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焯
德育在學科課程的“沒落”,作為主抓德育的學校領導者,筆者倍感痛心。這種現(xiàn)象不僅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教育發(fā)達的沿海城市,還出現(xiàn)在欠發(fā)達的山區(qū)教育,2015年筆者有幸踏上了廣東省梅州市的支教之行,目睹了這一德育教育的共性,故此,圍繞“德育的主陣地在課堂”這個課題,作了一番思考與探索。
一、內循環(huán):學科課程的德育跑哪了
在發(fā)達的沿海城市,筆者在常態(tài)課、推門聽課或賽課中,經(jīng)常窺探出這樣的鏡頭:
在一節(jié)常態(tài)課上,教師與孩子共同賞讀《搭石》,孩子們完全沉浸在教者為他們營造的語境中,他們時而默讀、時而賞讀,而教師并沒有因勢利導,引領孩子真正地體會鄉(xiāng)親們像搭石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更談不上將這種品格拓展與延伸了。
無獨有偶,在教育欠發(fā)達的梅州,類似這樣的鏡頭再次重演:同樣是語文課,不同的是教師上的是區(qū)域示范課《“神童”的秘訣》,課文講述的是陳毅小時候勤奮讀書被稱為神童的故事。教者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述“多學多問”的道理,孩子卻用一雙雙圓圓的眼睛望著教者,似懂非懂。
上述兩組鏡頭,向我們揭示這樣的信息:學科德育要么偏離學科課程,要么教者一味地說教,孩子沒有做到真正的消化吸收。
筆者曾針對“德育的主陣地在課堂”的現(xiàn)狀,在本校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整理如下:
根據(jù)分析可得,隨著教師職稱的提升,教師對德育的主陣地在課堂的態(tài)度存在顯著的差異,由初級到高級,支持德育的主陣地在課堂的態(tài)度越來越明顯。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
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可知,臨時增加學科德育占的比例較高,有70%之多,隨意性比較大。有一半的教師偶爾將學科德育融入備課內容,有10%的教師完全忽略,而認真實施的只有10%左右的比例。
面對學科德育的現(xiàn)狀,我們不禁叩問:學科課程的德育主陣地的地位,何時才能重構?重構的原則又何在?
二、外交會:揭秘學科課程德育的原則
德育的主陣地在課堂,無論是從理論上說,還是從教學第一線的經(jīng)驗來說,都無庸置疑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是世界各國所達成的共識,在核心素養(yǎng)培育這一總目標的統(tǒng)領下,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應聚焦到“育人”這一點上。學科課堂又是學校教育核心中的核心,如果忽略了德育這一主陣地而去大張其鼓地開展其他的德育課程,無疑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學科課堂發(fā)揮育人的作用,該遵循怎樣的原則?筆者認為,可從下面的關系圖中得到啟發(fā):
1. 顯性融合原則
從廣州市現(xiàn)今的課程設置來看,有些課程自身就攜帶著濃郁的人文情懷,如品德學科,學科德育蘊含于學科教材內容中,從低學段《品德與生活》到高學段的《品德與社會》,形成了最為系統(tǒng)的最具條理性的體系。語文學科的德育元素也是眾學科中的佼佼者,人文元素散落在一篇篇文質兼美的篇章中,古今中外的思想精髓都匯聚其間,它們對兒童的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值得我們?yōu)橹剿餮芯?,潛心實踐。
在隨堂聽課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個值得推廣的實例。教者上的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我不能失信》這一課,課文講述聞名于中外的宋慶齡自小誠實守信的故事。在七八歲的孩子心中,如果啟發(fā)得好,將為孩子們的人生打下陽光積極的底色。教者深黯這一點的意義重大,她沒有過多的說教,在課堂上呈現(xiàn)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快樂學習、熱愛學習的,她微笑著、引導著、偶爾停下來說一兩句話,讓孩子們豁然開朗,對誠信的理解茅塞頓開。課堂并不華麗光鮮,也不喧鬧,甚至樸素而簡單,但她將學生放在了首位,將誠信內化為成長的需要,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2. 隱性挖掘原則
對于德育元素并不明顯的科目,我們可以采用迂回曲折的手段,將蘊含于學科內容和科學觀念中的德育內容揭示出來。如數(shù)學中的公式與定律,往往是數(shù)學家畢生的心血與精神的結晶,也包含著一定的哲學觀點。
筆者在擔任學校管理工作的同時,也堅持在教育的第一線。筆者曾多次就“直線與曲線”展開教學,在職業(yè)生涯之初,往往容易忽略在數(shù)學課中融入德育元素。自負責學校的德育管理這一領域,才領悟到全程德育的意義所在。當筆者再教直線與曲線的概念時,在孩子們掌握了畫直線與曲線的操作技巧后,引導他們觀察我們身邊的事物,那些事物與我們畫出的直線相同,那些事物由曲線構成的?在大量的直觀觀察后,我話鋒一轉,告訴他們,構成我們身邊的事物,往往是多樣的,如由直線構成的筆直的馬路有時會有拐彎處,直線與曲線是一個對立面,但當我們要拐彎時,直線與曲線又是連接在一起的。關于直線與曲線的概念,它蘊含了孩子難以理解的辯證唯物主義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但只要教育者有一雙隱性挖掘的慧眼,德育主陣地依然在課堂。
3. 融入拓展原則
信息技術課程培養(yǎng)的是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筆者曾在梅州聆聽過一節(jié)別樣的信息技術課。在2015年9月,這里沒有電教平臺,更沒有人手一臺的電腦多功能室,對于教師要上這類的課程,真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位教師巧用自己手頭上的智能手機,組織孩子們上了一節(jié)有關互聯(lián)網(wǎng)的昨天、今天與明天的課,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旁征博引,運用大量的事實,將科技創(chuàng)新與國家發(fā)展、中國夢的實現(xiàn)整合起來,本以為沒有硬件支撐的信息技術課,卻成為打開孩子心窗的慧眼。
三、共同體:打造孩子心靈成長的秘密花園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要發(fā)揮課堂的德育的主陣地的作用,用什么方法將這一火焰點燃?
成立德育賬戶。在學期之初,在我所在的學校,筆者在教研活動中的開篇之筆就是啟動蝴蝶效應,讓各學級科尋找學科教學內容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相關的德育內容,確定與教學方式、教學組織形式相關的德育內容,明確教育過程中生成的德育內容,將這三方面的德育內容形成表格或制作相關的思維導圖,成立了本學科的德育賬戶。如此一來,德育就形成了清晰的體系,實施起來也得心應手。
充實德育賬戶。德育賬戶的管理者是教師,因而如果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強,不善于分析與發(fā)現(xiàn)問題,缺乏課程意識和學科育人意識,將會使德育賬戶的充實大打折扣。于是筆者賦予“走出去請進來”新的定義,讓教師走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去,一同做操參加大課間,一同排演課本??;請孩子走進教師的生活,開展“今天我當老師”的活動。如此角色的互換,構建了新型的師生關系,讓德育賬戶得以充實。教師擁有了主動的整合意識和融合意識,明確了角色定位,把孩子當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個體,讓德育賬戶擺脫陳舊的藩籬。
植入熱點事件法。這里的熱點事件指的是最近發(fā)生的國際時事熱點事件,國內發(fā)生的熱點事件,社區(qū)發(fā)生的熱點事件,校園發(fā)生的熱點事件。教師在認真剖析教學內容特點后,精心植入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熱點事件,適時對孩子進行教育。
我校教師曾上過“我心中的榜樣”主題班會課。受各種媒體影響,孩子們往往認為光鮮亮麗的外表就是美。據(jù)此教師課之始植入最近在社會上帶來較大負面影響的人格墮落的熱點事件,包括影視媒體演員的人格墮落事件,讓學生明白“美在心靈而在外表”。為了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師再植入“志愿者將近萬件冬衣增援內蒙古”和感動中國里的吳錦泉老人將磨刀掙來的硬幣湊上1000元錢送給紅十字會捐給災區(qū)的故事,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巧妙地植入社會熱點事件,為學生的道德底蘊打下潔凈的底色。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