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徽州往事》《徽州女人》為中心"/>
汪 超,方 瑞
(安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安慶 246013)
論韓再芬黃梅戲作品的女性敘述
——以《徽州往事》《徽州女人》為中心
汪 超,方 瑞
(安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安慶 246013)
韓再芬“徽州三部曲”之《徽州女人》與《徽州往事》,都聚焦女性視角展開情節(jié)敘述,不僅塑造了典型的徽州女性形象,而且反思女性的悲劇命運。同時,黃梅戲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特點,以及韓再芬身為女性的切身感悟與傳神演繹,共同促成這兩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黃梅戲經(jīng)典劇目。
韓再芬;黃梅戲;悲劇;女性;敘述
韓再芬在《徽州往事》手記中說:“我一直籌劃的‘徽州三部曲’……《徽州女人》、《徽州往事》、《走出徽州》,這三部作品,藝術(shù)地解讀了我心中的徽州女人:從傳統(tǒng)的悲守,到覺醒后的出走,再到自覺地走出徽州?!弊鳛榫哂絮r明“韓劇”烙印的徽州系列作品,都不約而同地集中于女性視角,尤其是徽州女人生命情懷的關(guān)注,韓再芬試圖通過徽州女人形象的精心塑造,輻射出對于女性婚姻、人生乃至命運的審視思考,既突出展現(xiàn)了黃梅戲的藝術(shù)魅力,又深深刻印下鮮明的韓再芬特質(zhì)。
豐富多彩的古徽州歷史文化在不同的藝術(shù)形態(tài)都有反映,韓再芬著力打造徽州系列黃梅戲,聚焦于徽州女人形象的集中塑造,通過戲劇來刻畫這個過去不為重視的群體,展現(xiàn)她們坎坷多變的內(nèi)心世界。翻開徽州地區(qū)的歷史扉頁,“徽州”與“女人”的結(jié)合無論在書面史料的記載,抑或貞節(jié)牌坊的鐫刻,都記錄下徽州女人的悲慘故事,與這些冷冰冰的實物相比,黃梅戲以活潑生動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引起當下觀眾的直觀感受和真切反思。
韓再芬的前兩部徽州系列黃梅戲作品:《徽州往事》與《徽州女人》,都是從女性視角反映古徽州的歷史故事?!痘罩萃隆返呐擞袃蓚€名字:舒香和程秋月,一個是自己的本名,一個是為逃避官府追查無奈所取的名字,而《徽州女人》的女人更是沒有名字,名字對于女人而言只是一個符號。同時,這兩部作品的女人,相對于徽州而言也只是一個符號,透過這個符號來展開一連串的反思,對于婚姻、社會、人生、文化等一系列的審視,這也是兩部作品思想內(nèi)涵的共通之處。
《徽州女人》通過四幅畫卷來重點展現(xiàn)“女人”的一生:“嫁給郎君不見君,盼夫歸來夫不回,吟盡人間悲涼曲,歸來已是紅顏退?!辈⒎謩e從四個關(guān)鍵詞來概括:第一出為“嫁”。這位俊俏的十五歲小姑娘,帶著無限的期盼、好奇和羞澀,在嗩吶聲中被轎夫抬進從未謀面的丈夫家;第二出為“盼”。在靜靜等待當中一晃就是十年,“我的夫啊,只要盼到這一天,再等你十年也情愿”;第三出為“吟”。時光匆匆又過了十年,女人從先前無限“有”的期盼,慢慢轉(zhuǎn)換到“無”的絕望,無奈、酸楚、煎熬、孤寂等情緒,都在這輕輕地吟唱中彌漫開來;第四出為“歸”。時間恍惚又過了十五年,女人得知丈夫回來的音訊,是既信又疑,既喜又傷,“他,他家來了?家來了,好哇!”而當分別多年的“夫妻”真正見面的時候,女人一句“我是你伢子的姑姑”,又包含了無盡的訊息和情緒。
如果說《徽州女人》圍繞婚姻為中心,以“等待”來塑造典型的徽州女人形象,那么《徽州往事》則延伸至命運的思考,以“出走”來升華女人的覺醒意識?!痘罩萃隆返呐松钤诟辉5纳藤Z之家,女人等待的同時不僅善于持家而且恪守古徽州的傳統(tǒng)道德。舒香面對南匪殺害丈夫的傳言,官府的胡亂作為等波折,最后化名程秋月流亡他鄉(xiāng),一方面盡力回報忠厚誠實的羅有光對她的呵護關(guān)照,另一方面仍然念念不忘丈夫汪言驊的音訊,始終在現(xiàn)實與過去的交織中等待命運的審判。最后在對于過去的堅守、現(xiàn)在的疑惑與未來的迷茫中,舒香選擇了娜拉式的出走。
這兩部作品完美塑造了古徽州傳統(tǒng)的女人形象,她們身上保留著諸多中國傳統(tǒng)女人的美好品德。相對于傳統(tǒng)戲劇表演的生旦角色而言,兩部作品著重從旦角的形象出發(fā),大部分時候男性不在場,重點從女人在家等待的側(cè)面展開敘述,所以持家守道成為她們的共同美德?!痘罩菖恕返呐藦倪M門第一天開始,就面臨作為頂梁柱的男人不在家的情況,盡心侍奉公婆和小叔,甚至承當起教育侄子的任務(wù)?!痘罩萃隆返呐松钤诨罩荼容^富裕的商賈之家,丈夫外出經(jīng)商的時候更是獨自一人管理家務(wù),而且各方面的賬務(wù)經(jīng)營得井井有條。從被動的“等待”邁向主動的“出走”是舒香的覺醒與突破,而面對自己心愛的兩位男人讓妻的尷尬場面,這位無辜的女人被冷落一旁茫然等待,為自己的男人所左右并接受命運的審判,沒想到自己堅守的等待并沒有帶來理想的歸宿,所以整部戲劇也就這樣被推向高潮。女人三次滿懷希望的等待都無果而終,最后娜拉式的“出走”恐怕也是對自己命運的一次挑戰(zhàn),試圖跳過被動的等待而實現(xiàn)主動的追尋。這樣的舉動也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女性謹守與現(xiàn)代女性解放之間的張力,“出走”并不是簡單的“家庭叛逆”,而是通過自我冷靜沉思的方式,女性需要擺脫兩個男人之間的夾縫并尋求自己的獨立空間,經(jīng)濟、精神等全方面的相對自由才是獨立人格建立的開始,用導(dǎo)演王延松的話說:“舒香出走,不僅是人物形象的終極刻畫,也是一種戲劇思想的有意味的鋪排。女主人公舒香在極其有限的生存境遇中,非要走出一條充滿光明的心路來。舒香出走,因此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是《徽州往事》演出藝術(shù)完整的最終訴求?!?/p>
可以想見,第三部《走出徽州》中女人走出男人的世界,走出家庭的藩籬,走出徽州的禮教,這樣的“出走”是一種勇氣,一種時代精神的見證,但是女性解放的意義并不止于“出走”,與“出走”相對應(yīng)的還有“回歸”,《徽州女人》中女人的寄托在未知的男人,《徽州往事》中舒香的歸屬仍在月潭村,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選擇自由闖蕩世界,其內(nèi)心都有自己內(nèi)設(shè)的歸屬:對深愛的人的堅守,對溫暖的家的依戀,對遠去的故鄉(xiāng)的回憶。所以“出走”的結(jié)局不是“離開”,而是尋求內(nèi)心的完美理想,找到自己的真正歸屬以安身立命。出走還在于帶出徽州文化走向世界,而不僅僅是個人的別離,是以更為寬廣的胸懷去面對世界,她要成為徽州的縮影和符號,這才是“走出徽州”的真正意義所在。
傳統(tǒng)的黃梅戲“三十六大本”中,具有悲劇色彩的大戲有《七仙女下凡》《羅帕記》《烏金記》《菜刀記》等幾出,但悲劇沖突的表現(xiàn)又注入傳統(tǒng)的善惡觀念?!痘罩菖恕放c《徽州往事》兩部反映徽州地區(qū)的戲劇,都附著較為濃郁的悲劇色彩,通過女人形象的塑造和命運的思考,體現(xiàn)更深層面的時代命題和人文關(guān)懷,也突破傳統(tǒng)黃梅戲小巧輕喜的風格特征,而轉(zhuǎn)變?yōu)槟厣畛恋乃妓?。從某種層面而言,黃梅戲完成從民間小戲向全國大戲的重要轉(zhuǎn)變,也需要跨越主題的選擇與深度,完成戲劇風格的華麗轉(zhuǎn)身,從而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趣味,實現(xiàn)與全國乃至世界戲劇藝術(shù)的接軌。所以,面對黃梅戲傳承與革新的難題,實現(xiàn)悲劇主題風格的演繹,既是黃梅戲自身演變的需要,又是當下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魯迅先生說:“不過在戲臺上罷了,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1]。這在兩部作品中都得以精彩詮釋,實現(xiàn)悲喜色調(diào)的雙重襯托:一方面徽州女人都古樸典雅,戲劇開場就著力塑造女人完美的形象,向觀眾展現(xiàn)出徽州女人的魅力,無論從燈光設(shè)計還是舞臺氣氛的表現(xiàn)都努力營造暖系的色調(diào);另一方面則是徽州女人面對婚姻、生活的無奈與不幸,無法守住自己的幸福,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如此強烈的反差也就造成悲劇效果的實現(xiàn)。徽州女人悲劇命運的形成,表面都是圍繞婚姻的主題展開:一個是面臨著漫長無期的等待,一個是面臨著身處兩難的境遇,是女性在封建社會婚姻悲劇的展現(xiàn),其背后深藏的是對于女人命運的關(guān)注,對于婚姻的等待、茫然和無奈,實則又是對于自己命運的無從把握,依舊寄托對自己丈夫的期盼。在社會歷史和文化制度的多重壓制下,徽州女人的悲劇置身于更為宏觀的背景,從而引起觀眾更為深刻的反思,正如《徽州往事》導(dǎo)演王延松所說:“《徽州往事》的敘事盡管以敦厚的懷念開場,但故事的迅速展開卻充滿詭異與不安。一個平凡女子的故事,折射出一個曾經(jīng)的動亂時代的縮影?!?/p>
同時,西方悲劇理論倡導(dǎo)悲壯美的形式表現(xiàn),在“韓劇”黃梅戲中卻顯得相對平靜,兩位徽州女人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和平靜穆之美,這又源自女性視角審視的特殊意味,以及黃梅戲自身的藝術(shù)品性,所以女人悲劇的描寫沒有大起大落式的悲嘆,而是在平靜悠遠中淡淡訴說她們的故事,這似乎可以從戲劇的結(jié)局得以展現(xiàn),兩部作品都沒有西方戲劇的悲壯情境,也沒有傳統(tǒng)戲曲的大團圓結(jié)局,而是在平靜之中慢慢醞釀?!痘罩菖恕返呐嗣鎸w來的丈夫,埋藏心中多年的情緒沒有爆發(fā),只是靜靜介紹“我是你伢子的姑姑”。而“《徽州往事》雖有好的情節(jié),并不是情節(jié)劇,《徽州往事》雖寫社會動蕩,并不是問題劇?!痘罩萃隆罚鐭熕扑?,悲嘆人生?!保ā痘罩萃隆穼?dǎo)演王延松手記)舒香面對兩位男人謙讓的尷尬境地,沒有出現(xiàn)大哭大鬧的場面,而是在平靜地交代廚房做了男人喜愛吃的酒菜后,選擇了娜拉式的出走。這樣的處理方式可謂古典傳統(tǒng)文化的含蓄韻味,是“含思落句式”的創(chuàng)作方式在戲劇藝術(shù)形態(tài)的再次詮釋,從而起到回味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讓觀眾停留沉浸于深深的思索。
悲劇效果實現(xiàn)的更深含義,還在于造成徽州女人的悲劇命運,不是慣常普遍的反面因素的干擾,如惡霸奸邪等破壞分子的欺凌。圍繞在女人身邊的人物都是善良的,沒有對女人造成直接的人身傷害反而關(guān)懷照顧有加,問題就是即使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女人依舊無法擺脫人生的不幸和無奈,這恰是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的地方?!痘罩菖恕分信说恼煞螂m然逃婚在先,但可以看出也是一個讀書人,因為從未與這位女人見面,無法接受傳統(tǒng)的包辦婚姻而選擇逃婚的背叛方式,對于這場婚姻而言似乎很難將全部責任歸咎于丈夫。女人的公婆和小叔子也都很厚道,面對未過門丈夫就離家的尷尬處境,他們盡力維護愛惜這位女人,甚至設(shè)身處地為她的前途考慮,請來家族等人商議重嫁女人,讓年輕的女人得到屬于自己的幸福?!痘罩萃隆分惺嫦忝媾R相同的境遇,月潭村的族長公、更夫、賬房伙計等都尊敬愛護她,而她的兩位男人更是忠厚誠實,真心關(guān)愛自己的女人,甚至押送女人的兩位官差,也都客觀好心地勸告女人,雖然也為錢財所迷惑,但最終還是釋放了女人。最后,舒香“屈原式”的“六問”值得深思:“一問我有哪般錯,為何屢屢遭罪殃?二問官府和朝廷,天下為何不安詳?三問匪患何其多,生靈涂炭血成江!四問祖輩和先賢,為何虛偽登廟堂。五問世代讀書人,生命禮教誰更強?最后還要問自己,女人一生為誰忙?最后還要問自己,女人一世為何忙?”從這一切來看,女人悲劇的造成都沒有直接的破壞因素,形成較為強烈的視覺沖擊,而是從深層慢慢流露出來,讓觀眾從內(nèi)心去體味其間的無奈和悲嘆。
所以,兩部作品針對悲劇主題的揭示,沒有大起大落式的悲壯描述,而是沉浸于冷靜地思索,尤其是對造成悲劇緣由的思索,無論是從包辦子女的婚姻,還是胡作非為的官府、暴亂作惡的南匪,以及根深蒂固的禮教制度等,都從多層面進行探究揭示,既是對過去的整理反思,也是對當下的參考借鑒,這也是兩部作品人文關(guān)懷的精神所在??梢姡S梅戲與悲劇精神的積極融合,在韓再芬的這幾部作品中都得以很好的實踐,黃梅戲的積極傳承與創(chuàng)新需要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作為支撐,只有不斷的嘗試開拓才能促進黃梅戲的發(fā)展。
“視角指敘述者或人物與敘事文中的事件相對應(yīng)的位置或狀態(tài),或者說,敘述者或人物從什么角度觀察故事”[2]?;罩莨适碌臄⑹鲈谟耙暤绕渌囆g(shù)形態(tài)也有表現(xiàn),所以視角的選擇對于主題的揭示關(guān)系重要,這既有繼承傳統(tǒng)戲劇的表演模式,又是為韓再芬量身定做的特殊魅力?!痘罩菖恕放c《徽州往事》兩部黃梅戲作品,都聚焦女性視角展開情節(jié)敘述,不僅塑造了典型的徽州女性形象,而且揭示反思女性的悲劇命運,同時黃梅戲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品性,以及韓再芬身為女性的切身感悟與傳神演繹,共同促成這兩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黃梅戲經(jīng)典劇目。
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戲劇表演當中,元雜劇基本采取一人主唱的方式,“元雜劇這種一人主唱的規(guī)定,從根本上限制了人物對話的發(fā)展,把元雜劇敘述性特征強調(diào)到了極致。所以,元雜劇中的戲劇沖突不是靠任務(wù)之間的對話交鋒再現(xiàn)出來的,而是作為情節(jié)由劇中角色,而且是主要角色的獨白性陳述敘述出來的。其他角色的道白,要么敘述背景,要么介紹人物,要么連綴情節(jié),基本上是附和主角唱詞,完成戲劇故事的敘述。這種結(jié)構(gòu),我們稱之為主角敘述為主的眾星托月式的故事講述模式”[3]。黃梅戲作為民間走出來的戲劇藝術(shù),雖然早期多流行“三小”的表演模式,也出現(xiàn)王少舫、黃新德等著名生角,但是旦角在戲劇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黃梅戲作品的女性角色越來越出彩,具體到這兩部作品而言:一方面受到戲劇故事主要人物的限制,側(cè)重展現(xiàn)徽州女人的故事和命運;另一方面受到表演角色的限制,韓再芬作為當下黃梅戲藝術(shù)的領(lǐng)軍人物,作為新編的黃梅戲作品顯然是為其量身定制,達到元雜劇中眾星托月式的藝術(shù)效果,從而也展示出黃梅戲的獨特藝術(shù)表現(xiàn)魅力。
所以,兩部作品更加突出韓再芬的個人特質(zhì)。韓再芬在《徽州往事》手記中說:“都是悲劇,沒有苦盡甘來的大團圓結(jié)局。實際上,《徽州往事》根本就沒有結(jié)局,它更想刺痛你,讓你墜入深深的思考,思考女性的命運,思考動蕩時代的人,苦難心靈的無處寄放。……《徽州女人》《徽州往事》《走出徽州》,這三部作品,藝術(shù)地解讀了我心中的徽州女人:從傳統(tǒng)的悲守,到覺醒后的出走,再到自覺地走出徽州?!痹诒硌菡唔n再芬與徽州女人之間有太多交集之處,他們都有女人共通的情感體悟,都有江南女子的地域情懷,都有生命歷程中的相似經(jīng)歷。此外,韓再芬特有的親切、質(zhì)樸、隨和的表演氣質(zhì),真正實現(xiàn)人戲合一的完美境界,使得徽州女人也好,韓再芬也好,普通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也好,都不再僅僅是演繹一部戲劇,而是共同參與完成一部有思考、有想法的戲?!痘罩萃隆纷詈笫嫦阋欢魏〞沉芾斓摹秵栕约骸?,何嘗不是韓再芬在索問自己的內(nèi)心,又何嘗不是喊出當下女性的共同心聲?韓再芬面對太多的壓力和誤解,三十年堅守艱辛發(fā)展黃梅戲,她也常常不斷詢問鼓勵自我:“我就是一個跑步的人,在黃梅戲的道路上,不管別人比我跑得快還是慢,我只知道自己在均勻而持續(xù)地跑著,心無旁騖,不因路旁的什么東西而受到影響,只是一直在跑,這種感覺很美妙……”這樣人戲合一的演繹方式,使得戲劇本身具有更多的話說空間,是戲劇具有無限魅力的留白,讓每一位觀眾都去填補、想象、言說。
對于徽州女性視角的聚焦敘述,改變往常描寫男性世界所發(fā)生的大事件,而選擇作為弱者的女性立場出發(fā),更體現(xiàn)出生命關(guān)懷的人文精神。對于人尤其是女人命運的重視,賦予黃梅戲以人為本的濃郁色彩,這是黃梅戲從鄉(xiāng)野走出來的平民氣質(zhì)所在,同時演繹平民的生活狀態(tài),揭示平民的人生命運,這恰恰也是《徽州往事》《徽州女人》的共有之處?!痘罩菖恕窂奈谋镜轿枧_,都是由女性參與編劇、導(dǎo)演、主演的,并且截取“嫁”“盼”“吟”“歸”四幕場景,來濃縮展現(xiàn)作為“類”的徽州女性命運,傅瑾教授認為《徽州女人》描述的是一個“被時代變革的流彈誤傷的女性”,是“在許多描寫同時代進步青年的作品里,類似于給這位癡情女子帶來悲劇的丈夫那樣的主人公經(jīng)常受到滿腔熱情的歌頌——不滿于父母包辦婚姻而抗婚出走、滿懷對新生活的向往毅然割去辮子,參加革命(在他身上,我們似乎能看到魯迅那一代先驅(qū)的影子)”也就是說,那個特定時期具有民主思想的叛逆者形象,在巴金先生《家》等作品當中都有折射反映,只是作為男性的叛逆者成為思想解放的主角來著重塑造。但是這兩部黃梅戲作品卻選取不同于以往的審視視角,從女性角度來觀照歷史,在男人選擇解放叛逆的同時女性世界里所發(fā)生的一切,女人甚至用一生的痛苦來陪襯那段歷史,這恰恰也是常常為我們所忽視的地方,《徽州女人》和《徽州往事》的歷史價值正在此。
女性聚焦的敘述方式甚至可以納入性別研究的視野,“將《徽》劇納入性別研究視野,亦可使我們的解讀和接受更深入一層。……可眼下這出戲,則將鏡頭聚焦在沒壯舉沒豪言的‘第二性’身上,把歷史的另一面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4]。與男性叛逆者的“出走”相對應(yīng)的,則是徽州女人的“等待”,以及等待之后的覺醒和獨立,從而展現(xiàn)出她的人格魅力和命運悲劇?!痘罩萃隆芬允嫦銥榇淼幕罩菖?,著力表現(xiàn)男人不在場的情境之下,這些女人堅守家園的生活和命運,她們或勤儉操持管理家務(wù),或恪守婦道侍奉雙親,或獨自承當家庭變故等,無不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女性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面臨丈夫歸來也就是男人在場的時刻,她們卻陷入命運無從把握的悲涼境地。這種敘述視角的性別轉(zhuǎn)換,更易帶來強烈的戲曲舞臺沖突效果,徽州男人的出路是走出山多田少的徽州,而女人的出路則在何方?“女人一生為誰忙?”“女人一生為何忙?”這幾乎都是每個時代的索問,即使在場的當下女性觀眾,同樣面臨家庭、事業(yè)、愛情等現(xiàn)實命題,是需要摒除性別差異、社會分工等層面深思的難題。
可見,韓再芬徽州系列主體的黃梅戲作品,打破傳統(tǒng)的生旦兩線的角色搭配,以女性精彩卓絕的技藝,來演繹女人的命運人生,古徽州的風貌與黃梅戲的魅力都匯聚于此,濃縮成“三部曲”的經(jīng)典黃梅戲之作。
[1]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M]//王得后.魯迅雜文全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9.
[2]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9.
[3]蘇永旭.戲劇敘事學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108.
[4]李祥林.《徽州女人》:撩開被遺忘的歷史一角[J].黃梅戲藝術(shù).2001(1):8-10.
[責任編輯:胡程]
I236
A
1674-1102(2017)04-0094-04
10.13420/j.cnki.jczu.2017.04.022
2017-01-0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7BZW107);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6A055);安徽省質(zhì)量工程教學研究一般項目(2015jyxm227)。
汪超(1981-),男,安徽桐城人,安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古典戲劇學;方瑞(1983-),男,安徽六安人,安慶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