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祥 張夏瑋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yī)院 許昌461000)
混合染色法在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中的應用分析
張紅祥 張夏瑋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yī)院 許昌461000)
目的:分析混合染色法在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門診檢驗科進行骨髓細胞學檢驗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標本均為新鮮采集的骨髓液,由檢驗科專業(yè)人員制備為涂片備用,分別采用姫氏染色法、瑞氏染色法和混合染色法對標本進行處理,對三種染色法的標本染色效果進行觀察與分析。 結果:混合染色法 5、10、20、40 min 的染色評分分別為(3.9±0.3)分、(6.9±0.5)分、(9.3±0.2)分和(8.3±0.2)分,均明顯高于其他兩種染色方法的染色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中采用混合染色法的染色更清晰,對比效果更為明顯,有助于形態(tài)幼稚細胞的鑒別診斷。
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混合染色法;姫氏染色法;瑞氏染色法;染色評分
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是臨床上用于各類血液疾病診斷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提供骨髓細胞形態(tài)的具體特征[1]。為了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檢驗人員不但需要掌握細胞異常和正常狀態(tài)下的形態(tài)特征,還應當盡可能確保涂片染色效果理想,以提高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的診斷效果[2~3]。本研究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門診檢驗科進行骨髓細胞學檢驗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混合染色法對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結果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門診檢驗科進行骨髓細胞學檢驗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齡15~80周歲,平均年齡(46.3±2.5)歲。
1.2 檢驗方法 所有標本均為新鮮采集的骨髓液,由檢驗科專業(yè)人員制備成涂片備用。分別采用姫氏染色法、瑞氏染色法和混合染色法對標本進行處理。姫氏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采用原液進行檢驗,混合染色法則將姫氏染色原液與瑞氏染色原液按照10∶1的比例進行配制。三種染色法均需要覆蓋整個標本,固定1 min后對標本染色情況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姫氏染色法、瑞氏染色法和混合染色法對標本的染色效果。染色效果判定依據(jù)為:以0~10分為評分值域,根據(jù)檢驗人員可見染色效果進行評分;0分:染色效果差,無法準確判別細胞質,細胞輪廓相對模糊;10分:染色效果佳,細胞結構明顯且清晰,細胞漿與細胞核對比明顯。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混合染色法下5、10、20和40 min的染色評分分別為(3.9±0.3)分、(6.9±0.5)分、(9.3±0.2)分和(8.3±0.2)分,均明顯高于其他兩種染色方法的評分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種染色法的染色評分結果比較
染色方法 5 min 10 min 20 min 40 min姫氏染色法瑞氏染色法混合染色法1.6±0.3 1.7±0.2 3.9±0.3 3.6±0.5 3.8±0.3 6.9±0.5 6.9±0.3 7.3±0.5 9.3±0.2 3.2±0.5 3.1±0.3 8.3±0.2
既往大量報道中顯示,骨髓液涂片染色效果會對檢驗人員觀察骨髓細胞的形態(tài)產(chǎn)生直接影響,可能會使骨髓液細胞結構發(fā)生改變,進而給檢驗人員的臨床鑒別與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已有報道中指出[4~5],骨髓細胞染色結果會受到大量因素的影響,包括染色成熟度、染色時間長短和涂片制備操作等。特別是染色液在使用前的配制濃度和使用情況將直接影響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的檢查結果。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染色液包括姫氏染色液和瑞氏染色液兩種,姫氏染色液由美藍、伊紅組成,對細胞核有良好的染色效果,但細胞質染色效果不佳,若染色過淺或過深則會導致細胞核辨認不顯著;瑞氏染色液則由亞甲藍、天青、伊紅構成,對細胞質染色效果好,對細胞核染色效果不佳。而混合染色法將姫氏染色原液與瑞氏染色原液按照10∶1的比例進行配制,綜合了姫氏染色液和瑞氏染色液這兩種染色液的優(yōu)勢,10倍的姫氏染色原液能夠使細胞核著色達到良好狀態(tài),顯示胞漿嗜堿性水平,色澤純正,對嗜天青、嗜酸性和嗜堿性顆粒的著色效果理想,而配合1倍的瑞氏染色原液能夠清晰地顯示出細胞質的結構,使細胞質結構的識別更加明顯。只要遵循低濃度、長時間的基本原則,就能夠使染色持續(xù)時間更長,細胞染色更鮮明,細胞核與細胞質的層次劃分也會更加明顯。
本研究中比較了姫氏染色法、瑞氏染色法和混合染色法對骨髓液標本染色效果的差異,結果顯示混合染色法5、10、20和40 min的染色評分分別為(3.9±0.3)分、(6.9±0.5)分、(9.3±0.2)分和(8.3±0.2)分,均明顯高于其他兩種染色方法的評分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將姫氏染色原液與瑞氏染色原液按照10∶1的比例配制后用于骨髓液標本的處理,使細胞形態(tài)學有良好的觀察效果,可以為骨髓系相關病變的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jù)。同時,對混合染色法不同時間點的染色評分結果進行對比可見,5 min時混合染色法的染色效果不甚理想,20 min時染色效果達到最佳狀態(tài),40 min時則有所下降。根據(jù)這一數(shù)據(jù),臨床檢驗中可以將20 min作為混合染色的最佳時間。將混合染色法用于對骨髓液標本的處理中,能夠使骨髓細胞得到良好的染色,染色對比效果強,細胞核多呈紫紅色狀態(tài),細胞漿則呈藍色狀態(tài),兩者對比明顯,并且整體染色層次突出,更便于檢驗人員對細胞結構進行深入觀察,并作為檢驗診斷依據(jù)。
綜上所述,在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中采用混合染色法的染色更清晰,對比效果更為明顯,有助于形態(tài)幼稚細胞的鑒別診斷。
[1]蔣朝暉,邱先艷,余紅嵐.骨髓細胞髓過氧化物酶染色質控體系的建立[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15):2155-2157
[2]高秀敏,張貴權,廖奕.普魯士蘭染色在骨髓細胞內外鐵檢查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9):14
[3]蘭淼,鞏麗,李艷紅,等.不同脫鈣液對骨髓組織切片HE染色效果的對比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0,39(10):1299-1300
[4]韓天雨,卜淑敏.去卵巢大鼠血清和骨髓細胞堿性磷酸酶水平變化的動態(tài)觀察[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14,22(4):37-40
[5]張雪,李蓓,陳振萍,等.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多中心綜合比較及評價[J].檢驗醫(yī)學,2014,29(8):843-847
R446.8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9.062
201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