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惠仙
【摘 要】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tài)。如果語文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材特點細心捕捉文本和綜合實踐活動的結合點,開辟綜合活動題材,打通學習和生活的壁壘,就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識字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閱讀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口語交際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習作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
全新的社會背景下,學生們渴望的是豐富多彩的課堂。大量的信息、豐富的活動、美麗的大自然,對孩子們充滿著無窮的吸引力。如何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有創(chuàng)意地與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輕松地由厭學變樂學?綜合實踐活動這個新生命悄然來到我們身邊,它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tài)。它如一劑催化劑,讓課程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讓教師有了創(chuàng)造的新空間,讓孩子們走出平面的課本,走出封閉的課堂,走出狹小的學校,在廣闊的天地里實踐、探索、體驗、創(chuàng)新……
如果語文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材特點細心捕捉文本和綜合實踐活動的結合點,開辟綜合活動題材,打通學習和生活的壁壘,就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
一、識字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中國的漢字多如星辰,錯綜復雜,又奇妙無比,每一個漢字就像一幅賞心悅目的畫,觀之愛不釋手,回味無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而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等六種造字方法無不包含著靈性,包含著哲理,包含著睿智。一個個充滿生命力的漢字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自主識字,主動運用,是擺在每個老師面前的難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恰恰是溝通學習與生活的紐帶。
一年級孩子學習了第一課《一去二三里》,認識了十個神奇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趁著孩子們高漲的學習熱情,我開展了“每天識一字”的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孩子把每天認識的字寫在生字卡上。每天抽出五分鐘時間,和學生交流:今天認識了哪個字?你是怎么認識它的?一開始,大部分孩子認識的字是爸爸媽媽教的,生字卡也是爸爸媽媽寫的。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孩子們開始在課外書中識字;在超市的標簽上識字;在公交車的站牌上識字;在旅游景點中識字……甚至從同伴的識字卡上識字,生字卡也親自動手寫。一學年下來,我們班學生的識字量遠遠超過兩本語文書,識字的方法更多更新,識字的興趣也更濃厚。
二年級,我和孩子們交流討論開展了“每日一成語”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每天的“成語交流會”上,學生各展所學,或吟誦、或釋義、或講解。每月一總結,布置成語展覽版面,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一學年結束,總結匯報自己所學的成語:有的按意思歸納成語,朗朗成誦;有的用成語串聯(lián)成一篇獨特的文章;有的用成語寫了一首小詩;有的用成語編了一個節(jié)目——三句半……精彩紛呈。
三四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漢字儲備量,但對生字的一些規(guī)律掌握得比較淺。于是我組織開展了“有趣的漢字”的系列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分階段研究漢字的分類、數(shù)量、形狀、結構。在研究過程中,幫助學生做好資料的整理工作、階段性成果的展示工作。研究結束,學生用繪畫、報告、照片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展示了所得。
五六年級學生對事物有了自己獨特的看法,我開展了“我看漢字的演變”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走入社會,觀察生活中的漢字,觀察年代比較久遠的物品上的漢字,分析這些漢字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查詢漢字的來源和演變。在交流和討論中,在知識與知識的碰撞中,學生的認識更深入,體會更深刻,不僅了解了有關漢字知識,更體會到歷史的變遷、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漢字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愛。
二、閱讀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突破課時的范圍,課堂空間的束縛,開設專題性課外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把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緊密結合起來,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首先圍繞一個主題確定閱讀內(nèi)容,如科普讀物、文學名著、科學家的故事等,一段時間部署一個專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其次摘記或評析所讀內(nèi)容,并列出自己不明確的地方。最后討論或查閱相關資料,積極主動地思考,試著自己解決難題。
例如:學習了蘇教版語四年級下冊《三顧茅廬》之后,學生對《三國演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趁熱打鐵,開展“走進三國”的綜合實踐活動。
首先要求學生細致閱讀青少年版《三國演義》以及有關《三國演義》的導讀。接著開展“小小三國迷”PK活動。由學生自己主持,開展PK。PK內(nèi)容有:三國故事知多少、三國成語大擂臺、三國歇后語比拼、三國人物對號入座。在PK活動中,學生對《三國演義》的內(nèi)容了解得更全面,也明了了自己閱讀中忽視的地方。然后我組織學生再次走進《三國演義》?!昂脮粎挵俦樽x?!睂W生越讀越感興趣,越讀感悟越深。接下來進行的環(huán)節(jié)——“心目中的三國好漢”。學生評析書中人物,引導辯說,學習全面評價人物。對劉備和曹操這兩個人物的認識產(chǎn)生了分歧,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钡降渍l有理,大家問老師,我說:“我不知道你們誰有理,不過我推薦你們閱讀《三國志》”于是又掀起了新一輪的讀書活動……
這樣的專題性課外閱讀綜合實踐活動,不光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受到經(jīng)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自學自育的習慣。
三、口語交際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離不開聽說,離不開口語交際。而語文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把口語交際融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才能使口語交際豐富多彩,富有靈性。教師要善于從口語交際中發(fā)現(xiàn)獨特的綜合實踐的素材,把生活與語文緊密相連,把學生每日的學習與未來的生存牢牢地聯(lián)系在一起。
例如:學習了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口語交際《七嘴八舌話環(huán)保》,組織開展“保護水資源”的綜合實踐活動。依據(jù)對家鄉(xiāng)的了解進行分組,第一組學生視察河流被污染的情況,詢問周圍居民河流污染的原因。第二組學生走訪有代表性的工廠,詢問工廠負責人工廠的排污系統(tǒng)情況。第三組學生拜訪當?shù)鼐用?,詢問其居住地區(qū)水資源的污染情況。第四組學生到水利局參觀訪問,了解水利局對水資源的管理。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討論解決水污染的方法。學生提出了許多方法,在進一步的討論交流過程中,剔除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方法。最后,我們把團體的統(tǒng)一認識寫成倡議書,張貼在校園、社區(qū),增強大家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在這次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視察”、“走訪”、“拜訪”、“參觀”,都是運用語言跟人交往的過程,是生活中的口語交際。學生不僅學到了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而且通過討論形成共鳴,把水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法,寫成提倡書,這是運用語言文字解決生存難題,實現(xiàn)了“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的目的。
四、習作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聽說讀寫融合的過程,是聽說讀寫共同提高的過程。在寫作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將聽說讀寫整合在一起,既為聽、說建立了生存的情境,提供了有意義的話題,又為學生課外閱讀指明方向。在組織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可以根據(jù)習作設計活動,把聽說讀寫奇妙地融于活動之中。
例如:圍繞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春天的發(fā)現(xiàn)”的作文訓練,我組織開展了“找春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顒右潦?,我們放聲歌唱了《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小朋友,你發(fā)現(xiàn)春天在哪里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把春天留下來?”接下來,在一個星期的觀察中,學生用照片拍下了“楊柳依依”“桃花燦爛”;用畫筆畫下了“麥苗返青”“油菜花金黃”;用春天的卡片寫下了“小草青青”“廣玉蘭怒放”……我們一起欣賞,一起贊美,一起向更高處邁進——“春天的動人之處還在于她是不斷變化的。小朋友,繼續(xù)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春天更大的魅力?!毙乱惠喌摹罢掖禾臁崩_了序幕。一個星期后,學生眼中的春天更加絢麗奪目:蜜蜂扇動翅膀停在油菜花上采蜜;雪白的梨花在細如牛毛的春雨中綻放;滾圓的雨點在草葉上徜徉;紫色的蠶豆花在綠葉中露出笑臉;麻雀停在樹枝上悠閑地梳理羽毛……第三個星期,我們開展了“我眼中的春天”的展示活動。學生各展所長,各顯神通:繪畫組展示了“美麗的春天”繪畫作品;攝影組展示了“多彩的春天”攝影作品;作文組展示了許多優(yōu)秀的習作;歌唱組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融入了歌詞中,演唱了改編的《春天在哪里》;詩歌組朗誦了自創(chuàng)詩歌《春天》;多媒體組在信息技術老師的幫助下制作了精妙絕倫的課件《春天在這里》。整個活動過程開放、自由、快樂,由個體參與到小組合作,由小組合作到全班群策群力。把繪畫、歌唱、寫作、口語交際等整合于綜合性學習之中,從而促進了學生聽說讀寫的提高。
當然,語文文本只是綜合實踐活動題材的一個重要來源,并非全部。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與生活,學生與社會的聯(lián)系,架起一座橋梁,因此學生從生活、社會現(xiàn)實中提出的問題,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源頭活水”,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