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育才小學 薛 蓮
把握訓練點 促“語用”能力提高
■ 武漢市育才小學 薛 蓮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將著力點放在教材中,關(guān)注語言文字,聚集語用,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才能喚醒學生的語言學習意識,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但是,在研讀教材時,總感覺一篇課文可教、可講的內(nèi)容太多,從文字內(nèi)容到語言特點,從篇章結(jié)構(gòu)到修辭寫法,從蘊涵深意到拓展升華,似乎缺一不可。那么,到底該教什么呢?
前段時間,筆者有幸參與湖北省李莉名師工作室“閱讀教學中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主題教學研討活動,現(xiàn)場聆聽了武昌區(qū)南湖第二小學吳軍校長、蔡甸區(qū)第一小學戴紹莉老師的同課異構(gòu)的四年級《灰椋鳥》一課,受益良多。兩位老師風格不同,教法不同,但都能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營設(shè)情境,讓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兩位老師都十分重視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教法各有特色。結(jié)合這兩位老師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xiàn),融入我校老師們的教研所得,筆者認為,可以把握以下幾點,進行語用能力的訓練。
語文教材的每一篇課文的安排都有其編者的意圖,有些課文有著典型的結(jié)構(gòu)形式,有些課文是精巧生動的句式表達。而每一篇課文都是置身于一個單元中,在選擇“語用”訓練點的時候,不能孤立單元整體而單一選擇。
在授課時,吳校長就能抓住單元整體訓練點,以“人以自然”為話題,循序漸進進行教學。抓住“我”的情感這條主線,感受到灰椋鳥的美好,從而激發(fā)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情感。在教第4自然段時,吳校長認識到,這段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更是學生閱讀、積累、仿寫的極好資源,于是抓住重點句子“有的……有的……”,營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描述鳥兒飛翔的場景。
而戴老師執(zhí)教的是第一課時,她對文本的解讀深刻,切入點獨特,抓住了我們很容易忽略的一個反問句——“有什么好看的呢?”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品詞析句,扣住“排空而至”“傾訴”“呼喚”“應和”等關(guān)鍵詞,感受歸林時壯觀、溫馨的場面,學生從而得出結(jié)論——“好看,真是太好看了!”這種教法,使學生懂得了,以人物的情感變化為主線,也是從整體上解讀文本的好方法。
課文大都具有示范性,在備課時,教師往往費盡心機去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語言現(xiàn)象,引導學生來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語言秘密。但貪多貪全,也往往讓學生如蜻蜓點水,最終一無所獲。因此,我們必須關(guān)注文本中“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文本中隱含的學習價值,選擇合適精當?shù)恼Z言訓練點,不貪求全面,一練則一得。
如,吳校長的教學設(shè)計——用“真是”說三個句子?!傲謭稣媸莀____?。 薄傍B兒歸林的畫面真是_____??!”“這場景真是_____??!”在課堂語言實踐中,學生把握了文本的閱讀核心點,還學會了直抒胸臆的表達情感的方法。又比如,教學第1自然段時,抓住“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體會“不喜歡”,教給學生用疊詞表達自己情感的方法。最有意思的是第5自然段的教學。老師問:“從哪兒看出對灰椋鳥的喜歡?”學生找到“盛裝少女”后,即與前面“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進行比較,并追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生動自然地讓學生知道了融入情感寫事物的方法,明白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這些語言訓練點,抓得準確,抓得自然,抓得巧妙。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因而學情分析是整個教學設(shè)計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讓學生學會、會學、樂學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脫離學情特點盲目設(shè)計訓練,再好的“語用”訓練點不能為學生所用,也是白費功夫,浪費時間。在確定訓練點的時候,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能力,依據(jù)學生的學情特點為學生度身定做。
在集體備課時,結(jié)合我校孩子特點,四年組的老師對本文的語用能力訓練點也有一些獨特的看法。老師們認為,對于一些語文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來說,本文也是篇很好的作文范本,可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寫法,提高布局謀篇的能力??梢栽诘诙n時即將結(jié)束時設(shè)問:①本文主要寫灰椋鳥歸林壯觀情景,為什么要寫林場?不寫林場行不行?②為什么一開始要寫不喜歡灰椋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對于我校的一部分孩子來說,這些“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更有挑戰(zhàn)性,更具吸引力,這樣的課堂思想碰撞才更激烈,收獲也會更多。
總之,我們應該站在“語用”的高度對教材進行透徹的解讀,讓每一篇課文獨具特色的語言表達和寫作特點成為“語用”訓練點。只有這樣,語文課才能簡簡單單、返璞歸真;語文課才能關(guān)注語言,運用語言,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漁”。
責任編輯 鄭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