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偉
摘 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只注重知識的硬性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這將對學生的發(fā)展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也會滯緩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教學中應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在小組合作教學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同時對課堂教學進行合理把控。
關鍵詞:備課;課堂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9-02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9.148
教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小組學習中教師與學生平等參與、全員參與學習的過程,正好使這一要求得到真正的體現。小組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對問題深入探討、共同解決的過程,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全體性和活動性,可使學生之間形成和諧、友好、合作、互助、競爭的關系,共同達到成功的彼岸。現結合工作實踐,我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從精心備課中開始
每學期初,我都要認真鉆研《數學課程標準》,仔細研讀數學教材、教參,對整冊教材進行全面通覽,對本學期教學內容做到了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再對單元知識進行整體把握,理清知識的前后聯系,將重難點知識分散開,并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不斷加以鞏固。
具體到每一節(jié)課的準備,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挖掘新知與舊知的聯系,精心設計導學案,通過導學案的問題引領,引發(fā)學生的探究、實驗、討論,引導學生向新知邁進。
二、在課堂教學中錘煉
(一)一句句教學生如何發(fā)言
在課堂上,讓學生去匯報,學生不知如何說起,怎么辦?就從規(guī)范學生發(fā)言抓起?!拔覀兪恰痢列〗M,下面由我們小組來匯報一下我們的學習收獲;關于這一點,我的理解是……;關于這個問題,誰想和我們交流一下?感謝××同學的提醒,我接受你的建議;我不太同意你的看法,我是這樣理解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表述有所進步了,最起碼知道從何說起了。
(二)從表層深入進去
學生的匯報順暢了,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只會按著導學卡有什么匯報什么,導學卡之外一點都談不出來,完全無法使課堂成為學生思想碰撞的盛宴、各抒己見充分表達的平臺,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首先,在導學卡的設計上下工夫,使問題的設計盡量能夠發(fā)散一些,如“口算乘法”一課,在前面口算一位數乘法和數的組成填空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部分,探究2×10的算法時,導學卡上給學生的提示是:坐旋轉木馬每人2元,9人多少錢?10人要多少錢?列式為: ,結果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在學法指導處,我是這樣寫的:比比看誰的想法多樣,思路清晰!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在進行自學時,就能夠注意尋找多樣思路,不會僅僅局限于想到答案即可了。在小組內交流時,學生各談各的看法,多種思路、想法就能夠得以碰撞、交融,全班匯報,組際間交流時也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適時地介入,如在學習“幾分之一”時,小組交流之后,我請一個小組上臺來匯報,結果學生快速地念著導學卡上的內容,貌似進行得很順利,實則這樣的匯報沒有帶著多少匯報者自身的思考,也沒有引起多少聽眾的思考,于是,在學生說到■的讀法和寫法時,我就介入其中,問道,“為什么要這樣讀?在黑板上寫一寫,你想提醒一下大家什么”“寫■的時候,應該怎樣寫”?在我的提示下,學生的匯報放慢了語速,也不再過于依賴導學卡,而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著描述,同時邊說邊寫,也進一步吸引了其他學生的注意。
最后,我還通過課堂實踐告訴學生如何在匯報時,各成員間進行合作。如在講“分數的簡單計算”一課時,在課前我就指導了“奮起上進”小組的組長,如何去組織他們組的學生進行交流和匯報,從需要幾個人上臺去匯報,誰在臺下匯報,組長匯報時,其他同學負責干什么都做了詳細的安排,組長的匯報有兩點在導學卡中沒有提示,一個是對題意的解讀,一個是安排組員出題。有了這樣詳細的部署,課堂上的確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組長的匯報干凈利落,匯報到尾聲的時候,找臺下同學反復說同分母分數的算理時,兩名組員開始在黑板上出題,出了六道簡單的分數加法計算題,之后由學生解答,這樣在這個小組的組織下,同分母分數的算理在學生中間得到了充分的鞏固,連練習都完成了,這一小組默契的配合不但使他們自身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而且為其他小組做了榜樣,知道在匯報時也可以體現合作,并且的確在接下來的兩次匯報中,匯報同分母分數相減和1減幾分之幾這兩部分內容時,兩個小組都采用了“奮起上進”小組的匯報方式,且匯報的效果非常好。
(三)合作在當合作之時
我覺得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顯示課堂形式的多樣和課堂氣氛的熱烈,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應該讓合作真正具有實效,合作在當合作之時,合作在那些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內容上。
(四)教師積極參與到小組活動之中
在小組活動時,作為教師絕不能袖手旁觀,而一定要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同時在討論方式、討論思路方面給予學生恰當的指導。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還可以進行個別輔導。在上“沏茶問題”一課時,各小組在圍繞“怎樣才能盡快讓客人喝上茶”這一問題進行小組學習時,我在各組間巡視時就聽到“天天向上”組說道:“快,快找哪些時間相等?這兩件事就同時做?!蔽疫€聽到勇于爭先小組在邊談安排方案,邊追問這一時間為什么不洗茶杯等問題,于是,在請小組在全班進行交流時,我就有意點了“勇于爭先”小組進行匯報,并且請大家進行點評時,“天天向上”組就提到了非常欣賞他們組在匯報過程中能時時與全班同學進行互動,并且注意到了事件的安排要充分考慮合理性,并不是時間相等的兩件事就一定可以同時做。如果我沒有深入到學生之中,盲目地點一個小組來匯報,情況可能就會大不相同。
三、在恰當評價中跟進
我高度重視對學生評價的跟進,從而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學期我對班內學生進行小組積分評價,每組都精心制作了記分牌,根據各組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積分,同時結合學校的雛鷹爭章活動,我們還對每一名學生的學習、藝術、德育方面進行評價,隨時激勵學生的點滴進步,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
總之,教育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愛在左,責任在右,作為教師,引領他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樂于爭辯、勇于探索、學會學習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