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蘭
(自貢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四川 自貢 643000)
PICC是將外周中心靜脈導管由上肢靜脈沿血管送入上腔靜脈的一種方法,是腫瘤化療患者及需要長期輸液、靜脈高營養(yǎng)治療的患者輸液的保障,藥物通過PICC導管直接輸入到血流量大的上腔靜脈,藥物被迅速稀釋,避免化療及特殊藥物與手臂靜脈的直接接觸,減輕了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及損傷,保證化療周期的順利進行,為治療的連續(xù)性提供保障。本科有5名低年資護士近年來經(jīng)過腫瘤專科護士培訓后,于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超聲引導下為我科28例腫瘤患者實施PICC置管術(shù),并將低年資護士在PICC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常見問題進行總結(jié)分析,提出對應干預措施,現(xiàn)報道如下。
28例診斷為腫瘤的患者中,男12例,女16例,年齡19~77歲;乳腺癌10例,肺癌8例,鼻咽癌4例,淋巴瘤5例,直腸癌1例。
選擇美國巴德公司生產(chǎn)的專用PICC穿刺包,導管型號4F,長度65 cm,產(chǎn)品規(guī)格7617405,高度生物相容性的硅膠,組織反應小,放射顯影的圓形導管頭可有效避免心包填塞和大血管穿孔,固定導管的敷料選擇3M透明9534HP型防過敏敷料,面積為6×7 cm,美國巴德公司生產(chǎn)超聲引導系統(tǒng),超聲血管引導穿刺套件包括導針器、彈性圈、醫(yī)用超聲耦合劑和探頭護罩,導針器和探頭護罩的材質(zhì)為低密度聚乙烯,彈性圈的材質(zhì)聚異戊二烯,耦合劑的材質(zhì)為聚合物凝膠。
需要化療或長期需要輸液,靜脈高營養(yǎng)治療的患者,醫(yī)生、護士首先評估患者,開好PICC置管醫(yī)囑,向患者及家屬宣教安置PICC的作用及注意事項,患者家屬在置管同意書上簽字。腫瘤患者一般靜脈條件相對差,通常選擇肘部以上的靜脈,可預防機械性靜脈炎和感染、血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超聲引導下由操作者評估血管,選擇合適的部位,準備用物,在超聲引導下按PICC操作步驟置入導管,外貼3M敷料,行X線攝片以確定導管尖端的位置位于上腔靜脈下端。
28例患者均采用超聲引導下PICC穿刺,置管成功26例,失敗2例,予以重新穿刺頸外靜脈置管成功;穿刺靜脈26例為上肢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穿刺成功23例,送鞘困難1例,送管困難3例,導管異位入頸靜脈4例;經(jīng)調(diào)整體位重新送管,X光確認送管成功,穿刺口滲血3例,穿刺處感染1例。
原因:導針器選擇不當,操作不熟練;穿刺技術(shù)差,穿刺針針將血管刺穿;血管選擇不佳。
操作者要有一定的耐心,選擇最佳的穿刺血管,選擇合適的導針器,準確的確定血管皮下位置,熟悉穿刺鞘的原理和套管針的使用方法,由于刺鞘針較粗,針尖斜面比套管針略長一些,針尖斜面未完全進入血管之前最易導致推送管不成功,故見到回血不應馬上推套管,操作者應該掌握好時機,在見回血后待針尖斜面完全進入血管后再推入套管。據(jù)報道[1],貴要靜脈和肘正中靜脈置管成功率達100%,而頭靜脈成功率只有78%。因此,首選貴要靜脈,依次是正中靜脈、頭靜脈。另外,選擇血管時要注意評估血管的粗細、彈性、短期內(nèi)有無反復穿刺過。穿刺過的血管壁未完全愈合,其中5例第一次穿刺失敗,3例為穿刺鞘使用不熟練,進針過深將血管刺破。
原因:操作流程不熟練,穿刺過程中未及時松解扎的止血帶,止血帶扎的位置過高;拔除穿刺鞘芯后左手未及時壓住穿刺上方的血管或方法不正確,不能阻斷血流。
送管時導管應要放在送管的最近位置,穿刺成功后立即松開止血帶,用人工方法阻斷血流,壓迫穿刺點上方血管,直到導管送置成功。穿刺時如出血過多,容易造成穿刺者及患者緊張,故低年資操作者需反復練習這幾個步驟,并在患者上操作時避免出血過多。本組中有1例患者在PICC穿刺過程中操作者過于緊張,手一直發(fā)抖,至出血量近30 mL,該置管護士經(jīng)教員的指導及反復練習,第3次置管時達到滿意效果,患者出血量少于5 mL。
原因:擴皮不充分,送鞘手法不正確;血管內(nèi)膜損傷形成瘢痕,阻礙導管送入。送微穿刺鞘不暢;與血管的生理走行、彎曲度大等有關(guān)。
其中3例患者因在一條抽血次數(shù)多的血管置管,致送管困難,因此,由于血管的靜脈瓣阻礙,在遇到阻礙一般不強行送管,將導管退出少許,然后邊推邊注入生理鹽水,緩慢送管即可。擴皮時為了減少疼痛,可在穿刺點局部注射0.1%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再刀刃背向?qū)Ыz進行擴皮,沿導絲送入穿刺鞘,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旋轉(zhuǎn)穿刺鞘邊持續(xù)向前,使穿刺鞘完全進入血管。本組3例送管困難者,通過X光發(fā)現(xiàn)4例導管異位進入頸靜脈,經(jīng)調(diào)整位置后送入成功,送管時,囑患者放松四肢,防止血管痙攣,囑患者將手擺放與身體呈90,頭最大限度的偏向術(shù)側(cè),以將導管退出一點,調(diào)整導管位置再送,成功率會更高,送管時動作勿粗暴,防止損傷血管內(nèi)膜,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
原因:由于患者不合作,躁動或肢體出現(xiàn)不自主活動,置管后穿刺處按壓時間或位置不正確,操作者在插管過程中動作緩慢至穿刺鞘在體內(nèi)內(nèi)停留時間過久,穿刺口較大,暫時無法閉合,均會造成穿刺點局部滲血。
本組中有3例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異常,血小板低于正常值,由于患者家屬在按壓時接電話,換手按壓時位置錯誤導致局部滲血,因此,操作前應做好宣教工作,交代注意事項及配合方法,盡早采取干預措施;對于躁動的患者,結(jié)合患者病情,在PICC操作前遵醫(yī)囑注射鎮(zhèn)靜劑,待安靜后再準備PICC操作。在操作前檢查患者血液分析,凝血常規(guī)指標是否異常,有無置管禁忌癥,穿刺在導管送入約10 cm左右,即退出穿刺鞘。選擇穿刺點上方10 min手按壓,血液低凝狀態(tài)的患者按壓時間要延長10~15 min,杜絕穿刺處持續(xù)滲血現(xiàn)象發(fā)生。
原因:頭靜脈穿刺時,靜脈瓣多,血管粗細不一致,高低起伏,進入無名靜脈時有角度,導管容易誤入頸靜脈。低年資護士操作時高度緊張、缺少送導管經(jīng)驗,易導致導管異位。故PICC置管時在送管至腋靜脈大約20 cm時,囑患者將頭盡量轉(zhuǎn)向術(shù)側(cè),下頜盡量緊貼肩膀,對特殊情況偏頭位置不正確的患者,應協(xié)助更正后才送入PICC管,防止導管走向異常,誤入頸外靜脈?;颊咦杂X無特殊不適,在X光下可見導管的走向位置。本組4例患者出現(xiàn)導管誤入頸靜脈,經(jīng)X光反復確認重新送管成功。
原因:操作者無菌觀念不強,未遵守無菌操作規(guī)程或物品被污染。
首先用75%的酒精棉球在穿刺點外周清潔消毒3次,第1次按順時針方向消毒,第2次按逆時針方向消毒,第3次按順時針方向消毒;待干后,再按同法2%碘伏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3次;待干后用3M透明敷料敷蓋,惡性腫瘤患者身體免疫力低,化療藥物對機體的影響可造成抵抗力下降,導致導管的感染率往往高于一般患者,任何侵入性的操作都容易發(fā)生感染,應嚴格無菌操作,做好穿刺部位的清潔和消毒,如物品污染立即更換備用消毒包,杜絕感染發(fā)生。
如超聲顯影不清楚,操作時探頭位置不對或探頭過度壓迫血管,還有無菌保護套和探頭之間有氣泡,操作者操作前為了使超聲圖像不受干擾,要排盡無菌保護套和探頭之間的氣泡,探頭垂直皮膚,避免過度加壓使血管壓閉[2]。
PICC置管技術(shù)屬于侵入性操作,它與靜脈輸液不同,低年資護士缺少反復操作的機會,面對腫瘤科特殊的患者,擔心操作不成功或有置管風險,有緊張、恐懼心理,我科級位低年資護士經(jīng)過培訓后有較長時間都沒有在科室開展PICC操作。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通過專科護士的培訓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腫瘤患者,因此,提倡低年資PICC置管護士盡早地進行置管操作是重要的,為了干預置管時發(fā)生的各項問題減少失敗率,操作者必須熟悉相關(guān)超聲血管影學的知識和PICC穿刺技術(shù),在PICC置管前應該做好以下準備。
低年資PICC置管護士實際操作時要重視最初實習帶教,經(jīng)過理論學習及操作練習后,前5例由科室置管老師示范,輔助低年資護士操作,然后自己獨立操作,循序漸進,置管老師放手不放眼,置管時盡量選擇血管條件較好的患者進行,教員對操作者進行點評吸取經(jīng)驗教訓,消除置管恐懼心理。
由于PICC穿刺包的價格較留置套管針昂貴,低年資護士缺乏置管經(jīng)驗,且心理素質(zhì)不穩(wěn)定,腫瘤患者及家屬要求高渴望一次穿刺成功,會增加操作壓力,導致穿刺失敗。因此,每個低年資操作者在置管前配1名置管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有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在旁邊,可以減輕置管者的心理壓力,操作者更有自信,遇到困難或失敗時另一置管老師可替補。
PICC穿刺包中含有1個穿刺鞘及其他置管的物品,穿刺鞘在包中單獨包裝,操作者進行置管前多備1個穿刺包,當操作者穿刺失敗時,可以使用備包的穿刺鞘,避免有鞘損壞后無法繼續(xù)置管的現(xiàn)象。本組中有5例患者用了備用包重新穿刺置管成功。
低年資操作者在置管前可選擇1條備用血管,穿刺或置管失敗后備用,低年資護士穿刺或送管不成功,穿刺者會有巨大的心理壓力,患者的心理反應也較為強烈。因此,在超聲下選擇血管時,評估患者血管的粗細、走行,有無穿刺痕跡等,如果穿刺不成功或送管失敗,即可在選擇的備用血管重新穿刺。本組有1例患者由于上肢適合穿刺的靜脈只有1條,未找到備用血管,當穿刺失敗后,在頸靜脈進行了第二次穿刺,再次無菌操作下修剪導管,置管成功。根據(jù)患者的身高及頸的長度置入導管長度為12 ~23 cm[3]。
超聲引導下PICC穿刺置管,能準確選擇血管及判斷導管的位置有無誤入頸靜脈,對上肢肘部血管不顯露,不充盈的患者帶來了福音,PICC穿刺成功后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是腫瘤化療及長時間輸液,靜脈高營養(yǎng)治療的患者極其重要的輸液途徑和方式,既減輕了患者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也保護了外周血管,確保了治療的順利進行。低年資護士經(jīng)驗不足,心理素質(zhì)不穩(wěn)定,在臨床中操作的機會少,在PICC操作時會遇到許多不同的問題,因此,低年資護士操作前應熟悉相關(guān)超聲血管影學的知識,做好充分的技術(shù)及心理準備,理論聯(lián)系實際,善于總結(jié)經(jīng)驗,積極干預,找出對策,提高置管成功率。
[1]李玉彬,胡一波.頭靜脈和貴要靜脈的應用解剖和PICC置管[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3027-3029.
[2]喬愛珍,陳玉靜,等.賽定格技術(shù)在血管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的臨床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09,11(21):2013.
[3]陳友燕,葉 斌.頸外靜脈穿刺應用解剖及臨床意義[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