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芳
(遼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4)
(1)教學思想觀念落后。在我國高職院校音樂教學的所有課程中,民樂合奏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然而,相關資料表明,高職院校對民樂合奏課存在著比較偏頗的觀念。大部分學生也認為,民樂合奏課在現代社會中不具有明顯的現實作用,也就是認為不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近些年來,學生的音樂專業(yè)學習范圍只鎖定在基礎性的音樂課程。大部分學生都以為,只要完全掌握民樂課程基礎性的理論知識和彈奏方法就可以順利畢業(yè)。并且高職院校也將基礎性課程做為將來畢業(yè)考核的標準,而忽略了民樂合奏課的重要性。所以,由于民樂合奏課長期得不到合理的重視,而導致其被安排到音樂教學的次要位置。然而從現代社會具體情況來看,民樂合奏做為一種專項技能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尤其是在一些文化部門中,將民樂合奏做為重要考核指標。然而,一些高職院校認為民樂合奏不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而且隨著這種觀念的深入,導致學生對民樂認知缺失的現象,并且由于這種教育與現代社會之間存在的偏離,造成學生對民樂合奏一知半解,更無法從就業(yè)的角度進行相應的實際演練。在調查期間也了解到,在高職音樂教學中,民樂課程被安置到了學生晚上自習的時間,所以導致學生對民樂合奏也持有陳舊性觀念。
(2)教學管理不規(guī)范。民樂合奏課程被安排在音樂教學的次要位置,除相關人員所持有的片面性觀念以外,更主要的因素是沒有采取切實的管理方法,這也屬于高職院校音樂教學的缺失?,F階段一些高職院校的民樂教學還呈現著無序的明顯狀況,更不具備相應的課程規(guī)劃方案,而且在課堂教學內容設定環(huán)節(jié)也無章法可循。并且通過調查發(fā)現,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民樂教學管理都呈現著這種雜亂的狀況,在實際授課期間,質量標準也沒有清晰的限定,這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質量,也會影響學生對民樂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在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學中,對于民樂教材的內容規(guī)劃方面也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沒有從長遠發(fā)展的角度,結合民樂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客觀條件進行相應的安排,而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尋找捷徑,也就是將以往教學期間所采用的以及難度較高的曲目原樣引用過來,這樣勢必會造成教學內容單調。從整體角度進行分析,我國的高職民樂教學,都存在著觀念陳舊、缺少創(chuàng)意的問題,以至于造成民樂教學呈現沉悶的狀態(tài)。
除了校方沒有引起充足的重視之外,教師也擔負著一定的責任,而在高職民樂演奏課程上,教師一般講教學經歷集中在專業(yè)課的教學上,對于民樂合奏課,沒有給出足夠的時間,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都存在欠缺。由于教學理念的不合理,學生只能在用機械化的方式進行學習,而不是到實際生活中去實踐,在這樣的體制下培養(yǎng)的學生,往往缺乏創(chuàng)造力,在實踐當中也缺乏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校、教師、學生在對于高職民樂合奏課程上沒有達成和諧的共識,致使高職民樂演奏課程進入到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圈。在其惡性影響下,高職民樂演奏課程本應作為專業(yè)課程的延伸和藝術實踐的素養(yǎng)課程,現今卻淪為被高職音樂教學拋棄的課程。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學生在音樂課程上缺乏學習的信心,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動機來激勵自己,對于民樂演奏課程,往往采用一種進退皆可的鴕鳥政策,只滿足于獲得基本的學分,沒有深入學習的態(tài)度和信心。另一方面,一部分專業(yè)基礎較好的同學將民樂合奏課視為雞肋課程,認為其可有可無,所以,在高職民樂演奏課程中,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對此沒有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傊?,高職民樂合奏課程在高職音樂教學中幾乎沒有魅力可言,在高職教學中劣勢地位明顯,其改革勢在必行。
(1)夯實基礎建設。高職院校對于民樂合奏存在著根本性的偏差,首先需要一個長期的轉變過程,在此期間會聯系到諸多方面的問題,比如教學原則、學生修養(yǎng)、教師資質、課堂設備、基礎保障等,這就需要從整體大局進行考慮,而不是只著眼于基礎理論的講解。其次,民樂合奏課程具備較高的技術要求,需要循序漸進的從基礎到充分掌握的累積過程,其中存在著緊密的關聯性,那么在具體的轉變過程中,必須將課程教教學基礎保障做為核心工作。比如,在制定教學理念環(huán)節(jié)中,需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和社會對人才需求標準,注重學生基礎實力。最后,教師專業(yè)技能和職業(yè)素養(yǎng)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也影響著學生將來走上社會的長遠發(fā)展。因此以后的教學期間,教師必須要要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學生,同時在具體的解決問題時要做到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為高職教員的重要作用。在課堂授課期間,教師在注重基礎實力培養(yǎng)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從而為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具備良好修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課程的基礎建設,也為教學環(huán)境提出了的具體措施,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外,通過進行娛樂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課內就學習問題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合作。從而在加強師生關系的基礎上,也為提高民樂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更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奠定基礎。
(2)確立互動教學關系。互動式教學是我國高職教學部門提出的新的教學方式,也是民樂教學發(fā)展的關鍵,互動式教學的運用,不僅需要教師與學生二者之間的配合,更需要院校給予其更多的支持,比如通過教學原則、教學工具、師資水平三方而建立和諧統(tǒng)一的教學整體結構。在這樣暢通無阻的環(huán)境中,師生之間在課堂可以就學習問題進行充分交流溝通。這樣能夠加強學生的學習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專注性,并且在民樂演奏訓練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采取互動式教學,可以使教學中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從而提高民樂教學的質量。另外,隨著這種互動教學方式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院校也陸續(xù)采取了這種教學方式。
(3)編排普遍的、實用的民樂合奏教材。民樂課程的改革不僅需要改變教學原則和方式,還要結合實際重新調整教材內容,這是民樂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在進行具體調整過程中,要涉及到音樂教學的所有重要知識點,同時結合學生自身客觀條件,達到相應的教學標準,改革之后的教材,需要體現合理性和引導性。從長遠角度來說,隨著新教材應用的深入,民樂課程的重要作用將逐漸顯現。由于我國各地區(qū)民樂教材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需要相關人員在以大局出發(fā)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域特色,貼近民間組織,選取專業(yè)性高的資料做為教學素材,并按照資料和民樂理論知識的共性,請具有專業(yè)資質的權威人士進行具體規(guī)劃和編排,在此期間還要根據高職民樂教學的具體情況,從而制定具有高度專業(yè)水平的民樂教材。
放眼于我國教育工作的實際,結合目前的國際形勢,在改革中需要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但是在教學的具體實施中,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將學生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同時,在此過程中需要培養(yǎng)整體教學的意識,將學生引入充滿活力的教學氛圍之中。筆者作為前線的教育工作者,對高職民樂合奏課程的現狀深感擔憂,因此,高職民樂合奏課程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任重而道遠。
[1]王曦卉.高職音樂專業(yè)民樂合奏課教學改革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2]毛肄.高職院校音樂專業(yè)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之我見——以鋼琴藝術史課程為例[J].藝術教育,2015,(6):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