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guī)范地方政府投融資行為任重道遠
7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穩(wěn)妥化解累計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積極穩(wěn)妥化解累積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效規(guī)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堅決遏制隱形債務增量。此前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則明確表示要嚴控地方債增量,實行終身問責制。相比以往政策,終身問責更多是加大了政府官員的事后追責。對地方政府來說,舉債擔責未來將成為常態(tài)。
截至2016年末,我國政府債務27.33萬億元,政府債務的負債率(債務余額/GDP)為36.7%,低于歐盟60%的警戒線,也低于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風險總體可控。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地方出現(xiàn)了違法違規(guī)舉債苗頭且形式不斷翻新,如變相擔保舉債、政府購買工程、承諾PPP項目固定收益、對PPP項目保底回購、明股實債等,長此以往,將危及當期和遠期的財政與金融穩(wěn)定。因此,規(guī)范地方政府融資行為任重道遠。
2015年以來,財政部根據《預算法》《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fā)〔2014〕43號)出臺相關政策,正是針對這些違法違規(guī)融資擔保行為,包括嚴格限定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嚴格規(guī)范政府購買服務預算管理、嚴禁利用或虛構政府購買服務合同違法違規(guī)融資,并要求切實做好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公開等。同時,對PPP、政府投資基金等政府與社會資本方各類合作行為提出明確要求。此外,還通過發(fā)行土地儲備專項債券,從機制上防范違法違規(guī)舉債或變相舉債等行為。這些措施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但同時也要注意到,隨著中央對債務管理的事后監(jiān)管加強,地方政府舉債沖動受限,但地方的融資需求仍在,在這種背景下,防范地方債務風險不可能一勞永逸。為此,需進一步創(chuàng)新思路,就“基本框架”進行適應性調整,逐步建立規(guī)范透明的地方政府融資機制。首先,清晰劃分投資權,約束地方政府投融資沖動。這包括轉變政府職能,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明確政府投資邊界和投資的有效性,以塑造企業(yè)投資主體地位為要務,盡可能讓市場發(fā)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科學劃分各級政府的投資范圍和投資領域,使其各負其責。其次,加快政府間財政體制改革,調整稅制結構,使地方政府在治理轄區(qū)、推動地方發(fā)展方面有足夠的可持續(xù)的收入來源,也可緩解地方債務壓力。第三,新預算法授予了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權,但借債主體只限定在省級政府,應考慮在法律層面有條件地賦予地市級和縣級政府舉債融資的資格,制定地方政府發(fā)債的管理制度,通過開好“前門”,滿足地方政府合理融資需求,支持地方穩(wěn)增長、補短板。最后,努力構建與經濟新常態(tài)相匹配的地方政府融資體系,創(chuàng)新融資機制,通過適度擴展地方政府債券規(guī)模,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制度供給,嘗試“存量資產證券化”,構建政府資本性支出基金化等方式,舒緩地方政府支出壓力。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