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東
【摘要】歷史是一門內容相當豐富的綜合性人文學科,它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以史鑒今”、“使人明智”、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中學歷史教學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歷史教學,要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從歷史角度去關注人生,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歷史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yǎng),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歷史學科 綜合性 語文 音樂 地理 政治
【基金項目】此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2013年規(guī)劃課題《學科滲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3]GHB0139)。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3-0165-01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學生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隨著智慧經濟時代的到來,未來社會不僅對人才的專業(yè)化程度,更對人才的知識結構甚至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復合型人才。在學校教育的層面,就是要注重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叉和綜合,以訓練和發(fā)展人的綜合素質。
歷史新教材正是體現(xiàn)了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特點,融合了歷史、人文地理、社會、經濟、政治等多學科的知識,緊跟各學科前沿動態(tài)和國內外最新成果。教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歷史和其他學科知識來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與素質,強調公民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強調學生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強調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要達到這一目標,作為一名歷史學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努力尋求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點,突破學科的封閉,拓展學科的外延。既要注重本學科內部知識的縱深挖掘,又要注重學科間的橫向關聯(lián),使各個學科相互滲透融合,以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那么,歷史學科應該怎樣與其他學科互相滲透、相得益彰呢?
一、用語文學科凸顯歷史教學的“文學范”
俗話說:文史不分家。首先,語文是歷史學科的語言基礎,是學好歷史的重要工具。語文功底的扎實與否和語文素養(yǎng)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是否正確和深刻。其次,歷史和文學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任何文學作品都源于某些歷史背景、反映某一方面的社會現(xiàn)實;任何歷史內容都可以用某種文學形式記錄下來。另外,很多文學作品本身就是史料。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強化語文的工具作用,增加語文對歷史的表現(xiàn)力,既能生動地還原歷史、增加趣味性,又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蹲髠鳌肥窍惹匚膶W的優(yōu)秀作品,又是春秋時期及以前的重要歷史典籍?!妒酚洝芳仁鞘穼?,又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的體例,是經典的文學作品。而《資治通鑒》的不少篇章就被選作中學語文教材內容。這說明,歷史的演化史,也是文學的進步史。因此,歷史教學中引入語文內容信手可得。如:講秦亡漢興時,可聯(lián)系《過秦論》。在這一教學中,利用文學的方式演繹歷史事件,可以重新構建和豐富歷史教材的內容,使枯燥的歷史知識從冷冰冰的書中又變得栩栩如生。綜上所述,要學好歷史就必須處理好它與語文之間的關系,強調學科間的滲透與綜合。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適當改變過去那種學科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是很有必要的。
二、讓音樂學科增加歷史教學的“韻律感”
音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還能啟迪智慧、滌蕩心靈、提升智力、調節(jié)情緒。課堂上響起適當?shù)囊魳罚€能調節(jié)氛圍、激發(fā)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比如,講授樂壇雄獅貝多芬的作品《第三交響曲》時,除了介紹其創(chuàng)作背景,還可以播放《第三交響曲》音樂,讓學生在雄壯激昂的音樂氛圍中感受和體會拿破侖的英雄業(yè)績,從而將此作為引子,進而介紹拿破侖人物資料和相關的歷史知識。同理,我們也可以播放《第五交響曲》讓學生欣賞,品味音樂之美,感受貝多芬從心底發(fā)出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和不屈的抗爭精神。也可通過情境設置,給學生提供表演的舞臺,進行體驗式教學,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力求讓他們輕松愉快地獲得學科知識、擴大知識面,增強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用地理知識掌握歷史進程的“方向性”
方向感和空間感,是人的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方位和空間是歷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歷史人物的活動、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都有著特定的地理位置。要想對歷史事件追根溯源,有深刻的印象,就必須與地理知識結合起來,這也充分體現(xiàn)出地理和歷史兩大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
學習中國歷史,就要注意和明確地理位置。比如,長江、黃河流域,秦嶺、淮河,長城以北、以南等。涉及到的具體知識如:位于黃河流域的早期人類;位于長江流域的早期人類;溝通長江與珠江流域的最早水利工程;三國后期至南北朝,黃河流域的四次統(tǒng)一;兩宋時農作物品種的推廣種植區(qū)域等。這些歷史,無不與山脈、河流、所在地的地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而中國古代南方經濟趕超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地理因素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南方人口的不斷增加(北方人民南遷),氣候溫濕,降水量大,日照時間長,交通便利,土地廣闊等,都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在歷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結合地理知識來學習歷史更是深受學生的歡迎。
四、用政治知識研究歷史進程的“規(guī)律性”
人類社會政治制度的發(fā)端、演化與更迭本身就是一部充滿火藥味的斗爭史,政治矛盾的激化與轉化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在發(fā)掘某些重要的歷史事件背景、評價具有時代標志性的歷史人物、分析朝代更迭的原因、對歷史發(fā)展結果進行橫向比較時,研究特定歷史條件下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財富分配狀況、階級斗爭激化程度、社會主要矛盾的穩(wěn)定性等,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分析總結任何國家革命史的重要依據(jù)。如,在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時,就要運用這一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來進行闡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大大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使得資產階級和封建專制階級力量的平衡性被打破。為了進一步發(fā)展資本主義,實現(xiàn)和保護本階級的根本利益,資產階級就要千方百計地在政治上當權。在這一根本原因的推動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的發(fā)生了。用政治的思維和知識來解釋歷史背景,才能使學生對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有深刻的理解。
隨著教育科學的猛進發(fā)展,新知識的日新月異,各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不斷加強,邊緣學科、交叉學科不斷出現(xiàn),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融合也越來越強。當然,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在學科交叉與滲透中,歷史學科始終是主線不能改變;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是歷史學科與某一學科的交叉,也可以是多學科的滲透,應根據(jù)教學實際靈活操作;教師要加強業(yè)務學習,開闊知識視野,將下意識的學科滲透變成自覺主動的教學探索;注重不同學科教師間的溝通和交流,完成教師由感性競爭向理性合作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