的、留戀的眼前的事物想到那些雖然不在眼前、看不見但又惦記著、留戀著、想看的人和物——家鄉(xiāng)的山水、家鄉(xiāng)的親人、家鄉(xiāng)的朋友。僅僅是這樣還不夠,這樣的補白還是太簡單,也無法起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教師還要創(chuàng)設情景,創(chuàng)設情景是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從而帶學生進入情境,激發(fā)想象,引導學生由單一的靜止的畫面想到活動的場景,再用語言表達出來,令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樣的想象才可以令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盡現(xiàn)腦海、典型的形象活躍于腦中、深邃的思想意蘊深藏于心,強化感受。這樣的補白才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這片段中,我沒有多作鋪墊,只是簡短的一句話:“這是他們跳崖前的一望,這一望又包含著多少話語”,把學生帶進那個場景,再引導學生去想象:此刻,他們想對交給他們任務的上級領導說什么?對日本鬼子說什么?在對遠去的戰(zhàn)友說什么?在對家鄉(xiāng)的親人說什么?在對群眾說什么?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心中所想一一描述出來,單一的靜止的畫面變成了活動的場景。一句句臨別話,鏗鏘有力又柔情依依,聽得人熱淚盈眶、熱血沸騰。這樣活動的場景的感染力又豈是一個單一的靜止畫面可比?這樣的說話練習,沒有內容可以模仿,完全來自心中所想,真正是自己思維創(chuàng)造的、語言組織的,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表達情感的說話
在學習完一篇文章或一段話后,每個讀者都有一定的情感體驗。這時,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僅能給提供學生宣泄情感的途徑,深化對文章的體會,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學習《橋》結尾——“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時,我先讓學生朗讀這三句話,再拋出問題——老太太來到丈夫和兒子墳前,會說什么,鄉(xiāng)親們會說什么,如果你在現(xiàn)場,你會說什么?這個問題立刻引起學生思考。又如學習《老人與海鷗》一文,最后,我也拋出類似的問題——假如你是一只曾被老人喂過的海鷗,面對老人的銅像,你會說什么?如果老人泉下有知,他想對海鷗說什么?對人們說什么?如果你在現(xiàn)場,看到這場面,你會說什么?這樣的問題,內容上,可以說是超出了文本,但情感上,它正是來源于文本,高于文本,是作者最想表達的主旨。這樣的說話練習,是個性的創(chuàng)造和表達,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yǎng)出來的,只有堅持,才能實現(xiàn)。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必將帶來寫作水平的提高,從而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