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帶來了旅游業(yè)的黃金時代,中國是個旅游大國,其悠久的歷史文明和旖旎的自然風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客。而三亞是中國旅游的黃金勝地,有著“東方夏威夷”之稱。本文以三亞旅游手冊為例,研究了旅游手冊的概念和三亞旅游手冊翻譯的特點,分析了影響三亞旅游翻譯的眾多因素以及三亞旅游宣傳詞的翻譯技巧,從而三亞及中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吸引更多外國游客來感受中華文化。
【關鍵詞】三亞旅游宣傳冊;翻譯技巧
三亞旅游宣傳冊的翻譯是向世界人民介紹和宣傳三亞旅游景點的特色及其文化,跨國旅游肩負著媒介的作用。而要發(fā)展跨國旅游,旅游翻譯就必不可少。其中,旅游宣傳冊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翻譯,亦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旅游手冊翻譯是將本國文化介紹給異國讀者的過程,且這些讀者是潛在的跨國旅游者。
一、旅游手冊及其翻譯特點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把旅游作為重要的休閑的方式。尤其在西方人眼里,旅游是每一年必不可少的計劃之一。旅游不僅能加深旅游者對該國家文化,歷史和習俗的理解,更是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工具。因此,旅游手冊的翻譯就在吸引外國游客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旅游手冊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詞匯特點,文體特點及功能特點。中英文的旅游手冊有著很多的共同點,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會提供必要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來吸引外國游客前來參觀。但是中國旅游手冊更加嚴格,詞匯也更加豐富。而在了解文體特點之前,我們要清楚其分類,主要可分為兩類:文學類和非文學類。文學類主要是詩歌,小說及戲劇。而非文學類主要為合同,廣告等。旅游手冊的翻譯屬于非文學類。由于旅游手冊的主要目的是宣傳與吸引游客,因此其語言更加優(yōu)美,幽默,少一絲正式性而具有邀請的意味。而旅游手冊的功能特點就更加顯而易見,即外國人提供旅游地的所有的必要信息以達到宣傳的目的,吸引游客前來旅游。
二、影響三亞旅游手冊翻譯的因素
在譯者考慮到旅游手冊的詞匯特點,文體特點與功能特點后,還要考慮到影響其翻譯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經濟因素和其他因素。
1、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存在于人類文明的每一階段,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有其獨特而燦爛的文化。這種差異或巨大或微小。而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巨大的,這種差異也深深根植在旅游中。因此對目標語的文化理解和以及對旅游之中文化差異的理解有助于提升翻譯質量。我們要從心理,道德,美學的角度來探究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心理差異主要反映在旅游目的上,國內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主要是欣賞風景,放松身心。而西方游客來到中國除了欣賞風景更主要的是了解中國神秘的文明。在道德方面,中西方有許多共同的道德觀念,但是在對待女性方面卻有著不同的標準。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婦女被認為必須要遵從“三從四德”。而在外國人眼中,這是很難理解的。一個人的美學價值觀主要受到哲學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政治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美學價值觀通常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文化階級的上層水平以及思維方式。中國的表達方式更傾向于美學與浪漫,而西方文化則更強調理性客觀,以及主客觀之間的平衡。
2、經濟差異
由于地理條件,氣候,物質條件和生活條件的差異,人類賦予了動植物不同的內涵。例如,春筍在中國很常見,因此中國的表達中常出現“筍”?!案母镩_放以來,深圳的高樓雨后春筍般的拔地而起,迅速使其成為一個新興的摩登城市”就可以譯成“The skyscrapers in Shenzhen sprang up like bamboo shoo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make it a modern city over night”。
旅游手冊的翻譯不是在經濟和文化兩種因素單純的作用下受到影響的,這只是兩種主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還包括語言因素,政治因素和宗教因素。
三、三亞旅游手冊翻譯策略
翻譯策略是檢驗一篇譯文專業(yè)性的標準,好的翻譯策略也應是譯者所不斷追求的。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翻譯技巧在決定翻譯的質量上起著重要作用。對于譯者來說,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可能將同樣的文本翻譯出不同的譯文。
在翻譯旅游手冊時,最先考慮的翻譯策略是直譯法。直譯法不等于逐字逐句的翻譯,直譯法是指原汁原味的翻譯一個句子,保持其原有的句子結構,詞匯順序及修辭。這種方法是以原文本為導向的。原文本的特點及風格沒有任何改變,強調翻譯的忠實性原則,疑問更加流暢而易于讀者理解。
注釋法也是翻譯旅游手冊時的翻譯策略。注釋法也稱解釋法,主要是基于目標語與源語言之間的聯(lián)系,它主要是有中文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來表現的,為的就是要保存中國文化的原汁原味。當在目標語與源語言之間沒有可以一一對應的詞時,注釋法就可以避免由于直譯所帶來的不可理解性。上文所提及到,旅游手冊是以文化為導向的,因此許多文化用語是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英文詞匯。例如:
據歷史記載,五松亭又被稱為“五大夫松”。公元219年,當秦始皇下到泰山一半的時候開始下雨,他就在這五棵松之下避雨。之后,他授予這五松“大夫”稱號,就是現在的“五松亭”。原來的樹已經被洪水沖毀,現在我們看到的樹種于1730年。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the Five Pines Pavilion is also called the Five“Dafu”Pines。In 219 B.C.,when the first Qin emperor,Qinshihuang,was halfway down from the Mt。Tai,it began to rain and he took shelter under the five pines beside five pavilions。Later,he conferred on them the titles of“Dafu”the so-called “Five Pines Pavilion”。The original tree was washed away by mountain torrents,and the three pines we see today were actually planted in 1730(Eugene 157)。
音譯法是旅游手冊中很常用的翻譯方法。音譯法是指根據字母表來拼寫單詞或字母。音譯法常用在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時。當出現文化空缺時,很難在原語和目標語之間找到對應的說法。一次音譯法成為了重要的翻譯策略。通過音譯法,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得到了傳遞。在翻譯中,當對應詞無法實現時,音譯法成為了有效地解決文化沖突的方式。常見的例子有:
胡同:Hutong(“a two-way lane”)。
四合院:Siheyuan(“traditional northern Chinese courtyard residence”)。
九寨溝:Jiuzhaigou(“nine stockades valley”)。
【參考文獻】
[1] 陳 剛. 涉外導游詞翻譯的特點及策略[J]. 浙江大學學報, 2006(3):3-8.
[2] 王冬梅. 導游詞的問泵功能與翻譯[J].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08(1):76-77.
[3] 朱益平. 論旅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J]. 西北大學學報, 2005(3).
【作者簡介】
李天心(1992—),女,漢族,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單位: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英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