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 第1期
因子分析在黃河上游干流地區(qū)滑坡災害中的應用 ………… 何玉花,張東水,韓用順,李燕婷,薛 彬(1)
黑龍江及周邊中強震前不同參數(shù)模型矩加速釋放(AMR)現(xiàn)象特征分析 … ……………… 任建輝,李繼業(yè),高 峰,胡濱生,孟令蕾,杜天嬌,孫鵬宇,秦麗巖(9)
2013年11月23日吉林松原地震強地面運動三要素特征分析 ……………………………… 張仁鵬,雷煥珍(19)
我國西部中小型城鎮(zhèn)的電力系統(tǒng)抗震能力分析——以四川省鹽源縣為例 … ……… 薄 濤,李明政,孫有為(26)
基于GIS與SketchUp的礦井三維可視化方法研究…………………………… 李海君,孟 健,張耀文(34)
多種工況下尾礦壩穩(wěn)定性分析 ……………………………………………………… 張海滿,袁 穎,李紹康(42)
京津冀連續(xù)霧霾及重污染天氣特征分析 ……………………………… 劉艷杰,許 敏,李 娜,周玉都(47)
貴州省閃電活動時空分布特征分析 ……………………………… 吳安坤,李 艷,張淑霞,劉 波,楊 群(56)
“16獉7”江漢至黃淮華北極端強降雨過程決策氣象服務分析 ……………………………………………………………… 王莉萍,張建忠 ,王維國,張立生,楊 琨(63)
我國旅游景區(qū)火災事故的關聯(lián)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最優(yōu)尺度分析 … …………… 殷 杰,鄭向敏,焦念濤(71)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云南地區(qū)地震趨勢研究 ……………………… 魯 云,延軍平,冷一芳,王佳希,蘆佳玉(79)
制定地震預警管理法律規(guī)范之分析 ………………………………………………………… 李紀恩,龔 宇(84)
“丁戊奇荒”中平陽府的災情和賑災工作——基于碑刻和地方志的研究 … ………………………… 田 麗(89)
第19卷 第2期
管-土相互作用模型試驗的尺寸效應及可靠性分析 ………………………… 李立云,左 曉,鐘紫藍(1)
考慮屈曲行為的鋼筋力學性能數(shù)值仿真分析 ………………………………………………… 曹艷輝,賈俊峰(9)
近斷層地震動作用下工程結構地震響應的研究進展 ……………………………… 郭明珠,陳志偉,繆逸飛(17)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粒子群優(yōu)化支持向量機的邊坡穩(wěn)定性評價 … ……………………………………… 王晨暉(26)
軟土震陷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 辜俊儒,李 平,周春澍(32)
剛性樁復合地基和樁基礎設計計算理論對比 ………………………………………………………… 張榮才(38)
四川地質(zhì)氣象災害末端應急管理模式演進研究 ………………………………………………… 吳 潔(44)
城市應急避難場所服務能力評價綜述 ……………………………………………………… 李從藝,符娟林(54)
中國入境旅游安全事故時空分布研究 … … 王 璐(61)
有機硅憎水改性珍珠巖復合保溫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王 塵,唐寶華,舒中俊,王 勇,邵曉齊,郭子東(69)
波浪對海上漂浮物漂移軌跡作用分析 …………………徐江玲,高 松,葛 勇,李 銳,吳玲娟,劉桂艷(75)
基于風險溝通的城市居民應急宣教培訓體系構建——以北京市海淀區(qū)為例 … …… 張 鵬,劉鐵忠,李蕭薇(80)
1947年廣東大水災及地方政府應對——以《廣東全省水
災緊急救助委員會會刊》為中心的考察 …………………………………………………… 黃召鳳,朱柏靜(87)
第19卷 第3期
北天山東段阜康斷裂吉木薩爾段古地震事件研究 ………… 戴訓也,沈 軍,吳傳勇,吳國棟,陳建波(1)
扶余/松原-肇東斷裂研究綜述 …………………………………… 劉權鋒,盛 儉,盧 滔,張洪艷,盤曉東(8)
夏墊活動斷裂沉積物粒度分析及沉積環(huán)境研究 ………………… 陳亞亞,沈 軍,張金國,趙江濤,胡銘塬(17)
海原特大地震誘發(fā)滑坡災害的研究現(xiàn)狀 ………………………………… 彭 達,薄景山,李孝波,楊 順(28)
南昌井水位對遠震的同震響應分析 ………………………………………………………… 牛在坡,查小惠(37)
1949—2014年京津冀地區(qū)霜雪低溫災害時空變化 ………………………………… 王亞輝,孟萬忠,郝小剛(44)
三種觀測標準的霾日與空氣污染日對比分析 …………秦云苗,郭立平,張衛(wèi)中,單 琨,樂章燕,閆利霞(52)
基于FTA-AHP模型的動車組列車火災風險分析 ……………………………………… 劉志浩,胡定煜(57)
基于N-GAS模型的某沙發(fā)廠火災煙氣中HCN分布及煙氣毒性分析 … ……………………………… 顧彩虹(66)
我國5A級景區(qū)最大承載量的空間分異 ………………………………… 劉耀龍,劉 靜,段 錦,張華明(74)
旅游不文明行為風險形成機理研究 … …… 羅景峰(81)
二十世紀以來福建災害史研究述評 … …… 龔俊文(87)
第19卷 第4期
典型沖溝型泥石流動力學特征——以四川省瀘定縣麻沙坡溝為例 … ……………… 徐如閣,鐵永波,巴仁基(1)
基于GIS的層次分析法在寧夏地質(zhì)災害易發(fā)性評價的應用………………… 高麗琰,余江寬,張幼瑩,程捷(8)
基于EMD分解的道路連續(xù)壓實質(zhì)量控制指標 ……………………… 孟 均,孫勤霞,張 松,張廣達(16)
三河—平谷地區(qū)b值和地震復發(fā)周期的時間變化分析……………… 肖修來,李瑩甄,許同旭,沈 軍(23)
嫩江干流堤防工程地基土液化判別與防治措施 …………… 謝 亮,姚建欣,張書建,周經(jīng)緯,遲寶明(30)
農(nóng)村磚木結構房屋地震倒塌試驗研究 ………………………………………………………… 丁世倩,郭迅(39)
FEMA對美國應急管理教育的貢獻與啟示 ………………………………………………… 陸繼鋒,曹夢彩(45)
日本地震災害應急管理體系構建 ………………………………………………………… 吳麗慧,包薩日娜(54)
服務于地震應急的人口格網(wǎng)精細化研究——以合肥市為例……………………… 于書媛,丁 娟,張 潔(64)
城市地震避難所空間選址適宜性評價方法研究——以臺中市西屯區(qū)為例 … ……… 郭興利,郭雪琦,卓海涵(71)
氣象因子與春季重污染天氣的區(qū)域性關聯(lián)研究 ………劉永昌,陳永金,張亞茹,劉永芳,劉志遠,孫 童(80)
我國救災物資儲備協(xié)議探究 ………………………………………………………… 方 印,張海榮,許 莎(90)
明代河北地區(qū)霜雪低溫災害時空變化 ……………………………………………… 郝小剛,孟萬忠,王亞輝(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