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全紅
(中共潛山縣委黨校,安徽 潛山 246300)
論張恨水文化實踐中的“三個合一”及其當代意義
汪全紅
(中共潛山縣委黨校,安徽 潛山 246300)
張恨水終其一生的文化實踐,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元素,在“學思”“知行”“義利”方面做到了“三個合一”。挖掘張恨水的“三個合一”,對于引導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者樹立正確的“學思”觀、“知行”觀、“義利”觀,意義深遠。
張恨水;文化實踐;三個合一
張恨水,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曾被稱為當時“國內唯一婦孺皆知的老作家”[1]“中國抗戰(zhàn)小說創(chuàng)作第一人”[2]等。張恨水筆耕50余年,總作品量超過3000萬言。學界譽之為“通俗文學大師”。特別是進入新時期以來,“張恨水現(xiàn)象”已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究竟是什么支撐著張恨水五十余年筆耕不輟?筆者通過對張恨水一生文化實踐的考察和體悟,感到其為人為文的內驅力正是他汲取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元素,在“學思”“知行”“義利”等三個維度上的有機結合。
其一:學思合一。
學,汲取外在概念、知識、技藝;思,是將汲取的東西予以消化,變成完全屬于自己的東西??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其倡導的正是一種把學習與思考有機結合起來的學習品質。沒有思考的學習,其結果必然是惘然無知,一無所獲,更談不上學到的東西為我所用,為我服務了;沒有學習的思考,其結果也必然是徒勞的思考,疑惑還是疑惑而無法探求出釋疑解惑的鑰匙。而惟有學思結合、學思一體才能在諸多信息的紛擾中妥為處置,善為揚棄,實現(xiàn)有效率的學習。
張恨水在《寫作生涯回憶》中記述了他從初進蒙學到步入甲種農業(yè)??茖W校求讀的經(jīng)過,其中留下了許多學思合一的印跡。如:
“十歲在南昌:借同桌的《論語》白話解而弄懂了原文;
一年后在安徽潛山:憑借《四書白話解》,弄清了乘的含義,在半年之內,搞懂了平仄;
十三歲在南昌:讀《紅樓夢》批注,弄懂了諸多文法;
兩年后在江西新學堂:讀上海來的報紙,領悟了《西廂記》的騰挪閃跌之法;
一年半后在甲種農業(yè)學校:讀《儒林外史》,弄懂了諷刺、描寫之法……”[3]
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青少年時期的張恨水就已經(jīng)不自覺地養(yǎng)成了一種非常好的學習習慣,這就是主動性學習、發(fā)現(xiàn)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而這正是學思合一的成功實踐。
這種學習品質使得張恨水以“拿來主義”的眼光對待外來文化。如他對西方文藝中細膩的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等藝術表現(xiàn)手法十分欣賞,認為是彌補了我國傳統(tǒng)小說描寫中的不足。
這種學習品質更使張恨水反對以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1942年他在重慶《新民報》上曾撰文指出:“四十年來,由模仿日本,變到模仿歐美,由政治到教育,由教育又深人政治,一切是歐美的好,中國的不好……我們政治上正缺乏固有文化的血液,要刷新教育,還得向政治上輸入固有文化的血?!盵4]。這些觀點足見張恨水先生思考的深度和遠度。
也正是因為這種學習品質才造成了“這一個”,并成就了“張恨水流派”。張恨水敢于堅定自己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根脈的信守,面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摧枯拉朽之力對包括章回小說在內的傳統(tǒng)文學內容及其形式進行“徹底革命”的強勢,張恨水以自己獨立的思考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他說:章回小說,不盡是可遺棄的東西。否則,《紅樓》《水滸》,為何成為世界名著。而新派小說,雖然思想前衛(wèi),但文法上的組織,非習慣于讀中國書、說中國話的普通民眾所能接受。我們沒有理由遺棄這班人。我愿為這班人工作……[5]如果從現(xiàn)代性的視野來解讀張恨水這一表白,完全可以看出張恨水這種態(tài)度的正確與可貴。1981年,張友鸞先生在《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中說:“張恨水自成一派,謂之‘張恨水派’,可也?!盵6]而這正是學思合一的結果。
其二:知行合一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知行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由明代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最先提出。他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他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做到想與做、言與行、理論與實踐之有機統(tǒng)一,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
張恨水把二者有機結合了起來。
《春明外史》是張恨水29歲時首次推出的百萬言巨著,張恨水在該著后序中說“漸之意義大矣哉!從來防患者杜于漸,創(chuàng)業(yè)者起于漸,漸者,人生所必注意之一事乎?吾何以知之?吾嘗來往揚子江口,觀于崇明島有以發(fā)其省也。”[7]崇明島是長江水挾泥沙千百年后漸積所成,“成于漸”,正是張恨水觀島省悟之“知”。古往今來或許有不少作家有此省悟,但以此來激勵自己不輟筆耕五十余年者則古今鮮見。有些作家像一條溪流,當研究到一定程度就深入不下去了,文學史上也確有不少作家成名作就是代表作,而張恨水則不然,他在各個不同的時期都有各不相同的代表作問世。張恨水是“一座亟待開發(fā)的藝術豐礦”“一塊常青不衰的藝術沃土”“一條永永不竭的藝術長河”[8]。臺灣學者趙孝萱通過對張恨水小說題材的梳理,發(fā)現(xiàn)張恨水小說所展現(xiàn)的正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流變畫卷:“《劍膽琴心》《天明寨》反映清代太平天國之亂;《中原豪俠傳》反映推翻清朝的革命勢力;《北燕南飛》反映晚清學堂中婚姻無法自主的問題;《春明外史》《水滸新傳》和《啼笑因緣》《春明新史》分別反映民國后的北洋政府和北洋軍閥;《滿城風雨》《太平花》反映內戰(zhàn)風云;《楊柳青青》反映“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義勇軍壯舉;《燕歸來》《小西天》反映西北災難;《秦淮世家》反映漢奸嘴臉;《大江東去》《虎賁萬歲》《蜀道難》反映抗日戰(zhàn)爭;《巴山夜雨》《五子登科》反映勝利復原接收等?!盵9]張恨水之所以成為“國內唯一婦孺皆知的老作家”,正是他“知行合一”理念結出的創(chuàng)作碩果。
其三:義利合一
所謂義利關系,實際上是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只講義不講利,人和社會都將失去生存的基礎;只講利不講義,那將是人欲橫流,人與人相殘相害,社會也不能生存。所以,“見利思義”,“義利合一”,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進一步闡釋了“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的義利觀??梢?,是不是見利忘義,是區(qū)別“君子”與“小人”的一個試金石。
張恨水堅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行為規(guī)范,做到了義利合一。他著述等身,但決不做“飛劍斬人頭”和“誨淫誨盜”的媚俗文字來迎合讀者。正如他在1943年的一首詩中說的那樣“賣文賣得頭將白,未用人間造孽錢”[3]即使是在最困難、最需要資助的時候,張恨水仍堅守義利合一的道德準則。
《虎賁萬歲》是張恨水創(chuàng)作的一部較完整的描寫正面抗戰(zhàn)的長篇小說。張恨水為常德保衛(wèi)戰(zhàn)全師8000人最后僅有83人生還的悲壯而深深感動著。他應保衛(wèi)戰(zhàn)幸存者國民黨74軍57師師長余程萬的請求,自1945年5月在重慶南溫泉開始撰稿到1946年4月北平完稿,為《虎賁萬歲》耗費了大量心血,特別是張恨水確定的歌頌常德抗日勇土的主題和幾近“實話小說”的敘述風格令余程萬非常感動。為感謝張恨水,余程萬特地送給張恨水一大筆稿酬,但張恨水堅辭不受。他說:“我是為我抗日健兒的精神所感動,也是為您余師長敬念同胞的誠意所感動,但我寫小說并不是為您余師長個人樹碑立傳,而是想讓中國人民殊死抗日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代代傳揚……”[10]張恨水閃光的文品和人品令余程萬感念不已。
曾和張恨水先生一起共事多年的老報人羅承烈先生說“恨水先生一生埋頭寫作。他安貧樂道,不做官,不經(jīng)商,然而在他的小說中,我們知道他對于做官、經(jīng)商以及一切人情世故,那是最透達無比的。但是他盡管透達人情,而并不為習俗所染。他處處昭示青年以做人之道,痛恨深華,摒絕虛偽。重友誼,尚俠任,自奉廉而對人厚,性情豪邁,勇于負責……他一生只是寫文賣文,并無半點非份之想與絲毫不義之得?!盵11]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在《民族文化與自主創(chuàng)新》中指出:“中華文化的靈魂和根本是責任感……強烈的責任感包括:對社會有高度責任感;對歷史有神圣使命感;對時代有緊迫發(fā)展感;對良心有鮮明榮辱感?!盵12]張恨水終其一生,之所以始終踐行著“三個合一”,最關鍵的一點正是他充分汲取了中華文化的“靈魂和根本”,這就是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可貴的擔當精神。
張恨水文化實踐中的“三個合一”,給予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者以許多寶貴的啟示,主要為:
其一,強化文化擔當意識
張恨水追求通俗,堅拒庸俗,重要的一點也正是因為他的文化擔當。我們正處在一個繼往開來的轉型時代,應該說,這些年來,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與五四時代相比,與新時期的要求相比,真正能引以為豪的經(jīng)典作品經(jīng)典作家還是少之又少。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成員、著名作家陸天明在《當代文學怎么了》一文中說:“當前,我們的很多作家與大眾與人民漸行漸遠,津津樂道于小我,以堅持文學純潔性為借口,忽視了文學擔當精神?!盵13]從當前文藝實踐的價值取向來看,雖然主流是好的但也確實有“泛娛樂化”現(xiàn)象,存在著媚俗、庸俗、低俗甚至惡俗的趨勢。賴大仁先生在《核心價值觀與當前文藝的價值取向》中說:“對一些人而言,幾乎談不上什么文藝的精神價值而言,他們舞文弄墨,或為泄私情;或為撈錢財。放棄人格尊嚴,迎合低級趣味,甚至惡搞英雄,顛覆歷史,嘩眾取寵等?!盵14]這些人忘記了法律的底線是維護社會良知與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而作為文化人,最根本的恰恰是必須恪守人文精神價值的底線。
其二,打響“中國創(chuàng)造”品牌
文藝創(chuàng)作是個性化與時代精神融合的新生過程。張恨水一生堅持平民立場,堅持自己的風格,形成了“張恨水流派”,創(chuàng)立了“張恨水品牌”,贏得了海內外的贊譽。我們在為文學先賢驕傲自豪的同時,更應該在前人的基礎上大有作為。在新的時代,中華文化要走出去,贏得世界話語權,就必須要有中國風骨、中國氣派的一代中國文化藝術軍團迅速崛起,聯(lián)袂打造“中國創(chuàng)造”品牌。
伴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文化軟實力在國家間綜合國力對比中的分量越來越突出。美國等發(fā)達國家非常重視文化產(chǎn)品輸出,并形成了強大的文化競爭實力。與此相比,包括我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由于文化產(chǎn)業(yè)起步較晚,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并沒有轉化為文化產(chǎn)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為了讓中華文化強起來,我們必須全力打造“中國創(chuàng)造”品牌,必須像張恨水先生一樣,樹立對中華文化的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并為踐行這份自信,腳踏實地地辛勤耕耘,最大限度地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轉化為現(xiàn)實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從而用最新的“中國創(chuàng)造”品牌贏得世界對中華文化的青睞。
其三,濃化和諧文化氛圍
和諧文化貴在“和而不同”,其理想狀態(tài)是“文化適度”。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既要凸現(xiàn)核心價值觀的主導性,又要體現(xiàn)百花齊放的兼容性。張恨水小說在當時特定的文化語境中遭遇尷尬,正是我國和諧文化長期缺失的遺憾。張恨水研究專家溫奉橋先生說:“中國現(xiàn)代文學呈現(xiàn)出單一、狹隘的局面,源于先天性簡單化的價值認同及其評價體系,它嚴重制約了文學發(fā)展的豐富性、多樣性,在客觀上遮蔽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家和作品,甚至造成了文學上的諸多‘冤假錯案’,張恨水就是其一?!盵15]今天,當我們用現(xiàn)代性的視野審視現(xiàn)代文學,才倍覺“和而不同”的重要意義。一方面,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堅持和諧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另一方面,我們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使弘揚主旋律與堅持多樣化實現(xiàn)有機統(tǒng)一,切實營造出“和而不同”的和諧文化氛圍。
[1]老舍.一點點認識[N].新民晚報,1944-05-16.
[2]湯哲聲.張恨水:中國抗戰(zhàn)小說創(chuàng)作第一人[EB/OL].(2007-07-07).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62da4030102wvta.html
[3]張恨水.寫作生涯回憶[C]//張占國,魏守忠.張恨水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11、50.
[4]張恨水.讀錢穆先生一文有感[C]//徐傳禮,張正.張恨水散文(四).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376.
[5]張恨水.總答謝[N].新民報,1944-05-20.
[6]張友鸞.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J].新文學史料,1982,(1):74-87+73.
[7]張恨水.春明外史后序[C]//張占國,魏守忠.張恨水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231.
[8]陳金泉.從《紅樓夢》到張恨水小說:中國小說藝術一條永永不竭的長河——兼論張恨水與金庸之比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4,(3)(4).
[9]趙孝萱.世情小說傳統(tǒng)的承繼與轉化:張恨水小說新論[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310.
[10]芮立祥.恨水百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13.
[11]羅承烈.我所認識的恨老[N].新民報,1944-05-16.
[12]楊叔子.民族文化與自主創(chuàng)新[J].安徽科技,2007,(10):10-11.
[13]陸天明.當代文學怎么了[N].人民日報,2007-01-31.
[14]賴大仁.核心價值觀與當前文藝的價值取向[N].文藝報,2007-05-15.
[15]溫奉橋.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張恨水小說[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46.
ON THE"THREE UNITY"IN ZHANG HENSHUI′S CULTURAL PRACTICE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WANG Quan-hong
(CPC party school of Qianshan county party Committee,Qianshan Anhui 246300)
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Zhang Henshui′s whole life,absorbing the excellent elemen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realized"three unity"in"thinking","knowing and doing"and"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Exploration of Zhang Henshui′s"three unity"would be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iew of"thinking","knowing and doing"and"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Zhang Henshui; cultural practice; "three unity"
I206.6
A
1672-2868(2017)05-0081-04
2017-08-17
汪全紅(1965-),女,安徽潛山人。中共潛山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陳 鳳