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琰
摘 要 從傳播的儀式觀視角,分析彈幕網站的發(fā)展現狀,認為彈幕網站的內容傳播具有鮮明的儀式化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用戶群體的建構以及文化認同。
關鍵詞 彈幕網站;傳播儀式觀;發(fā)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4-0090-02
“彈幕”一詞最早為軍事用語,指炮火射擊過于密集以至于像一張幕布一樣。在2006年日本彈幕網站niconico建立后,中國大陸于2008年、2009年相繼出現以AcFun(以下簡稱A站)、bilibili(以下簡稱B站)為首的彈幕式視頻分享網站。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與網絡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彈幕”與“彈幕網站”也開始進入公眾視野。2014年8月,愛奇藝開啟彈幕功能。隨后樂視、搜狐等國內主流視頻網站紛紛加入到了這場“彈幕”熱潮中來。
目前已發(fā)表在國內學術期刊上,與本文所指“彈幕”相關的學術論文共計94篇[1],且研究角度多集中在亞文化與受眾分析等領域,如《透視彈幕網站與彈幕族:一個青年亞文化的視角》《對彈幕視頻網站受眾的主動性分析——以AcFun和bilibli為例》等。以傳播學視角分析彈幕的論文如《媒介融合視角下的“彈幕”傳播》《大眾傳播游戲理論視角下的彈幕視頻研究》等多從彈幕傳播特點、效果等角度展開分析,在傳播的儀式觀與文化認同領域則較為空白。因此本文以傳播的儀式觀為視角,力圖分析彈幕網站的存在根基與發(fā)展現狀。
1 彈幕網站的儀式化傳播
1975年凱瑞在《傳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首次引入“儀式”的概念,并認為“傳播的儀式觀并非直指訊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①。因此從傳播“儀式觀”的角度來看,傳播的目的不在于信息內容與傳遞,而是通過信息的共享實現對群體的認同、建構與維系。
岡田斗司夫在其《御宅族入門》一書中稱御宅族[2]是“對于主流文化以外的亞文化具有高度關心,并擁有高度的情報收集與分析能力,站在文化發(fā)展前線上的急先鋒”。以B站為例,無論是集合復雜豐富資料以制作視頻的up主(即B站視頻投稿者),還是彈幕中的解疑答惑的“科普君”,以及以直播游戲為代表的自制產品,都鮮明的顯現出該群體“狂熱與整合分析”共存的矛盾特征。亞文化群體是以系統(tǒng)化的文化符號、話語、形象和解釋框架作為建構文化身份的基本要素,從而實現文化身份認同和“風格”的樹立的,因此彈幕作為ACG群體“風格”的體現,既帶有強烈的二次元屬性(與動漫、游戲等虛構作品相關),又涉足多領域,包羅萬象,呈現“暗語”和“符號化”的特點。
伯明翰學派認為“亞文化風格不僅是階級身份的表達,也是文化認同的表述,它依賴于某些特定形態(tài)的知識與習俗”[3]。ACG群體關注的內容以動漫游戲等二次元為主,兼顧歷史、化學、科技等多方領域,從而產生的彈幕內容自然與主流大眾文化有別,顯露出“窄眾”特色。
因此B站的傳播是具有鮮明“儀式化”特色的,它對于國內ACG群體而言就是一個通過共享信息實現群體身份認同、構建與維系的平臺,而帶有獨特“風格”的彈幕既是同質化身份的“確認”,又是互動交流的有效工具。
B站使用者之所以在有視頻觀看需要的時候會首選彈幕網站,原因并不是資源的內容、質量或彈幕的趣味性,而是彈幕視頻所帶來的陪伴感與“儀式化”的集體共鳴?!斑€有幾個小伙伴在陪我觀看請舉起你們的雙手”“前面的紅字你不是一個人”等彈幕內容就體現出這種“虛擬部落式”的觀影特點。網站使用者正是通過這種“陪伴”與“共享”“將自我身份同至少另外某些身份相融合”以建構群體身份,從而實現“信息獲取”向“儀式參與”的轉變。
文化群體常常通過反復“確認”的形式來鞏固、強化共有的價值觀、群體歸屬感與滿足感,而B站的大多數使用者所共同具有的“高忠誠度”則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例如,在3至5分鐘的“泡面番”(指時間較短的動畫)或某些“鬼畜”視頻(通過視頻或音頻剪輯,用頻率極高的重復畫面或聲音組合而成的、同步率極高的一類視頻)的彈幕中經??梢钥吹健懊咳障嘛埍貍洹薄耙惶觳豢次揖蜏喩黼y受”等內容的出現。在某些熱門視頻的彈幕中我們也常會發(fā)現“N周目打卡”“存活打卡”“完結打卡撒花”等一類的詞語。“打卡”原為考勤之意,但在此類彈幕中則變?yōu)橐环N觀看的“證明”。它的大量使用,甚至引發(fā)“刷屏”現象的出現,展現出網站使用者是通過不斷確認的方式來認同風格與文化身份,維系群體共同感。
就B站使用者而言,這種反復“確認”的觀看行為已成為了一種固定的參與和體驗,以一種帶有儀式性的“文化表演”方式[4]實現了互動與共享,并完成了群體內部對于文化身份的建構、認同與強化,同時也形成了其作為亞文化有別于其他文化族群的風格。
在實現風格與文化身份的確立后,亞文化群體也會為保持自身的獨特性而采取適當的措施。B站“屏蔽游客彈幕”“屏蔽關鍵字”“舉報不良彈幕”等彈幕設置功能一定程度來說就是通過保證其彈幕“質量”以實現對同質化群體的維系?!案唛T檻”進入使B站得以在各彈幕網站中脫穎而出,長時間保持較為獨特的亞文化風格,而帶有口號性、確認性的彈幕內容則是群體內部不斷自我鞏固、強化共同價值觀與文化身份的過程,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確立—建構—強化”的循環(huán)。
2 “傳統(tǒng)型”與“新近型”彈幕網站發(fā)展現狀分析
由于目前主流媒體網站的彈幕功能紛紛上線,因此在本部分筆者對“彈幕網站”這個概念重新界定,分為以A、B站等彈幕網站為首的“傳統(tǒng)型”和以搜狐、愛奇藝等主流媒體網站為首的“新近型”。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和智能手機終端的迅速發(fā)展,“傳統(tǒng)型”彈幕網站也走向了“全面發(fā)展”的道路。以B站為例,2009年(那時還叫作mikufans)其板塊只有動畫、音樂、游戲、娛樂、文章、論壇六個部分,而如今文章與論壇板塊已被時代淘汰,直播、科技、舞蹈、電影、電視劇等新內容取而代之,并輔助B站走上了“網紅”道路,迅速進入公眾視野。B站內容版塊的不斷擴張也推動了其使用者的“轉型”,由原本較為單一的ACG群體逐漸拓展為以ACG為核心,多元文化群體共存。但此多元群體與普羅大眾還是有極大區(qū)別的,可以說它們是ACG群體多元文化身份的延伸,抑或是能夠與ACG群體和諧相融的“新興派”?!皞鹘y(tǒng)型”彈幕網站為減少服務器和帶寬的開銷,服務器往往只存儲彈幕而不是視頻資源,這就導致視頻來源以及正版版權的問題逐步顯現,國內主流視頻網站卻愈加無法忍受“傳統(tǒng)型”彈幕網站的“分流”行為。
在此背景下國內主流視頻網站紛紛引進“彈幕”模式試圖與“傳統(tǒng)型”彈幕網站相抗衡,一批“新近型”彈幕網站由此產生。但不論是早在2012年由土豆網設立、主打彈幕功能的“豆泡”,還是愛奇藝、搜狐等國內視頻網站“大戶”,其彈幕功能雖然在調動用戶互動方面確有成效,但總體呈現出不溫不火的態(tài)勢,影響度上始終無法與B站等“傳統(tǒng)型”彈幕網站比肩。
造成“新近型”彈幕網站彈幕不溫不火的原因首先在于共通語境的缺失。對于網站使用者而言,彈幕的數量與質量儼然成為“觀感”的重要評判標準。表象上“新近型”彈幕網站彈幕質量較低,無法產生話題度。但深層次而言這更是缺乏共通語境,不具有文化群體性與儀式感的結果。赫迪伯格認為“風格的形成、展現與鞏固的過程,同時也是群體文化身份認同得以再現、建構與強化的過程”②。ACG群體異于大眾的文化身份與獨特“風格”互為表里,并主要以彈幕和自制視頻作為其外化表現。以B站為例,不論是充斥著如“空耳”“彈幕護體”“新技能get√”等大量“暗語”和符號的彈幕內容,還是與ACG等御宅文化具有高相關度的視頻內容,在“外人”眼里無疑都是晦澀而不明其意的,但卻造就了B站具有封閉性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和作為亞文化存在不可缺少的共通語境。反觀“新近型”彈幕網站,“低門檻”意味著使用者的大眾化,共同身份的缺失使其不具有文化群體性。因此可以說“新近型”彈幕網站的傳播依舊停留在訊息“傳遞”層面,被引入大眾媒介的彈幕只空余其形式,日漸式微的確認、交流、共享功能自然無法帶來群體共鳴的“儀式感”。群體性與儀式感的缺失帶來的是彈幕內容散、亂、雜與無“風格”,共通語境就更是無從
說起了。
此外,由于大眾對于彈幕的認識還是抱有新奇、嘗試的心態(tài),“新近型”彈幕網站彈幕中存在大量如“嗯”“哦”等無意義彈幕,相比之下,“傳統(tǒng)型”彈幕網站對其擁有規(guī)范而成體系的管理。嚴格的會員考核制度不僅維系了亞文化群體的身份認同,更保障了彈幕的品質。與此同時“傳統(tǒng)型”彈幕網站還存在彈幕禮儀的約束和較為完善的審核舉報機制。以B站為例,網站首頁的幫助中心涵蓋了使用此網站的方法與要求,其中的彈幕發(fā)送一欄就詳細分為屏蔽與舉報、禁言與誤封、彈幕禮儀相關等[4]。這意味著不論是投稿的up主還是發(fā)送彈幕的使用者都要嚴格按照網站規(guī)則行動,否則將有禁言、封號等一系列懲罰措施。
另一大原因在于沒有意識到引入彈幕的行為,實際上是亞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碰撞。大眾的態(tài)度除了上文提到新奇、嘗試以及“出名”之外,還存在相當規(guī)模的“不理解”。不論是視頻網站使用者,還是彈幕電影觀看者,許多人都提到了“彈幕過于遮擋視頻內容”這一點,并認為動感的彈幕干擾正常的視頻觀看。而在B站等“傳統(tǒng)型”彈幕網站上,反而出現眾人追捧、推崇彈幕“厚度”,熱門視頻的彈幕數量驚人,往往存在大量刷屏現象,有甚者會出現利用高級彈幕等技術發(fā)送與視頻內容無關的圖案、文言文、廣告、英語文本以實現故意遮擋的情況,但卻也恰好以“儀式化”的方式暗合了巴赫金的“狂歡理論”。
此外,“傳統(tǒng)型”彈幕網站儀式化的傳播賦予了彈幕“神圣”的色彩,成為與主流文化相抗衡的武器。亞文化群體對主流媒介本身就具有抵觸心理,且“亞文化所代表的反對霸權的挑戰(zhàn)并不是直接由亞文化產生,更確切地說,它是間接地表現在風格之中,即符號層面”[5]。因此“新近型”彈幕網站的彈幕在亞文化群體眼里便成為了“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褻瀆”,自然出現了ACG群體不使用“新近型”彈幕網站、大眾讀不懂彈幕網站內容的“知溝”現象。
3 總結
在《亞文化——風格的意義》一書中,赫伯迪格認為“從對抗到緩和,從抵抗到收編”是所有亞文化循環(huán)往復的發(fā)展過程。在伯明翰學派的觀點中,“亞文化風格被轉化為大眾消費品和日用品后,難免失去抵抗力”。由此分析彈幕網站的彈幕熱潮,彈幕電影、彈幕營銷等現象的出現,便是主流文化以商品的方式,將原本屬于亞文化“風格”的彈幕轉換為商品大量生產銷售。而媒體大肆報道彈幕網站侵權、官司纏身則是試圖以意識形態(tài)的方法,通過引發(fā)道德恐慌、輿論聲討的方式將亞文化貼上“標簽”,從而實現真正矛盾關系的轉移,以“重新界定”削弱其抵抗力。
“收編”或許是彈幕網站發(fā)展不可避免的結果,但它并不意味著自身亞文化“風格”的徹底消失。只要彈幕網站在“擴張”的同時“不忘本”,在視頻與彈幕上“保質保量”,適當的“收編”也是其壯大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注釋
①百度百科.御宅原指熱衷且博精于動漫及電腦游戲的人,而現在一般泛指熱衷于某種次文化,并對該文化有極深入了解的人。
②B站相關頁面網址:http://www.bilibili.com/html/help.html.
參考文獻
[1]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7-11.
[2]胡疆鋒,陸道夫.抵抗·風格·收編——英國伯明翰學派亞文化理論關鍵詞解讀[J].南京社會科學,2006(4):87-92.
[3]車淼潔.杜威、格爾茨對凱瑞傳播儀式觀的影響——解讀《作為文化的傳播》[J].東南傳播,2011(10):61-63.
[4]迪克·赫迪伯格.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陸道夫,胡疆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胡疆鋒.意識形態(tài) 媒體 商品——亞文化的收編方式[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