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燁
(宿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宿州 234101)
文化翻譯觀指導下的《宿州民間文學》英譯方法
吳燁
(宿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宿州 234101)
文學是組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民間文學又是文學中一條重要分支,因此民間文學的英譯是國際間文化交流的一種有效方式,對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各族人民更全面透徹地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翻譯《宿州民間文學》的過程中,譯者以文化翻譯觀為理論指導,參考了相關平行文本,采用了直譯、意譯、音譯等翻譯方法,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語詞的文化信息,又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以期為其他譯者在進行此類文本翻譯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文化翻譯觀;《宿州民間文學》;直譯;意譯;音譯
皖北文化大市宿州的地域文化名片——書畫、奇石、戲曲、馬戲、民俗等在“宿州文化”系列叢書中光榮綻放,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宿州民間文學》是叢書之一。筆者在讀研期間將此書中的第一篇章 “遠古記憶 鄉(xiāng)野神曲”譯成英語并據(jù)此完成了畢業(yè)論文實踐報告。在西方學者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的理論指導下,分別參閱了霍克斯和楊益憲夫婦的《紅樓夢》譯本,筆者綜合采用了直譯法、意譯法和音譯法將源文本譯成英文,解決了民間文化翻譯中的一些具體難題,將宿州當?shù)剡h古的民俗和傳說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給讀者。此篇文章由此而來。
“民間文學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它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主要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xiàn)他們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具有自己的藝術特色”[1]。從形式上看,民間文學包括神話故事和民間歌謠、民間傳說、以及諺語謎語等文學形式。民間文學與其他文學形式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民間文學的口頭語言第一性。而宿州民間文學,同國內(nèi)其他地方的民間文學一樣,都具有口頭性、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同時,它又擁有自身攜帶的方言、地域特征,很難被其他區(qū)域的民間文學樣式所替代,是一種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民間文化樣式源文本由多個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組成,選自皖北地區(qū)——宿州的民間故事,主要是上古時期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因為這些故事來自最基層民眾,歷經(jīng)千百年口口相傳,口頭性便是其主要特點。比如,“俺”意思是“I”,即是普通話中的“我”,有時也有“我們”的意思;“咱”意思是“我們”等。當然,作為宿州民間文學的一部分,源文本包涵許多帶有皖北地區(qū)文化特色的詞匯。 “牛梭頭”是皖北蕭縣一帶的方言,意思是 “a kind of curved wood hooping around the cattles’ neck when they are farming or transporting in order to avoid their escaping”;“梨農(nóng)”的意思是“靠種梨樹賣梨子謀生的農(nóng)民”。眾所周知,宿州市的碭山縣是全國出名的產(chǎn)梨之地,“梨農(nóng)”是其特有的一種職業(yè)稱呼。針對這些難點,譯者在翻譯之前,特意查閱了相關資料,閱讀了相關平行文本,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發(fā)。比如“水母娘娘”在有的神話故事里是一種溫柔賢惠慈悲為懷的女神仙,但是在這個民間故事里卻是一種用水來禍害老百姓的水怪,所以翻譯時應深度熟悉這些詞匯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含義。
“翻譯就是文化內(nèi)部與文化之間的交流”[2]。英譯中國民間文學就應該以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為目的,并且要最大限度地傳播中國優(yōu)良文化。為此,譯者在英譯《宿州民間文學》時主要以文化翻譯觀為理論依據(jù)。
文化翻譯觀的基本觀點包括:The unit of translation should be culture instead of traditional vocabularies,sentences,paragraphs and discourses;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bilingual communication, but also cross-cultural exchange; Translation should not been limited in the principle of“semantic equivalence”,it also achieves“cultural equivalenc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is crosscultur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a kind of cultural activity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reproduces the original text;Besides,the principles and norms of translation are changed constantly in order to meet different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3]. 意思是說,翻譯的單位應該是文化而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詞、句、段落和語篇;翻譯不僅僅是一種雙語交流,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翻譯不應該被限制在“語義對等”的原則,它亦應該實現(xiàn)文化上的對等;翻譯的實質(zhì)是跨文化信息的傳遞和譯者對源文本再創(chuàng)的文化活動;除此之外,翻譯的原則和標準也是隨著不同的翻譯要求而不停變化的。
換句話說,原文本和譯作都是文化交流和互動的產(chǎn)物。文化翻譯觀既充分考慮到了歷史、社會等文化背景,又注重了詞語之間在表達上的細微差別。在此翻譯理論的指導之下,譯者既要注重文化深層的精髓,又要了解語言表層含義的異同之處。
4.1 直譯法
直譯法 “即在符合譯文語言規(guī)范的前提下,既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同時又不改變其修辭或措辭特點(如形象、比喻、民族或地方特色等)的譯文為直譯”[4]。
例1 土地爺送走了梨農(nóng),又來了個船夫。
Translation: A boatman came in after the Earth God had seen the pear grower off.
眾所周知,宿州市的碭山縣以盛產(chǎn)酥梨聞名遐邇。當?shù)卦S多的老百姓以種梨樹賣梨子為生,就是人們常說的“梨農(nóng)”,就跟靠種菜買菜為生的菜農(nóng)一樣。然而,“菜農(nóng)”這個詞很普遍,英語里也很容易找到“vegetable grower”與之相對應,但是無論在百度還是各種漢英字典里卻找不到 “梨農(nóng)”這個詞的英語表達。那么,譯者只好根據(jù)其文化內(nèi)涵,借用“菜農(nóng)”對應單詞“vegetable grower”而將其譯為“pear grower”雖然英文字典里找不到這個詞匯,但是相信目標讀者并不會覺得這個詞匯會有多么難以理解,從而并不會影響到這句話信息的傳遞。
例2 老天爺
Translation:Old Heaven Man
“老天爺”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老天爺”是生活在天上的最重要的神仙。他掌控著三界十方四生的萬事萬物及其六度輪回。除此之外,他還決定著世間萬物的興衰成敗。因此,“老天爺”被賦予了許多人類的特征,比如能力和智慧,甚至年齡和性別。若采用直譯的方法將“老天爺”翻譯成“Old Heaven Man”,它的文化內(nèi)涵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和傳遞了。另外,楊憲益和戴乃迭翻譯的《紅樓夢》英譯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中就將 “老天爺”譯成 “Old Heaven Man”[5];而Hawkes David在其《紅樓夢》英譯本中卻將“老天爺”譯成“Heavenly Lord”[6]。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譯者的翻譯目的有時可以決定他的翻譯方法,尤其是關于文化翻譯的層面。從以上幾位譯者的翻譯作品中,我們也能夠看到楊氏夫婦遵循的是“文化對等”原則,他們的主要翻譯目的是“讓讀者靠近作者”,即盡可能地保留原作文化信息。從一定程度上說,他同文化翻譯觀的本質(zhì)一致。魏建剛和呂自先曾在其文章《從文化翻譯看中國民間文學的英譯》中指出:譯者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就應以努力在譯文中重現(xiàn)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為目標,最大限度地采用異化翻譯的策略。實際操作時,譯者應該盡力以再現(xiàn)源語文化作為目標[2]。
例3 鵲橋的傳說
Translation:Legend of Magpie Bridge
在不同的國家或者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下,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生產(chǎn)方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文化聯(lián)想。在一種文化里最普遍的文化內(nèi)涵有可能在另外一種文化里完全不存在,即使相同的事物也有可能會產(chǎn)生完全相反的聯(lián)想。在中國文化里,“喜鵲”被當做一種吉祥的動物,正如諺語“喜鵲叫,喜事到”。然而,在英語里,“magpie”卻有“饒舌的、愛講別人是非的”的含義。因此,對于目標讀者而言,這個詞很難與源語言讀者一樣產(chǎn)生相同的聯(lián)想。盡管如此,譯者還是將其譯成了“Legend of Magpie Bridge”。因為文化翻譯觀認為:當譯者進行涉及文化因素的翻譯時,文化是最重要的。正如王東風所說:“所有的文化都應該是平等的,因此文化傳遞也應該是平等的。”[7]“平等”意味著“尊重”,譯者不僅要尊重原作,還應該尊重原文化。對于譯者而言,盲目地迎合目標讀者的接受能力是一種不尊重原文化的行為,因為文化交流和文化傳遞是一個豐富目標文化的過程。隨著國際交流和文化傳遞越來越頻繁,相信人們的文化接受力會變得越來越強。
4.2 意譯法
什么是意譯呢?簡單地說,“即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但不能同時兼順其修辭特點,不得不改變說法的譯文為意譯”[4]。由于地理、風俗、歷史等差異,對同一事物,各民族的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直譯有時佶屈聱牙,有時晦澀難懂,有時拖沓累贅,有時引起歧義,有時則不能充分表達原文的神韻,凡此種種,譯者往往會采用意譯。意譯并不等于隨心所欲地偏離原文,只是用不同的譯文形式,表達與原文相同的內(nèi)容。
例4 水母心想,我桶里盛的是五湖四海的水,一頭小驢又能喝多少呢?
Translation:The Demoness Shuimu thought:the water in my buckets was almost from all corners of the land,how much could a little donkey drink?
此句中,“五湖四?!敝傅氖潜椴既珖?,用來描述地域的廣度而非真正的“五個湖”和“四個?!薄H魧⑵渲弊g成 “five lakes and four seas”,目標讀者就會好奇哪“五湖”和“四?!?,為什么是這“五湖”和“四?!蹦??因此對于生活在異域文化中的讀者而言,這種文化傳遞的方式勢必是死板和晦澀難懂的。鑒于此,譯者采用意譯的方法將其譯成“all corners of the land”,使譯文簡單易懂的同時也保留了其夸張的修辭手法。
例5 “稟告玉皇,今天下午午時三刻,水母要在泗州城發(fā)水加害凡人,請玉皇火速派兵捉拿。”
Translation:“Your Majesty, the demoness Shuimu will flood Si扎hou County at noon, please dispatch troops to catch her at top speed.”
“午時三刻”是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換算成現(xiàn)在的時間大概是中午的十一點四十五分。但是在這句話中,原作者想要傳達的并非是這個確切的時間,而是一種文化訊息。也就是說,“午時三刻”是一個泛化的數(shù)字概念。在一些中國古代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里,有一種說法叫 “午時三刻開斬”。意思是這個時間是對那些臭名昭著的罪人砍頭行刑的最佳時刻,因為此時人間陽氣最盛,而殺人砍頭是充斥著陰氣的,所以這個時候陰陽相互作用從而能夠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tài)。若把其譯成精準的時間數(shù)字則會弱化甚至略去了其文化內(nèi)涵。
4.3 音譯法
音譯法簡單易操作而且能向目標讀者傳遞原語的音調(diào)特征,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文化傳遞的翻譯方法。通常情況下,當目標語中不存在相對應的詞匯而目標讀者對此又有一定的了解,音譯法是比較適合的一種方法。例如 “張果老”——“Chang kuo-lao”,相信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文化交流,有些耳熟能詳?shù)闹袊耖g神話故事在西方學者當中也廣被熟知,比如“女媧造人”“牛郎織女”“八仙過?!钡墓适隆!皬埞稀弊鳛榘讼芍?,其英譯名“Chang kuo-lao”也已經(jīng)約定俗成了,因而可以直接音譯。然而,音譯法并非適用于任何情況。如果目標讀者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譯者需采用加注或修飾的方法以增強他們的接受力。
4.3.1 音譯加注法
例6 丈、畝、里、寸、斤、尺
Translation:Zhang (a unit of length, one Zhang approximately equals to 3.33meters)
Mu(a unit of area,one Mu approximately equals to 666.6666667 square meters)
Li(a unit of distance,one Li approximately equals to 500 meters)
Cun(a unit of length,one Cun approximately equals to 0.0333333 meter)
Jin(a unit of weight,one Jin approximately equals to 500 grams)
Chi(a unit of length,one Chi approximately equals to 3.33333 meters)
相信對于絕大多數(shù)原語讀者而言,理解這些計量單位是小菜一碟。但是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要想徹底搞清楚這些表示長度、距離、面積和重量的單位還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有些中國古代的計量單位。因而譯者采用了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不僅忠實于原作還能增強譯文的可接受性。
4.3.2 修飾語加音譯
例7 水母娘娘沉泗州
譯:The Demoness Shuimu flooded the Si扎hou County
“水母娘娘”在有的神話故事里是一位溫柔賢惠慈悲為懷的女神仙,但是在這個民間故事里卻是一種用水來禍害老百姓的水怪。“Water Monster”會讓目標讀者以為這個怪物是生活在水里的,與原文的描述不符;杭州雷峰塔下的宣傳欄里將“白娘子”譯為“the White Lady”,因此譯者也試圖將“水母娘娘”譯為“the Jellyfish Lady”,但是因為此篇文章里水母娘娘是個女魔頭,反面人物,與民間傳說中的“白娘子”不能相提并論,所以不適合“l(fā)ady”一詞;若根據(jù)“王母娘娘”的傳統(tǒng)譯法“Goddess the Queen Mother”將其譯為“Goddess the Water Mother”則會讓讀者不知所云,畢竟“水母娘娘”并不如“王母娘娘”那樣在讀者之間廣為流傳。最終,譯者采用了修飾詞加音譯的方法,既表明了此處“水母娘娘”的身份,是一個“Demoness”,又說明了所謂的“水母”并非生長在大海里的水母,而只是一個人名而已。如此譯法,不僅表達了原作的文字層面的信息,也充分傳達了其文字深處的文化內(nèi)涵,符合文化翻譯觀所說的“翻譯的實質(zhì)是跨文化信息的傳遞和譯者對源文本再創(chuàng)的文化活動”。
結合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經(jīng)驗,筆者靈活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將《宿州民間文學》傳播出去,譯文內(nèi)容通俗易懂,語言流暢優(yōu)美,同時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宿州民間文化獨有的風韻和內(nèi)涵。雖然許多中國的文學典籍已經(jīng)受到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的重視并屢次將其翻譯成外文使其走出國門,但是中國的民間文學長久以來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并未得到廣大學者的重視和宣揚。筆者懷著濃濃的赤子之心繼續(xù)前進,把更多優(yōu)秀的中國民間文化推向世界,廣為宣傳。
[1]劉守華.民間文學概論十講[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1.
[2]魏建剛,呂自先.從文化翻譯看中國民間文學的英譯[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1):127-128.
[3]BASSNETT S,LEFEVERE A.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and NewYork:Printer Publishers.1990:3.
[4]劉季春.實用翻譯教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134、135.
[5]CAO X Q,GAO E.A dream of red mansions[M].YANG X Y,YANG G,tra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7.
[6]CAO X Q,GAO E.The story of the stone[M].HAWKES D,trans.London:Penguin Books,1973-1980.
[7]王東風.中國譯學研究:世紀末的思考[J].中國翻譯,1999,(1-2):7.
C-E TRANSLATION METHODS ON SUZHOU FOLK LITERA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WU Ye
(Su扎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Su扎hou Anhui 234101)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parts in culture,and folk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literature.Therefore,C-E translation of folk literature is a kind of effective way to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It can carry forward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so that every nation can understand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much better and more completely.While translating Su扎hou Folk Literature,translators are supposed to consult related parallel texts and adopt the translation methods: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and translite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Thus,the translation could preserve the original cultural inform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as well as increase the acceptability of translation.It hopes that this paper could be helpful for those translators who want to do the translation of similar tex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Su扎hou folk literature;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
H315.9
:A
:1672-2868(2017)01-0130-04
責任編輯:李 曉
2016-10-24
吳燁(1980-),女,安徽宿州人。宿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