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
【摘 要】本文側重探討楚文化所具有的傳統(tǒng)精神價值觀,以及其精神價值觀在楚劇中獲得的傳承與升華。筆者希望此文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人心提供精神支撐與動力。
【關鍵詞】楚??;楚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傳承與升華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277-02
從某種程度而言,戲院乃人生課堂,演員是社會導師。陳獨秀先生認為戲劇是改良社會的不二法門。中國近代戲劇改革的先驅,南社名士陳去病曾撰文指出,“舉凡士庶工商,下逮婦孺不識字之眾,茍一窺睹乎其狀,接觸乎其笑啼哀樂,離合悲歡,則鮮不情為之動,心為之移,悠然油然,以發(fā)其感慨悲憤之思而不自知。以故口不讀信史,而是非了然于心,目未睹傳記,而賢奸判然自別”[1]。誠然,戲劇在警頑醒愚、開啟民智、移風易俗方面,可謂善莫大焉、功莫大焉。楚劇是湖北地區(qū)的代表性地域劇種,享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基因——即楚文化及其所代表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一方面,楚文化為楚劇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滋養(yǎng)。另一方面,楚劇作為楚文化的重要符號和載體,使楚文化的傳統(tǒng)價值觀得到傳承與升華,賦予了其新的生命與涵義,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了新的血液與活力。
一、楚文化的傳統(tǒng)價值觀
(一)楚文化的概念及其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何謂楚文化?目前,我國學術界皆各自表述,尚無定論。筆者認為張正明先生所言甚當。他認為,“所謂的楚文化,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兩個大小套合的概念??脊艑W上的楚文化,以體現(xiàn)在考古遺物上的為限,主要是物質文化。歷史學上的楚文化,則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可以說楚文化有六個要素:其一,是青銅冶鑄工藝;其二,是絲織工藝和刺繡工藝;其三,是髹漆工藝;其四,是老子和莊子哲學;其五,是屈原的詩歌和莊子的散文;其六,是美術和樂舞。假如可以把六個要素比作六根支柱,那么,楚文化的美輪美奐的高堂殿宇,正是憑借它的六個支柱營造成功的”[2]。
楚文化的秉性既剛烈激越、勇于進取,又柔美綺麗、浪漫神秘。它與中原文化構成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兩大核心。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能夠歷滄桑而不朽、越千年而常新,楚文化居功至偉。
(二)楚文化的傳統(tǒng)精神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盵3]
楚文化的傳統(tǒng)精神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它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源頭活水與深厚沃土。若沒有優(yōu)秀傳統(tǒng)價值觀的滋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失去根本,無所依托。楚文化的傳統(tǒng)價值觀是多方面的。本文側重探討其精神價值觀,僅略舉數(shù)端如下:
1.不畏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妒酚洝こ兰摇酚涊d,“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水,以事天子。”敘述的是楚先王熊繹在荊山中創(chuàng)業(yè)至艱、辛苦備嘗的情形。他們在深山開荒、生產(chǎn)、勞動,辛勤地建設家園。在周天子的征伐和列強環(huán)伺之下,最終從“蕞爾小邦”,發(fā)展壯大為“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的強國,這種努力奮斗、不畏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令人贊嘆。
2.廣采博納的開放精神。楚國建國之初,雖處蠻荒之地,而無拘墟之見。楚人善于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比如,楚之制度主要源自于周制;楚之文字取法周之文字;楚之冶煉術學自越人;楚之鑄造術拜隨人之賜等等。楚人在邁向強國的征途上,兼采中原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各家之精華,為己所用。從而使自身脫胎換骨,一躍而成為諸強中之佼佼者。此廣采博納的開放精神令人稱道。
3.勇于創(chuàng)新的開拓精神。楚國在發(fā)展過程中,楚人多有創(chuàng)獲。哲學方面,道家思想提出“道法自然”、“清靜無為”、“柔弱勝剛強”。政治方面,建立王制、首創(chuàng)縣制等。經(jīng)濟方面,發(fā)行了“銀布幣”用于流通。法律方面,楚國是“有法則治,無法則亂”的法制社會。文學方面,莊子散文獨步天下;屈騷文學別創(chuàng)新體。藝術方面,楚文物的帛畫、漆畫皆別出心裁。楚人勇于創(chuàng)新的開拓精神令人驚嘆。
4.忠誠不渝的愛國精神。楚國的卞和,楚令尹孫叔敖,楚國大夫屈原,楚大臣申包胥,此四人皆屬忠君愛國之典范。卞和是一位有愛國獻身精神的“忠臣義士”。屈原矢志救國,雖屢次讒害、飽受謠諑,然而其忠君愛國之志,九死無悔。當吳國驅兵攻入郢都,楚大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救,痛哭于秦庭七天七夜,終于感動秦王,挽救了楚國。楚人之愛國精神永遠令人慷慨激昂、血脈噴張。
二、楚文化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在楚劇中的傳承與升華
文化的消亡,只表明該文化賴以依存“文化生態(tài)”①遭到了破壞發(fā)生了改變,并不必然意味該文化的價值觀也隨之消亡。楚文化雖然在西漢初年便已消亡了,但是楚文化的精神價值觀卻永存。在新的時代,它依托楚劇這個文化載體,得以傳承并升華。限于篇幅,筆者僅擷取幾部典型戲劇來稍作論述。
(一)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傳承與升華。楚劇《萬里茶道》講述清朝年間,在漢口經(jīng)營茶葉生意的女子玲瓏和掌柜葉天韜因茶結緣、因茶生情的故事。正如劇中所唱:“茶道漫漫發(fā)漢江,試問江水與道長;身在關山萬里外,一回首處是我鄉(xiāng)。”天涯羈旅之思、勞碌奔波之苦,盡在此曲中。該劇運用“漢風楚腔”演繹了漢口人遠赴異邦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以小人物的情感展示了大時代的大情懷。劇中人物的不畏風霜、萬里創(chuàng)業(yè),其精神與楚先民之精神可謂血脈相續(xù)。
(二)開放精神的傳承與升華。楚劇《三月茶香》以20世紀20年代初漢正街為背景,由兩個茶莊的糾葛,敘述漢茶“進軍”萬國茶會的艱難。一方面,該劇藉由茶品、茶道,以寓人、寓事,進而曉諭人生之理;另一方面,劇情的重心傾向于展示湖北人堅忍不拔、頑強正直的個性,尤其是他們的包容胸懷、開放精神。
(三)開拓精神的傳承與升華。有些楚劇刻畫了劇中人對于封建禮教的蔑視,同時歌頌了美好純真的情感。比如,《喻老四》無視社會習俗,展示了戀人約會的美好;《雙下山》藐視佛門清規(guī)戒律,為真愛仗義執(zhí)言;《秦香蓮》嘲諷并嚴懲忘恩負義者;《寶蓮燈》贊美弱小者對抗強權、并最終戰(zhàn)勝邪惡。此類戲劇對于那些無視陳規(guī)陋習、敢于開拓人生天地者,熱烈頌揚、不吝贊美。
(四)愛國精神的傳承與升華?!痘④姟芬孕旌|將軍為原型,這部戲截取了徐將軍率領紅25軍西征的一個斷面,在革命的危急關頭,外有敵軍圍剿之憂,內(nèi)有左傾分子干擾之患,然而虎將軍的革命信念堅定如鐵,對黨、對人民、對戰(zhàn)友深情如海。該劇成功再現(xiàn)了徐海東將軍重情厚誼、光明磊落的個性。這部戲所聚焦的人物的愛國情懷,與楚先民那種忠君愛國相比,已經(jīng)大大升華。
三、結語
楚文化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地域文化的代表,而楚劇是湖北地區(qū)優(yōu)秀的地域劇種。二者密切相關。一方面,楚劇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不斷從楚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中吸取養(yǎng)分;另一方面,楚文化的傳統(tǒng)價值觀在楚劇中得到傳承與升華。二者互惠共存、相得益彰,共同為國家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精神支撐與動力。
注釋:
①文化生態(tài):主要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體憑以從事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傳播及其他文化活動的背景和條件,文化生態(tài)本身又構成一種文化成分。人類與文化生態(tài)是雙向同構關系。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
參考文獻:
[1]陳多,葉長海選注.中國歷代劇論選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70.
[2]張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習近平.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A].習近平談治國理政[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164.
[4]馮天瑜.中華文化史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9.
作者簡介:
李 曦(1968-),女,漢口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教授,主要從事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5GA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