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鶯
摘 要:新形勢下,加強社會組織黨建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要,也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但是,由于社會組織規(guī)模小、分布廣、種類多,當前社會組織黨建仍然存在主體責任不夠明確、覆蓋面不夠廣、支撐力量比較弱、作用發(fā)揮不夠明顯等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責任的落實,加大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力度,逐步完善黨建工作支撐保障體系,不斷創(chuàng)新黨組織發(fā)揮作用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社會組織;黨建;從嚴治黨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126-02
社會組織主要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基金會、社會中介組織以及城鄉(xiāng)社區(qū)社會組織等。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結構深刻變化,我國社會組織日益發(fā)展壯大,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黨建工作的重要陣地,在促進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大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力度,2015年9月中央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為社會組織黨建的實踐探索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新形勢下,加強社會組織黨建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要,也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十八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問題,對全面從嚴治黨做出了重大部署和制度安排。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戰(zhàn)略,也給當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會組織黨組織能否發(fā)揮政治核心作用,引領社會組織健康發(fā)展,關系到黨的執(zhí)政基礎鞏固、群眾基礎擴大。因此,研究探索社會組織黨建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zhàn),顯得十分迫切。
一、全面從嚴治黨形勢下社會組織黨建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下,各級黨組織積極適應“兩新”組織黨建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著力加大推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力度,在推進社會組織黨的組織覆蓋、工作覆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國社會組織法人單位中建立黨組織的20.4萬個,比上年增加2.0萬個,占社會組織法人單位總數的41.5%,社會組織黨組織應建已建率達99.1%。但是,由于社會組織規(guī)模小、分布廣、種類多,社會組織黨建與新經濟組織黨建相比,更具復雜性、探索性。具體來看,當前社會組織黨建主要面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一些社會組織黨建主體責任不夠明確。目前,雖然按照“行業(yè)歸口、分級管理、區(qū)域托底、規(guī)范有序”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明確了社會組織黨組織的隸屬關系,但經過對社會組織進行排查,發(fā)現仍有一些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存在責任盲區(qū),有的社會組織屬于多重管理,其黨建工作既可歸口“條”,也可納入“塊”,往往難以清晰界定,尤其是一些社會組織與行政機關脫鉤之后,黨建則更多依賴托底管理,因此作為擔負托底管理的街道黨組織面臨的黨建工作責任明顯增大。在缺乏行政支撐和專業(yè)指導能力的情形下,街道黨組織如何防止黨建工作與社會組織業(yè)務工作分離,有效履行黨建主體責任,是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
2.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面不夠廣。主要原因:一是社會組織穩(wěn)定性弱,黨員易流動。二是社會組織大多規(guī)模小、黨員數少,缺少建立黨組織基本條件。三是社會組織內黨員有相當一部分是離退休人員,他們不愿意將組織關系轉入,“應轉未轉”黨員較多。四是社會組織發(fā)展黨員難,一些從業(yè)人員存在過渡思想,來去匆匆,因而給黨組織培養(yǎng)發(fā)展黨員帶來難度。
3.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支撐力量比較弱。由于社會組織黨組織內生性不強,主要靠外力激發(fā),靠上級黨組織推動,因此在社會組織黨建初級階段,更需要一支穩(wěn)定的黨建工作者隊伍,更需要一定的物質支撐和制度保障。但是目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力量還比較薄弱,街道體制調整后,黨群工作者隊伍得到有效整合,但從事“兩新”黨建的工作者還是捉襟見肘,尤其在有關業(yè)務主管部門中,專職從事社會組織黨建人員更是少之又少,這無疑影響了黨建工作主體責任的落實和覆蓋工作的順利推進。
4.黨組織作用發(fā)揮不夠明顯。一些社會組織黨組織對自己職能認識不到位,缺乏主體意識,忽視自身政治功能,對社會組織發(fā)展方向性問題采取回避態(tài)度。一些社會組織融入社區(qū)缺乏主動性,發(fā)揮自身特點和特長服務群眾不夠,甚至一些黨組織有組織無活動、有活動無內容,呈虛化空轉狀態(tài)。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書記“不敢做”,擔心開展黨務工作影響與出資人的關系,也就是以出資人的意志為意志,患得患失;二是“不愿做”,擔心兼職黨務工作后會分散精力,影響自身的發(fā)展;三是“不會做”,對黨務工作不熟悉,缺乏操作能力,滿足于完成上級規(guī)定動作,自然談不上開拓創(chuàng)新。
二、進一步推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社會組織黨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目前尚處于初級階段,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中央提出的《關于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可以說,為全面從嚴治黨新形勢下做好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1.加強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責任的落實。一是進一步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要把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體現到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上來,把社會組織黨建列入黨委工作重要內容,列入對班子考核指標,列入主要領導干部述職項目,切實形成社會組織黨建的良好氛圍。二是對社會組織黨建責任進行細化量化。完善由組織部牽頭抓總、社會黨工委具體指導,民政、司法、教育、衛(wèi)生、工商、科委以及共青婦等部門協同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領導體制,并健全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明確成員單位工作責職,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責任進行量化細化,使成員單位目標明確、任務清楚,形成協調一致的工作合力。三是消除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責任盲區(qū)。進一步理順社會組織黨建管理體系,對黨建主體責任模糊的社會組織,要列出任務清單,進行逐一界定,并通過聯席會議加以溝通協調,確保每個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責任具體落實到人。
2.加大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力度。實現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是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主要目標,因此有必要制定“路線圖”,做到工作推進有方法、有步驟。一是建立劃片包干責任制。社會組織面廣量大,加之與行政脫鉤,今后將有更多的社會組織沉淀到街道層面,因此可以吸收新經濟組織黨的組織覆蓋工作經驗,對社會組織覆蓋工作進行劃片包干,使每個社會組織黨的組織覆蓋工作均有人溝通聯系、服務指導。二是構建黨建指導服務網絡。充分利用街區(qū)、樓宇等區(qū)域黨建工作資源,設立黨建工作指導站(點),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聯絡員,想方設法培養(yǎng)黨建工作志愿者隊伍,以充實黨建指導員、聯絡員隊伍。依托樞紐型社會組織建立黨建指導服務載體,延伸黨的組織覆蓋、工作覆蓋。三是充分發(fā)揮民政部門源頭把關作用。加強與民政部門溝通協作,把黨建工作與社會組織設立和變更登記、年度檢查、等級評估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源頭把關督促新成立的符合組建條件的社會組織同步建立黨組織,利用把黨建工作作為社會組織規(guī)范化評估的重要指標的優(yōu)勢,推動社會組織實現黨建強、發(fā)展強。四是爭取社會組織負責人對黨建工作的理解支持。要加強與社會組織負責人的溝通聯系,定期舉辦培訓班,引導社會組織負責人理解黨的方針政策,認識黨建工作價值所在。同時幫助社會組織排憂解難,提高社會組織負責人對黨建工作的支持度。五是堅持典型引領。注意培育覆蓋工作先進典型,及時總結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并組織交流互動活動。另外運用各類傳媒加以推介,通過以點帶面,不斷擴大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的影響力。
3.完善黨建工作支撐保障體系。社會組織黨建基礎薄弱的主要因素是人力、物力保障還不夠到位,在打基礎階段尤其要加大投入。一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質黨務工作者隊伍。按照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要求,選優(yōu)配強黨組織書記,要建立黨組織書記后備人才信息庫,制定培養(yǎng)計劃,定期進行指導服務??梢园凑丈鐣M織數,科學配備專職黨務工作者,通過多樣化選用、規(guī)范化管理、專業(yè)化培訓、制度化激勵等途徑和方式,建設一支素質優(yōu)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的黨務工作者隊伍。在社會組織相對集中的區(qū)域配備專兼職黨建指導員。定期舉辦黨組織書記、專職黨務工作者、黨建志愿者培訓班,加強黨務知識培訓,迅速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充分利用黨建論壇、黨務人才沙龍等平臺,開展交流互動活動,增強黨務工作者工作熱情和創(chuàng)新能力。二是加強社會組織黨建陣地建設,充分吸收非公企業(yè)按照“六有”標準建設規(guī)范化黨建陣地經驗,推動社會組織黨建陣地建設,依托社區(qū)黨建服務中心教育培訓資源、活動場所資源,為社會組織黨組織開展活動提供服務。三是加大經費投入。調整目前與形勢任務發(fā)展有些不相適應的黨組織活動經費保障制度,適當增加黨組織書記津貼和黨組織活動經費。
4.創(chuàng)新黨組織發(fā)揮作用的方法途徑。推進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不是黨建的目的,黨建工作的目的是要把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真正發(fā)揮出來。因此,我們有必要打破習慣性黨建思維定式,加強工作創(chuàng)新,著力探索黨組織和黨員發(fā)揮作用的方法途徑。一是主動融入區(qū)域化黨建格局。積極與社區(qū)黨組織和社區(qū)群眾結對共建、結對幫困,形成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的聯動工作機制。以黨建為切入點,引領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共治和公益活動。二是建立健全“雙向互動”機制。建立黨組織與社會組織管理層溝通協商制度,使黨建工作與業(yè)務工作能夠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目標同向、互促共進。三是架設溝通橋梁。黨組織要發(fā)揮組織優(yōu)勢,借助社區(qū)黨建資源,幫助社會組織了解社區(qū)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政府的政策導向,及時反饋社會組織訴求,為社會組織設計服務項目、服務產品提供建議,使政府、群眾、社會組織之間供需對接,各方受益。四是注重示范引領。充分調動黨員的積極性,開展黨員公開承諾踐諾活動,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qū)、黨員服務窗口等形式,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廣泛開展五星級社會組織黨組織創(chuàng)評活動,努力形成創(chuàng)先爭優(yōu)的良好氛圍,為黨組織和黨員發(fā)揮作用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