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弋戈
孔子門生子貢廬墓處
“流水繞門去,愁云壓徑斜。無人燒柏子,有客問梅花。橘熟猿窺樹,池空鳥啄沙。自傷寒谷日,不及照昏鴉。”這是一首名為《廬墓有感》寄托哀思的古詩。何為“廬墓”?“廬墓”是中國古代子女為父母、師長盡孝的一種形式,是古人在居喪期間守護墳墓的一種行為。
清道光五年(1845年),《招遠縣志》續(xù)修“本載官居正孝母傳記”如下:“官居正,世業(yè)農(nóng),孤貧不能娶,事母以孝聞,母卒,廬墓三年,每晨必負土封墓,雖疾風霪雨,苦寒溽暑,未嘗有間。邑令江公表其閭曰:‘孝行可風’?!贝笠馐?,山東招遠一位名叫官居正的農(nóng)民,在母親生前孝順有加,母親病亡后廬墓三年守孝,官府認為其孝行感天,予以旌表獎勵。
“廬墓”禮制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孟子·許行》記載孔子去世后,門人為其守孝三年。子貢在正常守孝三年之外,修筑廬墓單獨盡節(jié)守孝三年,居喪六年時間可謂空前。
《禮記》曰:“父母之喪,居倚廬,不涂,寢苫枕塊。”父母去世后,孝子為了表達哀思,按照禮制規(guī)定,埋葬親人后,孝子不得回家,住在臨時搭蓋的居喪小屋中。小屋簡陋甚至不能涂抹泥土,還要頭枕土塊睡在草薦上。蓋因“居于倚廬,哀親之在外也;寢苫枕塊,哀親之在土也”。意思是親人一旦入土,就只能獨居于外,再也不能回家了,孝子也應(yīng)該感同身受,與父母同甘共苦表達哀思。生活起居方面, “居廬食粥” “藉草枕塊”或“席薪枕塊”等成語皆出自“廬墓”喪禮。
隨著喪期的變遷,孝子守孝的居喪條件也不斷改善?!抖Y記》曰:“父母之喪,既虞卒哭,柱楣剪屏,芐剪不納。期而小祥,居堊室,寢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復寢。中月而禫,禫而床”。意思是虞祭(三個月)之后停止哭泣,加柱撐起倚廬的門楣,讓房子顯得寬敞,修剪遮蓋倚廬的草苫,睡的蒲席剪齊四邊,而不反納編邊;待到小祥(一周年)后,孝子則能改住四壁用白泥粉刷的堊室,睡覺有常用之席;大祥后(兩周年),孝子就可以回到自己寢室休息。禫祭(三年后)之后,則可以睡床了。
《禮記·雜記》:“少連,大連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憂。”古人為何要守孝三年?一種說法是,父母親去世要在靈堂停放少則七天,多則過“五七”(三十五天)后下葬,下葬后其子要住在墓旁,如果墓中親人復活,以便及時解救。另一種說法是,“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人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兒女要報答這三年的懷抱之恩。所以禮法規(guī)定,父母死后要守喪三年,為的是報答父母的恩惠。古人所說的三年喪期,實際上是二十五個月。《禮記·三年問》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倍鍌€月之后,孝子就可以恢復正常的起居飲食,回到正常的生活了。
據(jù)《毛詩·素冠傳》載,子夏守喪三年后,去見孔子,孔子與之琴,子夏撫琴而樂,說:“先王制定了守喪之禮,我不敢不完成啊?!笨鬃臃Q贊說:“君子也!”閔子騫守喪期滿后來見孔子,亦與之琴,閔子騫撫琴而悲,說:“先王制定了守喪三年之禮,所以我不敢超過應(yīng)當有所克制!”孔子聽了亦稱贊說:“君子也!”
子貢深感疑惑,就問老師:請問夫子,同樣是守喪三年,閔子騫哀痛猶在,子夏悲意已無,二人心境不同,夫子卻都譽之為君子,這是為什么啊?孔子說:“閔子騫沒有忘記悲哀,可他能按照禮制來節(jié)制;子夏的哀思已盡,但他能夠在歡樂時用禮義加以約束而不放縱,兩者都稱之為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不也可以嗎?”
古人制定守喪之禮,其一,乃報恩之意;其二,勸勉教化孝心不足之人;其三,乃順孝子思親之情,使其有時間淡化悲傷,以免無休止地悲痛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